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酶学》第八章 酶的别构效应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283.5KB,团购合买
本章中将讨论一些不符合米氏方程的酶动力学,即非双曲线动力学。有些影响酶活性的效 应剂(包括激活剂和抑制剂)作用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来调节酶 的活性。这种效应叫做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s),这种效应剂叫做别构效应剂,受别构效应 剂影响的酶叫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八章酶的别构效应 本章中将讨论一些不符合米氏方程的酶动力学,即非双曲线动力学。有些影响酶活性的效应 剂(包括激活剂和抑制剂)作用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来调节酶的活 性。这种效应叫做别构效应( allosteric effects),这种效应剂叫做别构效应剂,受别构效应剂影响 的酶叫别构酶( (allosteric enzyme) 81别构酶与代谢调节 81.1别构效应在代谢调节中的意义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都是在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的,要使物质代谢协调有序地进行,酶活性 必须根据情况适时地改变。利用别构效应调节酶活性是各种酶活性调节方式中最迅速的一种,大 多数代谢物的反馈抑制就属于别构调节,也有一些代谢物可对代谢途径中的酶起别构激活作用。 81.1.1别构抑制作用 反馈抑制可分为五种类型 A.线性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条途径的最终产物抑制途径中最初的酶活性 B A B 十>>)—>D 线性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趋同通路中的反馈抑伟 B.趋同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为了有效地合成D,要求B和C的浓度大致相等。当C浓度大时,对产生B的途径的最初 的酶有激活作用;当B浓度大时,对产生B的途径的最初的酶有抑制作用。 C.趋散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Ec和ED为两种同工酶,分别AB→一→B A—B -c 受C和D的反馈抑制。当C太多 顺序反馈抑制 时,不仅抑制从B到C的第一个 趋散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酶,而且抑制从A到B的第一个反应两种同工酶中的一种,使得B合成的速率下降。B的合成 不能完全停止,因为合成D还需要B。当D太多时情况相似

1 第八章 酶的别构效应 本章中将讨论一些不符合米氏方程的酶动力学,即非双曲线动力学。有些影响酶活性的效应 剂(包括激活剂和抑制剂)作用于酶活性部位以外的部位,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来调节酶的活 性。这种效应叫做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s),这种效应剂叫做别构效应剂,受别构效应剂影响 的酶叫别构酶(allosteric enzyme)。 8.1 别构酶与代谢调节 8.1.1 别构效应在代谢调节中的意义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都是在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的,要使物质代谢协调有序地进行,酶活性 必须根据情况适时地改变。利用别构效应调节酶活性是各种酶活性调节方式中最迅速的一种,大 多数代谢物的反馈抑制就属于别构调节,也有一些代谢物可对代谢途径中的酶起别构激活作用。 8.1.1.1 别构抑制作用 反馈抑制可分为五种类型: A. 线性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一条途径的最终产物抑制途径中最初的酶活性。 B. 趋同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为了有效地合成 D,要求 B 和 C 的浓度大致相等。当 C 浓度大时,对产生 B 的途径的最初 的酶有激活作用;当 B 浓度大时,对产生 B 的途径的最初的酶有抑制作用。 C.趋散通路中的反馈抑制 EC和 ED 为两种同工酶,分别 受 C 和 D 的反馈抑制。当 C 太多 时,不仅抑制从 B 到 C 的第一个 酶,而且抑制从 A 到 B 的第一个反应两种同工酶中的一种,使得 B 合成的速率下降。B 的合成 不能完全停止,因为合成 D 还需要 B。当 D 太多时情况相似

