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前言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第二章城市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调整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城市体系 第五章城市信息系统 第六章整体规划方法论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 第八章城市设计 第九章城市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因素 第十章城市中心业务区规划 第十一章生态城市设计 第十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第十三章土地分区管理 第十四章城市土地有偿使用 下篇中国的城市规化实践 第十五章城市规划现状及展望
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前言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第二章城市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调整 第三章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城市体系 第五章城市信息系统 第六章整体规划方法论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 第八章城市设计 第九章城市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因素 第十章城市中心业务区规划 第十一章生态城市设计 第十二章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第十三章土地分区管理 第十四章城市土地有偿使用 下篇中国的城市规化实践 第十五章城市规划现状及展望
第十六章城市化 第十七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第十九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章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十一章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附录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前言 回顾中国城市规划40年曲折、坎坷的历程,不能不引起人们作深层的思索。从建国后对苏联城市规 划理论照抄照搬的“一边倒”到1957年的“反四过”,1958年的“高指标”,继而是“十年浩劫”,城 市规划工作似乎总是在具体问题上打转转,极少进行系统的理论思维和触及重大的理论问题。由于缺乏理 论上的升华、理论上的概括,使我们的工作左右摇摆,从而也削弱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曲折的道 路、坎坷的历程,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理论的贫乏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城市规划工作者从噩梦中甦醒,我们曾经欢呼过“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 自诩计划经济、土地国有是我们较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两个无比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又出现了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土地有偿使用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新的形 势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现实作出新的反应。 文革风暴过后,神州大地广泛地开展了城市规划,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但是,到1986年底各地城 市总体规划普遍完成之后,改革、开放的形势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
第十六章城市化 第十七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十八章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第十九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章城市交通规划 第二十一章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附录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后记 前 言 回顾中国城市规划 40 年曲折、坎坷的历程,不能不引起人们作深层的思索。从建国后对苏联城市规 划理论照抄照搬的“一边倒”到 1957 年的“反四过”,1958 年的“高指标”,继而是“十年浩劫”,城 市规划工作似乎总是在具体问题上打转转,极少进行系统的理论思维和触及重大的理论问题。由于缺乏理 论上的升华、理论上的概括,使我们的工作左右摇摆,从而也削弱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曲折的道 路、坎坷的历程,成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理论的贫乏不能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城市规划工作者从噩梦中甦醒,我们曾经欢呼过“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 自诩计划经济、土地国有是我们较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两个无比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又出现了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土地有偿使用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新的形 势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现实作出新的反应。 文革风暴过后,神州大地广泛地开展了城市规划,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但是,到 1986 年底各地城 市总体规划普遍完成之后,改革、开放的形势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
变革,纷繁的建设实践,复杂的矛盾,迫切要求修改完成不久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要适应经济的飞速发 展,要配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提出的各种要求,还要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 工作方法,难道我们还能按照传统的观念思考问题,还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规划吗?在新的形势下 开拓新的前进道路的责任已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 在这发展的关键时刻,城市规划正在强烈地呼唤着理论。理论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城市规划改革的 深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 女给我们打开了思想的大门,空间、时间的距离在缩短,国外城市规划的各种理论,像潮水般的 涌入,它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在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涌现新的观念,从而繁衍为崭新 的理论和概念 但是,实用主义思潮还在无形地阻碍着我们的理论研究。轻视理论研究的思想还有着广泛的市场。 理论的贫乏导致政策行为的短期化 多年来中国城市规划曲折坎坷的实践过程说明,进行系统的理论思维的必要性。丰富的实践更须要 理论的升华和概括。在中国城市由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需要理论来开拓前进道路,作为发展的先导 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但是这一步是必须要跨的,这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必须坚 持下去,持之以恒。理论研究工作即使稍有进展,也会对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对今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起根本性的作用 思想理论建设是比城市建设更迫切的建设:思想理论基础是比城市基础设施更应被重视的基础 城市规划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它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丰富。就本书来说,它主要 包括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几个方面。为此,从1986年以来我们共举办了几次理论研 讨班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本书就是以这些理论研讨班的教材为基础加工编辑而成。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式是多样的。就本书的内容来看大致有如下3种。第一种是整理性的。即对历 史或某一问题进行再认识,对有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去伪存真,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阐释,并指出问 题的症结所在。第二种是介绍性的。即对国内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国外的理论作系统的介绍。特别 是介绍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等。总结自己的经验固然需要,引进、移植国外的理论,同
