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波的资料处理和解释 (1)地震记录进行波的对比分析,从中识别并提取有效波的 初至时间、绘制相应的时距曲线; (2)选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释工作。 定性解释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地质情况和时距曲线特征,判别地 下折射界面的数量及其大致产状,是否有断层或其它局部地质 体存在等,为选定定量解释方法提供依据。 定量解释则是根据定性解释的结果选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或作图 方法求取各折射面的埋深和形态参数。 定性与定量解释是一相互交替和重复的过程。根据最终的解释 结果构制推断地质图等成果图件,并编写成果报告
第三节 资料处理及解释 一、折射波的资料处理和解释 (1)地震记录进行波的对比分析,从中识别并提取有效波的 初至时间、绘制相应的时距曲线; (2)选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释工作。 定性解释(qualitative interpretation): 定性解释主要是根据已知的地质情况和时距曲线特征,判别地 下折射界面的数量及其大致产状,是否有断层或其它局部地质 体存在等,为选定定量解释方法提供依据。 定量(quantitative)解释: 定量解释则是根据定性解释的结果选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或作图 方法求取各折射面的埋深和形态参数。 定性与定量解释是一相互交替和重复的过程。根据最终的解释 结果构制推断地质图等成果图件,并编写成果报告。 1. 折射波资料处理解释系统 介绍
开始数据输 记录图形显 是否预处理 预处理 初至拾取 切 波 工方法 自动判别方法 构制时距图 选择解释方法 规解释 复杂条件解释 哈里斯法时间场法 射线 追琮法 弯曲界面 变速层尖灭层非纵测线 结果输出 结果输出 折射波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流程框图
折射波法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流程框图
2.t0差数时距曲线法求折射界面 剖面上任取一点D,则在两条时距曲线 OLABD 上可分地得到其对应的走时和2t2=tO,BCD 定义互换时为《M+tm+tcEO1(232) (2.3.1) for) R o1 DID几:D lo, x VI R M t法求折射界面示图
t0 法求折射界面示意图 2.t0差数时距曲线法求折射界面 方法原理: 剖面上任取一点D,则在两条时距曲线 上可分别得到其对应的走时t1和 t2 = = O ECD O ABD t t t t 2 1 2 1 (2.3.1) 定义互换时为T: O1 AB BC CEO2 T = t + t + t (2.3.2) a b
T S S1 g S osx R M R 若自D点作BC的垂直平分线DM(DM即为该点的深度h) 于是有: bd=tcp=h/v cosi (23.3) bc= tbM= 2h tgilv2
若自D点作BC的垂直平分线DM(DM即为该点的深度h) 于是有: = = = = 2 1 2 2 / / cos t t h tgi V t t h V i BC BM BD CD (2.3.3)
D,D2 D R VI h B M C R 将公式(231)中t1和t2相加,并减去(23,2)式,再 将23)代入后可得+t2-7=2hoi/【(234 上式便是任意点D的t值公式,由此可 得出D点的折射界面法线深度h为: h=(1+12-T)V1/2cosi3
将公式(2.3.1)中t1和 t2相加,并减去(2.3.2)式,再 将(2.3.3)式代入后可得: 1 2 1 t + t −T = 2hcosi /V 上式便是任意点D的t0值公式,由此可 得出D点的折射界面法线深度h为: h (t t T) V / 2cosi 1 2 1 = + − (2.3.5) (2.3.4)
8(r) T g S o s) O. R D D,D2 D M R h=(1+12-m)1/2cosi (23.5) to=t,+t-T K=V1/2. cosi 则上式可写为: h=K·to (23.6
h (t t T) V / 2cosi 1 2 1 = + − (2.3.5) = = + − K V i t t t T / 2 cos 1 令 0 1 2 则上式可写为: 0 h = K t (2.3.6)
根据(2.3.6)式,只要从相遇时距曲线上分别求出各观测点 的t和K值,就能求出各点的界面深度h(1)、绘制曲线 (2)、确定值 根据斯奈尔定律可将K值表达式写成下列形式 K=V,/2 cosi=VV2/2vV2-VI (2.3.7) T I S2 to( DD X R h M R
根据(2.3.6)式,只要从相遇时距曲线上分别求出各观测点 的 t0 和K值,就能求出各点的界面深度h (1)、绘制t0曲线 (2)、确定K值 关于K值的求取: 根据斯奈尔定律可将K值表达式写成下列形式 2 1 2 1 1 2 2 K =V / 2cosi =V V / 2 V −V (2.3.7)
为此引出差数时距曲线方程,并以0(x)表示令 (2.38) 对上式求导,可得:dx)dd2e39) d x dx 上式右边的两项时间对距离的导数分别为上倾和下 倾方向时距曲线的斜率(即视速度的倒数)。根据 视速度表达式(22.12)式可得: dt sin(i-o) 2.3.10) sin(i+p 将(2310)代入(2.39)式,d0(x)2cosq 经变换可得: dx (23.11)
为此引出差数时距曲线方程,并以(x)表示令 (x)= t 1 – t 2+T (2. 3.8) 对上式求导,可得: dx dt dx dt dx d x 1 2 ( ) = − (2.3.9) 上式右边的两项时间对距离的导数分别为上倾和下 倾方向时距曲线的斜率(即视速度的倒数)。根据 视速度表达式(2.2.12)式可得: + = − = 1 2 1 1 sin( ) sin( ) V i dx dt V i dx dt (2.3.10) 将(2.3.10)代入(2.3.9)式, 经变换可得: 2 ( ) 2cos dx V d x = (2.3.11)
于是可求得波速v2为: dx 2=2 cos 2.3.12) d6(x) 当折射界面倾角小于15°时,可写成近似式 丿,≈2 △6(x) (23.13) 因此,只要根据(2.3.8)式在相遇时距曲线图上构 制0(x)曲线,并求取其斜率的倒数△x/△e(x),则 根据(2313)式得出波速V进而从(23.7)式中 求得K值
于是可求得波速V2为: ( ) 2cos 2 d x dx V = (2.3.12) 当折射界面倾角小于15°时,可写成近似式: ( ) 2 2 x x V (2.3.13) 因此,只要根据(2.3.8)式在相遇时距曲线图上构 制(x)曲线,并求取其斜率的倒数x/(x),则 根据(2.3.13)式得出波速V2 进而从(2.3.7)式中 求得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