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能在最初就不会慎重地选择与之交易的银行,在日常他们也不会随时监控存 款银行的行为和绩效,这一方面会助长存款银行冒险投机的动机,另一方面也 会使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国有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 第三,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由于趋利避害心理会减少危机时拯救银行的努力 程度而产生投杋行为。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缺乏流动性时,由于能从央行获得 资金,从而产生转嫁风险的依赖心理,诱使银行吸收髙风险。另一方面,由 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成本过高,央行当局无法完全了解金融机构的经 营状况,因而也无法制止和防范救助选择时金融中介机构可能出现的舞弊、 贿赂行为,如信息造假、损公肥私和贿赂官员等。日本和韩国在上个世纪90 年代采取最后贷款人救助之后就产生了诸如此类的严重后遗症 总体来说,央行对危机银行的救助改变了市场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打破 了银行金融机构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授权管理的关系,最后贷款人 成了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缓冲期,甚至是风险屏蔽工具。经营者道德风险 的泛化会提高整个市场的均衡风险水平,危及金融系统的稳定。 313.道德风险的危害 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曾这样描述最后贷款人制度,“正如购买火灾或盗窃保 险减少了被保险人保护其财产不遭致火灾或偷盗的动机一样,最后贷款人的 弹性货币供应机制也降低了银行家谨慎行事动机。然而,与火灾和盗窃保险增 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比,最后贷款人设施却实实在在地减少了挤兑传染 的发生次数。从这方面看,最后贷款人设施更加类似防洪大堤。防洪大堤减少 了洪灾的发生,却鼓励了人们在水泛区建房,从而增加河堤偶被冲垮时的损失” 6。这说明最后贷款人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挤兑的发生,但从道 德风险角度上却鼓励了银行冒险投机和不审慎经营,助长了规模更大和程度 更强的银行挤兑环境的出现,最后的结果将是一个充斥着低资本基础、流动 储备缺乏、过度的不流动性和不良资产的脆弱银行体系。也就是说一旦再发 5李晚华.《最后贷款人制度及其诱致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暨南大学 Moore. G ,(1999)Solutions To The Moral Hazard Joumal of Economic Surveys, V 13, N 4, p449 7李晚华.《最后贷款人制度及其诱致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暨南大学,200610 能在最初就不会慎重地选择与之交易的银行,在日常他们也不会随时监控存 款银行的行为和绩效,这一方面会助长存款银行冒险投机的动机,另一方面也 会使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国有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 出。 第三,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由于趋利避害心理会减少危机时拯救银行的努力 程度而产生投机行为。一方面当金融机构缺乏流动性时,由于能从央行获得 资金,从而产生转嫁风险的依赖心理,诱使银行吸收高风险。另一方面,由 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成本过高,央行当局无法完全了解金融机构的经 营状况,因而也无法制止和防范救助选择时金融中介机构可能出现的舞弊、 贿赂行为,如信息造假、损公肥私和贿赂官员等。日本和韩国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采取最后贷款人救助之后就产生了诸如此类的严重后遗症。 总体来说,央行对危机银行的救助改变了市场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打破 了银行金融机构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授权管理的关系,最后贷款人 成了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缓冲期,甚至是风险屏蔽工具5 。经营者道德风险 的泛化会ᨀ高整个市场的均衡风险水平,危及金融系统的稳定。 3.1.3. 道德风险的危害 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曾这样᧿述最后贷款人制度,“正如购买火灾或盗窃保 险减少了被保险人保护其财产不遭致火灾或偷盗的动机一样,最后贷款人的 弹性货币供应机制也降低了银行家谨慎行事动机。然而,与火灾和盗窃保险增 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相比,最后贷款人设施却实实在在地减少了挤兑传染 的发生次数。从这方面看,最后贷款人设施更加类似防洪大堤。防洪大堤减少 了洪灾的发生,却鼓励了人们在水泛区建房,从而增加河堤偶被冲垮时的损失” 6 。这说明最后贷款人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挤兑的发生,但从道 德风险角度上却鼓励了银行冒险投机和不审慎经营,助长了规模更大和程度 更强的银行挤兑环境的出现,最后的结果将是一个充斥着低资本基础、流动 储备缺乏、过度的不流动性和不良资产的脆弱银行体系。7 也就是说一旦再发 5 李晚华. 《最后贷款人制度及其诱致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暨南大学,2006. 6 Moore. G., (1999) Solutions To The Moral Hazard Problem Arising From The Lender-0f-last-ResortFacility, Joumal of Economic Surveys,V.13,N.4,p449. 7 李晚华. 《最后贷款人制度及其诱致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暨南大学,2006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