D.顺序反馈抑制 条途径中有多个反馈抑制步骤 E.协调反馈抑制 需要多种代谢物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反馈抑制作用 81.1.2别构激活作用 当一种代谢物积累后,激活某些酶,从而加强别的代谢途径。如有氧呼吸旺盛时,AIP大量 合成,AMP和ADP减少,由于AMP和ADP是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激活剂,因此异柠檬酸和柠 檬酸浓度増髙,柠檬酸能激活乙酰CoAλ羧化酶和己糖激酶,同时抑制PFK(磷酸果糖激酶)。激 活乙酰CoA羧化酶可增强脂肪酸的合成,激活己糖激酶且抑制PFK,可使G-6-P更多地进入磷 酸戊糖途径,合成更多的 NADPH,供脂肪酸合成使用 82别构酶的基本概念 821一个典型的别构酶—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aspartate transcarbamoylase,AIC)是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第 个酶(→ UTP→CTP)。ATC的活性受到CTP的强烈抑制,又受到ATP的高效激活(见 下表)。在对照、加AIP、加CTP三种情况的[S对V图中可以看出,对照呈S形曲线而不是双 曲线:加ATP减小了反应的表观Kn值,使曲线向双曲线靠近;加CTP增大了反应的表观Km值, 使曲线的S形更加明显。加AP和CTP并不影响Vm。 表效应剂对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活性的作用 效应剂 抑制% 胞嘧啶 胞嘧啶核苷 胞苷一磷酸(CMP) 天冬氨酸浓度nno1/L 嘧啶族 曲I对照;曲线Ⅱ加2mnol/LATP 胞苷二磷酸(CDP) 886 曲线I!加0.2mno/LcTP 胞苷三磷酸(CTP) COoH 尿苷三磷酸(UTP) 8 H2N-C-0- P)+H2N-CI 鸟苷三磷酸(GTP) 氨甲酰磷酸 氪甲酰天冬氨酸 嘌呤族 腺苷三磷酸(AIP 80(激活)

2 D.顺序反馈抑制 一条途径中有多个反馈抑制步骤。 E.协调反馈抑制 需要多种代谢物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反馈抑制作用。 8.1.1.2 别构激活作用 当一种代谢物积累后,激活某些酶,从而加强别的代谢途径。如有氧呼吸旺盛时,ATP 大量 合成,AMP 和 ADP 减少,由于 AMP 和 ADP 是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激活剂,因此异柠檬酸和柠 檬酸浓度增高,柠檬酸能激活乙酰 CoA 羧化酶和己糖激酶,同时抑制 PFK(磷酸果糖激酶)。激 活乙酰 CoA 羧化酶可增强脂肪酸的合成,激活己糖激酶且抑制 PFK,可使 G-6-P 更多地进入磷 酸戊糖途径,合成更多的 NADPH,供脂肪酸合成使用。 8.2 别构酶的基本概念 8.2.1 一个典型的别构酶——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spartate transcarbamoylase, ATC)是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 个酶(→ → → UTP → CTP)。ATC 的活性受到 CTP 的强烈抑制,又受到 ATP 的高效激活(见 下表)。在对照、加 ATP、加 CTP 三种情况的[S]对 V 图中可以看出,对照呈 S 形曲线而不是双 曲线;加 ATP 减小了反应的表观 Km值,使曲线向双曲线靠近;加 CTP 增大了反应的表观 Km值, 使曲线的 S 形更加明显。加 ATP 和 CTP 并不影响 Vm。 表 效应剂对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活性的作用 效应剂 抑制% 嘧啶族 胞嘧啶 0 胞嘧啶核苷 24 胞苷一磷酸(CMP) 38 胞苷二磷酸(CDP) 68 胞苷三磷酸(CTP) 86 尿苷三磷酸(UTP) 8 嘌呤族 鸟苷三磷酸(GTP) 35 腺苷三磷酸(ATP) -180(激活)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者设想在酶分子中有两个分开的部位,一个部位与底物结合并催化 反应,另一个部位是ATP或CTP等效应剂的结合位点。利用选择性修饰法修饰后一个部位后, AI℃C的活性并不丧失,但对CIP抑制的敏感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脱敏作用。选择性修饰实验 证实了两个部位的设想。现在我们知道,ATC由12条多肽链组成,2个a3亚基,3个B2亚基 根据对ATC的研究,得出了5点结论 1.酶分子上有两个结合部位,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的部位叫活性部位,结合效应剂的部位叫别 构部位或调节部位 2.这两个部位能同时分别被底物和效应剂占据 3.调节部位可与多种效应剂结合,并产生不同的效应。 4.效应剂的结合影响酶分子的构象,从而影响酶的着底物的结合能力和催化能力 5.调节部位的效应是构成别构抑制或别构激活的基础,而后两者又是代谢调节的有效方式之 822别构酶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 cooperative effects)也是多亚基别构酶的一个特征。我们把能与酶结合的底物 激活剂和抑制剂统称为配体,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当一个配体与酶结合以后,可以促进或抑制另 个配体与酶的结合 8221协同效应的分类 A.同种效应和异种效应 同种效应( homotropic effects)指的是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影响另一分子同种配体与酶的 结合:异种效应( heterotropic effects)指的是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影响另一分子异种配体与酶 的结合。 B.正协同和负协同 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促进另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叫正协同( positive cooperation),抑制另 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叫负协同( negative cooperation)。 同种效应一般是正协同:异种效应有正协同,也有负协同。 8222协同效应的鉴别方法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鉴别正协同、负协同和无协同。 8223协同指数和协同系数

