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61)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5.94MB 文档页数:323
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在现代生命科学最前沿的研 究领域中,以研究人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主的“蛋白质组计划 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并带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在 蛋白质研究的日常工作中,一本关于蛋白质研究方法的工具书会 发挥很大的作用。1990年前后出版的《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使核 酸操作技术实现了标准化,推动了“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和实现。 由于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复杂与多样性,难以归纳出般性的分 析操作规程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22.5KB 文档页数:28
多细胞有机体的发育一般始于单个细胞,即看上去匀 质的受精卵。 个体发育时,简单的、无定型的物质逐渐多样化,自 发地形成有机体。 ·雄性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和卵细胞内携带信息的结 构赋予有机体自我复制的能力, 然而,来自雌雄生殖细胞的DNA信息含量显然无法储 存建造有机体高度复杂的结构的全部蓝图, 例如,人脑的突触连接就有1018-1024之多, ·大大超过了人类基因组1012碱基对的数量。 ·现代发育生物学认为, ·动物的发育与分化的调控 是通过基因表达的时空顺序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 用来实现的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40.01KB 文档页数:4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由于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技术的核心, 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 方法的一部分,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因此,通过对《发酵 工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 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另外,通过《发酵工程》实验及发酵工程各论的了解,不仅 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从小试到放大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目 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产工艺,从理论到方法学会发酵工程这一门技术,对发酵生产能够 进行指导与分析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2.16MB 文档页数:41
1. 掌握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 掌握人乳头瘤病毒致病性 3. 了解天花病毒致病性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 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 • 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 • 可以引起犬、猫和多种野生动物的自然感染,并可通过动物咬伤或密切接触等形式在动物间或动物人类间传播而引起狂犬病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 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乳头瘤病毒属(papillomavirus) • 主要引起人类皮肤粘膜的增生性病变 • 高危性HPV(16型、18型等)与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低危性HPV(6型、11型等)引起生殖器尖锐湿疣 第三节 细小DNA病毒 • 是一类具有单股DNA基因组、形态最小的DNA病毒 • 对人致病的细小DNA病毒有 – 红病毒属(Erythrovirus)的B19病毒(human parvovirus B19, B19) – 博卡病毒属(Bocavirus)的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 – 依赖病毒属(Dependovirus)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es, AAV) 第四节 痘病毒 • 痘病毒科 • 体积最大和结构最复杂的DNA病毒 • 对人有致病性的是天花病毒和传染性软疣病毒 第五节 博尔纳病病毒 • 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博尔纳病病毒属(Bornavirus)的原型病毒 • 病毒颗粒呈球型,有包膜 • 核酸为8,900bp的非分节段、线性、单负链RNA • 转录和复制在细胞核内进行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12MB 文档页数:5
长期以来,各种传统的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 织化学、原位杂交等研究方法均建立在常规病理组 织切片基础上,一张玻片上只能载有限的组织做 种测试,仅用于日常临床病理诊断尚可胜任,但要 从事大规模、多样本的科研则费时、费力。自1998 年由 Kononen等叫构建了第一个组织微阵列后,组 织芯片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其无疑给病理学研究开 辟了新天地。目前已有大量应用这一技术进行肿瘤 病理学研究的报道,短短数年国内关于运用组 图1b单个组织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染色。 织芯片的文章已达126篇之多(截止2004年12 月)9其主要集中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 术在组织芯片上对各种不同肿瘤的研究,并充分体 现了该技术高通量( high-throughput)、快速、省时 用途广等优点,同时运用该技术也发现了一些肿瘤 特异性基因产物和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免疫 标志物。当然在运用该技术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17.92KB 文档页数:6
为了把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基因导入到普通栽培油菜品种中本文报道了野 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 fendlen的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原生质体与普通栽培油菜品种 原生质体融合。结果表明:L. fendleri原生质体及两种植物融合原生质体在P培养 基上诱导出愈率高;来源于下胚轴的原生质体出愈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低剂量射 线辐照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叶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高于下胚轴 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B5培养基+2mL对提高融合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 再分化最适宜;原生质体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度60~70cm,叶片形状偏向L. fendleri 叶片大小、茎秆粗细、花药大小介于双亲之间,花型、花色偏于B. napus,花药空瘪无 花粉粒,自交不能结实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166.26KB 文档页数:11
在寻找基因和致力于发现新蛋白的努力中,人们习惯于把新的序列同已知功能的蛋白序列作 比对。由于这些比对通常都希望能够推测新蛋白的功能,不管它们是双重比对还是多序列比 究隐含于蛋白之中的系统发生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蛋白的进化。人们并不只是着眼于 某一个蛋白,而是研究一个家族中的相关蛋白,看看进化压力和生物秩序如何结合起来创造 出新的具有虽然不同但是功能相关的蛋白。研究完多序列比对中的高度保守区域,我们可以 对蛋白质的整个结构进行预测,并且猜测这些保守区域对于维持三维结构的重要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255.77KB 文档页数:28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比较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达尔文正 是研究比较了 gal pagos finches同其它一些物种的形态学特征,从而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今天,我们对基因和蛋白质序列进行比较,从本质上来讲是同达尔文一样,进行同样的分 析,只不过更加精细,更加详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核酸以及氨基酸的层次去分析序列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能够推测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进化上的联系。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是序列比对,它为两个或更多个序列的残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图谱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23.44KB 文档页数:12
前几章介绍了植物的各种功能代谢,这些功能代谢的整合(integration), 就表现出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进而表现为植株的发育。 生长与发育贯穿于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生长(growth)是指植物在体积、重量等形态 指标方面的变化,是一种量的不可逆增加。植物分化(different iation)是指植物细胞在 结构、功能和生理生化性质方面发生的变化,是一种反映不同细胞的质的变化。而所谓发育 ( development)则是植物生长和分化的总和,从而形成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与器官, 这种质的转变就是发育。生长为发育奠定基础发育则是生长的必然结果,生长和发育相辅 相成,密不可分。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植物的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本质是基因按照特 定的程序表达而引起植物生理生化活动和形态结构上的变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88.5KB 文档页数:7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农学、植保和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 论知识。它是农、林、园艺、园林等专业必选课程。在分子水平探索生命本质给予生命 科学无可限量的活力和发展前景,而生物化学所研究的正是生命过程的分子基础。过去的 半个世纪生物学飞速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生物化学不仅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之一, 而且在医学、工农业生产、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权威人士预言,二十一世纪将 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因此,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的 研究与教育,早把生物化学列为各有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学 类专业自八十年代初普遍开设了“基础生物化学”,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提高适应 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缩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地位和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生化 实验方法与技术,为有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本着既考虑生物化学自身 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顾及体现农学类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工作实际的原则,本大纲共分十 一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第四章为静态生化部分,重点介绍生物大分子;第五至第十 章为动态生化部分,重点介绍糖类、脂类、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基本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第 十一章重点介绍信息代谢。鉴于DNA重组和基因克隆技术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日益成为重要的常规实验手段
首页上页8081828384858687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61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