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造林学》讲义ppt电子课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4,文件大小:689.5KB,团购合买
一、造林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造林学的概念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大造林学(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造林学

1 造 林 学

绪论 一、造林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造林学的概念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大造林敩(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树木→种子→苗木→栽植→郁闭成林→主伐更新 L种苗学一」L造林学L—一营林学一」 造林学就是论述从栽植到郁闭成林或从栽植开始营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论和 技术。 (二)造林学的主要内容 l.造林的基本理论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的混交、密 度的确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护 2.造林基本技术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 3.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主要是内蒙地区的山地、草原、黄土 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造林技术,以及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柠条 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术。 (三)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学好理论,注重实践。 2.加强自学,多进行讨论。 二、森林的效益 (一)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1)远古时期北京猿人打猎时己经知道用木棍制做石斧柄,以延长自己的手 臂;用钻木取火的办法产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烧起火堆,用来烧熟食物和躲 避野兽,这两项发明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农业化时期就更离不开森林。房屋、桌椅、农具、车辆,无不以木材为 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业化以前的漫长时期称为“木材不可取代时期

2 绪 论 一、造林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造林学的概念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大造林学(森林培育学)包括:种苗学、造林学、营林学,它们是论述森林培 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和技术。 树木→种子→苗木→栽植→郁闭成林→主伐更新 造林学就是论述从栽植到郁闭成林或从栽植开始营造和培育人工林的理论和 技术。 (二)造林学的主要内容 1.造林的基本理论 包括造林地的研究、造林树种选择、人工林的混交、密 度的确定、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抚育管护。 2.造林基本技术 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的实施技术。 3.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主要是内蒙地区的山地、草原、黄土 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造林技术,以及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柠条、 沙棘、沙柳等的造林技术。 (三)学习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学好理论,注重实践。 2.加强自学,多进行讨论。 二、森林的效益 (一)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1.提供木材 自古以来,木材一直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原料。 (1)远古时期 北京猿人打猎时已经知道用木棍制做石斧柄,以延长自己的手 臂;用钻木取火的办法产生火,日夜不停地用木材烧起火堆,用来烧熟食物和躲 避野兽,这两项发明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2)农业化时期 就更离不开森林。房屋、桌椅、农具、车辆,无不以木材为 主要原料。有人曾把工业化以前的漫长时期称为“木材不可取代时期。 种苗学 造林学 营林学

(3)工业化时期 ①初期木材在能源和工业原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范围更广,车、船、 桥梁、电杆、枕木、坑木、发电、造纸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木材。美国在1920年 全部工业原料中,木材仍占40%,中国一直到60-70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业原 料 ②现代木材利用上出现两个转变,试图减少木材消耗,以保护森林 a.以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钢材、铝材、水泥代替木材 b.发展木基人造板生产和开展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以尽力提高木材 利用率,如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 尽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増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难以取代 数量激增,如我国农村建房,制做家具,房内装修、造纸、包装等 2.提供非木材产品森林里的动物、植物或菌类,以及树皮、树脂果实、种 子都是重要的林副产品,它的经济价值有的超过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实 等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起 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世界性的危机。而森林植 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 世界已有1/3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250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人们常说“黄 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长江的呼唤”的文章明确 告诫国人:“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这意味这我国江河大坝、水库的忧患 越来越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世界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 地或沙漠。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有9亿人受到影响,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陆地上1/3的土地面积已失去人 类生存的良好条件,并且这一问题在继续扩大,在沙漠中扩大绿色植被,恢复人 类生存条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居 全国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是2000万亩,沙漠全国有10个,其中7个