变革,纷繁的建设实践,复杂的矛盾,迫切要求修改完成不久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要适应经济的飞速发 展,要配合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生产提出的各种要求,还要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 工作方法,难道我们还能按照传统的观念思考问题,还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规划吗?在新的形势下, 开拓新的前进道路的责任已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 在这发展的关键时刻,城市规划正在强烈地呼唤着理论。理论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城市规划改革的 深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 开放给我们打开了思想的大门,空间、时间的距离在缩短,国外城市规划的各种理论,像潮水般的 涌入,它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在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涌现新的观念,从而繁衍为崭新 的理论和概念。 但是,实用主义思潮还在无形地阻碍着我们的理论研究。轻视理论研究的思想还有着广泛的市场。 理论的贫乏导致政策行为的短期化。 多年来中国城市规划曲折坎坷的实践过程说明,进行系统的理论思维的必要性。丰富的实践更须要 理论的升华和概括。在中国城市由历史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需要理论来开拓前进道路,作为发展的先导, 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理论建设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但是这一步是必须要跨的,这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而且必须坚 持下去,持之以恒。理论研究工作即使稍有进展,也会对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对今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起根本性的作用。 思想理论建设是比城市建设更迫切的建设;思想理论基础是比城市基础设施更应被重视的基础。 城市规划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它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内涵在不断丰富。就本书来说,它主要 包括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几个方面。为此,从 1986 年以来我们共举办了几次理论研 讨班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本书就是以这些理论研讨班的教材为基础加工编辑而成。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式是多样的。就本书的内容来看大致有如下 3 种。第一种是整理性的。即对历 史或某一问题进行再认识,对有关材料进行搜集整理,去伪存真,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阐释,并指出问 题的症结所在。第二种是介绍性的。即对国内的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国外的理论作系统的介绍。特别 是介绍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等。总结自己的经验固然需要,引进、移植国外的理论,同
样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种是探索性的。即对前人未涉及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研讨,或者对已有的结论进 行突破性的再认识、再评价。理论的探索是多途径的。当然,除了上述3种方式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 我们认为,在当前,城市规划特别须要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在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市正在进行着跨越世纪的历史任务,在这方面作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系统探索是我们的尝试。本书的内容试图从中国到整个世界,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边缘学科作理论上 的汇合,为读者提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关于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与新方法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产生的频率加快,信息的有效周期在缩短,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新”概念与方 法更显示其历史的局限性。其他学科如此,城市规划同样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城市发展往往需要经历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所以本书研究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或许能够在一定的历史区间内有助于拓 展城市规划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愿此书能激起更多的同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更进一步丰富 和完善城市规划的新概念、新方法 今天,在21世纪的门槛前,中国的城市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 的城市规划向何处去?让我们用理论的利剑去劈开城市规划的康庄大道! 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不断影响着城市的结构(经 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体结构)和推动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发展。这种认识,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 求,也反映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即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就是构成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 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都自觉或不 自觉地指导着城市建设的实践 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的背景和基础, 就是十分重要的 从里坊制到街巷制
