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081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8MB 文档页数:43
§2.1 地震破坏作用 §2.2 建筑地段的选择 §2.3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2.4 天然地基和基础 §2.5 场地土的液化与抗液化措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7MB 文档页数:32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 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 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 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文档格式:PPTX 文档大小:6.04MB 文档页数:58
第一节 频谱分析概述 一、初步概念 二、频谱图 第二节 付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 一、唯一性定理 二、线性叠加定理 三、时标变换定理 四、时延定理 五、褶积定理 第三节 频谱资料的获得和整理 一、获得信号频谱的方法简介 二、地震波频谱资料的计算、整理和显示中的一些问题 第四节 地震波频谱的特征及其应用 一、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的特征 二、野外地震仪记录频率范围的选择 三、地震信息取样间隔选择的基本依据-取样定理 四、假频问题 第五节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一、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概念 二、用什么概念来说明一个系统的特性 三、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第六节 频率滤波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4.5KB 文档页数:11
地质年代: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分为: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由同位素年龄确定)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89.15KB 文档页数:8
以1996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四期SPOT卫星影像为材料,配合相关图籍数字化台湾花莲地区寿丰溪集水区与秀姑峦溪集水区的崩塌地图层,透过植生回复率(VRR)、新增崩塌率(ICR)及崩塌地重心位移的计算,探讨这两个集水区崩塌地变迁情形,并分析其环境因子特性.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多期卫星影像数据可有效进行崩塌地长期监测,并获知其变动情形;另突发暴雨可使崩塌大量发生,显为事件直接影响因子;而VRR、ICR与重心位移的计算,可有效量化植生恢复情形及新增崩塌状况;至于地理环境特征方面,崩塌发生概率随高程增加而增加,也与坡度呈正相关,因此未来在开发上应特别留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4MB 文档页数:10
为了研究桩土相互作用下大跨度钢拱桥的地震反应特点以及塑性铰的形成部位和发展过程,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比研究了在多组地震输入条件下,考虑基础固结和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及在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反应,并探讨了层状场地土对桩基以及上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础固结模型相比,考虑桩土相互作用体现了土的特性对结构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且对高阶振型周期影响显著;同时结构各部位的内力响应呈下降趋势,位移响应被放大,但受边界假定的影响,其总体反应趋势未发生改变,其中在主梁1/4处、梁拱结合处以及柱底处均出现塑性铰,且柱底处率先屈服,各塑性铰区的变形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桩身则未出现塑性铰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98MB 文档页数:36
第一节 地下洞室选址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二节 洞室设计的工程地质问题 第三节 洞室施工的工程地质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55.24KB 文档页数:6
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一期光华路地铁站的工程和地质条件,运用FLAC3D软件对车站主体浅埋暗挖的五种不同施工顺序的方案进行模拟研究.在相同的地表荷载、固定约束和土体参数的情况下,模拟研究得出车站周围土体应力、塑性区和位移的基本变化规律,并确定群洞效应下开挖顺序的推荐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车站开挖过程中和完成后,破坏区主要集中在中洞与两侧洞之间的区域,即群洞之间部位,并从中洞两侧垂线以45°角向外扩散;(2)中洞的跨度对地表的沉降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对于群洞而言,先对左右洞室进行开挖可有效地减小开挖中洞的位移变化量;(3)中洞的拱形支撑能有效抑制地表的破坏区,考虑群洞效应时应先保证中洞洞顶部分的强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65.24KB 文档页数:3
采空区上部预留矿柱的回采工作影响到整个矿山的安全生产、采矿方法及其实施.为正确评价上覆岩层和围岩的稳定性情况,采用实现完全温度补偿的空心包体应变技术的套孔应力解除法对三山岛金矿进行地应力测量.建立了矿区地应力场分布模型,获得了三山岛金矿地应力状态和矿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三山岛地区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符合我国地壳运动的规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9.4KB 文档页数:6
从矿山工程数字化及可视化的角度,将地下矿山看作是一包含多种几何量、属性量、参数量和状态量的动态量场,称之为地下矿复合场.通过分析各类空间场量的几何特性、分布特性、矢量特性和时空顺序特性,给出了各类空间场量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体素的一体化数字模型.经空间场量体素化、定量化、场量化及一体化处理,形成了地下矿复合场的一体化模型构建技术.以国内某典型矿山的实际数据为例,实现了地表地形、断层和井巷工程等几何特性、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特性、井下通风系统的矢量特性的三维可视化仿真及火灾蔓延的动态仿真,进而验证了地下矿复合场一体化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首页上页131415161718192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081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