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傳”,45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漢書·儒林傳》云:“韓嬰, 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 外傳》數萬言;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 《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 《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 不如《韓氏易》深,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 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此尤為韓嬰作《易傳》之明證。 嬰為幼孩,故名嬰,字子夏,夏,大也。《漢志》:“《易傳》韓氏二篇, 名嬰”,與劉《略》合。但孟堅於《志》、《傳》皆只書其名而不載其字 所以滋後人之疑,王儉、陸徳明所引《七略》,可補班書所未備。46 按臧氏據《漢書·儒林傳》及劉歆《七略》,推斷《子夏傳》為韓嬰所作,其說 可謂信而有徵。惟臧氏此言:“嬰為幼孩,故名嬰,字子夏,夏,大也。”其《子 夏易傳序》亦云:“嬰為幼孩,夏為長大,名與字取相反而相成也。”此言韓嬰 字子夏之由,殊覺蛇足,致後世學者轉多以此,疑《子夏傳》為韓嬰所著之說為 附會。47實則韓嬰之字子夏,蓋漢人多取孔門弟子之字為表字,孫志祖《讀書 脞錄》卷六“用孔門弟子字”條云 馮山公《與俞徳滋書》云:“用孔門弟子字為字者,漢人多有之,如杜欽、 杜鄴、孔光、萬章皆字子夏;吾邱壽王、王尊皆字子貢;謝躬、馬武皆字 子張;伏勝字子賤;平當字子思;鄭崇字子游;爰曾字子路。″志祖案 此所舉未盡也。牛商、梁相、孫建張宏亦皆字子夏(見《漢書·百官表》) 張忠、遂義亦皆字子貢(同上);劉岑(同上)、許荊亦皆字子張(見章 懷《注》引謝承《書》);張猛亦字子游;范延壽亦字子路(《百官表》)。 尚有何湯(見《桓榮傳·注》)、陳寔皆字仲弓(漢荊州從事苑鎮,字仲 5按《經典釋文·序錄》“《子夏易傳》三卷”條下,引《七略》:“漢興, 韓嬰傳。”(卷一,頁9)又《文苑英華》卷七六六載司馬貞奏議,引王儉 《七志》云:“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 氏。”(頁12)臧君所引,蓋合此兩文。 46臧庸《拜經日記》,《拜經堂叢書》本,卷五,頁8;又孫馮翼輯《子夏易 傳》臧庸《序》,其說略同。 47如下文“張澍輯《子夏易傳》”條,柯劭忞《提要》即斥此說“望文生義, 等於說經之附會”。餘如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1959年,濟南:山東 人民出版社)、鈴木由次郎《漢易研究》(昭和四十九年,東京:明德出版 社)、伊東倫厚《子夏易傳名義考》(1981年,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中國 哲學》第10號)等,並以此致疑臧氏《子夏傳》為韓嬰所著之說。8 傳”,45 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漢書·儒林傳》云:“韓嬰, 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 外傳》數萬言;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 《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 《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 不如《韓氏易》深,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 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此尤為韓嬰作《易傳》之明證。 嬰為幼孩,故名嬰,字子夏,夏,大也。《漢志》:“《易傳》韓氏二篇, 名嬰”,與劉《略》合。但孟堅於《志》、《傳》皆只書其名而不載其字, 所以滋後人之疑,王儉、陸德明所引《七略》,可補班書所未備。46 按臧氏據《漢書·儒林傳》及劉歆《七略》,推斷《子夏傳》為韓嬰所作,其說 可謂信而有徵。惟臧氏此言:“嬰為幼孩,故名嬰,字子夏,夏,大也。”其《子 夏易傳序》亦云:“嬰為幼孩,夏為長大,名與字取相反而相成也。”此言韓嬰 字子夏之由,殊覺蛇足,致後世學者轉多以此,疑《子夏傳》為韓嬰所著之說為 附會。47 實則韓嬰之字子夏,蓋漢人多取孔門弟子之字為表字,孫志祖《讀書 脞錄》卷六“用孔門弟子字”條云: 馮山公《與俞德滋書》云:“用孔門弟子字為字者,漢人多有之,如杜欽、 杜鄴、孔光、萬章皆字子夏;吾邱壽王、王尊皆字子貢;謝躬、馬武皆字 子張;伏勝字子賤;平當字子思;鄭崇字子游;爰曾字子路。”志祖案: 此所舉未盡也。牛商、梁相、孫建、張宏亦皆字子夏(見《漢書·百官表》); 張忠、遂義亦皆字子貢(同上);劉岑(同上)、許荊亦皆字子張(見章 懷《注》引謝承《書》);張猛亦字子游;范延壽亦字子路(《百官表》)。 尚有何湯(見《桓榮傳·注》)、陳寔皆字仲弓(漢荊州從事苑鎮,字仲 45 按《經典釋文·序錄》“《子夏易傳》三卷”條下,引《七略》:“漢興, 韓嬰傳。”(卷一,頁 9)又《文苑英華》卷七六六載司馬貞奏議,引王儉 《七志》云:“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 氏。”(頁 12)臧君所引,蓋合此兩文。 46 臧庸《拜經日記》,《拜經堂叢書》本,卷五,頁 8;又孫馮翼輯《子夏易 傳》臧庸《序》,其說略同。 47 如下文“張澍輯《子夏易傳》”條,柯劭忞《提要》即斥此說“望文生義, 等於說經之附會”。餘如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1959 年,濟南:山東 人民出版社)、鈴木由次郎《漢易研究》(昭和四十九年,東京:明德出版 社)、伊東倫厚《子夏易傳名義考》(1981 年,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編《中國 哲學》第 10 號)等,並以此致疑臧氏《子夏傳》為韓嬰所著之說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