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斯大林己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一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1950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1949年12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月5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士,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月6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月8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月10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1月13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①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年8月27日,pTAC1,中.558,on.11,m.62,1.71一72,转引自1edo8 ckua A.M.Cramu,Mao L3anyH H Kopenckaa BonHa//HoBaa H HoBenaa HcTopHa,2005,No5,c.96-97. 2 Jedoeckud A.M.Cramn,Mao Iaonyu n Kopenckaa BoRHa,c.97-98. 3 CaMoxuH A.B.BoeHHo-omrreckne naHbI M.B.Cramma B kopenckon BofHe//BnacTb H ynpaBneHHe Ha BocToke PoccH, 2010,b3,c.103105 ④详见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9一55贡《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768页。 ⑤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年1月6日,ABIPΦ,中.0100,on.43,n.302,4.8,m.1一5,1ed08mA.M,Mupo84aa P.A.,MacHuKoe B.C.(cocm.PyccKo-nTanckne OTHoLeHa B XX Beke,HokyMeHT MaTepnami,ToM V,CoBeTcKo-KHTanckne oTHomeHna,1946-peBpa 1950,Kmmra 2:1949-eBpam 1950rr.MocKBa:IIaMaTHnKn Hcropnneckon MLIcm,2005,c.257-259.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19一220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周恩米年谱(1949一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3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斯大林已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 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 1950 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 1949 年 12 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 月 5 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 月 6 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 月 8 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 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 月 10 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 1 月 13 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 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3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 年 8 月 27 日,РГАСПИ,ф. 558,оп. 11,д. 62,л. 71—72,转引自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5,№5,с. 96—97。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97—98. Самохин А. В.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ланы И. В. Сталина в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е∥ Власть и управление на Востоке России, 2010,№ 3,с. 103—105. 详见沈志华: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39—55 页;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 年第 8 期,第 57—68 页。 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 年 1 月 6 日,АВПРФ,ф. 0100,оп. 43,п. 302,д. 8,л. 1—5,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Мировицкая Р. А. ,Мясников В. С. ( сост. )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X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V,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6-февраль 1950,Книга 2: 1949-февраль 1950гг. ,Москва: 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5,с. 257—2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第 219—220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第 2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