3 (3)工业化时期 ①初期 木材在能源和工业原料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利用范围更广,车、船、 桥梁、电杆、枕木、坑木、发电、造纸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木材。美国在 1920 年 全部工业原料中,木材仍占 40%,中国一直到 60-70 年代木材仍然是主要工业原 料。 ②现代 木材利用上出现两个转变,试图减少木材消耗,以保护森林。 a.以其它材料代替木材,如用钢材、铝材、水泥代替木材。 b.发展木基人造板生产和开展木材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以尽力提高木材 利用率,如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 尽管如此,世界木材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在某些方面其它材料难以取代, 数量激增,如我国农村建房,制做家具,房内装修、造纸、包装等。 2.提供非木材产品 森林里的动物、植物或菌类,以及树皮、树脂果实、种 子都是重要的林副产品,它的经济价值有的超过木材,如山杏、沙棘、枸杞果实 等。 (二)森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主导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能起 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在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起主导作用。 水土流失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被称为世界性的危机。而森林植 被的破坏是造成全球性严重水土流失的根源。据一个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全 世界已有 1/3 的土地侵蚀严重,每年有 250 多亿吨的耕地土壤流失。人们常说“黄 河百害、唯利一套”;1998 年 8 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长江的呼唤”的文章明确 告诫国人:“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这意味这我国江河大坝、水库的忧患 越来越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 土地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目前,世界 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 地或沙漠。全球近 100 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有 9 亿人受到影响, 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400 多亿美元,这意味着陆地上 1/3 的土地面积已失去人 类生存的良好条件,并且这一问题在继续扩大,在沙漠中扩大绿色植被,恢复人 类生存条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居 全国之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每年是 2000 万亩,沙漠全国有 10 个,其中 7 个

在内蒙,面积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涵养水源、防止水灾和旱灾。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根本的问题是森林资源 的严重不足。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山青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 了森林与水的关系。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 长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样性。毁林引起的灾害人们容易看到,可毁林对物种造成的损失 却不那么鲜为人知,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已有2.5万种植物 和1000多万种动物受到早期灭绝的威胁,到20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有10-15% 灭绝,到2050年有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 大课题。 所以,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木材的价 2.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人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森林看作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而随意挥霍。以毁林开荒、发展农业;修建宫殿、城池 和村舍,用森林来换取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当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给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也就是人类受到自然的严励罚惩, 这时人类对森林逐步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森林看作原料仓库,而 把它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大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把生态 意识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国际社会对保 护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积极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问题都更为强烈、突出。环 境问题正向着国际化、政治化方向发展。 例1:1972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 地球的呐喊”’揭开了人类开始着手解决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序幕。 例2:以绿色为旗帜,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纲领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西方国家广 泛兴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力量。 例3: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达成协议,表示要建立 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关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战略与新观念。 由于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国 家相继掀起兴林播绿热潮,并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行动。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

4 在内蒙,面积居第二,而且沙漠面积还在逐渐扩大。 涵养水源、防止水灾和旱灾。水多为患,水少为忧,根本的问题是森林资源 的严重不足。森林与水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山青水秀、穷山恶水”,朴实地说明 了森林与水的关系。森林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降雨,阻止或降低洪峰流量,并延 长枯水期流量。因此具有防止水灾和旱灾的双重功能。 保持生物多样性。毁林引起的灾害人们容易看到,可毁林对物种造成的损失 却不那么鲜为人知,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估计,目前已有 2.5 万种植物 和 1000 多万种动物受到早期灭绝的威胁,到 20 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有 10-15% 灭绝,到 2050 年有 25%的物种有灭绝危险。保护森林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 大课题。 所以,森林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木材的价 值。 2.人类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认识 人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森林看作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而随意挥霍。以毁林开荒、发展农业;修建宫殿、城池 和村舍,用森林来换取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当大面积的森林被毁,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给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严重后果,也就是人类受到自然的严励罚惩, 这时人类对森林逐步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森林看作原料仓库,而 把它看作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大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些国家把生态 意识提到了空前的重要地位,有的已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国际社会对保 护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积极性、一致性比世界任何其它问题都更为强烈、突出。环 境问题正向着国际化、政治化方向发展。 例 1:1972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只有一个 地球的呐喊”,揭开了人类开始着手解决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序幕。 例 2:以绿色为旗帜,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纲领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西方国家广 泛兴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大社会力量。 例 3:1992 年 6 月,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各国首脑达成协议,表示要建立 起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关系,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战略与新观念。 由于认识到植树造林对拯救地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的作用,一些国 家相继掀起兴林播绿热潮,并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行动。 (三)森林的社会效益