样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种是探索性的。即对前人未涉及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研讨,或者对已有的结论进 行突破性的再认识、再评价。理论的探索是多途径的。当然,除了上述 3 种方式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 我们认为,在当前,城市规划特别须要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在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市正在进行着跨越世纪的历史任务,在这方面作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系统探索是我们的尝试。本书的内容试图从中国到整个世界,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边缘学科作理论上 的汇合,为读者提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关于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与新方法。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产生的频率加快,信息的有效周期在缩短,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新”概念与方 法更显示其历史的局限性。其他学科如此,城市规划同样也是如此,只是由于城市发展往往需要经历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所以本书研究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与新方法,或许能够在一定的历史区间内有助于拓 展城市规划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愿此书能激起更多的同行,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更进一步丰富 和完善城市规划的新概念、新方法。 今天,在 21 世纪的门槛前,中国的城市规划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 的城市规划向何处去?让我们用理论的利剑去劈开城市规划的康庄大道! 第一章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不断影响着城市的结构(经 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体结构)和推动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发展。这种认识,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 求,也反映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即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就是构成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 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都自觉或不 自觉地指导着城市建设的实践。 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的背景和基础, 就是十分重要的。 一、从里坊制到街巷制
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是有一定模式的。它的特点是:以宫 城为中心,“面朝后市”,体现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当时,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 中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的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早在公 元前7~8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出现了最早的闾里,即带有围墙的封 闭性小街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历经10 00多年,仍保存着它的基本形制。唐长安城著名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 唐长安城改变“面朝后市”为“面市后朝”。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 (面积各90多公顷左右,比周王城的“市”大得多)分列两厢,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 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 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唐长安城是中国古 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 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 “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 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据文献记载,唐末已开始出现在里坊内设店及破坊墙沿 街设店的现象。不过当时被认为是破坏祖宗法制的行为。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大致到宋朝,这种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彻底冲垮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 形制。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一里城一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 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 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 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汴京(即东京)成了宋 代全国以至世界上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谓“州桥夜市”、“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等见诸文字与绘画 的描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胜景
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的记载,是有一定模式的。它的特点是:以宫 城为中心,“面朝后市”,体现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当时,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 中心。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的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早在公 元前 7~8 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出现了最早的闾里,即带有围墙的封 闭性小街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历经 10 00 多年,仍保存着它的基本形制。唐长安城著名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 唐长安城改变“面朝后市”为“面市后朝”。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 (面积各 90 多公顷左右,比周王城的“市”大得多)分列两厢,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当时,全城划分为 108 个里坊(每个面积 25~ 70 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 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唐长安城是中国古 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 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 “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 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据文献记载,唐末已开始出现在里坊内设店及破坊墙沿 街设店的现象。不过当时被认为是破坏祖宗法制的行为。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大致到宋朝,这种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彻底冲垮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 形制。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 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 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 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汴京(即东京)成了宋 代全国以至世界上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谓“州桥夜市”、“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等见诸文字与绘画 的描述,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胜景
