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决定职能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期分布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分析和描述城镇的规模分布 2.分析和描述城镇规模分布的几种方法: 1)城市首位律(杰佛逊,1939) 看第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几倍,其倍数称为首位度( Primacy)。首位度大 于2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 首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一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首位度应接近2。 首位城市( Primate city)的正确含义: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不一定 城市首位律是如何提出来的。 2)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实际是首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大的区别 S4=P1/(P2+P3+P4),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Sll=2Pl/(P2+P3+P4++P11),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为什么 以上方法都抓住了最大城市的规模,是有道理的。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 集中与分散就有一个概念。 请分析一下表52,掌握我国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有首位分布类,假首位分布类,双中心类,准双中心类,均衡分布类。 3)城市金字塔 划分城市的规模等级后,可以得出两种城市金字塔,一种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金 字塔另一种是不同等级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 城市数量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规模以上)随着城镇规模级的提高,城市 数量在减少,呈金字塔型。用下一级的城市数除以上一级的城市数,有一个K值,K 值是不是一个常数? 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没有金字塔型的规律性。一般来说一定是头重(脚轻)的。 在规模分级不变情况下的,用城市金字塔的办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是有意义 4)二倍数规律 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当规模级的 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2倍”。见表 知道了某一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通过公式就可以知道比它低几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 经检验这种规律性只有在城市体系足够大时有效。在中国有问题。 这种方法有启发性 5)位序一规模律 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捷夫发现:Pr=Pl/r 放到坐标图上,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放到双对数坐标上,接近一条45度的直线 但是这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推广:P1=P1
第七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决定职能。 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期分布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分析和描述城镇的规模分布。 2.分析和描述城镇规模分布的几种方法: 1) 城市首位律(杰佛逊,1939) 看第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几倍,其倍数称为首位度(Primacy)。首位度大 于 2 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 首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一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首位度应接近 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的正确含义: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不一定。 城市首位律是如何提出来的。 2)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实际是首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大的区别。 S4 = P1 / (P2+P3 + P4) ,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 1。 S11 = 2P1 / (P2+P3 + P4 +……+ P11),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 1。为什么? 以上方法都抓住了最大城市的规模,是有道理的。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 集中与分散就有一个概念。 请分析一下表 52,掌握我国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有首位分布类,假首位分布类,双中心类,准双中心类,均衡分布类。 3) 城市金字塔 划分城市的规模等级后,可以得出两种城市金字塔,一种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金 字塔另一种是不同等级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 城市数量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规模以上)随着城镇规模级的提高,城市 数量在减少,呈金字塔型。用下一级的城市数除以上一级的城市数,有一个 K 值,K 值是不是一个常数? 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没有金字塔型的规律性。一般来说一定是头重(脚轻)的。 在规模分级不变情况下的,用城市金字塔的办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是有意义 的。 4) 二倍数规律 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 2 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当规模级的 边界值确定为 2 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 2 倍”。见表。 知道了某一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通过公式就可以知道比它低几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 经检验这种规律性只有在城市体系足够大时有效。在中国有问题。 这种方法有启发性。 5) 位序—规模律 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捷夫发现:Pr = P1/r 放到坐标图上,接近对数正态分布,放到双对数坐标上,接近一条 45 度的直线。 但是这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推广:Pi = P1 ·r –q
变换:logP;=logP1- q logr log Pi=a-q logrI 相关指数R2,a和q的含义重要 R2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相关性大,为位序一规模分布,反之则反。 a为截距,代表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q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q|大,城市人口集中在高位 次城市,反之则反,q变大,城市人口趋向与高位次城市,|q变小,城市人 口趋向于低位次城市。 图51,美国1790-1950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图52,日本新泻1955-1995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3.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国际上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成两大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 2)那一种规模分布好? 很多人说,首位分布不好:首位城市的寄生性:过于集中到来的不平衡性;低效率性, 社会的不平等性 也有人说首位分布效率高,成本低,能创新 有人说首位分布与经济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经济不发达造成了首位分布,发达 经济一般是和均衡的规模分布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 贝里对38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见图54, 双对数坐标,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 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 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 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 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 位分布 结论是:1)13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15国为 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 3)9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型 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 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6)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 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 国家;7)城市规模分布的4个阶段,从首位→过渡→位序一规模 4.我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一些见解 4.1运用位序一规模律时要注意的问题 1)相关性永远都是很高的,实际是自相关,图59和表57 2)截距α有两种,是第一大城市的实际值还是理论值,差别很大 3)斜率q多大才算位序一规模分布,没有明确的规定斜率很大时,应该说就不是位序 规模分布,见表58 4.2把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概括为位序一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不够严密,它们的衡量指标 是不可比的 4.3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 1)第一大城市规模(反映体系的等级层次) 2)城市首位比(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
