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427)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980.5KB 文档页数:86
一、参数在线检测 在线检测必须用专门的传感器(也叫电极或探头) 放入发酵系统,将发酵的一些信息传递出来,为发酵控 制提供依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15.5KB 文档页数:37
pH是微生物代谢的综合反映,又影响代谢的进 行,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参数。 发酵过程中pH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观察pH变 化规律可以了解发酵的正常与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75.08KB 文档页数:11
发动机工作时,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燃烧,其工作温度高达2000°C,瞬时温度可 达3000°C左右。如果不加以适当冷却,不仅会使发动机过热导致充气效率下降,燃烧 不正常,机油变质,零件磨损加剧,有时甚至造成机件卡死或烧毁等事故性损伤。但如 果冷却过度,又会由于气缸温度过低使机油粘度增大,摩擦损失增加,燃油雾化不良动 力下降,散热损失增加及润滑性能变差。因此必须对发动机加以适当冷却,保证发动 机始终处在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25.99KB 文档页数:7
镍铝青铜合金是铸造大型舰艇螺旋桨的主要材料,海洋污损生物在合金表面附着引起的pH值变化会加速镍铝青铜合金的腐蚀磨损,威胁到舰艇安全航行.采用冷喷涂技术制备了较为致密的镍铝青铜涂层,厚度约300 μm,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涂层的微观形貌,重点研究了涂层在pH值分别为3、7和11,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性能和腐蚀磨损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H值为3的环境中,镍铝青铜基体发生了选相腐蚀,表面疲劳裂纹主要分布在富Cu的α相上,涂层上的犁削沟槽加深发生了磨粒磨损,涂层耐腐蚀性能优于基体;pH值为7的环境中,基体发生了黏着磨损,表面有片层状金属剥落,涂层中的孔隙收容了大量磨屑避免了剧烈的三体摩擦,表面犁削沟槽较浅,涂层致钝电位高于基体,耐腐蚀性能变差.pH值为11的环境中,基体发生了表面疲劳磨损,涂层磨痕上有较深的犁削沟槽,沟槽内有微裂纹,涂层耐腐蚀性能优于基体.总体来说,在不同pH值环境中,涂层由于在冷喷涂过程中发生了冷加工硬化并且涂层上的孔隙收容了磨屑,导致涂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增强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20.5KB 文档页数:2
1/21(1)发散(2)收敛(3)发散(4)收敛(5)收敛(6)发散(7)收 敛(8)收敛(9)收敛(10)收敛(11)发散(12)收敛(13)收敛 (14)发散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881.05KB 文档页数:23
发动机润滑系是发动机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系统,其主要起润滑、冷却、清洗、 密封、减振、防锈、控制的作用。润滑系工作不正常,将引起摩擦阻力增加,机件磨损 加快,甚至在短时间内造成发动机产生事故性损坏,其控制部分不正常使发动机性能下 降。因此,要汽车能正常运行,润滑系必须保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33MB 文档页数: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非晶态和结晶态两种相结构的Si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纳米复合粉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研究纳米复合粉体的红外隐身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相结构的Si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均呈不规则颗粒状,其中结晶态Si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8 nm;结晶态Si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在2.5~25μm波长范围内的红外发射率均低于非晶态复合粉体,3~5μm内发射率平均值为45.65%,8~14μm内发射率平均值为46.19%,是一种低发射率的红外隐身复合纳米材料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MB 文档页数:7
当使用Ar+离子轰击Cu-Fe合金薄膜试样时,试样中所存在的fcc亚稳状态小铁颗粒将发生马氏体相变。定量立体电子显微术的试验结果表明:(a)马氏体相交只限于在那些临近试样表面的小铁颗粒内发生(b)尽管试样的下表面不受Ar+离子的轰击,也浸有幅射缺陷存在,但靠近下表面的小铁颗粒仍然发生了马氏体相变。可见,由于离子轰击所引起的弹性表面波(Rayleigh Waves)是促成相变产生的原因。受轰击试样的高分辨率晶格象表明上述的马氏体相变又可分为二种类型:部份型转变(Partially transformation)和整体型转变(fully transformation)。其中,整体型转变后的小铁颗粒具有孪晶型组织,使用一般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也能看到;而部份型转变后的小颗粒里则含有很薄的马氏体片层,这些马氏体片平行于未转变区内奥氏体的致密排列面。整体型转变只是在试样表面处的小铁颗粒内发生,原因可能是这里的小铁颗粒有着足够的自由表面。而部份型转变则是在被铜基体完全包裹着的颗粒内发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56.13KB 文档页数:12
目前燃煤电厂对于SO2、NOx和PM等主要污染物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控制方法,但针对具有长期环境危害性的痕量污染物尚缺乏有效的排放控制手段。为全面掌握痕量污染物在煤燃烧过程中的释放、迁移和转化规律并开发相应的控制技术,建立稳定可靠的模拟烟气痕量污染物发生方法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前提条件。通过文献调研,对常见痕量污染物的四种发生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对比:溶液蒸发法较为简单易用,但产物中易含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燃烧法产生的痕量污染物最接近实际情况,但受实验条件影响较大,并且产物成分较为复杂;升华法获得的产物浓度较为准确,但适用范围较窄,仅用于某几种气态痕量污染物的发生;氢化物氧化法可准确地控制产物的发生速率,但也仅适用于少量痕量污染物,并且装置较为复杂。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最后提出多种方法联用的思路以期得到更加接近实际情形并且成分可控的结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4MB 文档页数:19
第六章汽油发动机点火系 6.1概述 6.1.1点火系的功用 点火系的作用:将电池或发动机的低电压变成高电压(20~30kv),并按照发动机各气缸的工作次序和点火时间的要求,适时、准确地点燃气缸中的可燃混合气
首页上页262728293031323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427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