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期银戏钱贵,米价上涨对完纳赋课似无不良影响,清后期则银贵钱贱,民间以完赋为艰,故课赋 多有亏欠。 清人汤成烈《治赋篇)云,“乾嘉之际,号为富庶,其时银不甚贵,民以千钱完一两之赋,官代 易银解正供,裕如也“,嘉庆以后,银价大品,“民间完一正一耗,须钱二千五百余文,所出倍昔不 止"©:缪梓《拟改银币折钱疏稿》也说,“民间名为纳银,而实则输钱以纳银,州县名为征银,而 实则折钱以解银,国初以来,银价甚平,率钱七八百文当银一两…以钱折银,数常有余”,道光 以后,银价骤增,“动以昔日两年之赋足今日一年之颜”@,这仲情况下,米价上涨,又有何益?倘 米价再降,农民真是可怜至极!咸丰五年(1855)湖南巡抚骆秉章奏称湖南因武汉叠陷,长江梗 阻,米粮无路行销,谷贱如泥,“农民卖谷一石,买盐不能十斤,终岁勤动,求免茹谈之苦而不得 如是而农困,商贩贸迁阻滞,生计萧条,向之商贸今变而为穷民,向之小贩今变而为乞丐“,当 时湖北遭米每石交钱低约五、六千文,高至十人、九千文,农民须卖米五,六石才能完一石之粮 课,以致百姓以纳粮为苦④。总之,米价上涨并没有给两湖农民带来更多的资金积累,而是相反 地走向贫困 3、商品农业。一方面,清代两湖是全国最大的稻米产区,米价较其他省份低,形成了米价空 间梯度差,使“有谷之家,利于得从,尽数出粜“岁即有秋,多乘江流之便,米谷运去江浙" 有的甚至杂粮自食,稻谷售人,“入谷卖钱,不以田为食”物。另一方面,清代两湖米价保持长期 上张转势,形成了米价时间梯度卷,为地域生产专门化和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提供了重要 条件.如果米价长期下跌,谷贱伤农,农民就可能不再以谷为命脉两湖也就不可能一直成为清 代全国重要的商品稻米产区,正是因为米价的长期上涨,使两湖与江浙等省的粮食流得以维持 和加强,生产地城分工日益明显,两湖以稻米为主的商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履,在江河沿岸形 成了汉口、湘潭、衡阳、长沙、岳阳、常德等一批重要的商品粮贸易中心,并通过它们构成了“湖 广熟,天下足”的商品米流通网络,米谷这种普海性的消费产品虽就当时社会购买力来说,价格 偏低,利润偏少,但“米价既长,凡物价、夫工之类,莫不准此递加”,稻米生产的商品化发展会 一定程度地促进其它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为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提供了条件 (四)小结 清代两湖米价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高而低又由低而高的趋势过程.明末清初,两湖农业因战 乱破坏,米价较高,顺治以后,地方逐渐安定,生产逐渐恢复,米价呈下降趋势,至17世纪末18 世纪初降至最低,此时正是“湖广熟,天下足”重新兴起之际,康熙末以后,由于人口逐渐增加 米价呈长期上升趋势.两湖米价的这个趋势过程与其耕地负荷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耕 地负荷量越大,米价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清代两湖米价变化实质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 清代两湖米价之长期上涨对其民生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田地粗佃、田赋完纳以及农 业商品化生产都在其影响之下发生着变化,较突出的是促使了贫富两极分化的发展和农业生 产地域分工及商品农业的发展 作者:龚胜生,1965年生,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亲副教投, 文缔第5所.第385折 -009 China Academic Joumal Elect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ip//www.cnki.ne期银 贱钱 贵 , 米 价 上 涨对 完纳 赋课似 无不 良影 响 , 清后 期 则银贵钱 贱 , 民间 以完 赋 为艰 , 故课赋 多有 亏 欠 。 清 人 汤 成 烈《治赋篇 》云 , “ 乾 嘉之 际 , 号 为 富庶 , 其 时银 不 甚贵 , 民 以千钱 完一 两之 赋 , 官代 易银 解正 供 , 裕如 也 ” , 嘉 庆 以后 , 银价大 昂 , “ 民 间完 一 正 一 耗 , 须钱 二 千五 百余文 , 所 出倍 昔不 止 ” ① 缪梓《拟改 银 币折钱 疏稿 》也说 , “ 民 间名 为纳银 , 而 实 则 输钱 以 纳银 , 州县 名 为征 银 , 而 实则 折钱 以 解银 。 