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63)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6.42MB 文档页数:151
8.1 可编程接口芯片概述 ❖片选概念 ❖读/写概念 ❖可编程接口的概念 ❖“联络”的概念 8.2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A ❖8255A的结构和引脚功能 ❖8255A的工作方式 ❖8255A的初始化 ❖8255A的应用举例 ❖16位系统中的并行接口 8.3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5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8253-5的结构和功能 ❖8253-5的工作方式 8.4 串口接口芯片 ❖串行通信概述 ❖串行接口原理 ❖可编程通信接口8251A 8.5 模拟接口 ❖概述 ❖数/模转换器DAC0832及其接口 ❖模/数转换器ADC0809及其接口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39MB 文档页数:232
4.1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网际协议P 4.2.1虚拟互连网络 4.2.2分类的P地址 4.2.3P地址与硬件地址 4.2.4地址解析协议ARP与逆地址解析协议 RARP 4.2.5P数据报的格式 4.2.6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4.3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3.1划分子网 4.3.2使用子网时分组转发 4.3.3无分类编址CDR(构造超网) 4.4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4.4.1CMP报文的种类 4.4.2CMP的应用举例 4.5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5.1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4.5.2内部网关协议RP 4.5.3内部网关协议OSPF 4.5.4外部网关协议BGP 4.5.6路由器的构成 4.6P多播 4.6.1P多播的基本概念 4.6.2在局域网上进行硬件多播 4.6.2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和多播路由选 择协议 4.7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4.7.1虚拟专用网VPN 4.7.2网络地址转换NAT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28.9KB 文档页数:5
建立了强电解质水溶液KBr-H2O、NH4Br-H2O和ZnBr2-H2O作用浓度的计算模型,计算了上述三个溴化物二元水溶液体系在温度为298.15K、质量摩尔浓度达到饱和前的作用浓度.热力学模型计算的组元作用浓度以纯物质为标准态和摩尔分数为浓度单位,与文献报道的组元活度以无限稀为标准态和质量摩尔浓度为浓度单位经过活度的标准态转换后可良好地吻合,且转换系数在计算的浓度范围内基本守恒.以上热力学模型计算的组元作用浓度能反映出强电解质水溶液的结构本质;在本模型的假设下电解质水溶液呈现理想溶液特征,组元的作用浓度在计算的浓度范围内严格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5MB 文档页数:518
绪论 第一章 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晶体三极管 第二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的概念与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5 晶体管放大电路的三种接法 §2.6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2.7 基本放大电路的派生电路 第三章 多级放大电路 §3.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3.2 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3 差分放大电路 §3.4 互补输出级 §3.5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读图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 概述 §4.2 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 §4.3 集成运放的电路分析及其性能指标 第五章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5.1 频率响应的有关概念 §5.2 晶体管的高频等效电路 §5.3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第六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6.1 反馈的概念及判断 §6.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放大倍数的估算 §6.3 交流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6.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6.5 放大电路中反馈的其它问题 第七章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7.1 集成运放组成的运算电路 §7.2 模拟乘法器及其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 §7.3 有源滤波电路 第八章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 §8.1 正弦波振荡电路 §8.2 电压比较器 §8.3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8.4 信号的转换 第九章 功率放大电路 §9.1 概述 §9.2 互补输出级的分析计算 第十章 直流电源 §10.1 直流电源的组成 §10.2 单相整流电路 §10.4 稳压管稳压电路 §10.5 串联型稳压电路 §10.6 开关型稳压电路 §10.3 滤波电路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4.62MB 文档页数:238
