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26)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0.69KB 文档页数:4
提出了流变应力的描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热变形时组织演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金属热变形时组织演化的模拟方法,并确定了组织演化模拟程序中一些关键性因素,还讨论了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和性能预报问题.对Q235低碳钢的双道次压缩过程的组织演化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83.85KB 文档页数:5
分析了高碳硬线钢82B在冶炼过程中复合夹杂物-钢液-渣及耐火材料局部动态平衡反应过程及Mn、Si和Al脱氧条件下夹杂物成分变化规律.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进一步计算分析了硬线钢获得良好变形能力的Al2O3-SiO2-MgO-CaO-MnO五元系夹杂物所需要的条件:钢液中[Al]的质量分数控制在(25~100)×10-6时,相应地钢液中溶解[O]的质量分数可以控制在(5~20)×10-6.在低熔点区域内,[Si]的质量分数可以控制在0.1%~1.5%;[Mn]的质量分数控制在0.2%~1%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5.5KB 文档页数:6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该过程 既有量变,也有质变,因而形成了不同 发育阶段。生长发育受遗传因素,环境 因素等影响。营养是生长发育最主要的 物质基础,尤其是足够的热量和优良蛋 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 素等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13.5KB 文档页数:7
如果模型中加入(或删除)材料,模型中相应的单元就“存在”(或消亡)。 单元生死选项就用于在这种情况下杀死或重新激活选择的单元。(可用的单元类 型在表 6-1 中列出。)本选项主要用于钻孔(如开矿和挖通道等),建筑物施工 过程(如桥的建筑过程),顺序组装(如分层的计算机芯片组装)和另外一些用 户可以根据单元位置来方便的激活和不激活它们的一些应用中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47.55KB 文档页数:7
塑性成形大螺旋齿形轴类件与其现有的切削工艺相比,有着节材高效的明显优势,但其均匀分度成形难度大.轧制过程中轧件滚动半径的变化幅度较大,基于此建立与传动比相关联的模具辊型曲线的求解方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轧制过程中模具和轧件传动比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较为合理的转速比变化规律和模具辊型曲线形态.以螺杆阴转子为轧制对象,通过定轴横轧实验实现其非对称大螺旋齿形的均匀分度成形,成功解决大螺旋齿形均匀分度成形难的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88.4KB 文档页数:10
本文以工业试验和大量生产数据为基础,对VOD法冶炼不锈钢的工艺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VOD过程钢水温度变化规律及工艺因素对它的影响,并指出,供氧制度(包括枪高,氧气流量和氧气压力),真空制度的合理配合是控制氧化期钢水温度的关键。还原期的温降受吹后的温度、还原处理时间及铁合金冷却剂、造渣剂的加入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建立随机模型进行了定量的描述。针刘氧化期喷溅问题,给出了合理的供氧强度范围。对VOD过程元素变化及去碳保铬反应做了热力学分析讨论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1.79KB 文档页数:5
结合方坯连铸机二冷各段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传热数学模型,并利用射钉结果修正数学模型中各段的传热系数,提高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利用修正过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整个铸机的传热凝固过程.根据射钉和数值模拟结果,确定电磁搅拌位置.采用电磁搅拌后,铸坯中心碳偏析和缩孔下降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67.59KB 文档页数:6
基于环形件轧制理论以及轧制过程中金属体积不变规律,确定了高颈法兰封闭轧制毛坯的设计原则以及工艺参数的极限范围.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了高颈法兰封闭轧制成形过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轧制产品质量以及力能参数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本文所研究高颈法兰的最优工艺参数.在D51-450型轧环机上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具进行了轧制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0.5KB 文档页数:10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是保证企业计划与()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A.现实市场动态B.企业目标C.实际作业动态D.以上各项都正确 2.系统元素之间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关系叫做()。 A.价值链B.超熵C.元素链D.耦合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33.7KB 文档页数:5
在对钢管中频加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导热微分方程出发,考虑了材料物理性能随温度变化对加热过程的影响,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管电磁-热耦合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钢管中频感应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中工件外表面温度与实测温度相差5.19%,吻合较好.提出了感应透热深度的概念,并以此区分钢管内感应加热区域和热传导区域.根据模拟结果讨论了钢管感应透热深度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证明了双线圈感应加热工艺在工件温度分布、热效率及频率分配方面的合理性
首页上页4647484950515253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26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