浩瀚的林海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提供旅游、娱 乐场所,等等。 三、我国造林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如颁布《森林法》,决定每 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说明了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从80年代颁布了造林方面 的国家标准多种。例如《造林技术规程》、《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 技术规程》等,造林事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六大生态工程,一个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亿亩速生 丰产林基地,三北防护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 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全国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生 态建设的基本框架。防护林工程建设,相继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是世界上 最大规模的绿色行动。从这些看到我国林业重点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造林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最快 ①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5亿多亩,保存面积3425万hm2,飞播2533 万hm2,封育3407万hm2。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136亿hm,仅占世界郁闭森林的 3-4%,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8000万亩,封山育林5500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造林的速度 居世界第 ③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髙。解放前8.6%,第一次(197-1981年)森林资源清査 是12.τ%;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査(1984-198年)为12.98%。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査 (1989-1993年)为13.92%。2001年3月12日公布数字为16.55%。而世界森林覆 盖率却由1963年的29%降为目前的22%。 4.造林质量明显提高人工造林合格率从1988年的65.6%提髙到1992年的 84.5%,保存率达到92.5%,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问题 造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有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造林技术的空白,有的成果 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平原农区的杨树“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黄土 干旱地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干旱沙地杋械开沟抗旱造林法;偏远山地、沙漠 飞机播种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为提髙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起到了 重要作用

5 浩瀚的林海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提供旅游、娱 乐场所,等等。 三、我国造林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一)成就 1.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 如颁布《森林法》,决定每 年 3 月 12 日为植树节,说明了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从 80 年代颁布了造林方面 的国家标准多种。例如《造林技术规程》、《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封山育林 技术规程》等,造林事业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六大生态工程,一个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亿亩速生 丰产林基地,三北防护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 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全国治沙工程都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生 态建设的基本框架。防护林工程建设,相继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开始,是世界上 最大规模的绿色行动。从这些看到我国林业重点投向工程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3.造林规模巨大、发展速度最快 ①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 5 亿多亩,保存面积 3425 万 hm2 ,飞播 2533 万 hm2,封育 3407 万 hm2。而全世界共有人工林 136 亿 hm2,仅占世界郁闭森林的 3-4%,我国人工林的保存面积是世界第一位。 ②年均造林 8000 万亩,封山育林 5500 万亩,义务植树 24 亿株、造林的速度 居世界第一。 ③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解放前 8.6%,第一次(1977-1981 年)森林资源清查 是 12.7%;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 年)为 12.98%。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 (1989-1993 年)为 13.92%。2001 年 3 月 12 日公布数字为 16.55%。而世界森林覆 盖率却由 1963 年的 29%降为目前的 22%。 4.造林质量明显提高 人工造林合格率从 1988 年的 65.6%提高到 1992 年的 84.5%,保存率达到 92.5%,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见林问题。 5.造林技术取得较大进步 有的成果填补了我国造林技术的空白,有的成果 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平原农区的杨树“三大一深”栽植法;西北黄土 干旱地区反坡梯田整地造林法;干旱沙地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法;偏远山地、沙漠 飞机播种造林法;容器育苗造林法等等。为提高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起到了 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林区:更新跟不上采伐,有大面积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更新 非林区(无林地造林):“三低一虚”,年年造林不见林。到1988年,我国累计 造林22亿亩,实存人工林46亿亩,保存率21%。88年之后国家很抓了造林质量 问题。人工造林合格率84.5%,保存率达到92.5%。从根本上改变了年年造林不见 林的问题。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不足30m3/hm2,其中成熟人工林只有69,28m3/ hm2。而德国149m3/hm2、匈牙利155m3/hm2、瑞典101m3/hm2。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从造林技术角度看①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②种苗质 量差;③栽后管护粗放。另外在造林施工的整地、保护苗木和栽植技术方面也存 在问题。 四、我区林业发展概况 (一)成就 内蒙古森林总面积2.8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0%,居全国第一。林业 用地49亿亩,林地17亿亩,全国第一。森林总蓄积量12.9亿m3,占全国森林 总蓄积量的10.7%,居全国第五,内蒙古造林合格率已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五名 之内,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8000万亩,居全国首位,人均造林347亩,居全国 之首,从1991年起已连续3年被林业部授予造林成活率成绩优异自治区。 (二)林业经营模式和造林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 L.造林技术主要有:①机械开沟深栽造林技术;②飞播造林治沙技术;③ 樟子松造林,封育技术;④冬贮苗木、等水造林技术;⑤经济林栽培技术;⑥速 生丰产林栽培技术;⑦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⑧座水造林技术;⑨生根粉处 理技术。 2.经营模式混农林业(复合林业模式)得到大力发展,这是我区近几年林 业发展的新热点,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由单一的林业经营向以林业经 营为主、向多行业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防护作用向经济开发发展。主 要经营模式有:①山区丘陵区生态经济沟建设;②牧区、沙区小生物经济圈建设: ③平原区农林间作。 五、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国现代化事