3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者设想在酶分子中有两个分开的部位,一个部位与底物结合并催化 反应,另一个部位是 ATP 或 CTP 等效应剂的结合位点。利用选择性修饰法修饰后一个部位后, ATC 的活性并不丧失,但对 CTP 抑制的敏感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脱敏作用。选择性修饰实验 证实了两个部位的设想。现在我们知道,ATC 由 12 条多肽链组成,2 个α3 亚基,3 个β2 亚基。 根据对 ATC 的研究,得出了 5 点结论: 1.酶分子上有两个结合部位,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的部位叫活性部位,结合效应剂的部位叫别 构部位或调节部位。 2.这两个部位能同时分别被底物和效应剂占据。 3.调节部位可与多种效应剂结合,并产生不同的效应。 4.效应剂的结合影响酶分子的构象,从而影响酶的着底物的结合能力和催化能力。 5.调节部位的效应是构成别构抑制或别构激活的基础,而后两者又是代谢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 8.2.2 别构酶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cooperative effects)也是多亚基别构酶的一个特征。我们把能与酶结合的底物、 激活剂和抑制剂统称为配体,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当一个配体与酶结合以后,可以促进或抑制另一 个配体与酶的结合。 8.2.2.1 协同效应的分类 A.同种效应和异种效应 同种效应(homotropic effects)指的是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影响另一分子同种配体与酶的 结合;异种效应(heterotropic effects)指的是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影响另一分子异种配体与酶 的结合。 B.正协同和负协同 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促进另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叫正协同(positive cooperation),抑制另 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叫负协同(negative cooperation)。 同种效应一般是正协同;异种效应有正协同,也有负协同。 8.2.2.2 协同效应的鉴别方法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鉴别正协同、负协同和无协同。 8.2.2.3 协同指数和协同系数

协同指数( cooperative index,C)是指酶的底物结合位点被底物饱和90%和饱和10% 作图法 正协同效应 负协同效应 无协同效应 Menten作图 [S] [S Burk作图 0 0 Hane作图 Vn-V Hi1l作图 lg[S] lg [S] lg[S] 动力学作图法鉴别协同效应 (即V=09Vm和Ⅴ=0.IVm)时的底物浓度之比,故协同指数又称饱和比值( Ratio saturation, Rs)。 对于一个可结合n个底物分子的酶,其反应式可用下式表示: E+ns ESn->E+nP 按米氏方程的推导过程可得=S…….式中k=E|EF,这里假设 个底物是同时结合上去的 当V=09Vm时,S]9=(9K3);当V=0.IVm时,[So1=(=Ks)”。 B 因此,当n=1时,C=81,和以前讲过的单底物单产物反应的米氏方程相同,无协同效应

4 协同指数(cooperative index,CI)是指酶的底物结合位点被底物饱和 90%和饱和 10% (即 V = 0.9Vm和 V = 0.1Vm)时的底物浓度之比,故协同指数又称饱和比值(Ratio saturation, Rs)。 对于一个可结合 n 个底物分子的酶,其反应式可用下式表示: 按米氏方程的推导过程可得 n S n m K S V S V [ ] [ ]  + = …………①,式中 [ ] [ ][ ] n n S ES E S K = 。这里假设 n 个底物是同时结合上去的。 当 V = 0.9Vm时,[S]0.9 = n KS 1 (9  ) ;当 V = 0.1Vm时,[S]0.1 = n KS 1 ) 9 1 (  。 CI = Rs = 0.1 0.9 [ ] [ ] S S = n 1 81 因此,当 n=1 时,CI=81,和以前讲过的单底物单产物反应的米氏方程相同,无协同效应

