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资源_Lesson 3_中文阅读材料_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_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527.6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4,2012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摘要:斯大林在1949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年1月底却突然改变 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 条件,而非目标: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鼓励和推动亚洲革命,也是一种表 面现象,并非苏联外交战略的转变。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 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 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保障(或重建)苏联在远东地区传统战略的支撑 点。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斯大林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朝鲜战争:亚洲革命:中苏同盟 在一般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关于决策动机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涉及 社会主义阵营一方的决策动机,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决策动机,比较容 易研究,因为他们的决策过程比较清晰,都有文献记载,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决策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日 记。只要档案解密、史料开放,研究者便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东方阵营的决策程序就完全不同了,那里 一般都是所谓的“领袖外交”,参与决策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高层的 秘密会议和会谈往往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有一些会议和会谈记录,也都未能依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按 期解密。所以,对于决策动机,甚至有些决策过程,研究者只能进行推断。这就是学术研究中对于苏 联、中国等原东方阵营成员国的外交决策动机众说纷纭且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关于斯大林决定为金 日成开放“绿灯”的动机,就属于这种情况。 1950年1月以前,斯大林为了避免在远东陷入与美国的冲突,一直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①。但是1月30日他突然给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发出一封电报说,金日成“想 对南朝鲜采取如此大的行动,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 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 他”②。得知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满意和激动,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发出了一个补充指示“请 向金日成同志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 其他任何北朝鲜领导人和中国同志,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③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在1月底突然 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为什么还要瞒着当时就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或者说,斯大林同意金日 ①详见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三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年1月30日,ABP0,中.059a,on.5a,4.3,n.11,.92。 ③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1950年1月31日,ABΠP0,中.059a,om.5a,1.3,m.11,L.9293: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年2月2 日,AIPD,中.45,on.1,4.347,L.12,转引自TopkyHoe A.B.3 Barano4 as Bofa:kopeRck KoHe中KT1950-1953 roROB,MocKBa: PoccHnckaa nomrryeckas 3HuKnonema,2000,c.56. 35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 4,2012 保障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试论朝鲜战争起因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 沈 志 华 (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上海,200241) 摘 要: 斯大林在 1949 年底还千方百计阻止北朝鲜使用武力实现统一,1950 年 1 月底却突然改变 主意,全力支持金日成的主张。对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而言,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 条件,而非目标; 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远东,只是结果,而非动机; 鼓励和推动亚洲革命,也是一种表 面现象,并非苏联外交战略的转变。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将使苏联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 不冻港,这无疑是一种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失,其结果将导致苏联在亚洲失去战略依托。斯大林同意金 日成对南朝鲜发动进攻,就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保障( 或重建) 苏联在远东地区传统战略的支撑 点。在朝鲜半岛出现的武装冲突,无论其结局如何,都将保证斯大林在远东设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亚洲革命; 中苏同盟 在一般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关于决策动机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涉及 社会主义阵营一方的决策动机,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对于美国和西方阵营的决策动机,比较容 易研究,因为他们的决策过程比较清晰,都有文献记载,而且往往伴随着大量决策参与者的回忆录和日 记。只要档案解密、史料开放,研究者便很容易进入角色。而东方阵营的决策程序就完全不同了,那里 一般都是所谓的“领袖外交”,参与决策的只是极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高层的 秘密会议和会谈往往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有一些会议和会谈记录,也都未能依据现行档案法的规定按 期解密。所以,对于决策动机,甚至有些决策过程,研究者只能进行推断。这就是学术研究中对于苏 联、中国等原东方阵营成员国的外交决策动机众说纷纭且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关于斯大林决定为金 日成开放“绿灯”的动机,就属于这种情况。 1950 年 1 月以前,斯大林为了避免在远东陷入与美国的冲突,一直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 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①。