“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自唐末至南宋,大致经历了300多年才彻底完成。“街巷制 则经过元、明、清一直沿袭到近代。我国现在很多旧城市和旧城区,仍然保存着“街巷制”的形制。可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这次形制的演变,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规划观念的“革命”,它的起因是商品经济的 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上的这次观念演变,对于今天处在从产品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阶段 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无疑有很大的启示 二、从欧洲中世纪城市到理想城市和田园城市 欧洲与中国有着显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欧洲的中世纪,是一段漫长而接近停滞的历史时期。城市规 模很小。密集的房屋、狭窄曲折的街道,围绕着贵族的庄园或城堡。教堂、市政厅构成城市的中心,体现 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 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例如,当时最终建成的意大 利威尼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就已经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要求。精神的解放,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中世纪的城市结构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促使人们探索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新观念。这就是“理想城市”思 潮萌发的背景。 17世纪初斯卡莫齐( Scamozzi)的理想城市方案是个典型的代表。他所设想的理想城市,中心不是 教堂而是市民集会的广场,东、西两侧是商业广场:南北是交易所和燃料广场,都处于显要的位置。平面 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 如果说这种理想城市的观念,只不过反映了产业革命前,在那种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一些朦胧 理想的话,那么19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后,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观念就发生了新的质变。18世纪中期 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发展和城 市人口增长。这些发展与原有城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丑陋化现象,使人们一时陷于 束手无策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社会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概念。他们的 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在揭露“城市问题”和批判旧城市结构的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这些主
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自唐末至南宋,大致经历了 300 多年才彻底完成。“街巷制” 则经过元、明、清一直沿袭到近代。我国现在很多旧城市和旧城区,仍然保存着“街巷制”的形制。可见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这次形制的演变,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规划观念的“革命”,它的起因是商品经济的 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上的这次观念演变,对于今天处在从产品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阶段 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无疑有很大的启示。 二、从欧洲中世纪城市到理想城市和田园城市 欧洲与中国有着显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欧洲的中世纪,是一段漫长而接近停滞的历史时期。城市规 模很小。密集的房屋、狭窄曲折的街道,围绕着贵族的庄园或城堡。教堂、市政厅构成城市的中心,体现 了神权至上的思想。 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 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例如,当时最终建成的意大 利威尼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就已经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要求。精神的解放,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中世纪的城市结构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促使人们探索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新观念。这就是“理想城市”思 潮萌发的背景。 17 世纪初斯卡莫齐(Scamozzi)的理想城市方案是个典型的代表。他所设想的理想城市,中心不是 教堂而是市民集会的广场,东、西两侧是商业广场;南北是交易所和燃料广场,都处于显要的位置。平面 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 如果说这种理想城市的观念,只不过反映了产业革命前,在那种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一些朦胧 理想的话,那么 19 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后,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观念就发生了新的质变。18 世纪中期 起源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发展和城 市人口增长。这些发展与原有城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丑陋化现象,使人们一时陷于 束手无策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社会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概念。他们的 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在揭露“城市问题”和批判旧城市结构的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这些主张
的实质则是:“借助”农村的优点,整治城市的弊病。初期的“理想城市”方案确实具有很大的“空想 成份。例如欧文( Robert Owen)1825年在新拉纳克( NewLanark)实验的“新协合村”,就是“乌托邦” 式的,所以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平均、平等、自给自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直到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 benezet howard)吸取了空想社会主 义“理想城市”概念中某些积极因素,结合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应该认 为这是当时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高峰。 霍华德建议的“田园城市”(后来他又称之为“社会城市”),集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摒弃了 它们各自的缺点,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和分隔的旧观念,创造了一种城乡结 合的新型城市。这种新城市,没有大工业和繁华喧闹的市区,人口规模不大,以低层低密度为特征,使人 们接近大自然。20世纪初期,英国建设了两个样板田园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运动” 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普遍“城郊化”,除了有当时各国的具体需要外,应该说,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理想 化”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或引伸。