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114)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5.41MB 文档页数:40
第一节 天然气的性质及其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第二节 气体的稳定渗流 第三节 气体的不稳定渗流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00KB 文档页数:6
油源对比包括油一岩、油一油、气一气、油一气岩的对比,实际上地化对比的核心问 题就是油一岩和气一岩的对 比以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主要意义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47KB 文档页数:9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 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再次运移。 相态:油气从烃源岩经过初次运移进入渗透岩石之后,就开始了二次运移。由于二 次运移的介质环境的改变,主要为孔隙空间、渗透率都较大的渗透性多孔介质,毛细 管压力变小,渗透率变大,便于孔隙流体(包括水、油、气)的活动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5KB 文档页数:2
一、煤炭工业(我国最主要的能源) 山西、内蒙古、陕西最丰富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 东北松辽石油基地、华北及环渤海油气产区、 新疆石油基地、近海大陆架油田 四川天然气基地 三、电力工业 1、火电(主体):北方的煤炭基地和大城市 2、水电:南方 3、核电站: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 4、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05.5KB 文档页数:37
51非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非再生资源的概念 1、按分类,可将资源分为非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 A、资源存在的形态B、对资源的控制方式C资源可更新特征D按资源的用途 2、非再生资源可分为可回收的非生资源和不可回收的非再生资源,前者如_,后者如_。 A、铁矿铝B铜矿石油C煤矿天然气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24KB 文档页数:10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 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 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 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92.5KB 文档页数:16
一、石油的概念 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 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组成石油的成分非常复杂,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可分为元素组成、馏分组成、组 分组成和化合物组成,三者有相互关系;依据石油中各种结构类型化合物的含量,可对石 油进行分类;不同环境下生成的石油,比如海陆相石油的特征有明显的区别;石油没有固 定的成分,因此石油没有确定的物理参数,石油的物理性质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85.5KB 文档页数:5
一、油气聚集带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而背斜、断层等构造是 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在沉积盆地中,这些构造往往是成群成带出现的。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 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称为油气聚集带。常常用聚集带表示构造型的油气 聚集,用油气趋向带表示地层型油气聚集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59.5KB 文档页数:4
世界上油气储量在区域、地层和深度上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在过去的几十年 来,已引起油气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在早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勘探程度不均一造 成的,或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勘探,几乎已遍及地球表面各个大陆 (包括极地和沙漠)和海洋(陆缘海和大陆架),尚未勘探的处女地已愈来愈少,而 油气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基本事实。这种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40KB 文档页数:9
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 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 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上页12345678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114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