但是 1 月 30 日他突然给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发出一封电报说,金日成“想 对南朝鲜采取如此大的行动,是需要充分准备的。此举必须组织得不冒太大风险。如果他想同我会谈 此事,那么,我随时准备接见他并同他谈。请把此事转告金日成并且告诉他,在这件事上我准备帮助 他”②。得知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满意和激动,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发出了一个补充指示: “请 向金日成同志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 其他任何北朝鲜领导人和中国同志,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③那么,斯大林为什么会在 1 月底突然 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为什么还要瞒着当时就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 或者说,斯大林同意金日 35 ① ② ③ 详见沈志华: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三章,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 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 年 1 月 30 日,АВПРФ,ф. 059a,оп. 5a,д. 3,п. 11,л. 92。 什特科夫致斯大林电,1950 年 1 月 31 日,АВПРФ,ф. 059a,оп. 5a,д. 3,п. 11,л. 92—93; 斯大林致什特科夫电,1950 年 2 月 2 日,АПРФ,ф. 45,оп. 1,д. 347,л. 12,转 引 自 Торкунов А. В. Загадочная война: корей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1950—1953годов,Москв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00,с. 5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成采用军事手段的真实动机究竞是什么? 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过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艾奇逊在1950年1月12日 的讲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宾连接起来,说成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这样,朝鲜半岛和台湾就 都不在美国的保护范围内。此后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于是很多人指责说,是艾奇逊给金日成开放了 “绿灯”①。事实上,这个看法很难成立。 首先,让艾奇逊来承担责任多少有些滑稽,关于远东防御线的提法既非艾奇逊始创,也不是他首先 公布出来的。早在1949年3月,麦克阿瑟就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州海 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其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 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②即便艾奇逊的演说引人注目,斯大林也未必就相信这样一 个公开宣言。1956年9月米高扬曾告诉毛泽东:“朝鲜战争开始前,我们情报机关破译的敌人的电报 说,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报告,他主张朝鲜南北双边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要进行干涉。”③可以认为,使 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或来不及干涉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艾奇逊的讲演,不如说是被破译的美国 电报和金日成关于发动“闪电战”的保证④。 其次,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把斯大林的动机归结为对美国立场的反应,实际上是把目标本身 和实现目标的条件混为一谈了。不错,斯大林决定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的确与美国的态度有关。以 前他担心对南方的进攻会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再三阻止北方采取武力方式实现统一,而现在他认为 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干涉,这种担心似乎己不存在,至少是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就可以批准金日成的行动 了。不过,必须看到,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斯大林决定改变其政策的条件,而不是 他的目标。试问,艾奇逊的演说同样表明台湾也不在美国的防御线之内,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加大对中 共的援助力度,反而减缓了援助速度?⑤与帮助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相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对于斯大 林来讲风险无疑要小得多,台湾海峡发生的战事不仅远离苏联,而且作为中国内战的延续,美国更没有 出面干预的理由。再者,毛泽东解放台湾和金日成进攻南朝鲜,都需要得到苏联的同意和援助,而中共 解放台湾的战役不仅准备在先,也是首先得到莫斯科的认可和支持的。那么,为什么反而让金日成抢 占了先机?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斯大林为金日成开放绿灯的背后,不是出于对朝鲜的同情,而一定 有他认为必须这样做的自己的理由,有他需要实现的自己的目标。 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这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进攻南 朝鲜的动机就是为了把美国吸引进来,让它在亚洲陷入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与中国的战争。问题是 由一个长期悬在朝鲜战争研究者头脑中的历史之谜引起的,即苏联代表在战争爆发之际为何没有及时 返回安理会? ①如1980年代美国学者的看法,见W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 1947-1950,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p.161:Charles M.Dobbs,The Unanted Symbol: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Cold War,and Korea,1945一l950.Kcmt,OH: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pp.180一81。冷战结束后,这种看法在美国仍然有人坚持, 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7,p.72. 2 Dean Acheson,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W.W.Norton Company,Inc.1969,p.357. 外,1949年12月30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NSC48/2)也提到,美国要加强关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的立场,强化与他们的双边条约。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49,Vol.7,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Washington,D.C.GPO,1976,p.1216. ③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年9月23日。 ④己有西方学者论证,艾奇逊的讲话对北朝鲜的进攻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James I.Matray“Dean Acheson's National Press Club Speech Reexamined",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Vol.22,No.1,Spring 2002,pp.28-55. ⑤参见沈志华《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一1950》,《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34一53页。 