这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 理想城市结构模式的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包括我国1958年后一度出现的“不搞集 中城市”和企图过早“消灭”城乡差别,以及片面抑制大城市经济发展等主张,也许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 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丝毫不能低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城市规划史上这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把 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虽然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导引作用,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20世纪初功能主义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史上充满伟大科技发明的时代。虽然1827年开始使用火车是在前半叶,但是从 19世纪70年代起,一系列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或发现相继出现了,如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1 870年),为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电话的问世(1877年):电灯的发明(1879年):电车的出现 (1880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186年):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1889年):汽车正式使 用(1907年)等等。这些科技成就既为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提供很大的方便,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100年后的今天可以明显看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发展和建设城市的 观念
的实质则是:“借助”农村的优点,整治城市的弊病。初期的“理想城市”方案确实具有很大的“空想” 成份。例如欧文(Robert Owen)1825 年在新拉纳克(NewLanark)实验的“新协合村”,就是“乌托邦” 式的,所以很快就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平均、平等、自给自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直到 19 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吸取了空想社会主 义“理想城市”概念中某些积极因素,结合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新概念。应该认 为这是当时城市规划观念演变的高峰。 霍华德建议的“田园城市”(后来他又称之为“社会城市”),集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摒弃了 它们各自的缺点,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和分隔的旧观念,创造了一种城乡结 合的新型城市。这种新城市,没有大工业和繁华喧闹的市区,人口规模不大,以低层低密度为特征,使人 们接近大自然。20 世纪初期,英国建设了两个样板田园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运动” 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普遍“城郊化”,除了有当时各国的具体需要外,应该说,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理想 化”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或引伸。这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 理想城市结构模式的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包括我国 1958 年后一度出现的“不搞集 中城市”和企图过早“消灭”城乡差别,以及片面抑制大城市经济发展等主张,也许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 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丝毫不能低估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城市规划史上这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把 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虽然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导引作用,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20 世纪初功能主义的兴起 19 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史上充满伟大科技发明的时代。虽然 1827 年开始使用火车是在前半叶,但是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一系列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或发现相继出现了,如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1 870 年),为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电话的问世(1877 年);电灯的发明(1879 年);电车的出现 (1880 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1886 年);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1889 年);汽车正式使 用(1907 年)等等。这些科技成就既为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提供很大的方便,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 100 年后的今天可以明显看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发展和建设城市的 观念
如果说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人们对初期产业革命城市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 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上的 量突破和发明,为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和规划城市带来了新的可能和希望。这就是20世纪前半叶城市功能主 义新思想层出不穷的背景。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1910年法 国建筑师戛纳尔( Tony Gar-nier)的“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 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直到1933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 通,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 项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 在城市中设置大片公园绿地,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1859年美国人欧姆斯 特( F..Olmsted)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心设计了中央公园,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的空间观念 在此以前,园林总是属于皇室贵族,而中央公园则向公众开放。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 “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城市的空间概念。 “城市一区域”观念的建立,也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这是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后,客观 现实反映到人们头脑的结果。20世纪的头10年,英国人格迪斯( Patrick Geddes)就提出了从区域研究城 市的观点。20年代末,纽约搞地区规划开了个头,继而逐步发展了区域规划的理论。30~40年代起,西方 大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向周围地区扩展蔓延,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镇集聚区相继岀现。这 就大大改变了几千年来以市区或城墙为范围的,旧的城市形态观念:逐渐形成了在城市影响区域范围内分 散人口和职能,组织合理的城镇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新观念。 火车、汽车等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既对城市结构注入了新的因素,也改变着传统的城市规划 概念。从1882年西班牙人索里亚·马塔( 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沿着铁路干线发展带形城市 到本世纪60年代希腊著名建筑师窦克西亚迪斯( C.A. Doxiadis)关于沿着汽车干道进行线型发展的所谓动 态结构概念,几乎都是出自充分利用高效率交通的考虑,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时空”观念 特别是随着城市中汽车交通的高度发展,为了效率与安全,出现了一系列对城市内部功能和空间结 构形式的新变革。例如,本世纪20年代美国人佩里( Clarence Perry)关于“邻里单位”的概念,提出了 扩大街坊,以防止汽车穿越居住地区的主张。30年代美国人施泰因( Clarence Stein)在雷德朋( Redburn) 新城设计中,采用“人车分流”原则及尽端路系统,以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居住环境的安静。这些原则一直
