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57)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14KB 文档页数:27
1. 中小流域常常流量资料不足或代表性差,无法直接用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需用暴雨资料。 2.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破坏了洪水资料系列的一致 性。 3. 为了对比论证设计成果的合理性。 4. 无资料地区小流域的设计洪水 5. 可能最大降水/洪水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5KB 文档页数:7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碣石山遥望,东越长 城与辽宁绥中为邻。市区划分为秦皇岛(海港、山海关和海滨三个区,三区之间有高速、 沥青或水泥公路相连,呈狭长带状,全称秦皇岛市。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 四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三区四县。全区面积7467km2,人口约300万。 秦皇岛(海港)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不冻港”和“玻璃城”的美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1KB 文档页数:2
(1)认识奥陶系下统灰岩岩溶发育条件及发育规律。 (2)了解奥灰岩溶裂隙水储存、运动和富集的特点及形成较大供水水源地的条件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8KB 文档页数:12
一、贮水率和贮水系数 贮水率和贮水系数是含水层中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它们表明含水层中弹性贮存水量 的变化和承压水头(潜水含水层中为潜水水头)相应变化之间的关系 贮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应水体积膨胀(或 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贮存)的弹性水量,用μ表示,它是描 述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或剖面二维流中的水文地质参数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03KB 文档页数:11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之间,水资 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的水资源情势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水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黄河水问题的严重 性,已经引起中央领导、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域内耗水量和流域外引 水量不断增加,直接造成各控制断面实测径流的减少,其减少量可以通过还原计算来处 理。二是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变了流域内的下垫面条件(或许还有气温升高的影 响),导致天然产水量的衰减,因其定量困难,在以往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没有考虑。90 年代,我国北方河流断流现象严重,引起了水文水利工作者对径流衰减的关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65.5KB 文档页数:2
9.4.1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划分 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根据含水层特点又可分为第四系孔隙含水 层系统、第三系孔隙裂隙含水层系统和白垩系裂隙孔隙含水层系统。 洮儿河扇形地是吉林省白城市附近的大型山前扇形地,面积2800km2该扇形地从镇 西向南东方向呈扇状撒开,地形由扇顶向扇前倾斜,坡度由大逐渐变小;地层岩性由中更 新统、上更新统砾卵石组成(构成强透水层,厚度10~40m,中部厚度大,向两侧边 缘厚度变小,大部地段砾卵石几乎裸露于地表地表为不连续分布的黏性土,厚度多数小 于2m,到扇形地前缘黏性土连续分布,厚度增大至2~10m;下伏基岩为泥岩,构成区域 隔水底板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79KB 文档页数:5
地下水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物质组分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 征。各项水质指标则表示水中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地下水 中物质成分来源主要是由赋存于岩石圈中的地下水不断与岩土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大气 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水量交换而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所含物质组分的改变与影响 呈日益加剧的趋势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才是 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44KB 文档页数:9
实习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燕辽沉降带东段、古山海关隆起南缘的柳 江向斜盆地内。其出露的地层中生界以前属华北地台型,而中生界侏罗系属环太平洋火山 活动带。由于构造运动影响,使区内普遍缺失了中奧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及 第三系。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 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 下奧陶统,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KB 文档页数:4
在地下水研究中应用GIS技术,是由于地下水研究需要组织、定量和解释大量的水文 地理数据。早期的地下水模拟研究需要把地图图表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读的格式。这 些工作费时、冗长,并且容易出现误差。水文信息如降水、参数信息(如水力传导度)、参 数格式(如井的位置和流量值)以及辅助信息(如边界条件)都需要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 理。事实上,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空间分布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时间分布的。其中许多 数据在计算机中以地图形式存在,如栅格形式矢量格式或数据表形式的图像。由于计算 机图形技术的发展,现在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地通过GIS系统来存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87MB 文档页数:12
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十年,包括岩石在单一物理场、两场耦合或三场耦合作用效应的研究。然而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岩体的赋存环境非常复杂,岩体在高温、高渗透压、高应力及复杂水化学环境中将发生温度–水流–应力–化学(THMC)多场耦合作用。综合分析岩石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裂隙演化、变形力学机制、力学本构和耦合模型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分析岩石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岩石多场耦合本构模型以及岩石蠕变本构模型。不同行业对岩石多场耦合作用的研究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岩石多场耦合作用不仅涉及到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开采、地热资源开发等资源能源领域,其在水利水电工程、高寒工程、地下工程、地下核废料处置及深埋能源储库等领域也是研究的重点。岩石在高应力、水流、高温和化学作用下,不仅会发生耦合作用,而且会对岩石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分析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力学性能对于预防事故发生和保障工程安全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探讨分析了岩石多场耦合研究的重点、难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为工程实践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首页上页91011121314151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5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