6 (二)存在问题 林区:更新跟不上采伐,有大面积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更新。 非林区(无林地造林):“三低一虚”,年年造林不见林。到 1988 年,我国累计 造林 22 亿亩,实存人工林 4.6 亿亩,保存率 21%。88 年之后国家很抓了造林质量 问题。人工造林合格率 84.5%,保存率达到 92.5%。从根本上改变了年年造林不见 林的问题。人工林平均蓄积量不足 30m3/hm2,其中成熟人工林只有 69.28m3/ hm2。而德国 149m3/hm2、匈牙利 155m3/hm2、瑞典 101m3/hm2。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从造林技术角度看①违背了适地适树的原则;②种苗质 量差;③栽后管护粗放。另外在造林施工的整地、保护苗木和栽植技术方面也存 在问题。 四、我区林业发展概况 (一)成就 内蒙古森林总面积 2.8 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 10%,居全国第一。林业 用地 4.9 亿亩,林地 1.7 亿亩,全国第一。森林总蓄积量 12.9 亿 m3,占全国森林 总蓄积量的 10.7%,居全国第五,内蒙古造林合格率已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五名 之内,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 8000 万亩,居全国首位,人均造林 3.47 亩,居全国 之首,从 1991 年起已连续 3 年被林业部授予造林成活率成绩优异自治区。 (二)林业经营模式和造林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 1.造林技术 主要有:①机械开沟深栽造林技术;②飞播造林治沙技术;③ 樟子松造林,封育技术;④冬贮苗木、等水造林技术;⑤经济林栽培技术;⑥速 生丰产林栽培技术;⑦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⑧座水造林技术;⑨生根粉处 理技术。 2.经营模式 混农林业(复合林业模式)得到大力发展,这是我区近几年林 业发展的新热点,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即由单一的林业经营向以林业经 营为主、向多行业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防护作用向经济开发发展。主 要经营模式有:①山区丘陵区生态经济沟建设;②牧区、沙区小生物经济圈建设; ③平原区农林间作。 五、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国现代化事