当n斗l时,CI81,为负协同,表示Ⅴ对S]改变的灵敏度减小,且n越小负协同效应越大。n值 即为协同系数 从理论上推导上式时,n是与酶结合的底物分子数,但实际上测出的n值(测定方法见后) 有小于1的情况。上面说的n>1、n=1、n<1指的是实际测定值,这是因为推导上式时的前提 就不正确,n个底物并不是同时结合上去和同时解离下来的。 别构激活剂常可减少正协同效应(底物和底物之间的正协同)的n值,使正协同效应减弱, 在Ⅴ对[S]作图中,可使S形曲线趋向双曲线。相反,别构抑制剂常可增加正协同效应的n值, 使正协同效应增强,使S形曲线弯曲更加明显。 8224半位反应性 兔肌和细菌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由4个同种亚基组成,每个亚基上有1个NAD结合位点, 但实验结果发现该酶往往只能结合2个NAD分子,这就是半位反应性。半位反应性实际上是一 种极端的负协同效应,当第一、二个NAD与酶结合后,第三个结合位点与NAD的亲和力已降 得很低,实际上已不能与NAD结合 8225协同效应的生理意义 异种协同效应分为别构激活(异种正协同)和别构抑制(异种负协同)效应。它们的意义已 在7.1.1中讨论过 底物引起的同种协同效应的生理意义已有一些推测。正协同效应提供了一个V对[S]的敏感 区域,即S形曲线中的“陡段”’,当细胞内底物浓度处于这个“陡段”时,[S]的轻微变化可使Ⅴ 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稳定[S]的作用。当细胞内底物浓度处于低S]的平缓段时,[S的变化不会使 V有太大的变化,有稳定V的作用。别构激活剂和别构抑制剂可使“陡段”左移和右移。 底物引起的负协同效应在更大的S]范围里使Ⅴ稳定,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低浓度时 能顺利地进行糖酵解,而当其他反应影响使NADυ浓度增加时,即使大幅度地增加NADˉ(100 倍以内),都可因其半位反应性而不增加酶反应速度 823别构酶的其他动力学术语 A. So.5

5 当 n >1 时,CI 81,为负协同,表示 V 对[S]改变的灵敏度减小,且 n 越小负协同效应越大。n 值 即为协同系数。 从理论上推导上式时,n 是与酶结合的底物分子数,但实际上测出的 n 值(测定方法见后) 有小于 1 的情况。上面说的 n >1、n=1、n <1 指的是实际测定值,这是因为推导上式时的前提 就不正确,n 个底物并不是同时结合上去和同时解离下来的。 别构激活剂常可减少正协同效应(底物和底物之间的正协同)的 n 值,使正协同效应减弱, 在 V 对[S]作图中,可使 S 形曲线趋向双曲线。相反,别构抑制剂常可增加正协同效应的 n 值, 使正协同效应增强,使 S 形曲线弯曲更加明显。 8.2.2.4 半位反应性 兔肌和细菌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由 4 个同种亚基组成,每个亚基上有 1 个 NAD+结合位点, 但实验结果发现该酶往往只能结合 2 个 NAD+分子,这就是半位反应性。半位反应性实际上是一 种极端的负协同效应,当第一、二个 NAD+与酶结合后,第三个结合位点与 NAD+的亲和力已降 得很低,实际上已不能与 NAD+结合。 8.2.2.5 协同效应的生理意义 异种协同效应分为别构激活(异种正协同)和别构抑制(异种负协同)效应。它们的意义已 在 7.1.1 中讨论过。 底物引起的同种协同效应的生理意义已有一些推测。正协同效应提供了一个 V 对[S]的敏感 区域,即 S 形曲线中的“陡段”,当细胞内底物浓度处于这个“陡段”时,[S]的轻微变化可使 V 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稳定[S]的作用。当细胞内底物浓度处于低[S]的平缓段时,[S]的变化不会使 V 有太大的变化,有稳定 V 的作用。别构激活剂和别构抑制剂可使“陡段”左移和右移。 底物引起的负协同效应在更大的[S]范围里使 V 稳定,如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在低浓度时, 能顺利地进行糖酵解,而当其他反应影响使 NAD+浓度增加时,即使大幅度地增加 NAD+(100 倍以内),都可因其半位反应性而不增加酶反应速度。 8.2.3 别构酶的其他动力学术语 A.S 0。5