36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成采用军事手段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 艾奇逊的演说触动了斯大林的神经? 过去在西方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是因为艾奇逊在 1950 年 1 月 12 日 的讲演中,把日本、琉球和菲律宾连接起来,说成是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线。这样,朝鲜半岛和台湾就 都不在美国的保护范围内。此后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于是很多人指责说,是艾奇逊给金日成开放了 “绿灯”①。事实上,这个看法很难成立。 首先,让艾奇逊来承担责任多少有些滑稽,关于远东防御线的提法既非艾奇逊始创,也不是他首先 公布出来的。早在 1949 年 3 月,麦克阿瑟就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 “我们的防线贯穿了亚州海 岸边缘的一连串海岛。这条防线从菲律宾开始,延伸到包括其主要堡垒冲绳岛在内的琉球群岛。然后 折向日本,经阿留申群岛直到阿拉斯加。”②即便艾奇逊的演说引人注目,斯大林也未必就相信这样一 个公开宣言。1956 年 9 月米高扬曾告诉毛泽东: “朝鲜战争开始前,我们情报机关破译的敌人的电报 说,麦克阿瑟向华盛顿报告,他主张朝鲜南北双边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不要进行干涉。”③可以认为,使 斯大林相信美国不会干涉或来不及干涉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艾奇逊的讲演,不如说是被破译的美国 电报和金日成关于发动“闪电战”的保证④。 其次,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把斯大林的动机归结为对美国立场的反应,实际上是把目标本身 和实现目标的条件混为一谈了。不错,斯大林决定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的确与美国的态度有关。以 前他担心对南方的进攻会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再三阻止北方采取武力方式实现统一,而现在他认为 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干涉,这种担心似乎已不存在,至少是风险大大降低,所以就可以批准金日成的行动 了。不过,必须看到,美国是否会干预在朝鲜发生的战争,只是斯大林决定改变其政策的条件,而不是 他的目标。试问,艾奇逊的演说同样表明台湾也不在美国的防御线之内,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加大对中 共的援助力度,反而减缓了援助速度?⑤ 与帮助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相比,帮助中共解放台湾,对于斯大 林来讲风险无疑要小得多,台湾海峡发生的战事不仅远离苏联,而且作为中国内战的延续,美国更没有 出面干预的理由。再者,毛泽东解放台湾和金日成进攻南朝鲜,都需要得到苏联的同意和援助,而中共 解放台湾的战役不仅准备在先,也是首先得到莫斯科的认可和支持的。那么,为什么反而让金日成抢 占了先机? 这里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斯大林为金日成开放绿灯的背后,不是出于对朝鲜的同情,而一定 有他认为必须这样做的自己的理由,有他需要实现的自己的目标。 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返回安理会?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与上述观点恰恰相反。这种看法认为,斯大林同意金日成进攻南 朝鲜的动机就是为了把美国吸引进来,让它在亚洲陷入一场战争,特别是一场与中国的战争。问题是 由一个长期悬在朝鲜战争研究者头脑中的历史之谜引起的,即苏联代表在战争爆发之际为何没有及时 返回安理会? 36 ① ② ③ ④ ⑤ 如 1980 年代美国学者的看法,见 William W. 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 1947—1950,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p. 161; Charles M. Dobbs,The Unwanted Symbol: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Cold War,and Korea,1945—1950. Kent,OH: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pp. 180—81。冷战结束后,这种看法在美国仍然有人坚持, 如见 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 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7,p. 72。 Dean Acheson,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Inc. ,1969,p. 357。此 外,1949 年12 月30 日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 NSC 48 /2) 也提到,美国要加强关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的立场,强化与他们的双边条约。 见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9,Vol. 7,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Washington,D. C. : GPO,1976,p. 1216。 毛泽东与米高扬谈话记录,1956 年 9 月 23 日。 已有西方学者论证,艾奇逊的讲话对北朝鲜的进攻计划几乎没有什么影响。James I. Matray,“Dean Acheson’s National Press Club Speech Reexamined”,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Vol. 22,No. 1,Spring 2002,pp. 28—55。 参见沈志华: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1949—1950) 》,《社会科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第 34—53 页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众所周知,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 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还要求联合国 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月27日 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 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月7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①。因为苏联代表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才使联合国上述决议得以顺利通过。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各 种猜测: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有人认为这是斯大 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 发动没有关系: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即坚持在联合国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合法地位之前与中国保持一致;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 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②。 2005年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即斯大林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由 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在与苏联驻布拉格大使的谈话中表示怀疑这一举动的正确性,认为 “民主阵营没有必要离开安理会”。