如果说 18 世纪后半叶至 19 世纪,人们对初期产业革命城市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 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 19 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上的大 量突破和发明,为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和规划城市带来了新的可能和希望。这就是 20 世纪前半叶城市功能主 义新思想层出不穷的背景。 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1910 年法 国建筑师戛纳尔(Tony Gar-nier)的“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 用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直到 1933 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 通,并提出有“计划”与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 一项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 在城市中设置大片公园绿地,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起源于 19 世纪 60 年代。1859 年美国人欧姆斯 特(F.L.Olmsted)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心设计了中央公园,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的空间观念。 在此以前,园林总是属于皇室贵族,而中央公园则向公众开放。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 “肢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城市的空间概念。 “城市—区域”观念的建立,也是从 20 世纪开始的。这是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后,客观 现实反映到人们头脑的结果。20 世纪的头 10 年,英国人格迪斯(Patrick Geddes)就提出了从区域研究城 市的观点。20 年代末,纽约搞地区规划开了个头,继而逐步发展了区域规划的理论。30~40 年代起,西方 大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向周围地区扩展蔓延,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镇集聚区相继出现。这 就大大改变了几千年来以市区或城墙为范围的,旧的城市形态观念;逐渐形成了在城市影响区域范围内分 散人口和职能,组织合理的城镇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新观念。 火车、汽车等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既对城市结构注入了新的因素,也改变着传统的城市规划 概念。从 1882 年西班牙人索里亚·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沿着铁路干线发展带形城市的主张, 到本世纪 60 年代希腊著名建筑师窦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关于沿着汽车干道进行线型发展的所谓动 态结构概念,几乎都是出自充分利用高效率交通的考虑,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时空”观念。 特别是随着城市中汽车交通的高度发展,为了效率与安全,出现了一系列对城市内部功能和空间结 构形式的新变革。例如,本世纪 20 年代美国人佩里(Clarence Perry)关于“邻里单位”的概念,提出了 扩大街坊,以防止汽车穿越居住地区的主张。30 年代美国人施泰因(Clarence Stein)在雷德朋(Radburn) 新城设计中,采用“人车分流”原则及尽端路系统,以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居住环境的安静。这些原则一直
为今天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所遵循。在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商业区方面,20年代的德国首先出现了无汽车通 过的步行商业街:40年代发展到步行商业区,至今已广泛运用于西方的大城市。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在城市道路系统方面,虽然从1853年欧斯曼( G.E. Haussa-m)改建巴黎中心区道路结构,开始 “打破”中世纪传统路网至今已130多年,但是真正从现代交通功能出发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还是在本世纪。 如果说本世纪初法国人艾纳尔( ugene Henard)提出的道路环形交叉和立体交叉是个了不起的创造,那也 只不过是解决节点(即交叉口)问题。直到40年代才对整个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功能研究。例如,英国人屈 普( Alker Tripp)关于城市道路应该按分级分类原则形成系统的建议,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发达国家竞相在大城市建设快速道路和各种交通枢纽,交通系统向高架和地下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 空间结构的旧形式和传统概念。 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大量建造,改变了传统城市“水平式”发展的模式,出现了向高空所谓“立 体式”发展的新形式。因而,一些思想家提出以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来代替、改造旧模式的主张。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著名建筑师勒·可比西耶( Le corbusier)。他认为高层 建筑、低密度、大片绿化和高效的交通系统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他所倡导的概念集中体现在20~ 30年代提出的所谓“现代城市”的建议方案中。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至今天 近20年又开始向地下空间发展。 在规划方法上,新观念改变了学院式的、“扩大建筑设计”式的作法:摒弃了形式主义、图案式的 手法,注重资料的调查和分析,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规划,如1929年纽约地 区规划,194年大伦敦规划,1935年莫斯科总图,1948年哥本哈根规划等。这些规划为城市制订了长远 功能合理的方案。方案制订者都相信:只要按照规划的控制和秩序去实施,就能解决城市所有的问题 当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纵观本世纪前半叶,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规划观念大转化的 不平凡的时期: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经过“理想主义”和“空想”的阶段,进入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提出了一系列从功能上适应城市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新观念,把 功能和秩序作为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认为,这是以城市功能主义为主的 时期。它对城市规划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为今天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所遵循。在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商业区方面,20 年代的德国首先出现了无汽车通 过的步行商业街;40 年代发展到步行商业区,至今已广泛运用于西方的大城市。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 在城市道路系统方面,虽然从 1853 年欧斯曼(G.E.Haussma-nn)改建巴黎中心区道路结构,开始 “打破”中世纪传统路网至今已 130 多年,但是真正从现代交通功能出发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还是在本世纪。 