变换:log Pi = log P1 – q log r I log Pi = a – q log r I 相关指数 R 2 ,a 和 q 的含义重要 R 2 代表城市规模与位序的相关性,相关性大,为位序-规模分布,反之则反。 a 为截距,代表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q 为斜率,代表城市规模分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q∣大,城市人口集中在高位 次城市,反之则反,∣q∣变大,城市人口趋向与高位次城市,∣q∣变小,城市人 口趋向于低位次城市。 图 51,美国 1790-1950 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图 52,日本新泻 1955-1995 年的城市规模分布,请问是什么特点? 3.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1)国际上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成两大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 2)那一种规模分布好? 很多人说,首位分布不好:首位城市的寄生性;过于集中到来的不平衡性;低效率性, 社会的不平等性。 也有人说首位分布效率高,成本低,能创新。 有人说首位分布与经济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经济不发达造成了首位分布,发达 经济一般是和均衡的规模分布联系在一起的。 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 贝里对 38 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见图 54, 双对数坐标,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 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 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 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 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 位分布 结论是:1)13 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15 国为 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 3)9 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型; 4)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 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6)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 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 国家;7) 城市规模分布的 4 个阶段,从首位→过渡→位序-规模 4.我对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一些见解 4.1 运用位序-规模律时要注意的问题 1)相关性永远都是很高的,实际是自相关,图 59 和表 57 2)截距 a 有两种,是第一大城市的实际值还是理论值,差别很大 3)斜率 q 多大才算位序-规模分布,没有明确的规定斜率很大时,应该说就不是位序 -规模分布,见表 58 4.2 把城市规模分布基本上概括为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不够严密,它们的衡量指标 是不可比的。 4.3 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 1)第一大城市规模(反映体系的等级层次) 2)城市首位比(反映体系的集中程度)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分布的等级齐全程度 4.4我国26个省区有6个城市规模分布类型:高级首位型一中级平衡型一中级首位型一 初中级平衡型一初中级不平衡型一初级首位型 4.5不同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在作规律性演变的,低级向高级的演变 4.6规模分布与那些因素有关,即推动规模分布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动力是什么?人口数 量因素关系最密切: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密切(为什么贝里说没有关系,我们却说有关系?国 内关于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也有人认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为什么?在我看来,同为位序 规模分布有不同层次的变化同为首位分布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与交通网密度有关系; 与城市化水平没有关系。 4.7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不是简单地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 分布直接演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破浪式发展的,这更符合辩证法。 4.8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在作规划时,不一定首位度是变小的,也可能变大 5.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1那一种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益是最好的?理论上是存在最佳城市规模的.见图,Pl是城市最 小合理规模;P2是城市居民净效益最高是的城市规模但这时仍有边际效益,人们可以继续迁 入;P3时城市的纯效益最大这是政府喜欢的规模但这时人们仍会继续迁入;P4是最佳规模 的上限.但在实践上是找不到最佳城市规模的.规模太小肯定不经济,规模太大了,会改变结 构 52不同城市规模级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规律性,随城市规模级的提高而提高.但掩盖了城 市规模级内部的差异 53单个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弱正相关 54我国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投资强度,工业结构是最重要的,总的说城市规模 的重要性第三;还发现经济效益与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是负相关;与区位交通状况专业化程 度都有关 6.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65年毛泽东说:“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 △1978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 △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989年12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和小城市” 困惑:文革前的许多大计方针在文革后都放弃了,为什么“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 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呢?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 加强城乡联系一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 注重城市效益一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 完善基础结构一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 协调规划建设一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实现持续发展一一城乡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建设部的建议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反映分布的等级齐全程度) 4.4 我国 26 个 省区有 6 个城市规模分布类型:高级首位型-中级平衡型-中级首位型- 初中级平衡型-初中级不平衡型-初级首位型 4.5 不同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在作规律性演变的,低级向高级的演变 4.6 规模分布与那些因素有关,即推动规模分布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动力是什么?人口数 量因素关系最密切;与经济发展水平较密切(为什么贝里说没有关系,我们却说有关系?国 内关于首位度的省际差异也有人认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为什么?在我看来, 同为位序- 规模分布,有不同层次的变化,同为首位分布,也有不同层次的变化);与交通网密度有关系; 与城市化水平没有关系。 4.7 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不是简单地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 分布直接演变的,是从低级到高级,破浪式发展的,这更符合辩证法。 4.8 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在作规划时,不一定首位度是变小的,也可能变大。 5.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5.1 那一种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益是最好的? 理论上是存在最佳城市规模的.见图, P1 是城市最 小合理规模; P2 是城市居民净效益最高是的城市规模,但这时仍有边际效益,人们可以继续迁 入; P3 时城市的纯效益最大,这是政府喜欢的规模,但这时人们仍会继续迁入; P4 是最佳规模 的上限. 但在实践上是找不到最佳城市规模的. 规模太小肯定不经济, 规模太大了,会改变结 构. 5.2 不同城市规模级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规律性, 随城市规模级的提高而提高. 但掩盖了城 市规模级内部的差异. 5.3 单个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是弱正相关 5.4 我国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 投资强度, 工业结构是最重要的,总的说城市规模 的重要性第三; 还发现经济效益与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是负相关;与区位交通状况专业化程 度都有关. 6.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953-57“一五”的城市建设方针:“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1965 年毛泽东说:“搞小城镇嘛,还是搞小城市的方针” △ 1978 年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建设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多搞小城镇” △ 1980 年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控制大城市规 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并附有规模标 准。 △城市规划法草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 1989 年 12 月城市规划法:“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和小城市” 困惑:文革前的许多大计方针在文革后都放弃了,为什么“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 的方针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下来呢?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建议: 加强城乡联系―新时期的城乡关系要根本区别于过去的城乡分割 注重城市效益―效益好坏是市场经济下城镇该不该发展的主要依据 完善基础结构―这几乎是所有城镇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约束因素 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实现持续发展――城乡发展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建设部的建议: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 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 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 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集约发展,统一规划、有序推进 国家计委规划司建议的推进城市化的方针: 积极主动,加快推进;走多样化的道路;坚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 改革推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