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5902)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9MB 文档页数:12
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透射电镜及热力学计算软件研究C和N含量对铸态及时效态18Mn18Cr高氮钢析出相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铸态,随C/N质量比降低,析出相依次为Cr23C6相、σ相和Cr2N相.增加C或N含量可分别促进Cr23C6相和Cr2N相析出.C和N含量影响实验钢凝固模式及不稳定铁素体相共析分解产物.18Mn18Cr0.44N钢凝固模式为AF模式,不稳定铁素体相共析分解反应为δ→σ+γ2(0.025% C)和δ→γ2+Cr23(CxNy)6(x/y>1)(0.16% C);18Mn18Cr0.72N钢凝固模式为A模式,晶界处存在少量颗粒状Cr2N相.在固溶时效态,实验钢仅析出片层状的Cr2N0.39C0.61相.随C+N含量增加,片层状析出相体积分数和片层间隙增加,析出孕育时间减少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3MB 文档页数:11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非均质土中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数值计算模型,将桩基础受到的波浪、洋流及风荷载等效成双向对称循环荷载,对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剪力、桩身弯矩和桩侧土抗力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循环次数下桩身水平位移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桩身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逐渐累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泥面处桩身最大位移发生的时间点滞后;桩身剪力出现负值;桩身弯矩最大值发生在浅层土体;桩身外壁土抗力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在埋深约2/3处出现分界点,分界点上下范围内土抗力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在淤泥土和粉砂土分界面处增加显著;不同时间点桩身内壁沿埋深承担的荷载基本不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48MB 文档页数:11
尾砂固结排放能有效解决尾砂的处置问题,然而固结后的尾砂堆体多处于地表,其性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地区存在广泛的冻融循环现象,冻融作用会影响固结体的强度和声电特性,为探究冻融循环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损伤状态和机制,以李楼铁矿全尾砂固结体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全尾砂固结体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SEM)试验、电阻率试验和超声波波速试验,借助Matlab软件二值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试样的表面裂隙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电阻率和超声波检测技术对固结体试样冻融循环损伤进行联合检测。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型减小趋势,冻融循环早期(0~5次)固结体的强度减少量最多;冻融循环对固结体的损伤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全尾砂固结体表观劣化特征发展过程为:微裂隙萌生→裂隙延伸发展→外表层破坏→内部结构破坏;固结体初始强度越大,表面裂纹数越少;内部微观结构由密实状态向疏松状态转变;固结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电阻率、超声波纵波波速呈正相关,遵循对数函数关系,建立了强度?电阻率和强度?超声波波速无损检测模型;电阻率和超声波波速能准确全面地评价冻融循环条件下全尾砂固结体的损伤状态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563KB 文档页数:16
5.1 频率特性及其表示法 5.2 典型环节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5.3 极坐标图(Polar plot),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奈奎斯特曲线 5.3.1 积分与微分因子 5.3.2 一阶因子 5.3.3 二阶因子 5.3.4 传递延迟 5.4 对数幅-相图(Nichols Chart)尼柯尔斯图 5.5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Nyquist Stability Criterion) 5.5.1 预备知识 5.5.2 影射定理 5.5.3 影射定理在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5.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5.5 关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几点说明 5.5.6G(s)H(s) 含有位于 j 上极点和/或零点的特殊情况 5.6 稳定性分析 *5.6.1 条件稳定系统 *5.6.2 多回路系统 *5.6.3 应用于逆极坐标图上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6.4 利用改变的奈奎斯特轨迹分析相对稳定性 5.7 相对稳定性 5.7.1 通过保角变换进行相对稳定性分析 5.7.2 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35.5KB 文档页数:2