前面①式中的Ks′=[S时,p、1 由于别构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我们将 时 的底物浓度称为表观Km或S0.5。 B.K型效应剂和V型效应剂 在别构效应剂中,只影响Km(或者说Sa.s)的效应剂称为K型效应剂,它们与竞争性抑制 剂的效应相似:只影响Vm的效应剂称为Ⅴ型效应剂,它们与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效应相似:当竞 争性效应剂只会使Km增大,而K型效应剂根据其是激活还是抑制,分别使So.s降低和升高 非竞争性抑制剂只会使Vm下降,而V型效应剂根据其是激活还是抑制,分别使Vm升高和降低 K一Ⅴ型效应剂与混合型抑制剂相似,既影响So.s又影响Vm 824别构酶的通性 1.由多个亚基组成,亚基可以是同种或异种。 2.有调节部位和催化部位。 3.可结合多个配体。 4.配体的结合有协同效应,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使酶的构象改变,从而影响下一分子配体的 结合。 5.根据CI值或n值可鉴别协同效应的类型。 6.其Ⅴ对S]的曲线不是双曲线,而是S形曲线(正协同)或“表观双曲线”(负协同)。 83别构机制的模式 831Hll模式 Hl模式是H在1909年提出来的,当时是试图解释O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S形曲线的,后 来用于别构酶反应中。以下是求n值的方法: E+ns Ks ESn->E+nP 式中K=[EIS ES, 设酶被底物饱和的分数为Ys,则Ys [ES ES, [Eo E]+ES,] 由②得[ESJ=EIS……

6 前面①式中的 KS'= [S]n 时, V Vm 2 1 = 。由于别构酶不符合米氏动力学,我们将 V Vm 2 1 = 时 的底物浓度称为表观 Km或 S 0。5 。 B.K 型效应剂和 V 型效应剂 在别构效应剂中,只影响 Km(或者说 S 0。5)的效应剂称为 K 型效应剂,它们与竞争性抑制 剂的效应相似;只影响 Vm的效应剂称为 V 型效应剂,它们与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效应相似;当竞 争性效应剂只会使 Km增大,而 K 型效应剂根据其是激活还是抑制,分别使 S 0。5 降低和升高。 非竞争性抑制剂只会使 Vm下降,而 V 型效应剂根据其是激活还是抑制,分别使 Vm升高和降低。 K—V 型效应剂与混合型抑制剂相似,既影响 S 0。5 又影响 Vm 。 8.2.4 别构酶的通性 1. 由多个亚基组成,亚基可以是同种或异种。 2. 有调节部位和催化部位。 3. 可结合多个配体。 4. 配体的结合有协同效应,一分子配体与酶结合后使酶的构象改变,从而影响下一分子配体的 结合。 5. 根据 CI 值或 n 值可鉴别协同效应的类型。 6. 其 V 对[S]的曲线不是双曲线,而是 S 形曲线(正协同)或“表观双曲线”(负协同)。 8.3 别构机制的模式 8.3.1 Hill 模式 Hill 模式是 Hill 在 1909 年提出来的,当时是试图解释 O2 与血红蛋白结合的 S 形曲线的,后 来用于别构酶反应中。以下是求 n 值的方法: 式中 [ ] [ ][ ] n n S ES E S K = …………② 设酶被底物饱和的分数为 YS ,则 [ ] [ ] [ ] [ ] [ ] 0 n n n S E ES ES E ES Y + = = ………………③ 由②得 S n n K E S ES  = [ ][ ] [ ] ………………④