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是党中央面向2 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边防、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 了西部开发,先后经历了四次,即西汉的屯垦戍边(在额济纳旗发现40多km长 的西汉灌区),唐代的屯田综合大开发,元朝的交通金融大开发,清朝的全面大开 发(内蒙地区主要在清朝),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纵观这 四次大开发,他们多以屯田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西部地 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2000年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生 态环境建设。西部大开发主要内容有: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产 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生态建设列为首位,首先作为切入点大规模」 建设。早在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针对西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 林、改善生态环境做了重要批示,发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伟大号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发展的希望。西部由于绿色的不断消失,沙漠化 不断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国土的安全,并制约着西部经济发展,我国 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仍以大于2460km2 的速度扩展。从1952年至今,已发生沙尘暴60多次,其中50年代5次,60年代 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已发生23次。2000年袭击北京的沙 尘暴达12次之多。再次敲响了沙漠向京城走来的警钟。每次沙尘暴带来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几亿、几十亿,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奔腾的黄河水,滋润着沃野千里,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带来了繁荣。 古代的黄河流域,几乎全为森林覆盖,公元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及其毗邻地区 水源丰沛,林茂粮丰,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一代代的破坏,黄 土髙原失去了绿色,植被稀少,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 生活贫困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西北地区,还有许多内陆河步黄河之后尘,出现了 严重的断流(纳济纳河断流),更多的河流、湖泊步罗布泊的后尘,也在逐渐消失。 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是西部和我国的两大心腹之患。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西部 生态建设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二)植被建设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从行业上包括林业、草原、水利水保、 农业、城镇绿化、防止污染

7 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是党中央面向 21 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边防、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就开始 了西部开发,先后经历了四次,即西汉的屯垦戍边(在额济纳旗发现 40 多 km 长 的西汉灌区),唐代的屯田综合大开发,元朝的交通金融大开发,清朝的全面大开 发(内蒙地区主要在清朝),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纵观这 四次大开发,他们多以屯田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西部地 区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2000 年中央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生 态环境建设。西部大开发主要内容有: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产 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生态建设列为首位,首先作为切入点大规模 建设。早在 1997 年 8 月 5 日,江泽民总书记针对西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 林、改善生态环境做了重要批示,发出了“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伟大号召。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发展的希望。西部由于绿色的不断消失,沙漠化 不断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国土的安全,并制约着西部经济发展,我国 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 262 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 27.3%,每年仍以大于 2460km2 的速度扩展。从 1952 年至今,已发生沙尘暴 60 多次,其中 50 年代 5 次,60 年代 8 次,70 年代 13 次,80 年代 14 次,90 年代已发生 23 次。2000 年袭击北京的沙 尘暴达 12 次之多。再次敲响了沙漠向京城走来的警钟。每次沙尘暴带来的直接经 济损失达几亿、几十亿,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计。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奔腾的黄河水,滋润着沃野千里,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带来了繁荣。 古代的黄河流域,几乎全为森林覆盖,公元 3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及其毗邻地区 水源丰沛,林茂粮丰,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一代代的破坏,黄 土高原失去了绿色,植被稀少,成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 生活贫困的重点地区之一。在西北地区,还有许多内陆河步黄河之后尘,出现了 严重的断流(纳济纳河断流),更多的河流、湖泊步罗布泊的后尘,也在逐渐消失。 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是西部和我国的两大心腹之患。面对触目惊心的现实,西部 生态建设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二)植被建设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的内容是综合性的,从行业上包括林业、草原、水利水保、 农业、城镇绿化、防止污染

