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361)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8.5KB 文档页数:9
1、课程简介: 植物病理学分两大部分一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章至第五章)和农作物的主要病 害。这两部分互相关联,前一部分是阐述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一部分主要 讲述农作物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 2、地位和任务: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发病规律及病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 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该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植物病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主,贯彻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体要求: 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田间标本采集、鉴定 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讲授、实验和 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病害发生发展的基本 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及综合治理等理论 知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78MB 文档页数:538
本课程是让大家掌握有关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来遇到常见的植物病害能够会诊断,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该课程分为四部分,一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二介绍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三生物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四介绍一些常见植物病害。 第一部分 总论 植物病害基本知识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一、诊断的基本程序 二、实验室诊断 三、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第三章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概况 第四部分 植物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7KB 文档页数:4
一般田间的果蔬病害,病原菌的主要来源为: 田间病株,包括其他栽培或野生寄主;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病株残体;土壤;粪肥,通 常指未充分腐熟的粪肥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5KB 文档页数:8
果蔬采后易发生病害 一、由于脱离母体而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二、果蔬产品富含水分与营养,易于被病原物利用。 三、成熟果蔬产品易受损伤,使得伤夷菌感染增多。 四、随着贮藏时间处长,组织抗性下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7.5KB 文档页数:6
为什么要控制植物病害?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唯一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高等生物,同时也是各种生物生存所需的氧 气的主要制造者;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26MB 文档页数:203
蔬菜种植面积仅次于稻、麦的第三大作物。2003年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为2600万公顷,产量1.6亿吨; 小麦种植面积2300万公顷,产量为0.88亿吨;蔬菜 种植面积仅1800万hm2,但总产量5.4亿吨。 ·我国常见蔬菜近50种,属于10多科。蔬菜病害总数 达500种以上,其中危害严重的有数十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62MB 文档页数:42
我国记载的烟草病害有近40种。 在烟草苗床期,炭疽病危害最重,其次是立 枯病和猝倒病; 在大田生长期,花叶病和黑胫病发生最普 病,危害最严重。 在高温高湿的烟草种植区,青枯病常严重发 生,并造成毁灭性危害。 此外,赤星病、蛙眼病、白粉病、根结线虫 病等在局部地区也造成一定危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55MB 文档页数:88
我国的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高梁、粟 及甘薯等。 在长江流域地区,玉米和甘薯的种植面 积较大,以下将分别介绍玉米和甘薯上 的重要病害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0KB 文档页数:5
1、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研究方法和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为病害研究 奠定基础。 2、地位和任务:本门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研 究方法和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的一门课。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调查方法;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常用培养 基的制作;病原物的分离、纯化,接种;病原菌的显微计测杀菌剂药效试验方法;资料 的收集整理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等课程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以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微 生物、遗传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学和农业 植物病理学等为基础。是植物检疫学、病害流行学植物免疫学等课程的基础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2MB 文档页数:61
1.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 甘薯茎线虫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3. 甘薯贮藏期病害种类、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4.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马铃薯病毒病的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首页上页1213141516171819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36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