EIST 将④代入③得Y= YsKs+YsS=S ES Ks+SI [E]+ Ks YsST=rsks Is 1-ngS]-gk…⑤ s=p,代入式得g一=n图S-gKs 以l 对lgS]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为n,纵轴截距为一gKs,横轴截距为lg S0.s越小,则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当Ks>>k,时) Hl模式忽略了ES,ES2,…ESn1等形式的存在,由于协同效应和 前述忽略不饱和结合形式的影响,根据Hil作图计算出来的n值往往小于酶对底物的结合位点数, Hb( hemoglobin,血红蛋白)上有4个O2结合位点,但计算的结果是n=26~2.8。在负协同效 应中,每分子酶也结合n个底物,但计算的结果却是nS]9或[S]<[Sk1),n常等于1 故在一个广泛的[S]范围内作图时,得到的是折线。 83.2 Adair模式 Adair模式允许有稳定的未被底物饱和的E-S复合物存在。对于一个有4个底物结合位点 的酶,有 KI R K E+s÷ ESES+S ES2 ES2 +S 3 其中K1、K2、K3、K4实际上是微观或内在解离常数( microscopic or intrinsic dissociation constants),如果4分子底物是分别结合在四聚体酶的4个亚基上,则4个表观解离常数( apparent dissociation constants)*: Ki=K, K2=K2, K=K3, K4=4K4

7 将④代入③得 n S n S n S n S K S S K E S E K E S Y [ ] [ ] [ ][ ] [ ] [ ][ ]  + =  +  = , n n YSKS  + YS [S] = [S] , S S n (1−YS )[S] = Y K , S n S S K S Y Y  = − [ ] 1 , S S S n S K Y Y = −  − lg[ ] lg 1 lg ………⑤ ∵ m S V V Y = ,代入⑤式得 S m n S K V V V = −  − lg lg[ ] lg 。 以 V V V m − lg 对 lg[ S] 作图,可得一直线,其斜率为 n,纵轴截距为 KS − lg  ,横轴截距为 lg S 0。5 。 S 0。5 越小,则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越大(当 KS  >> p k 时)。 Hill 模式忽略了 ES,ES2,…ESn-1 等形式的存在,由于协同效应和 前述忽略不饱和结合形式的影响,根据Hill作图计算出来的n值往往小于酶对底物的结合位点数, Hb(hemoglobin,血红蛋白)上有 4 个 O2 结合位点,但计算的结果是 n=2.6~2.8。在负协同效 应中,每分子酶也结合 n 个底物,但计算的结果却是 n [S]0.9 或 [S] < [S]0.1),n 常等于 1, 故在一个广泛的[S]范围内作图时,得到的是折线。 8.3.2 Adair 模式 Adair 模式允许有稳定的未被底物饱和的 E—S 复合物存在。对于一个有 4 个底物结合位点 的酶,有 其中 K1、K2、K3、K4 实际上是微观或内在解离常数(microscopic or intrinsic dissociation constants),如果 4 分子底物是分别结合在四聚体酶的 4 个亚基上,则 4 个表观解离常数(apparent dissociation constants)为: 1 1 4 1 K = K , 2 2 3 2 K = K , 3 3 2 3 K = K , K4 = 4K4 

取上面第二式证明如下: dEs2I-k,3JESISI-k, 2(ES, 1=0 K23[ESI[S]=k_2 2[ES [ES][S]k,2 ==K,=K’,证毕。 [ES2]k23 l=121+2ES]+3ES+4ES1 4(E]+[ES]+[ES2]+[ES3]+[ES4]) k=∠|S K:A’/≈ TESIIS] EISY, K: KK ESSI [ES/IES,SI- IEJS [ES3] K: KiKkI A:-[ESIS LES, 1-LESIS]_ [EIS LES, K KIKIKIK 将5种酶形式的表达式代入⑥式得 S].2[S 3[S [E+ 4SI Ki KiK2 Kik,, kiK2k;K4 AIEWK' KIK:4xISr下,分子分母同乘以KK得 KjK2KK K2K3K4[S]+2K3K[S]+3K[S]+4[S] S 4K K; K K4+K; K; KA[S]+K; K[S]+KA[S]+[S] 如果酶分子中4个底物结合位点是相同的,并且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无协同性,则内在 解离常数K1=K=K=K4,可用Ks统一表示它们,因此K1=Ks,K2 2 K4=4Ks,代入⑦式得