饲料是NDF、CP的含量对于草食动物的饲养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掌握饲料 NDF、CP的测定方法对草业专业学生来说是一个基本的测试技能。 实验一牧草NDF含量的测定 采用范氏(Van Soest)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测定 方法。 准确称取1g左右样品(磨碎并通过1mm筛孔)置于高脚烧杯中,加入 中性或酸性洗涤剂100ml和数滴十氢化萘(消泡剂)以及0.5g无水亚硫酸 钠。 套上冷凝装置,立即置于电炉上尽快煮沸(5~10min),回流1h(调节电 炉温度,使溶液保持在微沸状态,防止泡沫上升),经常摇动样品与溶液 充分混合和接触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5MB 文档页数:38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的概念 (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二)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脏的输出量 (二)射血分数 (三)心脏作功量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一)搏出量的调节 (二)心率及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五、心音心音图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征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 三、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二)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 四、体表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二)血流阻力 (三)血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三)静脉血流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 (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 (四)策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三)血管升压素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六)心钠素 (七)前列腺素 (八)阿片肽 (九)组胺 三、局部血流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二、肺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循环 (一)脑循环的特点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四)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8.27MB 文档页数:1653
第一章 初等数学 第二章 解析几何 第三章 线性代数 第四章 微分学 第五章 积分学 第六章 向量与场论初步 第七章 级数 第八章 复变函数 第九章 积分变换 第十章 特殊函数 第十一章 常微分方程 第十二章 偏微分方程 第十三章 积分方程 第十四章 概率论 第十五章 数理统计方法 第十六章 随机过程 第十七章 统计计算方法 第十八章 误分析插值法曲线拟合 第十九章 数值微分·数值积分·积分方程数值解 第二十章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矩阵求逆 第二十一章 方程解法、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第二十二章 矩障特征值的计算 第二十三章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 第二十四章 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差分方法 第二十五章 偏微分方程的有限元方法及其他方法 第二十六章 离散数学 第二十七章 模糊数学 第二十八章 组合数学 第二十九章 现代控制论 第三十章 信息论 第三十一章 系统工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537KB 文档页数:20
数组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对象,说它是工具是 因为在编写程序时经常使用其良好的数据组织特 性(一种数据结构),说它是对象是因为在Java 中数组是一种动态创建的对象,它包含很多变量, 但要求变量的数据类型必须一致。数组中的数据 元素没有名称,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访问方式即 数组下标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值。数组按维数分 为一维数组、多维数组,而多维数组中最常用的 是二维数组,本章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分别介绍一 维数组、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6.74MB 文档页数:245
数字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出现后才提出的新概念,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在1958年就已经提出了。到了今天,数字高程模型作为地球表面地形的数字描述和模拟已成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对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方兴未艾、十分活跃。从1972年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一直把DEM作为主题,组织工作组进行国际性合作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获取 第三章 数字高程模型表面建模 第四章 数字高程模型精度的数学模型 第五章 数字高程模型生产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组织 第七章 数字高程模型内插 第八章 数字地形分析 第九章 数字高程模型的可视化 第十章 数字离程模型的应用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7.49MB 文档页数:20
田少煦 等著,《数字色彩构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 7-302-13167-7,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第一章 色彩的体系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 第二节 显色系统 第三节 混色系统 一、混色系统CIE 二、CIE 1960均匀色度标尺图 三、CIE 1964均匀颜色空间 第四节 数字色彩系统 第二章 数字色彩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数字色彩及其表达 第二节 数字色彩与图形 第三节 各种数字色彩域的比较 第四节 绘图软件中的数字色彩使用方法 第三章 色彩的生理与心理 第一节 色彩生理实验 第二节 色彩的主观三属性与客观三属性 第三节 色彩的心理感应 第四章 数字色彩构成 I ――以色相为主的配色 第一节 数字色彩的配色工具 第二节 不同色相的配色 第三节 主色调的形成 第五章 数字色彩构成 II――以明度、饱和度为主的配色 第一节 纯色系的配色 第二节 浊(灰)色系的配色 第三节 暗色系的配色 第四节 无彩色系色调的魅力 第六章 数字色彩构成 III ――综合配色 第一节 两组色彩之间的配色 第二节 三组色彩之间的配色
首页上页569570571572573574575576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5902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