如果说本世纪初法国人艾纳尔(Eugene Hénard)提出的道路环形交叉和立体交叉是个了不起的创造,那也 只不过是解决节点(即交叉口)问题。直到 40 年代才对整个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功能研究。例如,英国人屈 普(Alker Tripp)关于城市道路应该按分级分类原则形成系统的建议,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发达国家竞相在大城市建设快速道路和各种交通枢纽,交通系统向高架和地下发展,大大改变了城市 空间结构的旧形式和传统概念。 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大量建造,改变了传统城市“水平式”发展的模式,出现了向高空所谓“立 体式”发展的新形式。因而,一些思想家提出以现代交通系统与高层建筑相结合的新型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来代替、改造旧模式的主张。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著名建筑师勒·可比西耶(Le Corbusier)。他认为高层 建筑、低密度、大片绿化和高效的交通系统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他所倡导的概念集中体现在 20~ 30 年代提出的所谓“现代城市”的建议方案中。这种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至今天。 近 20 年又开始向地下空间发展。 在规划方法上,新观念改变了学院式的、“扩大建筑设计”式的作法;摒弃了形式主义、图案式的 手法,注重资料的调查和分析,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规划,如 1929 年纽约地 区规划,1944 年大伦敦规划,1935 年莫斯科总图,1948 年哥本哈根规划等。这些规划为城市制订了长远 的、功能合理的方案。方案制订者都相信:只要按照规划的控制和秩序去实施,就能解决城市所有的问题。 当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纵观本世纪前半叶,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段规划观念大转化的、 不平凡的时期: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经过“理想主义”和“空想”的阶段,进入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提出了一系列从功能上适应城市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新观念,把 功能和秩序作为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认为,这是以城市功能主义为主的 时期。它对城市规划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经过战后的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 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60~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新的科技成就得到广泛运用, 第三产业兴起,生活水平提高:另方面则是旧的经济结构经受着变革的巨大冲击,所谓“传统工业”开始 衰退,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结构和城市的历史文脉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不稳定因素在增长。 战后,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无论在改建旧市区或建设新城市的过程中,从功能上来说,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有些老问题虽有所缓解,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这就促使人们反思,开始更深 入地思考城市的本质,包括重新认识那些原来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某些城市规划的观念、原则和方法。 因此,60年代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直至今天,这种演变仍在发展之中。这些观 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近20多年来,无论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社 会经济因素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城市规划,与50年或100年 前所理解的城市规划,已大不相同,既在内容范围上,也在某些性质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成为制订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在经济改革中也有大量新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着城市规划。总起来看,比较明显 的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如果说20年代的区域规划是从 解决大城市人口疏散出发,那末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它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与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持旧城中 心区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等。可以说,今天西方国家制订的任何一项城市政策,都是与社会经济因素相联 系的。某些规划政策和措施,如美国60年代后的城市更新计划,更是直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旧城市 中心地区的经济复苏 2对城市结构的深化认识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经过战后的恢复重建,经济和科学技 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60~70 年代的西方国家,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新的科技成就得到广泛运用, 第三产业兴起,生活水平提高;另方面则是旧的经济结构经受着变革的巨大冲击,所谓“传统工业”开始 衰退,环境质量恶化,社会结构和城市的历史文脉被破坏,新的社会经济不稳定因素在增长。 战后,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建设,无论在改建旧市区或建设新城市的过程中,从功能上来说,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有些老问题虽有所缓解,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这就促使人们反思,开始更深 入地思考城市的本质,包括重新认识那些原来以为是“天经地义”的某些城市规划的观念、原则和方法。 因此,60 年代后,现代城市规划观念又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直至今天,这种演变仍在发展之中。这些观 念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近 20 多年来,无论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社 会经济因素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城市规划,与 50 年或 100 年 前所理解的城市规划,已大不相同,既在内容范围上,也在某些性质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城市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成为制订城市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在经济改革中也有大量新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着城市规划。总起来看,比较明显 的如: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因素。如果说 20 年代的区域规划是从 解决大城市人口疏散出发,那末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就宽广得多。它包括从城市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确定城市在区域中的合理位置,到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如何与解决人口就业、发展新区、保持旧城中 心区繁荣等问题结合起来等。可以说,今天西方国家制订的任何一项城市政策,都是与社会经济因素相联 系的。某些规划政策和措施,如美国 60 年代后的城市更新计划,更是直接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旧城市 中心地区的经济复苏。 2.对城市结构的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