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 网际协议 IP 4.2.1 虚拟互连网络 4.2.2 分类的 IP 地址 4.2.3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 4.2.4 地址解析协议 ARP 4.2.5 IP 数据报的格式 4.2.6 IP 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3.1 划分子网 4.3.2 使用子网时分组转发 4.3.3 无分类编址 CIDR(构造超网)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CMP 4.4.1 ICMP 报文的种类 4.4.2 ICMP 的应用举例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5.1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4.5.2 内部网关协议 RIP 4.5.3 内部网关协议 OSPF 4.5.4 外部网关协议 BGP 4.5.5 路由器的构成 4.6 IP 多播 4.6.1 IP 多播的基本概念 4.6.2 在局域网上进行硬件多播 4.6.2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IGMP 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4.7 虚拟专用网 VPN 和网络地址转换 NAT 4.7.1 虚拟专用网 VPN 4.7.2 网络地址转换 NAT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84KB 文档页数:49
放大电路的功能是利用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或场效应管电压控制作用,把微弱的电信号(简称信 号,指变化的电压、电流、功率)不失真地放大到所 需的数值,实现将直流电源的能量部分地转化为按输 入信号规律变化且有较大能量的输出信号。放大电路 的实质,是一种用较小的能量去控制较大能量转换的 能量转换装置。 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是必须有直流电源,而且电 源的设置应保证三极管或场效应管工作在线性放大状 态;元件的安排要保证信号的传输,即保证信号能够 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输入,经过放大电路放大后从输 出端输出;元件参数的选择要保证信号能不失真地放 大,并满足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要求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95MB 文档页数:66
实验部分 实验一 TTL 门电路实验-1 实验二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验-3 实验三 优先编码器与七段译码驱动器应用实验-4 实验四 七段字形显示译码器实验-8 实验五 触发器应用实验-11 实验六 移位寄存器应用实验-13 实验七 移位寄存器设计实验-16 实验八 二进制计数、译码显示电路设计实验-19 实验九 十进制计数、译码、显示实验-22 实验十 门电路应用实验-24 实验十一 555 定时器电路及其应用实验-27 实验十二 D/A 转换器实验-29 实验十三 A/D 转换器实验-32 设计部分 课题 1 时间计数显示系统的设计-34 课题 2 定时控制电路的设计-36 课题 3 数字电子钟系统的设计-37 课题 4 交通信号灯控制器的设计-39 课题 5 转速测量显示系统设计-41 课题 6 电子密码锁的设计-42 课题 7 数显式直流稳压电源设计-44 课题 8 三位数字频率计数系统设计-44 课题 9 智力竟赛抢答器设计-45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21MB 文档页数:289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电声系统与电声教育媒体 第二节 教育电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电声系统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声场与声波 第二节 声场中的能量 第三节 声波的传播 第三章 人耳听觉特性 第一节 人类听感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立体声的听觉机理 第三节 听觉特性对电声技术的要求 第四章 室内声场与音质 第一节 室内声场 第二节 室内音质评价 第三节室内音质的改善 第四节 吸音与隔声材料的结构与机理 第五章 电声器件 第六章 音频录放技术 第一节 磁带录、放音音原理 第二节 音频信号的均衡与降噪 第三节 磁带录音机的转换部件与整机性能 第四节 激光唱机 第五节 数字录音机 第三章 磁带录音机的转换部件 磁头的结构于性能 磁带的构造于性能 驱动机构 录音机的整体指标 第七章 音频信号处理技术 第八章 电声系统 第一节 有线广播系统 第二节 无线广播系统 第三节 音频节目制作系统 第四节语言学习系统 第九章 电声教材编制 第一节 电声教材及制作过程 第二节 有声语言文字稿的编写 第三节 声音素材的采录 第四节 节目编辑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8KB 文档页数:4
在地下水研究中应用GIS技术,是由于地下水研究需要组织、定量和解释大量的水文 地理数据。早期的地下水模拟研究需要把地图图表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读的格式。这 些工作费时、冗长,并且容易出现误差。水文信息如降水、参数信息(如水力传导度)、参 数格式(如井的位置和流量值)以及辅助信息(如边界条件)都需要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 理。事实上,所有这些信息都是空间分布的,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时间分布的。其中许多 数据在计算机中以地图形式存在,如栅格形式矢量格式或数据表形式的图像。由于计算 机图形技术的发展,现在这些信息可以有效地通过GIS系统来存取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7MB 文档页数:7
针对预控顶分段充填法在深部开采存在的预控顶巷道掘进工序繁杂、顶板易受爆破震动影响等缺点,本文提出垂直孔与水平孔协同回采的机械化分段充填采矿法(协同回采分段充填法).该方法通过改变顶板支护工序的顺序,将预控顶变为后压顶,能够有效地解决顶板围岩稳定性问题.进而对协同回采分段充填法进行优化研究:一方面,通过SURPAC到ANSYS的模型转换技术,进行采场稳定性数值分析,获得最佳的结构参数;另一方面,通过分区出矿分区支护的方式,解决两帮支护不到位和出矿效率低的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新城金矿V#矿体开采,结果显示顶板岩移量显著减小,且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得到改善,实现了高应力条件下厚大矿体的安全高效开采
首页上页505152535455565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63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