正在加载图片...
《本草经集注》原书已佚,仅存残卷。今人尚志钧根据残存及《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等辑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之相应,本草出现,并为药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已具备了综合本草的雏形:《本草经 集注》补充、发展,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本草模式。至此,本草学从基本理论、药物分 类和药物知识内容均有了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体系,为本草学的发展充实打下了基础,对 后世影响极大。同期的其他本草,如淳于意《药论》、《胎胪药录》、《李当之本草》、《李当 之药录》、《吴普本草》、《药对》等逐渐湮没, 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制药技术的进步。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 技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该书是我国第 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制药化学,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其发展引人注目。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对 炼丹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认 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许多化学反应,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 术。后来的陶弘景也精通炼丹术,并有许多专著。有许多炼丹术的成果反映在本草学中 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来源于炼丹术。中国古代炼丹术成为现代制药化学的先驱 本草学的整理充实(唐宋) 唐宋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社会长期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医 药的发展。这一时期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参与,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 本草和建立了国家药局;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献巨著《证类本草》。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苏敬、李勣等主持编纂,它是在《本草经集注》的 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全书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本草部分共载药844种 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未用等9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 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另有药图、图经两部分,对药物形态加以描述对照。这种图文并 行的编写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药图资料主要来自当时首次开展的全国性药 物普查,较为真实可靠。对于药物功用的描述,采取了详细考察、实事求是的态度。该书 对《本草经集注》所载的400多种药物进行了考证,对唐代以前的本草进行了整理修订。 其新增的114种药物,如郁金、薄荷、蒲公英、稀莶、刘寄奴等,至今仍是常用的疗效确 切的药物。该书收载了20多种外来药,如龙脑香、安息香、诃黎勒、阿魏、胡椒等,丰 富了中国药学宝库。《新修本草》于唐显庆四年(659年)颁行全国,有较高的权威性,它 不仅开创了官修本草的历史,而且具有药典性质,与1542年欧洲纽伦堡政府颁布的药典 相比,要早出880多年。此后,宋代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 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以《证类本草》为 依托编撰的《绍兴本草》,以及明代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均为著名的官9 《本草经集注》原书已佚,仅存残卷。今人尚志钧根据残存及《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等辑复。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之相应,本草出现,并为药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已具备了综合本草的雏形;《本草经 集注》补充、发展,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本草模式。至此,本草学从基本理论、药物分 类和药物知识内容均有了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体系,为本草学的发展充实打下了基础,对 后世影响极大。同期的其他本草,如淳于意《药论》、《胎胪药录》、《李当之本草》、《李当 之药录》、《吴普本草》、《药对》等逐渐湮没。 这一时期生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制药技术的进步。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 技术,收录了 300 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该书是我国第一 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制药化学,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其发展引人注目。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对 炼丹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认 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许多化学反应,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 术。后来的陶弘景也精通炼丹术,并有许多专著。有许多炼丹术的成果反映在本草学中, 一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来源于炼丹术。中国古代炼丹术成为现代制药化学的先驱。 三、 本草学的整理充实(唐宋) 唐宋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社会长期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医 药的发展。这一时期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参与,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 本草和建立了国家药局;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献巨著《证类本草》。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苏敬、李勣等主持编纂,它是在《本草经集注》的 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全书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本草部分共载药 844 种, 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有名未用等 9 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 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另有药图、图经两部分,对药物形态加以描述对照。这种图文并 行的编写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药图资料主要来自当时首次开展的全国性药 物普查,较为真实可靠。对于药物功用的描述,采取了详细考察、实事求是的态度。该书 对《本草经集注》所载的 400 多种药物进行了考证,对唐代以前的本草进行了整理修订。 其新增的 114 种药物,如郁金、薄荷、蒲公英、豨莶、刘寄奴等,至今仍是常用的疗效确 切的药物。该书收载了 20 多种外来药,如龙脑香、安息香、诃黎勒、阿魏、胡椒等,丰 富了中国药学宝库。《新修本草》于唐显庆四年(659 年)颁行全国,有较高的权威性,它 不仅开创了官修本草的历史,而且具有药典性质,与 1542 年欧洲纽伦堡政府颁布的药典 相比,要早出 880 多年。此后,宋代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 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以《证类本草》为 依托编撰的《绍兴本草》,以及明代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均为著名的官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