国 初 以 来 , 银 价 甚平 , 率钱七 八 百 文 当银一 两 … …以钱折银 , 数 常 有余 ” , 道 光 以 后 , 银价骤 增 , ’‘ 动 以 昔 日两年 之 赋 足 今 日一年 之 额 ’, ② , 这 种情 况 下 , 米价上 涨 , 又 有何益 倘 米 价再降 , 农 民真 是 可怜 至 极 咸 丰 五 年 湖南巡 抚骆 秉 章 奏 称湖南 因武 汉 叠 陷 , 长 江梗 阻 , 米 粮 无路行 销 , 谷贱 如 泥 , “ 农 民卖 谷一石 , 买盐不 能 十斤 , 终岁勤 动 , 求免 茹淡 之 苦而 不 得 。 如 是 而农 困 , 商贩 贸迁 阻滞 , 生计 萧 条 , 向之 商贾今变 而 为 穷 民 , 向之 小贩 今变 而 为 乞 丐 ” ③ , 当 时 湖 北潜米 每 石交 钱 低 约 五 、 六 千 文 , 高 至 十八 、 九千 文 , 农 民须 卖 米五 、 六 石 才能 完一 石之 粮 课 , 以 致 百姓 以纳 粮 为苦 ④ 。 总 之 , 米 价上涨并 没 有给 两湖农 民带 来 更多 的资金积 累 , 而是 相反 地 走 向贫 困 。 、 商 品 农业 。 一 方 面 , 清代 两湖是全 国最 大 的 稻米 产 区 , 米 价较 其 他省份 低 , 形 成 了米 价空 间 梯度差 , 使 “ 有 谷之 家 , 利 于 得从 , 尽 数 出果 ” , “ 岁即 有秋 , 多 乘江 流之 便 , 米谷 运 去 江 浙 ” ③ 有 的甚 至 杂粮 自 食 , 稻 谷 售人 , “ 入 谷 卖钱 , 不 以 田 为 食 ” ⑥ 。 另 一 方 面 , 清代 两 湖 米价保持 长期 上 涨 趋势 , 形 成 了 米 价时 间梯度 差 , 为地 域生 产 专 门化 和 传 统 农业 向商 品农业转 化提供 了重要 条 件 。 如 果 米 价长 期 下 跌 , 谷贱伤农 , 农 民就可 能 不再 以 谷 为命脉 , 两湖也就 不可 能 一直成 为清 代全 国重 要 的商 品 稻 米 产 区 。 正是 因为米 价的长 期上 涨 , 使 两 湖与江浙 等 省 的粮 食流得 以 维持 和 加强 , 生产地 域 分工 日益 明显 , 两 湖 以 稻 米 为 主 的商 品农业 得到 进一 步发展 , 在江 河沿岸 形 成 了汉 口 、 湘潭 、 衡 阳 、 长 沙 、 岳 阳 、 常德等一 批重要 的商 品粮 贸 易 中心 , 并通过 它 们构成 了 “ 湖 广熟 , 夭下 足 ”的 商 品 米 流通 网络 。 米谷这 种普 遍性的 消 费产 品 虽就 当时社 会购 买力 来说 , 价格 偏 低 , 利 润偏 少 , 但 “ 米 价 既 长 , 凡物 价 、 夫 工之类 , 莫 不 准 此递 加 ” ⑦ , 稻 米 生产 的商 品 化发展 会 一定 程度 地 促进 其 它农 产 品 市场 的发展 , 从而 为 传统农 业 向商 品 农业 转化提供 了条件 。 四 小 结 清代 两 湖米 价变化经 历 了一 个 由高而低 又 由低 而 高的 趋 势过 程 。 明末清初 , 两 湖农业 因战 乱 破坏 , 米 价较 高 , 顺治 以 后 , 地方逐 渐安 定 , 生 产逐渐恢 复 , 米 价呈 下 降趋 势 , 至 世 纪末 世 纪初 降至 最 低 , 此 时正是 “ 湖 广熟 , 天 下足 ”重新兴 起 之 际 , 康 熙 末 以后 , 由于 人 口 逐 渐增 加 , 米价呈长期上 升 趋 势 。 两 湖 米价的这 个趋 势过 程与其 耕 地 负荷 量 的变 化有着密切 的相关性 , 耕 地 负荷量越 大 , 米 价越 高 , 反 之 , 亦 然 , 因此 , 清代 两湖 米 价变 化 实质反 映 了人地关 系 的演变 。 清代 两 湖米 价 之长 期上 涨对 其 民生状况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诸如 田 地租佃 、 田 赋 完纳 以 及农 业 商 品 化生产 都 在其 影响 之下发 生 着变化 , 较 突 出的是 促 使 了 贫富 两极 分化 的发展 和 农业 生 产地域分工 及商 品 农业 的发展 。 作 者 龚胜 生 , 年 生 , 华 中师范 大 学地 理 系副 教 授 。 《清 朝 经世 文 编 》卷 《缪 武烈 公遗集 》卷 。 《骆 文忠公奏议 》卷 《采 买 淮 盐济 食分岸纳课济晌折 》 胡林 典 《革除潜 务积 弊并 减定潜章 密疏 》 , 见《清朝经世 文续编 卷 。 《雍 正 朝汉 文朱 批 赛折汇编 》第 册 第 折 第 册 第 折 第 册 第 折 道光《浦沂县 志 》卷 “ 风 俗 》, 同治《佳阳直隶 州志 》卷 伙货殖 》 《乾 陇 东 华 录 》券 ‘ , 桩路兰 士 年 十 月 葵 夫 ③⑤⑥⑦②④①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