8 取上面第二式证明如下: 3[ ][ ] 2[ ] 0 [ ] 2 2 2 2 = k ES S − k− ES = dt d ES , 3[ ][ ] 2[ ] 2 2 ES2 k ES S k = − , 2 2 2 2 2 3 2 3 2 [ ] [ ][ ] K K k k ES ES S = = =  − ,证毕。 4([ ] [ ] [ ] [ ] [ ]) [ ] 2[ ] 3[ ] 4[ ] 2 3 4 2 3 4 E ES ES ES ES ES ES ES ES YS + + + + + + + = ……………………⑥ [ ] [ ][ ] 1 ES E S K = , 1 [ ][ ] [ ] K E S ES  = , [ ] [ ][ ] 2 2 ES ES S K = , 1 2 2 2 2 [ ][ ] [ ][ ] [ ] K K E S K ES S ES   =  = , [ ] [ ][ ] 3 2 3 ES ES S K = , 1 2 3 3 3 2 3 [ ][ ] [ ][ ] [ ] K K K E S K ES S ES    =  = [ ] [ ][ ] 4 3 4 ES ES S K = , 1 2 3 4 4 4 3 4 [ ][ ] [ ][ ] [ ] K K K K E S K ES S ES     =  = 将 5 种酶形式的表达式代入⑥式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4 1 2 3 3 1 2 2 1 1 2 3 4 4 1 2 3 3 1 2 2 1 [ ] [ ] [ ] [ ] 4[ ] 1 [ ] 2[ ] 3[ ] 4[ ] [ ] K K K K S K K K S K K S K S E K K K K S K K K S K K S K S E YS , 分子分母同乘以 K1K2K3K4     得 ( ) 3 4 4 2 1 2 3 4 2 3 4 3 4 3 4 4 2 2 3 4 3 4 4 [ ] [ ] [ ] [ ] [ ] 2 [ ] 3 [ ] 4[ ] K K K K K K K S K K S K S S K K K S K K S K S S Y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⑦ 如果酶分子中 4 个底物结合位点是相同的,并且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无协同性,则内在 解离常数 K1= K2= K3= K4,可用 Ks 统一表示它们,因此 K KS 4 1 1  = ,K KS 3 2 2  = ,K KS 2 3 3  = , K4 = 4KS  ,代入⑦式得

4Ks[S]+12Ks[S]+12Ks[S]+4[ 4(K+4K3[S]+6K3IS]2+4KsIS]+|S 分子分母同除以4K得 [S].3[S]2.3[S].[S [S]1[S K K Ks 4[S].6S],4[S],[S [S] Ks+s K Ks+s vnS,与米氏方程相同 m Ks+[s [S] 如果每一底物结合位点的内在解离常数不同时,就会出现协同性。K1>K2>K3>K4是正协同 性,K1K2时41>,k2,即A>K2,余相似,K2>K3, K3>=K4,在这些条件下就会导致正协同性。同理可得出负协同性的关系式。 833MWC模式 1965年, Monod, Wyman和 Changeux最早提出了一个根据酶的构象变化来说明协同效应的 分子模式,Mw℃模式即以他们3人的姓缩写命名。根据此模式的特点,又称为齐变模式( concerted odel)。此模式规定了以下几点: a.别构酶是寡聚酶,由同种亚基组成,这些亚基称为原体( protomer),它们在寡聚体中占有均 等的地位。 b.一个原体对一种配体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c.原体有两种构象状态,分别为R型( relaxed,松弛态)和T型( tensed,紧张态),这两种状 态在与底物的亲和力、对别构效应剂的反应、催化活力方面可以不同,同一种状态在这些方面是 相同的。 d.在一个寡聚体中,所有的原体均处于同一种构象。各原体构象的转变是同步的,在一个寡聚