在1950年8月27日给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 联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 我们退出安理会的目的有四个: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团结一致;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 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稻草人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 入安理会;第三,认定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第四,让美国放 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與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所有这些目的。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和道义上的威望。现 在没有哪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 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 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当然是。 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 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雄厚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美国会在这场斗争中 无力自拔。其次,美国在这里被缠住后就不能在短时间内着手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第三 次世界大战就会不定期拖延,这就为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的斗 争会在亚洲和整个远东地区引发革命了。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呢?当然是。 可见,苏联是否参加安理会已经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民主阵营没必要离开安理会”这样的话。离开还是不离开是由具 体情况决定的。我们可以再次离开安理会,也可以再回去,这都取决于国际局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安理会。为的是继续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 ①详见《人民日报》1950年6月28日、7月7日第1版:Peter Calvocoressi,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49-1950,London:0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pp.479-480. ②[日]伊豆见元《围绕朝鲜战争的中苏对立:关于苏联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背景》(日),《军事研究》1975年第3期,第100 David Horowitz,From Yalta to Vietnam: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Cold War,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d,1969,p.120:Sergei Goncharov,John Lewis and Xue Litai,Uncertain Partner:Stalin,Mao,and the Korean Wa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161: Jebedes C.H.(na ped.)Ouepkn ucropin poccunckon BemuHen pa3BenKn,T.5,1945-1965 rom,MockBa:MexnyHapomhe OTHomeHHa,2003.c.388. 37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众所周知,6 月 25 日下午( 美国东部时间) 安理会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该议案谴责“北朝鲜 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立即停止战争行动,北方军队撤回边界自己的一方,还要求联合国 所有成员国支持联合国组织实施这一决议。根据这一决议,美国决定对战争进行军事干预。6 月 27 日 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责成联合国向大韩民国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 的国际和平与安全。7 月 7 日,通过了派遣联合国军的决议案①。因为苏联代表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才使联合国上述决议得以顺利通过。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各 种猜测: 有人认为这是苏联外交的一次政策失误,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斯科有意为之; 有人认为这是斯大 林对金日成的进攻计划取得成功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一做法恰恰证明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 发动没有关系; 有人认为苏联这样做与中苏同盟条约有关,即坚持在联合国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合法地位之前与中国保持一致; 也有人认为莫斯科这样做恰恰是出于对北京的不信任,其目的就是 要造成中国与美国的对抗②。 2005 年俄国学者披露了一份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重要档案,即斯大林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由 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在与苏联驻布拉格大使的谈话中表示怀疑这一举动的正确性,认为 “民主阵营没有必要离开安理会”。在 1950 年 8 月 27 日给哥特瓦尔德的电报中,斯大林详细解释了苏 联这一做法的理由和考虑: 我们退出安理会的目的有四个: 第一,表明苏联与新中国团结一致; 第二,强调美国的政策荒 诞愚蠢,因为它承认国民党政府这个稻草人是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却不允许中国的真正代表进 入安理会; 第三,认定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 第四,让美国放 开手脚,利用安理会中的多数再做些蠢事,从而在公众舆论面前暴露美国政府的真实面目。 我认为,我们已经达到了所有这些目的。 我们退出安理会后,美国陷进了对朝鲜的军事干涉,败坏了自己在军事和道义上的威望。现 在没有哪个正直的人还会怀疑,美国在朝鲜扮演了施暴者和侵略者的角色,在军事上也不像它自 己宣扬的那样强大。此外,很明显,美国的注意力从欧洲被引向了远东。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 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 当然是。 假设美国政府还继续被牵制在远东,并使中国加入解放朝鲜和争取本国独立的斗争。那会是 什么样的结果呢? 首先,美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也不是拥有雄厚武装力量的中国的对手。美国会在这场斗争中 无力自拔。其次,美国在这里被缠住后就不能在短时间内着手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第三 次世界大战就会不定期拖延,这就为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争取了时间。更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的斗 争会在亚洲和整个远东地区引发革命了。从国际力量对比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呢? 当然是。 可见,苏联是否参加安理会已经不是表面看来那么简单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说“民主阵营没必要离开安理会”这样的话。离开还是不离开是由具 体情况决定的。我们可以再次离开安理会,也可以再回去,这都取决于国际局势。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安理会。为的是继续揭露美国政府的侵略政策,防止它 37 ① ② 详见《人民日报》1950 年 6 月 28 日、7 月 7 日第 1 版; Peter Calvocoressi,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49—1950,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pp. 479—480。 [日]伊豆见元: 《围绕朝鲜战争的中苏对立: 关于苏联缺席联合国安理会的背景》( 日文) ,《军事研究》1975 年第 3 期,第 100 页; David Horowitz,From Yalta to Vietnam: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Cold War,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1969,p. 120; Sergei Goncharov,John Lewis and Xue Litai,Uncertain Partner: Stalin,Mao,and the Korean War,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 161; Лебедев С. Н. ( гла. ред. )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вен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Т. 5,1945—1965 годы,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3,с. 38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斯大林己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一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1950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1949年12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月5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士,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月6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月8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月10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1月13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①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年8月27日,pTAC1,中.558,on.11,m.62,1.71一72,转引自1edo8 ckua A.M.Cramu,Mao L3anyH H Kopenckaa BonHa//HoBaa H HoBenaa HcTopHa,2005,No5,c.96-97. 2 Jedoeckud A.M.Cramn,Mao Iaonyu n Kopenckaa BoRHa,c.97-98. 3 CaMoxuH A.B.BoeHHo-omrreckne naHbI M.B.Cramma B kopenckon BofHe//BnacTb H ynpaBneHHe Ha BocToke PoccH, 2010,b3,c.103105 ④详见沈志华《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9一55贡《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768页。 ⑤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年1月6日,ABIPΦ,中.0100,on.43,n.302,4.8,m.1一5,1ed08mA.M,Mupo84aa P.A.,MacHuKoe B.C.(cocm.PyccKo-nTanckne OTHoLeHa B XX Beke,HokyMeHT MaTepnami,ToM V,CoBeTcKo-KHTanckne oTHomeHna,1946-peBpa 1950,Kmmra 2:1949-eBpam 1950rr.MocKBa:IIaMaTHnKn Hcropnneckon MLIcm,2005,c.257-259.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219一220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周恩米年谱(1949一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3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打着安理会的旗号掩盖自己的侵略行径。现在,在美国已经卷入朝鲜战争之际,在安理会中最容 易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这很明白,不需要再作解释了。① 公布这份档案的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提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斯大林已 经预计到美国必然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而且并不想阻止美国这样做,目的就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 装干涉朝鲜的条件,以便使美国陷入朝鲜战争不能自拔,从而削弱它在远东地区的实力,破坏其在欧洲 的战略地位,同时推迟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斯大林已经预计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 “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因为在莫斯科看来,毛泽东为了中国的安全,绝不会容许美国控制 朝鲜,更不能让他们进入中国的东北边境地区②。萨莫欣也认为,斯大林决心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就 是要把美国拖入到远东的军事冲突,并让中国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从而在亚洲消耗美国。③ 应该说,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电报字面含义的这种理解是不错的———这也正是斯大林希望人们理解的,即莫斯科 采取这种做法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让美国陷身于朝鲜战争,然后再 让中国出兵与之对抗,从而保证苏联在欧洲和国际力量对比中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俄国学者的这种 理解,把决策者神话了。按照这种看法,从 1950 年初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 进攻计划,再到战争爆发后拒绝返回安理会的做法,这一切都是斯大林预先精心设计好并有步骤、有计 划地实施的。无论是“高瞻远瞩”,还是“险恶用心”,一切都在斯大林的运筹帷幄之中。然而,这里的 逻辑前提及其与已知史实的衔接存在一系列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一,事实上,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是为了按照自己的意图与中国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而不是出 于应付尚未发生甚至尚未预料会发生的战争的考虑。在毛泽东 1949 年 12 月访苏的开始阶段,双方在 是否签订一个新的中苏条约的问题上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由于毛泽东的固执态度,以及西方舆 论对中苏关系现状猜测而形成的压力,斯大林被迫让步,同意签订一个新条约。此时,美国决策层正在 激烈辩论如何处理美中关系问题,结果是国务院主张抛弃蒋介石而尝试与共产党中国建立关系的意见 占了上风。1 月 5 日杜鲁门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问题的演说,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在台湾海 峡地区发生军事冲突,那是中国内战,美国不会干预④。在中苏谈判进入关键的时刻,美国的公开表态 显然刺激了莫斯科,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在同意签订新条约后,1 月 6 日维辛斯基又向 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国“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交一个声明,说明国民党代表留在安理会是不合法的, 应该排除在安理会之外”。同时表示,苏联方面也将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主张,并宣称“只要有国民党 分子在安理会中,苏联代表就不参加安理会的工作”。毛泽东当即表示“对这个措施百分之百地赞成”, 并认为这个声明的副本可以发给安理会各成员国⑤。