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712)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4MB 文档页数:33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与叠生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95.01KB 文档页数:3
辣椒疫病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美国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 江苏1940报道此病的发生。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北京、上海 青海、云南、陕西、甘肃、广东及长江流域尤为严重。由于疫病流行,常导致植株成片死 亡,损失严重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18.01KB 文档页数:3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穗部病害,国内外的玉米产区几乎均有发生。1919年 中国东北首次报道,现已遍及全国,尤其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南方冷凉山区的连作玉米田 块发病较重,发病率一般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高达60%70%以上,造成严重 的经济损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02.97KB 文档页数:4
采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首次原位观察YF45MnV钢中MnS夹杂在连续升温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匀速加热过程中,细长条状MnS首先转变为近球状硫化物组成的串状夹杂物,然后近球状硫化物发生扩散长大,数量减少;温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MnS夹杂发生固溶现象,其面积反而减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8.53KB 文档页数:5
针对CaO-MgO-Al2O3、SiO2-CaF2五元精炼渣系进行了有关发泡性能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吹气量的增加,炉渣相对发泡高度相应增加,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2)当炉渣碱度<2.5时,炉渣中MgO质量分数在11%左右对炉渣发泡有利,而在高碱度操作时MgO质量分数则应该低一些;(3)对于低碱度渣,控制Al2O3为15%;(MgO)+(Al2O3)为20%~26%较好;(4)炉渣碱度对发泡性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在特定的MgO,Al2O3,CaF2成分范围内,炉渣碱度B在1.9左右发泡性能最好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44.14KB 文档页数:4
根据钢厂的生产实践,从凝固组织入手,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凝固组织对中心偏析及钢液流动的影响.中心偏析是由于凝固界面均一向前推进,溶质元素在中心部位汇聚造成的;柱状晶发达,高溶质钢液停留在柱状晶间的间隙内,可以改善中心偏析;等轴晶凝固界面可以分散汇聚在中心部位的溶质元素,改善偏析;钢液补充凝固收缩的现象发生在等轴晶区内,恶化了中心偏析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5MB 文档页数:5
利用淬、回火工艺得到具有弥散分布的渗碳体粒子+铁素体双相组织的低碳钢,采用Gleeble-1500型模拟机进行热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在700℃、0.01 s-1条件下变形过程中渗碳体粒子对低碳钢铁素体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00℃、0.01 s-1条件下变形时,存在以粒子激发形核机制为主的铁素体动态再结晶过程,在形变初期粒子激发形核主要在大尺寸渗碳体粒子(〉1μm)附近发生,大应变量下应变累积促进粒子激发形核在小尺寸渗碳体粒子(0.5~1μm)附近发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93.66KB 文档页数:5
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技术对X70钢在含水量20%~34%(质量分数)的大港滨海盐渍土中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X70钢腐蚀行为影响显著;水质量分数为25%时X70钢发生局部腐蚀,水质量分数高于30%时发生均匀腐蚀;随着土壤中含水量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先增后减,在水质量分数为25%时腐蚀速率达到最大;含水量较低时,X70钢在大港滨海盐渍土中腐蚀的电化学阻抗谱会出现低频感抗弧,随着含水量的增加,低频感抗弧消失,表现为单一的容抗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95MB 文档页数:7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差热扫描热重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铁尾矿加气混凝土在蒸压养护条件下的反应机理.未蒸压坯体中主要水化产物为钙矾石、结晶度低的水化硅酸(CSH)凝胶和Ca(OH)2,铁尾矿中部分矿物X射线衍射峰降低.经蒸压养护后,钙矾石的X射线衍射峰消失,托贝莫来石的X射线衍射峰增强,表明在高温高压和热碱激发下,铁尾矿中的矿物成分发生分解,活性组分SiO2和Al2O3结合Ca(OH)2发生反应,生成托贝莫来石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9MB 文档页数:5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金刚石压头压入Fe基体的纳米压痕全过程.研究了加载和卸载时基体的原子组态、载荷-位移曲线以及位错的发射和变化.分析了基体的塑性形变机理.发现压入深度为0.69 nm时出现位错.随压入深度的增加位错长大成环,基体塑性形变加剧.卸载过程中位错环不断减小,当压头恢复到起始位置后,基体中心残留有位错环,产生了永久塑性形变,位错环的存在是基体产生永久塑性形变的关键因素
首页上页163164165166167168169170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71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