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号世界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的过程。这种以国家主义的 方式振兴民族经济的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德国特 色”,它一方面严厉压制社会主义运动,同时又走在欧洲各国的 最前列,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摩制度。由于工商业的迅速发 展,以“数目字化的管理”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成了社会生活的通 则。在政治领域,俾斯麦奉行的是权威先于议会辩论的治国原 则,使得德国的议会政治徒有其名,而高效率的官僚组织却迅速 膨张。在市民社会的层面,到处可见庸俗享乐主义的泛滥。用舍 勒(Max Scheler)当年十分刻薄的话说,一方面是“官式文化群 氓的支配范畴”,另一方面则是“市民趣味的、下意识的奴化形 式”。在那时的许多思想家看来,信念的颓败或许还在其次,更为 严重的是思想本身也丧失了自信,它已没有勇气去说明生活在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意义了。浪漫派诗人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1868一1933,他与韦伯二人,被当时许多人视为分属于 “文人”和学者圈中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两人之间也维 持过一段心理上十分矛盾的私人友情)的一段话,在我们读来, 既是历史久远的人类怀旧情结的又一次发作,也可使我们联想 到某些国人对“五六十年代”的怀念,那是追求“精神高尚”者,对 于物欲膨胀现象的必然反映:“若把现代和历史做一比较,可从 提供丰富、舒适安定的现代经济的社会关系加以考察,在听到入 们把这些称为人类进步的同时,这种社会关系却牺牲了人类的 精神价值,把所有的尊贵和美都牺牲了。人类的计算能力得到了 相当的培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类深刻的力量却被这种社会 关系所吞噬了,” 包括舍勒、奥伊肯(Rudolf Eucken,l旧译“倭怪”)和特勒尔 奇(Ernst Troeltsch)在内的不少人,都在试图填充这一“价值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