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67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03MB 文档页数:8
建立COREX竖炉三维半周物理模型,模拟竖炉围管粉尘初始堵塞位置及其演变过程,考察鼓风量、排料速度、非工况排料等操作条件对围管粉尘堵塞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COREX竖炉围管初始堵塞位置为AGD架梁圆管前方的8#~12#导气槽区域.当导气槽前端填充床内形成粉尘沉积区后,若沉积区向上发展速度大于其随物料向下运动速度,粉尘沉积区向围管方向发展,并逐步堵塞围管导气槽,进而在围管内形成粉尘堆积区.该堆积区在围管内继续发展,使得其堆脚向围管远端运动,从而逐步将远端导气槽堵塞.此外,模拟发现随着排料速度加快及鼓风量增加,围管内不易发生粉尘堵塞.当炉内非工况条件发生时,粉尘堆积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易造成围管内粉尘的堆积堵塞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74.02KB 文档页数:4
1982年,IBM瑞士苏黎士实验室的葛宾尼(Gerd Binning)和海·罗雷尔(Heinrich Rohrer)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stm 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 化性质,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为表彰STM的发明者们对科 学研究的杰出贡献,1986年宾尼和罗雷尔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其它表面分析技术相比,STM具有如下独特的优点: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4.46KB 文档页数:4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时,汞的 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 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卡茂林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 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 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时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在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 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 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为了寻找更适于应用的超导材料,几十年来,物理学家广泛搜查各种元素的低温特 性.除了汞、锡和铅以外,又发现铟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88MB 文档页数:9
为了提高实际生产中中间包等离子加热热效率,改善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状态,本文根据某钢厂中间包原型,通过物理模拟对比研究了有无等离子加热和不同等离子加热位置下中间包内温度场和流场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等离子加热条件下,中间包内死区比例较高,达到了36%,死区主要集中在中间包挡墙外侧上部区域;当加热位置位于挡墙外侧时,中间包内死区比例与不加热时相差不大,靠近加热位置处的温度急剧上升,挡墙内外两侧的温度差较大,中间包内整体温度分布不均匀;加热位置位于挡墙内侧时,中间包死区比例明显降低,达到29.2%,平均停留时间约增加57 s,出水口温度明显上升(约7 ℃),中间包内温度分布更均匀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6MB 文档页数:20
本文论证了Stelco第6号和第7号焦炉燃烧室物理模型是能够定性地决定火焰的位置及高度的,模型表明燃烧室中控制燃烧的流动条件受到空气流动状态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和连接蓄热室和空气喷口的倾斜上升道有关。在6号焦炉燃烧室中空气流量分二部分供入,此时煤气流被从下空气喷口出流的倾斜空气射流吸至燃烧室的一侧,在7号炉燃烧室中,所有空气是从一个庭部喷口进入燃烧室的,由于倾斜空气流引起燃烧室中再循环气流,它控制着化学当量混合火焰的高度,同样可以看到,从煤气喷口底部通过一个小圆孔进入的煤气实际上是一个限制射流;它造成在喷口中的再循环促进了煤气高温裂解的可能性。应用模型来决定\火焰\的高度及位置,和从正在加热的燃烧室拍摄的照片大致相符,但正如所预期的那样,实际火焰约比根据模型化学当量混合浓度预测的火焰要高1.35至1.5倍,通过模型预测的火焰高度和测得的焦碳VTD结果相符较好,尤其对6号焦炉是如此。还应用模型研究了6号和7号焦炉燃烧室改变操作后的效果,其中包括在6号焦炉中采用改变气流的装置如转向砖,煤气喷口延伸管以及空气喷口角部盖板以及减少7号燃烧室的过剩O2等,模型试验表明只有采用延伸管能有效地使火焰在6号焦炉燃烧室下半部分布更均匀,而对7号炉来说采用5%过剩O2将获得同样的效果。模型试验的潜力和局限性需要继续研究,因为它们为燃烧室设计操作和燃烧以及它对VTD的影建立了重要的联系,可以认为这不仅是对上述个别燃烧室设计及操作条件的叙述,它还将对燃烧室系统的工作提供一般性的见解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61KB 文档页数:9
化学工程基础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探讨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规 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问题的学科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及物理 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 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工程规律在化工生 产中的应用,获得化工计算及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工操 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 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能、防 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05.5KB 文档页数:53
在物理学中,很多确定性现象遵从如下演变原 则:由时刻t系统或过程所处的状态,可以决 定系统或过程在时刻t>t所处的状态,而无需 借助于t以前系统或过程所处状态的历史资 料.如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所描绘的物理过程. 将这样的原则延伸到随机现象,引入马尔可夫 性或无后效性:过程(或系统)在时刻t所处的 状态为已知条件下,过程在时刻tt所处状态 的条件分布与过程在时刻t之前的状态无关. 即已经知道过程\现在\的条件下,其\将来\ 不依赖于\过去\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39MB 文档页数:307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反应器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信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毒学》课程教学大纲 《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SPSS 统计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生化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葡萄酒酿造与品鉴》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2.5KB 文档页数:11
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的基因工程,开创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体外操控生命过程的新纪元。在以后的30年间,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日趋完善,而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基因工程操作,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本课程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并力求反映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基因工程是生物学科中的高级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学生在此之前需要掌握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23MB 文档页数:174
第三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1 光线的概念 2 费马原理 3 单心光束、实象和虚象 4 光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光学纤维 5 光在球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6 光连续在几个球面界面上的折射,虚物的概念 7 薄透镜 8 近轴物点近轴光线成象的条件 9 理想光具组的基点和基面 10 理想光具组的放大率,基点和基面的性质 11 一般理想光具组的作图求象法 第四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1 人的眼睛 2 助视仪器放大本领 3 目镜 4 显微镜的放大本领 5 望远镜的放大本领 6 光阑、光瞳 7 光能量的传播 8 物镜的聚光本领 9 助视仪器的分辨本领 10 分光仪器的分辨本领 第五章 光的偏振 1 自然光与偏振光 2 平面偏振光与部分偏振光 3 光通过单轴晶体时的双折射现象 4 光在晶体中的波面 5 偏振元件 6 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 7 偏振态的实验检定 8 偏振光的干涉 9 旋光现象 第六章 光的传播速度 1 测定光速的实验室方法 2 光的相速度和群速度
首页上页55055155255355455555655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67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