林业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不良森 林植被的改造和更替等:草原建设包括人工种草、改良草场、草场封育,控制载 畜量,舍饲圈养,提髙农作物桔杄利用率等。水利水保包括小流域治理(坡面治 理、沟道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打井、截伏流、合理利 用水资源,节水灌溉;农业上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低产田改造、沃土 工程,农村能源利用、保护地建设、节水灌溉、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 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城市园林建设、城市绿化、防治污染、风景区、旅游区绿化 从措施上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 植被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题。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过渡放牧、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 是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 是关键所在,因为其它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反过来说,要恢复 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 用,又是控制大气中湿度、气体浓度的重要手段,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和积 存所;植被能缓冲地表受外营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 壤;植被还是一切陆地生物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 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植被建设居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 地位毋庸置疑的。当然,植被建设的建设期和见效期较长。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植 被建设,使之更快的发挥作用,有时需要有一些工程措施相配合,如修筑梯田 修建塘坝及其集水设施、设置风障、防火隔离及林道建设等等,植被建设本身含 有一些工程成分,如各种保持水土或排水降盐整地措施。 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丛、草原、荒漠植被、湿地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建 设,其中森林植被建设应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森林是体积最髙大,结构最 完备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因而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对环境最强的影 响力;而且还因为在广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早地区中的高山地带, 森林是最适生、最稳定的植被类型。进行植被建设意味着在全国半数以上地方要 以森林植被建设为主,而在另一小半地方森林植被和带块状林木也要和其它植被 结合,从而发挥这关键作用。 (三)内蒙古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我区总面积1183万Km2,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为界形成明显的地貌特

8 林业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封山(沙)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不良森 林植被的改造和更替等;草原建设包括人工种草、改良草场、草场封育,控制载 畜量,舍饲圈养,提高农作物桔杆利用率等。水利水保包括小流域治理(坡面治 理、沟道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打井、截伏流、合理利 用水资源,节水灌溉;农业上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精种多收,低产田改造、沃土 工程,农村能源利用、保护地建设、节水灌溉、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 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城市园林建设、城市绿化、防治污染、风景区、旅游区绿化。 从措施上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 植被建设是生态建设的主题。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 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过渡放牧、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 是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 是关键所在,因为其它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反过来说,要恢复 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 用,又是控制大气中湿度、气体浓度的重要手段,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和积 存所;植被能缓冲地表受外营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 壤;植被还是一切陆地生物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 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植被建设居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 地位毋庸置疑的。当然,植被建设的建设期和见效期较长。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植 被建设,使之更快的发挥作用,有时需要有一些工程措施相配合,如修筑梯田、 修建塘坝及其集水设施、设置风障、防火隔离及林道建设等等,植被建设本身含 有一些工程成分,如各种保持水土或排水降盐整地措施。 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丛、草原、荒漠植被、湿地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建 设,其中森林植被建设应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森林是体积最高大,结构最 完备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因而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对环境最强的影 响力;而且还因为在广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中的高山地带, 森林是最适生、最稳定的植被类型。进行植被建设意味着在全国半数以上地方要 以森林植被建设为主,而在另一小半地方森林植被和带块状林木也要和其它植被 结合,从而发挥这关键作用。 (三)内蒙古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我区总面积 118.3 万 Km2 ,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形成明显的地貌特

征,山地以北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主要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其间分布着68 万km2(57.5%)可利用天然草场,20.79万km2(17.57%)森林,6万Km2耕地 (5.1%)和巴丹吉林、滕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 沁、巴音温都尔、科尔沁、呼伦贝尔十大沙漠、沙地以及黄河、海河(含滦河)、 辽河(含大凌河)、松花江(嫩江、额尔古纳河)、内陆河五大流域水系。长期以 来,由于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荒 漠化和水土流失,我区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393亿亩,我区有沙漠化土地63亿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56%。因荒漠化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区均占1/3。全区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主 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三北风沙区的阿拉善、阴山北部、科尔沁沙 地和广袤的草原区。全区50个贫困旗县和200多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这里,自 然条件恶劣,生态基础脆弱,干旱、洪淓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业产品产量低而不 稳,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严重, 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是东西狭长地形,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这 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风、沙、水危害着中国母 亲河—一黄河和京、津、唐、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决定 了内蒙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六、我区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具 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000-2005年为第一期 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 2006-2010年为第二期,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 1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范围 我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三个项目区,即岭南八局、黄河上中游35个旗县区 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其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由国 家林业局直接管理