9 ( ) 4 3 2 2 3 4 3 2 2 3 4 4 4 [ ] 6 [ ] 4 [ ] [ ] 4 [ ] 12 [ ] 12 [ ] 4[ ] K K S K S K S S K S K S K S S Y S S S S S S S S + + + + + + + = 分子分母同除以 4 4KS 得 4 4 3 3 2 2 4 4 3 3 2 2 4[ ] 6[ ] 4[ ] [ ] 1 [ ] 3[ ] 3[ ] [ ] S S S S S S S S S K S K S K S K S K S K S K S K S Y + + + + + + + = 4 3 [ ] 1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S S S K S K S K S S S K S K S [ ] 1 [ ] + = S S S K K S K S [ ] [ ] + = [ ] [ ] K S S S + = ∵ m S V V Y = , ∴ [ ] [ ] K S S V V m S + = , [ ] [ ] K S V S V S m + = ,与米氏方程相同。 如果每一底物结合位点的内在解离常数不同时,就会出现协同性。K1> K2> K3> K4 是正协同 性,K1 K2 时 4K1  > 2 2 3 K ,即 K1  > 2 8 3 K ,余相似, K2  > 3 9 4 K , K3  > 4 8 3 K ,在这些条件下就会导致正协同性。同理可得出负协同性的关系式。 8.3.3 MWC 模式 1965 年,Monod,Wyman 和 Changeux 最早提出了一个根据酶的构象变化来说明协同效应的 分子模式,MWC 模式即以他们 3 人的姓缩写命名。根据此模式的特点,又称为齐变模式(concerted model)。此模式规定了以下几点: a.别构酶是寡聚酶,由同种亚基组成,这些亚基称为原体(protomer),它们在寡聚体中占有均 等的地位。 b.一个原体对一种配体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c.原体有两种构象状态,分别为 R 型(relaxed,松弛态)和 T 型(tensed,紧张态),这两种状 态在与底物的亲和力、对别构效应剂的反应、催化活力方面可以不同,同一种状态在这些方面是 相同的。 d.在一个寡聚体中,所有的原体均处于同一种构象。各原体构象的转变是同步的,在一个寡聚

体中,不存在R型和T型的杂合体。 e.R型和T型之间有一个转换平衡。 833.1底物同种协同效应(以4聚体为例) B≥B RS 其中L为别构常数。 [T] TS] [TS2] [TS3] [TS4 [R] [RS] [RS2] [RS3] [RS4 L[S],[S] 推导略Ys= 式中n等于一个寡聚体中的原体数, K 在上例中n=4 K K ≈Q(1+a)"+iCa(1+Ca)" (1+a)"+L(+Ca)n 对上式的讨论: [S] a.当L无穷小时,体系中只右、5KR+[S b.当L无穷大时,体系中只有T型,Ys Kr +s c.当K=K时,C=1(两种内在解离常数相等),Ys=KR+Skr+|S° K d.因为R型对底物的亲和力恒大于T型,所以值不可能大于1,C可在0~1之间取值。 当C=1时无协同效应;当C=0时正协同效应最大。C越小正协同效应越大 e.L越大正协同效应越大

10 体中,不存在 R 型和 T 型的杂合体。 e.R 型和 T 型之间有一个转换平衡。 8.3.3.1 底物同种协同效应(以 4 聚体为例) 推导略 n n n n R T R R T T S K S L K S K S K L S K S K S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 1 [ ] [ ] 1 [ ] 1 1 ,式中 n 等于一个寡聚体中的原体数, 在上例中 n=4。 设 =  KR [S] , C K K T R = ,则 C K S T = [ ] 。 n n n n L C LC C YS (1 ) (1 ) (1 ) (1 ) 1 1       + + + + + + = − − 对上式的讨论: a. 当 L 无穷小时,体系中只有 R 型, [ ] [ ] K S S Y R S + = 。 b. 当 L 无穷大时,体系中只有 T 型, [ ] [ ] K S S Y T S + = 。 c. 当 KR = KT 时, C =1 (两种内在解离常数相等), [ ] [ ] K S S Y R S + = [ ] [ ] K S S T + = 。 d. 因为 R 型对底物的亲和力恒大于 T 型,所以 T R K K 值不可能大于 1,C 可在 0~1 之间取值。 当 C = 1 时无协同效应;当 C = 0 时正协同效应最大。C 越小正协同效应越大。 e. L 越大正协同效应越大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