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30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MB 文档页数:5
模拟热镀锌工艺,在实验室生产了1000MPa级热镀锌双相钢.利用原位拉伸实验,对其断裂行为进行了观察,进一步探讨了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820℃退火后,可以获得抗拉强度为1022MPa、延伸率为9.5%的F+M双相钢;动态拉伸过程中,裂纹尖端的塑性区会萌生新的微裂纹,塑性区内的铁素体晶粒内部会产生\波状\滑移带;当裂纹扩展到马氏体岛时会改变方向绕过马氏体,扩展到铁素体晶粒时,以微孔相连的塑性方式使铁素体开裂;最终断裂以塑性断裂的形式发生,断口形貌为韧窝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0.97KB 文档页数:5
利用Hopkinson杆技术对经930℃下退火2h的纯铁药型罩材料进行了冲击压缩实验,测定了该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变形后纯铁的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在不同应变率下变形过程中纯铁的组织演变和动态应力-应变行为.研究表明:在650~3850s-1的应变率范围内,纯铁药型罩材料有显著的孪生变形,发生了明显的应变强化和应变率强化效应,且最大应变也随应变率的提高而增加;在高应变率冲击下,孪生和滑移是纯铁的主要塑性变形机制,也是纯铁高应变率增强增塑的主要机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23.53KB 文档页数:5
以酸性红12作为多苯环长链发色有机物的代表,通过对有效扩散系数的测定,确定其在介孔材料颗粒体上的吸附等温式和平衡接近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利用非稳态扩散传质与非稳态热传导过程类比速率方程相似的特点,应用Peterson的热传导近似公式,用计算机求解超越方程,得到了酸性红12在介孔复合材料颗粒内的有效扩散系数并进行了拟合验证,得出该传质过程的主要作用力类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78KB 文档页数:5
一、例题精解 【例题10.1】有一并励发电机,已知P=23Wnx=1200r/min,额定电压 UN=230V,R=57.52,R=0.05Q2。现在利用它作为电动机,把它接到220V的 电源上,电枢电流保持原来的额定值。试求作为电动机时的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设 电动机的效率为n=0.84,并假定在这两种运行情况下磁通基本上不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37.03KB 文档页数:4
从材料的晶体结构出发,研究了双相不锈钢超塑性变形的机理.利用背散射电子衍射花样分析系统(EBSD),获得了双相不锈钢变形过程中的ODF图、极图和取向与转轴分布等晶体取向分布规律.结合透射电镜对微观组织的观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双相不锈钢超塑性变形的机理为形变诱导析出和动态再结晶、晶界滑移以及变形中的晶粒转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8.02KB 文档页数:4
在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结构模型——发现特征子空间模型(DFSSM)——的运行机制下,提出了一种新的Web文本聚类算法——基于DFSSM的Web文本聚类(WTCDFSSM)算法.该算法具有自稳定性,无须外界给出评价函数;能够识别概念空间中最有意义的特征,抗噪声能力强.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网应用背景实现了WTCDFSSM聚类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对各类远程教育站点上收集的文本资料信息自动进行聚类挖掘;采用网格结构模型,帮助人们进行文本信息导航;从海量文本信息源中快速有效地获取重要的知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61KB 文档页数:64
一、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 二、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的基本功能、主要特点和种类 三、熟悉 Authorware的菜单系统及常用图标功能 四、掌握 Authorware的动画设计及常用交互类型的设计 五、掌握 Authorware的Quiz知识对象的使用 六、熟悉 Authorware中变量和函数的定义与使用 七、掌握库与模块的创建及应用程序的发布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22KB 文档页数:82
7.1半导体二极管 7.2半导体三极管 7.3三极管单管放大电路 74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7.5多级放大电路 7.6差动放大电路 7.7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7.15KB 文档页数:5
利用交流脉冲方法在AZ91D铸造镁合金表面成功实现阴、阳极微弧电沉积陶瓷膜,并使用SEM和XRD等手段对陶瓷膜的厚度、组织形貌、成分、结构和耐蚀性作了相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交流脉冲方法不仅能够在AZ91D铸造镁合金上实现阴、阳双极微弧电沉积陶瓷膜,同时在阴、阳极陶瓷膜中电沉积有稀土元素Ce.通过比较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发现阴、阳极微弧氧化处理后AZ91D镁合金的耐蚀性得到显著提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11.19KB 文档页数:5
介绍了杨炳儒教授独立提出的知识发现系统内在机理中的3个机制——双库协同机制、双基融合机制、信息扩张机制,及在其上构建的KDD*,KDK*,KD(D&K),ESKD结构模型,并介绍了在知识表示方法、发现算法与自动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首页上页12212312412512612712812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30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