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230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66.5KB 文档页数:11
一、剖面设计的任务 1分析建筑物的各部分高度和剖面形式 2分析建筑层数的确定 3分析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 4分析建筑剖面中结构和构造关系 二、建筑剖面图 应包括剖切面和投影方向可见的建筑构造、构 配件以及必要的尺寸、标高等。 平面图上的剖切符号的剖视方向宜向左、向上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834KB 文档页数:28
一、电场线 电场线: 1、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电场强度E的方向。描述电场分布情况的曲线。 2、曲线的疏密表示该点处场强E的大小。即: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场线条数,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点处电场强度的大小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4MB 文档页数:255
实验一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 霉菌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四 放线菌和酵母菌形态观察 实验五 微生物的显微直接计数法 实验六 微生物细胞大小测定 实验七 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八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接种 实验九 细菌的培养特性观察及显微镜检查 实验十 稀释平板测数法 实验十一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十二 药敏试验 实验十三 细菌的生化试验 实验十四 酸乳的制作 实验十五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十六 病毒的鸡胚培养 实验十七 病毒的血凝试验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79KB 文档页数:4
一.测设工作的概念 1.定义:测设,又称放样,是测绘的逆过程。根据待建建、构筑物各特征点与 控制点之间的距离、角度、高差等测设数据,以控制点为根据,将各特征点在 实地桩定出来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83.32KB 文档页数:3
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识别原理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该算法利用人工免疫系统的识别、记忆、学习等原理,将输入数据作为抗原,抗体为抗原的压缩映射作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的隐层中心,输出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权值.通过预报热轧带肋钢筋力学性能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K-均值法选择中心点比较,该算法计算量较小,精度高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0.5KB 文档页数:11
乡镇企业的污染及控制 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现状与分析 (一)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但由于乡镇企业超高 速发展、缺乏宏观控制以及导致自身急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 问题,如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经济效益不 高等。由国家环保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 “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于1996年初开始实施,经过各级调 查机构和全体调查人员近两年的共同努力,1997年11月底完成了 数据汇总工作。调查的基准年为1995年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9MB 文档页数:28
[选择题] 容易题1—39,中等题40—106,难题107—135。 1.设函数y=f(x)在点x处可导,△y=fx+h)-f(x),则当h→0时,必有 () (A)dy是h的同价无穷小量 (B)△y-dy是h的同阶无穷小量。 (C)dy是比h高阶的无穷小量 ()△y-dy是比h高阶的无穷小量 答D 2.已知f(x)是定义在(∞,+∞)上的一个偶函数且当x0,f(x)0,f\(x)0,f\(x)>0 ()f(x)0 答C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5
长期以来,各种传统的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 织化学、原位杂交等研究方法均建立在常规病理组 织切片基础上,一张玻片上只能载有限的组织做 种测试,仅用于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尚可胜任,但要 从事大规模、多样本的科研则费时、费力。自1998 年由 Kononen等叫构建了第一个组织微阵列后,组 织芯片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其无疑给病理学研究开 辟了新天地。目前已有大量应用这一技术进行肿瘤 病理学研究的报道,短短数年国内关于运用组 图1b单个组织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染色。 织芯片的文章已达126篇之多(截止2004年12 月)9其主要集中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 术在组织芯片上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研究,并充分体 现了该技术高通量( high-throughput)、快速、省时 用途广等优点,同时运用该技术也发现了一些肿瘤 特异性基因产物和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免疫 标志物。当然在运用该技术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4MB 文档页数:13
又称日本乙型脑炎(Jpanese Encephalitis) 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 共患的传染病。其主要通过蚊虫传播,临诊 特征随患病动物的种类不同而异,牛、羊和 家禽多为隐性感染,马(尤其幼驹)出现脑 炎症状,常呈兴奋、沉郁、意识障碍等症状 ,死亡率较高;猪主要表现为母猪的流产和 死胎、公猪睾丸肿胀,但少数猪特别是幼猪 呈典型的脑炎症状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78.82KB 文档页数:11
用分截面组合测力辊测量了无润滑、无张力条件下冷轧合金铝带的法向应力p与切向应力τ。试验结果表明按比值τ/p定义的\摩擦系数\f的值与分布形态不仅取决于轧辊轧件的接触表面条件,还与塑性变形的条件(如l/$\\bar h$、ε等)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f、fmax、f值随l/$\\bar h$增加而增大。为了深入认识影响f变化的原因,引入了界面摩擦水平f*。f与f*之差反映了变形几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沿接触弧上f的分布具有由入、出口的较高值下降到中性点为零的总趋势,而且下降的速率是变化的。一般具有\快速下降——平缓变化——快速下降\的形式,其中平缓变化段随l/$\\bar h$增加而增大。在统计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接触弧上f分布的模型,将它用于压力分布与轧制力的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精度,使理论更加严密。轧件与轧辊接触界面上的正应力p、切向摩擦力τ以及摩擦系数f(由f=τ/p所定义)的分布规律是重要的边界条件。在冷轧薄板的条件下,由于变形一般比较均匀,数学力学的初等解析解的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这时所取用的边界条件对轧制压力P、应力状态系数n;以及前滑Sh等项理论解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已经进行了很多关于边界条件的研究工作,但关于界面上摩擦规律的认识还不很清楚。因此迄今为止的理沦计算仍基于一些简化的边界条件假设上,使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的偏离较大。本工作的重点是对冷带轧制接触界面上的摩擦规律作一些探讨
首页上页224225226227228229230231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2305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