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係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係系辞上》)“穷则变,利特的意见是:万物流动,没有停住不动的东西。”2柏拉 变则通,通则久。”(係系辞下》)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易图相去赫拉克利特的年代并不久远,所以他对赫拉克利特哲 传斯述及变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兼天道、地道人道。学观点的陈述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柏拉图的 锡易传汉又云:呹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係系辞上》)易传的意思是,赫拉克利特不承认静止。我们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 作者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独有偶,在希腊哲学史里,朴素中也可以看到,他对运动变化论述的文字甚多而没有涉及静 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也认为,“变”宇宙万物的特性 止。当今有学者认为:“嚇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这种关于相对 切皆流。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宛载道:赫拉克利特说过,稳定性的论述是很多的……伺一条河流和这一个人是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把事物比作一道川流,说你不可能两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我们总得承认这一条河流和这 次走下同一条河。p“一切皆流,无物常住这一格言似个人’这就是相对静止.”,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的名句被每一部西方哲学史著作所引用,这是赫拉克利特主把运动的主体本身和运动的过程相混淆,“河流”“这一个 张变“的哲学观点最有力的证据 人主体,它所具有的稳定性是概念的稳定性,这与河流或 在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首先看到的是运动变化的人本身的运动和静止不是同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对 世界,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为变动不居的世界寻找一个最古人抱以同情的理解,但是不应该歪曲事实。因此我们说, 终的根据。泰勒斯以水作为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以气《易传认相对静止的运动变化观比赫拉克利特只看到世 作为世界的本原。水和“直观上给人以流动变化的界绝对运动变化而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运动观要深刻 特性因此,以咏水和忾气-等具有变动特性的抽象本原比 容易解释变化万千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无疑也受到早期自 然哲学家的影响,他以“火怍为世界的本原。与咏水”忾” 早期的哲学家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所处的 本原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水“和 这个世界,从而突破了以前那种以神话和宗教笃信来认识世 界的方式。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春去夏来,秋尽冬至,这个世 气都具有物质性,而火嘲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赫拉克界的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 利特说:“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 早期的哲人们用理性的思辨力量将这些经验认识上升到哲 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 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n 学的高度。中国早期的晢学家们把事物运行的规律称作 常哎“道”这在老子哲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老子哲 此,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具有本 原之意,另一方面具有运动过程之意。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学中,道多种意义,鬼规律號就是其中之一;老子也以 “常作为规律的代名词,惕传別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 向易传跗可以看到,易传论述卦爻以及天地万物变 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嗵道懺常”。易传对经》占 化时并没有象赫拉克利特那样用人的思辨能力去为变化的 筮体例和占筮原则进行解释的时候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 万物寻求本原。虽然《传》也讲道”,但是易传所说的莫测的,但是纷扰的变化现象的背后却有着一定的规律 嗵道唭其基本的意思为规律,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意义上的本 惕易传》云:“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上》) 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哲学的发 “静有常刚柔断矣。”((系辞上》尚秉和先生注释为:“动 以更加具有稳定性的作为万物变化根源的本原观将 者乾之常,静者坤之常,因其动静之迹,而识其刚柔之情 会出现在赫拉克利特之后不到一百年,巴门尼德的变的也。川呦动静有常屿“变化之道一个意思,都指的 存在號跃上了西方哲学的舞台。我们与其说巴门尼德是对是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当然这样的规律不是一般人所能 赫拉克利特的反叛,倒不如说他是对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发认识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係系辞上》),但是有德的圣人却 展。而锡易传殿有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对世界作本原的探求,可以认识规律的,"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 这与先秦儒家重视伦理而不看重本体论的哲学价值观取向 我们在古希腊哲学中也会看到与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 有很大关系。 家们对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似的论述。毕达哥拉斯认为 裼易传胞作者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但是他并不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缴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根据一定的数的 相对静止的存在。係辞上坛:“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比例关系,整个宇宙都是按照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组成有秩 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高亨序的科斯摩斯”。赫拉克利特不承认数本原说,但是他对事 先生注:“天静而晴朗,其形为圆,天动而降雨雪,其势直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揭示的思路却与毕达哥拉斯相一致。赫 圆形则无不包,直下则无不至,是以能大生。地静而不生草拉克利特说:“太阳不能超出它的尺度。州1P这里所说的 木,则土闭;地动而生草木,则土开,唯其能闭能开,是以能广度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的“分寸”是一个意思,都 生。叫4(所以锡易传新说的乾坤各有动静这是对老子片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赫拉克利特有的时候也把规律称作 面看重“静酌的思想之扬弃。惕易传测把运动变化的绝对逻各斯”他说:“管逻各斯是共同的,但许多人却以自己 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来,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的智虑生活着似的。p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人们却 在其后两千多年里,中国的思想家们从裼传获得得了源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源不断的养份。然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却找不到 据上面所论,惕传)和赫拉克利特都承认运动变化是有 他对静止的相关论述。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赫拉克规律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二者对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作的阐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系辞上 》)“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系辞上 》)“穷则变 , 变则通 ,通则久。”