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疾病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与疾病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 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 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 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 叠形成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 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酶的定位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酶的定位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 心磷脂。 ✓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 心磷脂。 ✓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 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 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 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 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 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组成 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 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组成 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无H+泵出)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三维构象,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形成水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 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泵出4 H+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无H+泵出)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 (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组成: 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三维构象,cyt a, cyt a3 ,Cu, Fe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 2 H+ 参与形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