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追踪我国制造北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 中国区域经济论坛 衡量城市层面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然而这一指 其中,r的计算比较繁复,相关数据需从投入 标仅反映了当地经济活动在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之产出表中采集、计算。目前只有2002年、2005年和 间的分布方式,而未考虑经济活动的地区分布特2007年投入产出表,且各年投入产出表中行业标准 征。鉴于此,我们借鉴Koo(2007)的方法,以该城市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各年行业标准和我国城市分行 制造业就业密度与全国制造业总就业的比值来表业就业统计口径对原有表格进行拆分、合并和重新 示城市i制造业的集聚程度g,即 估算,得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19个行业投入产出基 g,=Li/LcS, (15) 本流量表;其次利用插值法补齐缺失年份的表格, 其中S为该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L为城市i然后根据基本流量表计算2002-2007年19个行业 制造业总就业量,L为全国制造业就业量。该指标直接消耗系数表(2008、2009年沿用2007年表 同时考虑了经济活动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布方格)。最后根据公式g=(1-A)计算各年完全消耗 式。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数据直接取自2003~2010系数表,其中|为单位矩阵,A为19行业直接消耗系 年《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制造 数矩阵。 业就业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 (4)技术外溢TS。区域间技术外溢通常有3种 年鉴》5。 来源:一是技术创新厂商与其他厂商之间的“示范 (2)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LS。处于同一市场或一模仿”机制,即不同厂商间通过引进人才和先进 产业区中的厂商能根据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便捷设备进行学习、模仿;二是不同厂商之间在科研活 地从劳动力“蓄水池”中获得所需的劳动力。我们动及有关项目方面的正式合作;三是不同厂商的专 改进了 Drucker和 Feser(2007)的指标,用邻近各城 业技术劳动力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接触。技术外 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富足劳动力之和来衡量对空间 溢的前两种来源与科研活动投入有关,我们用区域 中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的可得性 科研活动费用支出U构建城市i受到的其他城市第 个技术溢出指标—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 E EpE 1。(16) TS:= (18) 式中的n包括我国所有地级以及以上的城市 其中,E和E分别表示城市j产业p的就业人数 (下同)。 和该区全部就业人数,E和E分别表示全国p产业 技术外溢的第三种来源与区域人才密度有 的就业人数和全国全部就业人数 关。专业技能人才的正式和非正式交往促进了知 如EmE1-1=0,E叫(E/E-1是城 Ep/ey 识溢出效应(O' Sullivan,2009)。用每个城市距离 加权的人才总数(T)除以距离加权的就业总数(E) 市j部门p为外区生产或服务的劳动力;d为两城市 来表示的城市i的第二个技术溢出指标为 之间的距离,δ为距离衰减参数。LS反映了获得专 1S= E 业化劳动力的可能性。该指标综合了各城市市辖 区除农、林、畜、渔业外18个行业从业人员数(单 该指标反映了城市之间各类人才之间沟通和 位:万人)。 接触的可能性,可称为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 (3)中间投入的可得性PS。我们用生产性服务 由于大多城市未统计专业技术人才数据,本文以信 业就业人数表示中间投入行业规模。令E为城市j 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研技术人数来 中间投入行业s的规模,r。为制造业单位产出对某表示 一中间服务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城市i与所有城 (5)国内市场潜力DMP。市场潜力反映了城市 市构成的中间投入市场的接近性可表示为 可能获得的整体的市场规模或空间中分布的需求 PS=>(△Erm)×d 因素(包括市场、收入等)对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 (17) 在市场潜力MP=∑yG中,由于我国没衡量城市层面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然而这一指 标仅反映了当地经济活动在制造业和其他产业之 间的分布方式,而未考虑经济活动的地区分布特 征。鉴于此,我们借鉴Koo(2007)的方法,以该城市 制造业就业密度与全国制造业总就业的比值来表 示城市i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即: gi = Li/LcSi (15) 其中&为该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L,为城市^ 制造业总就业量,厶为全国制造业就业量。该指标 同时考虑了经济活动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布方 式。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口数据直接取自2003~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制造 业就业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0年《中国城市统计 年鉴》⑤。 (2)专业化劳动力可得性L S。处于同一市场或 产业区中的厂商能根据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便捷 地从劳动力“蓄水池”中获得所需的劳动力。我们 改进了 Dnicker 和 Fese r ( 200 7 )的指标,用邻近各城 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富足劳动力之和来衡量对空间 中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的可得性: 其中,&和巧分别表示城市y产业/>的就业人数 和该区全部就业人数, £ ;和分别表示全国产 业 的就业人数和全国全部就业人数。 市7•部门P为外区生产或服务的劳动力;呔为两城市 之间的距离,S为距离衰减参数。LS,反映了获得专 业化劳动力的可能性。该指标综合了各城市市辖 区除农、林、畜、渔业外18个行业®从业人员数(单 位:万人)。 (3)中间投入的可得性P S。我们用生产性服务 业就业人数表示中间投入行业规模。令私为城市y 中间投入行业S的规模,&为制造业单位产出对某 一中间服务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城市i与所有城 市构成的中间投入市场的接近性可表示为: 其中,&的计算比较繁复,相关数据需从投入 产出表中采集、计算。目前只有2002年、2005年和 2007年投人产出表,且各年投人产出表中行业标准 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各年行业标准和我国城市分行 业就业统计口径对原有表格进行拆分、合并和重新 估算,得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19个行业投人产出基 本流量表;其次利用插值法补齐缺失年份的表格, 然后根据基本流量表计算2002~2007年1 9个行业 直接消耗系数表(2008、2009年沿用2007年表 格)。最后根据公式11=(/^4广计算各年完全消耗 系数表,其中/为单位矩阵,/I为19行业直接消耗系 数矩阵。 (4)技术外溢巧。区域间技术外溢通常有3种 来源:一是技术创新厂商与其他厂商之间的“示范 一模仿”机制,即不同厂商间通过引进人才和先进 设备进行学习、模仿;二是不同厂商之间在科研活 动及有关项目方面的正式合作;三是不同厂商的专 业技术劳动力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接触。技术外 溢的前两种来源与科研活动投人有关,我们用区域 科研活动费用支出G构建城市i受到的其他城市第 一个技术溢出指标——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 (18) 式中的 n 包括我国所有地级以及以上的城 市 (下同)。 技术外溢的第三种来源与区域人才密度 有 关。专业技能人才的正式和非正式交往促进了知 识溢出效应(0 ’ Sullivan,2009)。用每个城市距离 加权的人才总数(7})除以距离加权的就业总数(尽) 来表示的城市f的第二个技术溢出指标为: (19) 该指标反映了城市之间各类人才之间沟通和 接触的可能性,可称为区际人际沟通的技术溢出。 由于大多城市未统计专业技术人才数据,本文以信 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研技术人数来 表不。 (5)国内市场潜力DMP。市场潜力反映了城市 可能获得的整体的市场规模或空间中分布的需求 因素(包括市场、收入等)对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市场潜力 = 1中,由于我国没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