1 月 8 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致电联合国 大会主席罗慕洛、秘书长赖伊并转安理会成员国: 国民党代表留在安全理事会是非法的,应将其从安理 会开除⑥。1 月 10 日苏联代表马立克提出了把国民党代表开除出安理会的提案。当 1 月 13 日苏联提 案遭到否决后,马立克宣布苏联退出安理会,以实行抵制,同时指出: 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通过 38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斯大林致哥特瓦尔德电,1950 年 8 月 27 日,РГАСПИ,ф. 558,оп. 11,д. 62,л. 71—72,转引自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5,№5,с. 96—97。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97—98. Самохин А. В. 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ланы И. В. Сталина в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е∥ Власть и управление на Востоке России, 2010,№ 3,с. 103—105. 详见沈志华: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39—55 页; 《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 几个争议问题》,《史学月刊》2004 年第 8 期,第 57—68 页。 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 年 1 月 6 日,АВПРФ,ф. 0100,оп. 43,п. 302,д. 8,л. 1—5,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Мировицкая Р. А. ,Мясников В. С. ( сост. )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X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V,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6-февраль 1950,Книга 2: 1949-февраль 1950гг. ,Москва: 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5,с. 257—2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 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年,第 219—220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第 20 页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对苏联不具有约束力①。当天晚上再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维辛斯基建议中国向 联合国提出派遣自己的驻安理会代表,以“迫使他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具体的议程”。鉴于毛泽东担心这 种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会的支持,维辛斯基指出,中国继续施加压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苏 联拒绝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实际上将导致联合国事务的瘫痪”,而目前安理会的一些成员国非常担心出 现这样的局面②。由此可以看出,苏联退出安理会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与中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后采取的 有准备的措施,其目的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有意把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恰恰相反,斯 大林这样做是进一步向毛泽东表示他对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重视:苏联将全力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 从而使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否则,苏联宁愿与中国“同甘共苦”,而让联 合国陷入瘫痪状态。当然,斯大林这样做可能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希望毛泽东能够感恩戴德,在中苏条 约的下一步谈判中做出让步。但无论如何,此时关于朝鲜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莫斯科的议事日程。 其二,事实上,斯大林同意并鼓励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的前提是预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进行武装干 涉。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而根据上述史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以下推断:斯大林早在苏联 代表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时就计划发动朝鲜战争:斯大林在批准金日成的进攻计划时就预计甚至希望美 国干预这场战争。 其三,还要看到一个基本史实,即美国出兵参与朝鲜战争以后不久,毛泽东就主张派中国军队入朝 作战,甚至金日成也有此意愿,几番试探莫斯科的态度,但是在1950年10月以前,斯大林对此一直默 不做声。直到美军兵临城下,北朝鲜危在旦夕之际,斯大林才要求中国出兵③。所以,说斯大林在战争 爆发前就己经算定并有意安排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完全背离了史实,近乎天方夜谭。 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苏联不过是想在事情明 朗化之前置身事外而已。战争爆发的当天,6月25日下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阿兰·柯克按照华盛顿 的指示,要求紧急会见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得到的答复是: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领导人都不在莫斯 科④。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便致电苏联外交部,通报了安理会6月25日决议⑤。6月26日晚(美 国时间27日中午),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举行私人午餐会,这是苏联人在抵 制期间定期的社交活动之一,以便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保持政治联系。当时,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 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午餐快要结束的时候,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 举行会议,询问苏联代表是否准备参加,并说: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格罗斯听后大惊失 色,他想用脚在桌子底下碰碰赖伊示意别再扯下去,因为苏联代表出席会议,无疑将使用否决权。但此 时马立克摇摇头说:不,我不去⑤。6月27日一整天,美国大使继续设法约见苏联外长,但始终未获成 功。下午5时,柯克派人向苏联外交部转交了美国政府的备忘录,请求苏联政府向北朝鲜政府施加压 力,停止军事进攻⑦。6月29日赖伊向苏联通报了安理会27日的决议⑧。直到这个时候,莫斯科才正 式做出反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于当天会见美国大使,向他递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朝鲜事件对美国备 忘录的声明。声明说,对战争负责的应该是南朝鲜当局,苏联政府将继续遵循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 而苏联政府无法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是因为美国拒绝中国出席,其结果使得安理会不可能做出具有合 ①参见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一1951)》第六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55一456页《人 民日报》1950年1月16日第1版。