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切换搜索课件文库搜索结果(8129)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909.62KB 文档页数:9
搭建了一套密闭建筑空间室内供氧实验装置,分别研究送氧口个数、送氧口管径、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的不同对建筑空间室内的富氧特性及富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送氧口个数、管径、流量及送氧方式不同时,氧气轴向最大浓度分布随轴向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距离送氧口轴向距离0~0.55 m的范围内,氧气轴向浓度迅速降低;单送氧口时,送氧口管径及送氧流量不同时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扁椭圆形状,且送氧管径相同时送氧流量越大,富氧范围也越大;双送氧口竖直向前和相对45°方式进行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接近\一头尖一头圆\的扇形,且竖直向前所形成的富氧范围比相对45°送氧所形成的富氧范围要大;采用双送氧口相背45°方式进行送氧时,管径为6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片扇叶形状;管径为10 mm的双送氧口所形成的富氧范围大体呈2个半圆形状;总送氧流量为1 m3·h-1时,6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相背45°送氧范围最大,10 mm管径的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范围最小;相同的总送氧流量及送氧方式下,单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比双送氧口竖直向前送氧所得到富氧面积大20%左右;相同的送氧口个数、送氧口流量及送氧方式下,管径为6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比管径为10 mm的送氧口所得到的富氧面积大60%左右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3.96MB 文档页数:169
第16章基本放大电路 16.1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16.2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16.3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16.4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6.5射极输出器 16.6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16.7放大电路中的频率特性 16.8多级放大电路及其级间耦合 16.9差动放大电路 16.10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6.11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9.12MB 文档页数:22
第六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自测题 一、在括号内填入“√”或“×”,表明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若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为负,则引入的反馈一定是负反馈。 () (2)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与组成它的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量纲相同。() (3)若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则负载电阻变化时,输出电压基本不 变。 () (4)阻容耦合放大电路的耦合电容、旁路电容越多,引入负反馈后, 越容易产生低频振荡。()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3.02MB 文档页数:128
§2.1 放大的概念和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2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3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2.4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5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接法 §2.6 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的派生电路 §2.7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13.88MB 文档页数:24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自测题 一、在括号内用“√”或“×”表明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只有电路既放大电流又放大电压,才称其有放大作用;() (2)可以说任何放大电路都有功率放大作用;() (3)放大电路中输出的电流和电压都是由有源元件提供的;() (4)电路中各电量的交流成份是交流信号源提供的;() (5)放大电路必须加上合适的直流电源才能正常工作:() (6)由于放大的对象是变化量,所以当输入信号为直流信号时,任何 放大电路的输出都毫无变化;()
文档格式:DOC 文档大小:20KB 文档页数:3
博弈论案例一一田忌赛马 远方灰尘尽处,徒现城池一座,遥望城 门,大大的旗帜上绣着一个字,“齐”。大 摇大摆入得城门,却浑然不见一人,诺大个 都城,犹如无人之境。好不容易寻得个老者, 细细打听之下,方知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 人,下至往来商贾、平民布衣皆往校场而去。 盖大将军田忌与齐王以千金为赌,三场赛马 决胜负。虽田忌此前惯与大王赛马,但未有 胜绩,且此回大将军一掷千金,故引得诸班 人等空城而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1.33MB 文档页数:52
本章主要介绍共发射极交流电压放大电路、共集电极交流电压放大电路和差分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 2.1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2.2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2.3 共射极放大电路 2.4 射极偏置放大电路 2.5 射极输出器 2.6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文档格式:PDF 文档大小:4.93MB 文档页数:139
我们把覆盖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引力而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 气圈。这样的气层高度可达上万公里,但是在几千公里的高空,气 体已经非常稀薄,已经接近宇宙空间的状态了,为此在一般情况 下,可以把1000~1400公里以下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5300万亿吨。但它们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空气稠密,在海平面处空气的密度 约为1.293kg/m3,然后随着高度上升而迅速变稀,到5公里处,密 度将降到一半,到10公里处,密度将降到海平面处的20%。 根据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可以把大 气圈科学地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54MB 文档页数:56
1. Times 大数据时代 2. Concept 大数据概念 3. Influence 大数据的影响 4. Application 大数据的应用 5. Key technology 大数据关键技术 6. Computation mode 大数据计算模式 7. Industry 大数据产业 8. Relationship between BD&CP and IOT 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的关系 9. Study advice 学习建议
文档格式:PPT 文档大小:7.38MB 文档页数:41
1.1 大数据时代 1.2 大数据概念 1.3 大数据的影响 1.4 大数据关键技术 1.5 大数据计算模式 1.6 代表性大数据技术
首页上页1718192021222324下页末页
热门关键字
搜索一下,找到相关课件或文库资源 8129 个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