9 征,山地以北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主要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其间分布着 68 万 km2(57.5%)可利用天然草场,20.79 万 km2(17.57%)森林,6 万 Km2 耕地 (5.1%)和巴丹吉林、滕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 沁、巴音温都尔、科尔沁、呼伦贝尔十大沙漠、沙地以及黄河、海河(含滦河)、 辽河(含大凌河)、松花江(嫩江、额尔古纳河)、内陆河五大流域水系。长期以 来,由于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荒 漠化和水土流失,我区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39.3 亿亩,我区有沙漠化土地 6.3 亿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35.6%。因荒漠化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区均占 1/3。全区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主 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区、三北风沙区的阿拉善、阴山北部、科尔沁沙 地和广袤的草原区。全区 50 个贫困旗县和 200 多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这里,自 然条件恶劣,生态基础脆弱,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业产品产量低而不 稳,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同时,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大气污染严重, 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是东西狭长地形,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这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风、沙、水危害着中国母 亲河——黄河和京、津、唐、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决定 了内蒙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六、我区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这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具 体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000-2005 年为第一期, 以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分流和安置下岗职工为主要内容。 2006-2010 年为第二期,以保护天然林资源、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 1.内蒙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范围 我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三个项目区,即岭南八局、黄河上中游 35 个旗县区 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其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由国 家林业局直接管理

(1)岭南八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期限为11年,即20002010年,分两期工程实施。第一期工程为6年, 即2000-2005年;第二期工程为5年,即2006-2010年。 第一期目标是:全面停止工程区内的天然林采伐,对人工林进行限伐。通过 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00.5万hm2,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切实 有效的保护。 第二期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恢复 林灌草植被,全面保护好新増森林资源,提髙工程建设质量。通过1l年的努力, 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849万hm2,新增林地面积129.3万hm2,森林覆盖率新增 47个百分点。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 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 除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以外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初步规划工程建设期为2001年-20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2001年-2005年,第二阶段2006-2010年 1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涉及全区12个盟市的82年旗县(市、区) (1)京津风沙区退耕还林项目涉及4个盟市的24个旗县(市、区) (2)黄河上中游地区、嫩江及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涉及10 个盟市的58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退耕还林64.5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24.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 hm2。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及嫩江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任务13.3万hm2,还林 42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3、3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89万hm2;在京 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任务为11.1万hm2,还林22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1 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1万hm2。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10 (1)岭南八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期限为 11 年,即 2000-2010 年,分两期工程实施。第一期工程为 6 年, 即 2000-2005 年;第二期工程为 5 年,即 2006-2010 年。 第一期目标是:全面停止工程区内的天然林采伐,对人工林进行限伐。通过一 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 100.5 万 hm2,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切实 有效的保护。 第二期目标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区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恢复 林灌草植被,全面保护好新增森林资源,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通过 11 年的努力, 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 184.9 万 hm2,新增林地面积 129.3 万 hm2,森林覆盖率新增 4.7 个百分点。 (二)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 高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 除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广东以外全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初步规划工程建设期为 2001 年-2010 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 段 2001 年-2005 年,第二阶段 2006-2010 年。 1.内蒙古自治区 2002 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涉及全区 12 个盟市的 82 年旗县(市、区)。 (1)京津风沙区退耕还林项目涉及 4 个盟市的 24 个旗县(市、区) (2)黄河上中游地区、嫩江及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涉及 10 个盟市的 58 个旗县(市、区)。 2.建设内容与规模 退耕还林 64.5 万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 24.5 万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40 万 hm2。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及嫩江辽河流域重点风沙区退耕任务 13.3 万 hm2,还林 42.2 万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 13.3 万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28.9 万 hm2;在京 津风沙源治理区退耕任务为 11.1 万 hm2,还林 22.2 万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 11.1 万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11.1 万 hm2。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4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