马立克发言在全文见BHeH算oTHKa CoBeTcKoro Col3a,lokyMeHT Marepnar,1950roa, MockBa:TocynapcrBeHHoe nanaTemcTono nomTecKo Teparyp,1953.c.288-289. ②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年1月13日,AΠP0,中.3,on.65,A.364,n.94一97,Pyccko-xira4 ckHe OTHomeHHe B XX Beke,T.V,K.2,c.261-263。 ③沈志华《朝鲜战争初期苏中朝三角同盟的形成:以中俄解密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国立政治大學历史学报》第31期(2009年 5月),第165一198页。 4 FRUS,1950,Vol.7,p.148 ⑤赖伊致苏联外交部电,1950年6月26日,沈志华收集和整理《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朝鲜战争》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国 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4年,未刊,第617618页。 6 Joseph C.Goulden,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New York:MeGraw-Hill,1982,p.87 ⑦FRUS,1950,ol.7,p.204. 8 BHemHaa nomrika CoBerckoro Coo3a.c.189. 3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任何决议都是非法的,对苏联不具有约束力①。当天晚上再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维辛斯基建议中国向 联合国提出派遣自己的驻安理会代表,以“迫使他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具体的议程”。鉴于毛泽东担心这 种做法可能得不到安理会的支持,维辛斯基指出,中国继续施加压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苏 联拒绝参加安理会的工作“实际上将导致联合国事务的瘫痪”,而目前安理会的一些成员国非常担心出 现这样的局面②。由此可以看出,苏联退出安理会的这一举动是经过与中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后采取的 有准备的措施,其目的并非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有意把中国隔绝于国际社会之外,恰恰相反,斯 大林这样做是进一步向毛泽东表示他对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重视: 苏联将全力帮助中国进入联合国, 从而使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否则,苏联宁愿与中国“同甘共苦”,而让联 合国陷入瘫痪状态。当然,斯大林这样做可能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希望毛泽东能够感恩戴德,在中苏条 约的下一步谈判中做出让步。但无论如何,此时关于朝鲜统一的问题还没有列入莫斯科的议事日程。 其二,事实上,斯大林同意并鼓励金日成进攻南朝鲜的前提是预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进行武装干 涉。关于这个问题,前文已有详述。而根据上述史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以下推断: 斯大林早在苏联 代表退出联合国安理会时就计划发动朝鲜战争; 斯大林在批准金日成的进攻计划时就预计甚至希望美 国干预这场战争。 其三,还要看到一个基本史实,即美国出兵参与朝鲜战争以后不久,毛泽东就主张派中国军队入朝 作战,甚至金日成也有此意愿,几番试探莫斯科的态度,但是在 1950 年 10 月以前,斯大林对此一直默 不做声。直到美军兵临城下,北朝鲜危在旦夕之际,斯大林才要求中国出兵③。所以,说斯大林在战争 爆发前就已经算定并有意安排中国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完全背离了史实,近乎天方夜谭。 那么,苏联代表为什么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 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复杂,苏联不过是想在事情明 朗化之前置身事外而已。战争爆发的当天,6 月 25 日下午,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阿兰·柯克按照华盛顿 的指示,要求紧急会见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得到的答复是: 今天是星期日,外交部的领导人都不在莫斯 科④。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赖伊便致电苏联外交部,通报了安理会 6 月 25 日决议⑤。6 月 26 日晚( 美 国时间 27 日中午) ,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在长岛的斯德哥尔摩饭店举行私人午餐会,这是苏联人在抵 制期间定期的社交活动之一,以便与安理会其他成员国保持政治联系。当时,赖伊坐在美国代表格罗 斯和苏联代表马立克中间。午餐快要结束的时候,赖伊告诉马立克说,他同其他外交官将前往安理会 举行会议,询问苏联代表是否准备参加,并说: 我认为贵国的利益是要求您出席的。格罗斯听后大惊失 色,他想用脚在桌子底下碰碰赖伊示意别再扯下去,因为苏联代表出席会议,无疑将使用否决权。但此 时马立克摇摇头说: 不,我不去⑥。6 月 27 日一整天,美国大使继续设法约见苏联外长,但始终未获成 功。下午 5 时,柯克派人向苏联外交部转交了美国政府的备忘录,请求苏联政府向北朝鲜政府施加压 力,停止军事进攻⑦。6 月 29 日赖伊向苏联通报了安理会 27 日的决议⑧。直到这个时候,莫斯科才正 式做出反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于当天会见美国大使,向他递交了苏联政府关于朝鲜事件对美国备 忘录的声明。声明说,对战争负责的应该是南朝鲜当局,苏联政府将继续遵循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 而苏联政府无法参加联合国安理会,是因为美国拒绝中国出席,其结果使得安理会不可能做出具有合 39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参见刘同舜、高文凡主编: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50—1951) 》第六分册,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455—456 页; 《人 民日报》1950 年 1 月 16 日第 1 版。马立克发言在全文见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1950год, Москв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о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3,с. 288—289。 维辛斯基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0 年 1 月 13 日,АПРФ,ф. 3,оп. 65,д. 364,л. 94—97,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XX веке,Т. V,К. 2,с. 261—263。 沈志华: 《朝鲜战争初期苏中朝三角同盟的形成: 以中俄解密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国立政治大學历史学报》第 31 期( 2009 年 5 月) ,第 165—198 页。 FRUS,1950,Vol. 7,p. 148. 赖伊致苏联外交部电,1950 年 6 月 26 日,沈志华收集和整理: 《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 朝鲜战争》第 4 卷,华东师范大学国 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4 年,未刊,第 617—618 页。 Joseph C. Goulden,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New York: McGraw-Hill,1982,p. 87. FRUS,1950,Vol. 7,p. 204.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с. 18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法效力的决定①。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赖伊,莫斯科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7日的决议②。 