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85)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5KB 文档页数:3
一、固体的分类 晶体 单晶体:长程有序至整块晶体;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9.5KB 文档页数:8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一切微观实物粒子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1927年戴维逊与革末用镍晶体反射电子,成功地完成了电子衍射 实验,验证了电子的波动性,并测得了电子的波长。两个月后,英国的汤姆逊和雷德用高速 电子穿透金属薄膜的办法直接获得了电子衍射花纹,进一步证明了德布罗意波的存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7MB 文档页数:11
光磁共振,是把光频跃迁和射频磁共振跃迁结合起来的一种物理过 程,是利用光抽运效应来研究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所 研究的对象是碱金属原子铷Rb。天然铷中含量大的同位素有两种:8Rb 占2785%,8Rb占72.15% 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 察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94MB 文档页数:8
电子自旋的概念是 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1925年, S.A. Goudsmit和 G Uhlenbeck用它来解释某种元素的光谱精细结构获得成功 Stern和 Gerlaok也以实验直 接证明了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电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 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 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 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3.5KB 文档页数:9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MR)就是指处于某个静磁场中的物质的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 磁辐射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它自问世以来已在物理、化学、 生物、医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准确的方 法,也是精确测量磁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4MB 文档页数:6
超导材料的电磁特性 近十几年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可谓轰轰烈烈。 YBacuo、 BiSr cacho等系列的超导转变 温度T,超导电流等参数有了很大提高。高温超导线材与薄膜在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09.5KB 文档页数:6
铁磁共振 微波铁磁共振(FMR)是指铁磁介质处在频率为∫的微波电磁场中,当改变外加恒 磁场H的大小时,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铁磁共振观察的对象是铁磁介质中的未偶电 子,可以说它是铁磁介质中的电子自旋共振。铁磁共振不仅是磁性材料在微波技术应用 上的物理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5MB 文档页数:9
塞曼效应 1896年塞曼( Zeeman)发现当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中时,原来的一条光谱线分裂成几条」 光谱线,分裂的谱线成分是偏振的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后人称此现象为塞曼效 早年把那些谱线分裂为三条而裂距按波数计算正好等于一个洛伦兹单位的现象叫做正 常塞曼效应(洛伦兹单位L=eB/4mc)。正常塞曼效应用经典理论就能给予解释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92KB 文档页数:4
全息干涉计量 全息干涉现象是人们在全息照相实践中发现的。全息干涉计量双曝光法,即实时全息干涉计 量法,在精密测量,无损检测,动态监控,生物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全息干涉计量 又是科学技术上的一个新领域,涉及诸多相关学科技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60KB 文档页数:7
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数、带电粒子在介质中损耗能量所产生的离子对数,都是随机 的,即有统计涨落。在任何一次核衰变测量中,即使所有的测量条件都是稳定的,如源的放射性活 度、源的位置、探测器的工作电压等都保持不变,多次记录探测器在相同时间内所测到的粒子数目就 会发现,每次测到的计数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围绕某个平均数值上下涨落
首页上页101112131415161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8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