(《系辞下 》)从以上的引文可以看出 ,《易 传 》所述及“变 ”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 ,兼天道、地道、人道。 《易传 》又云 :“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系辞上 》)易传的 作者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独有偶 ,在希腊哲学史里 ,朴素 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也认为 ,“变 ”是宇宙万物的特性 ,一 切皆流。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 》记载道 :“赫拉克利特说过 , 一切皆流 ,无物常住 ;他把事物比作一道川流 ,说你不可能两 次走下同一条河。”[ 2 ] (P104)“一切皆流 ,无物常住 ”这一格言似 的名句被每一部西方哲学史著作所引用 ,这是赫拉克利特主 张“变 ”的哲学观点最有力的证据。 在古希腊 ,最早的自然哲学家首先看到的是运动变化的 世界 ,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为变动不居的世界寻找一个最 终的根据。泰勒斯以水作为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以气 作为世界的本原。“水 ”和“气 ”在直观上给人以流动变化的 特性 ,因此 ,以“水 ”和“气 ”等具有变动特性的抽象本原比较 容易解释变化万千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无疑也受到早期自 然哲学家的影响 ,他以“火 ”作为世界的本原。与“水 ”、“气 ” 本原不同的地方在于 ,“火 ”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水 ”和 “气 ”都具有物质性 ,而“火 ”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赫拉克 利特说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 ,也不是任何人 所创造的 ,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 火 ,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 ,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3 ] (P37)因 此 ,“火 ”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具有本 原之意 ,另一方面具有运动过程之意。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 向《易传 》时可以看到 ,《易传 》在论述卦爻以及天地万物变 化时并没有象赫拉克利特那样用人的思辨能力去为变化的 万物寻求本原。虽然《易传 》也讲“道 ”,但是《易传 》所说的 “道 ”其基本的意思为规律 ,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意义上的本 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影响很大 ,因为随着哲学的发 展 ,一种以更加具有稳定性的作为万物变化根源的本原观将 会出现 ,在赫拉克利特之后不到一百年 ,巴门尼德的“不变的 存在 ”就跃上了西方哲学的舞台。我们与其说巴门尼德是对 赫拉克利特的反叛 ,倒不如说他是对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发 展。而《易传 》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对世界作本原的探求 , 这与先秦儒家重视伦理而不看重本体论的哲学价值观取向 有很大关系。 《易传 》的作者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 ,但是他并不否认 相对静止的存在。《系辞上 》云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高亨 先生注 :“天静而晴朗 ,其形为圆 ,天动而降雨雪 ,其势直下。 圆形则无不包 ,直下则无不至 ,是以能大生。地静而不生草 木 ,则土闭 ;地动而生草木 ,则土开 ,唯其能闭能开 ,是以能广 生。”[ 4 ] (P517)所以《易传 》所说的乾坤各有动静 ,这是对老子片 面看重“虚静 ”的思想之扬弃。《易传 》则把运动变化的绝对 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来 ,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 在其后两千多年里 ,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易传 》里获得得了源 源不断的养份。然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却找不到 他对静止的相关论述。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 》说 :“赫拉克 利特的意见是 :万物流动 ,没有停住不动的东西。”[ 2 ] (P84)柏拉 图相去赫拉克利特的年代并不久远 ,所以他对赫拉克利特哲 学观点的陈述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柏拉图的 意思是 ,赫拉克利特不承认静止。我们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 中也可以看到 ,他对运动变化论述的文字甚多而没有涉及静 止。当今有学者认为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 ,这种关于相对 稳定性的论述是很多的 ……‘同一条河流 ’和‘这一个人 ’是 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为我们总得承认‘这一条河流 ’和‘这一 个人 ’,这就是相对静止。”[ 5 ] (P450) .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把运动的主体本身和运动的过程相混淆 ,“河流 ”、“这一个 人 ”是主体 ,它所具有的稳定性是概念的稳定性 ,这与河流或 人本身的运动和静止不是同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对 古人抱以同情的理解 ,但是不应该歪曲事实。因此我们说 , 《易传 》承认相对静止的运动变化观比赫拉克利特只看到世 界绝对运动变化而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运动观要深刻。 二 早期的哲学家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所处的 这个世界 ,从而突破了以前那种以神话和宗教笃信来认识世 界的方式。他们通过观察发现 ,春去夏来 ,秋尽冬至 ,这个世 界的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之上 , 早期的哲人们用理性的思辨力量将这些经验认识上升到哲 学的高度。中国早期的哲学家们把事物运行的规律称作 “常 ”或“道 ”,这在老子哲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老子哲 学中 ,“道 ”有多种意义 ,“规律 ”就是其中之一 ;老子也以 “常 ”作为规律的代名词 ,《易传 》认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 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道 ”或“常 ”。《易传 》在对《易经 》的占 筮体例和占筮原则进行解释的时候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 莫测的 ,但是纷扰的变化现象的背后却有着一定的规律。 《易传 》云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系辞上 》) “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系辞上 》)尚秉和先生注释为 :“动 者乾之常 ,静者坤之常 ,因其动静之迹 ,而识其刚柔之情 也。”[ 6 ] (P286)“动静有常 ”与“变化之道 ”是一个意思 ,都指的 是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当然 ,这样的规律不是一般人所能 认识的 ,“百姓日用而不知 ”(《系辞上 》) ,但是有德的圣人却 可以认识规律的 ,“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系辞下 》) 我们在古希腊哲学中也会看到与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 家们对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似的论述。毕达哥拉斯认为 , 世界的本原是“数 ”,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根据一定的数的 比例关系 ,整个宇宙都是按照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组成有秩 序的“科斯摩斯 ”。赫拉克利特不承认数本原说 ,但是他对事 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揭示的思路却与毕达哥拉斯相一致。赫 拉克利特说 :“太阳不能超出它的尺度。”[ 3 ] (P39)这里所说的 “尺度 ”与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的“分寸 ”是一个意思 ,都 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赫拉克利特有的时候也把规律称作 “逻各斯 ”,他说 :“尽管逻各斯是共同的 ,但许多人却以自己 的智虑生活着似的。”[ 3 ] (P38)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人们却 自以为是 ,刚愎自用。 据上面所论 ,《易传 》和赫拉克利特都承认运动变化是有 规律的。下面我们将考察二者对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作的阐 5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