斯大林当然知道苏联代表不在安理会的后果,米高扬回忆说,他曾建议斯大林让马立克回到安理 会,斯大林回答说:“依我看,苏联代表不必参加安理会的会议。”③对于斯大林如此不露声色的平静反 应,可以看作是胸有成竹,但也可以看作是不知所措。问题在于,莫斯科此时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 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一不使用否决权(或弃权)就意味着对 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 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苏联才会对返回安理会的“邀请”(赖 伊)和“期待”(哥特瓦尔德)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④。两个月后苏联之所以返回安理会,只是现实让莫 斯科意识到,苏联的缺席并没有对联合国成员国执行安理会决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联 合国之外而无法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无论怎样理解,苏联代表没有回到安理会这件事并不能证明斯 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就希望美国参战并预见中国参战,尽管几个月后他确实是这样设计的⑤。实际上,在 8月27日的电报中,斯大林表述的不是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想法,而是对美国己经出兵干涉这一既 成事实的反应和思考。把事后的结果解释为事前的动机,在逻辑上也许可以成立,但却违背了基本史 实。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对档案文献也不可全信。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档案作者或当事人 的说法,那么就会掉入他们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 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关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有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已 经发生变化”,就是指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一边了。其表现有:苏联试制原子弹成 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苏同盟建立,中国加入社 会主义阵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激励了金日成, 也刺激了斯大林,于是,苏共开始认可和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宣传和推广中国革命的经验。其表现有: 赞同刘少奇在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会议的演说,甚至在《真理报》上予以发表;批判日本共产党“和平夺 权”的路线,鼓动他们与美国占领当局开展公开斗争;发表文章突出中共的夺权经验,鼓励印度等国共 产党走中国的道路。有些研究者由此断定,斯大林改变了冷战爆发以来谨慎、保守和防御的政策,开始 鼓励和推动亚洲各国革命,并向帝国主义阵营发动进攻。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开端⑥。 这种说法看起来顺理成章,既符合逻辑,又有史实证据。但是仔细推敲,感觉漏洞还是比较多。最 重要的问题是,苏联的冷战战略是不是真的要发动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到1950 年初,斯大林是不是真心实意赞同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不是真心实意宣传和推广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 经验? 这关系到对苏联冷战战略和策略的整体看法。笔者认为,斯大林最初执行的方针是“外线防御、内 ①ABP0,中.07,on.2,n.51,4.362,n.28:中.07,on.23,m.24,1.318,m.12-13,Ce8 OCMbRHO8arH.(no0ped.)CoBeTcKo- aMepHkanckne OTHomer4,1949一1952,1 OKYMeHTE,MockBa:M中1,2006,c.216一218.在6月30日的《消息报》上刊登了声明全文。 2 BHemHaa nomrrnka CoBerckoro Coo3a,c.190. 3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161. ④斯大林是极其谨慎小心的。苏联援助的军舰于战争爆发前5天到达朝鲜时,金日成要求再提供10名苏联驾驶员,斯大林当即 予以拒绝。见Bomk02 oHoe.Cneryer m3Toro6 OATLCA?∥OroHeK,1993,26,c.29。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 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赫鲁晓夫询问其中的原委,斯大林回答说“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参见Km Chullbaum (ed.),The Truth About the Korean War:Testimony 40 Years Later,Seoul:Eulyoo Publishing Co.,Lrd.,1991.pp.25-26:Strobe Talbott (tran.and ed.)Khrushcher Remembers,London:Andre Doutsch Lid,1971,p.370 ⑤关于斯大林这种行为的其他解释,参见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p.l61一l62。 ⑥详见Io4mape8A.H.M3 HCTOPHH coBeTCKo-opeRcKHx OTHoIeHHA B1920一1950-e rOAbl∥HoBaa H HoBe皿HCTOPH,1999, No5,c.156:Opo8 A.C.,Taepuloe B.A.TafbI KopencKoR BoRLI,MocKBa:Beve,2003,c.48-49:Ipozo8o3 M.HeoopaneHHbe BoRL CCCP,MnHcK:XapBecT,2004,c.17-23:JledoecKua A.M.Cra/H,Mao IaomyH n Kopenckas BoRHa,c.82-94:CaMoxuH A.B.BoeHHo- nOTecKHe maHL M.B.Cramna,c.pp.103一105:杨奎松《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一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 争)》,《二十一世纪》2004年2月号,第81期,第136一141页。 40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法效力的决定①。同时,苏联政府还通知赖伊,莫斯科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 27 日的决议②。 斯大林当然知道苏联代表不在安理会的后果,米高扬回忆说,他曾建议斯大林让马立克回到安理 会,斯大林回答说: “依我看,苏联代表不必参加安理会的会议。”③对于斯大林如此不露声色的平静反 应,可以看作是胸有成竹,但也可以看作是不知所措。问题在于,莫斯科此时只能采取置身事外的立 场,因为如果苏联代表返回安理会,必将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不使用否决权( 或弃权) 就意味着对 北朝鲜乃至社会主义阵营的背叛,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承认在平壤的背后站着莫斯科,从而导致与美国 和世界舆论的直接对立,而这都是斯大林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苏联才会对返回安理会的“邀请”( 赖 伊) 和“期待”( 哥特瓦尔德) 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④。两个月后苏联之所以返回安理会,只是现实让莫 斯科意识到,苏联的缺席并没有对联合国成员国执行安理会决议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自己因置身联 合国之外而无法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无论怎样理解,苏联代表没有回到安理会这件事并不能证明斯 大林在战争爆发前就希望美国参战并预见中国参战,尽管几个月后他确实是这样设计的⑤。实际上,在 8 月 27 日的电报中,斯大林表述的不是他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想法,而是对美国已经出兵干涉这一既 成事实的反应和思考。把事后的结果解释为事前的动机,在逻辑上也许可以成立,但却违背了基本史 实。这个案例告诉人们,对档案文献也不可全信。如果研究者不加分析地完全相信档案作者或当事人 的说法,那么就会掉入他们有意无意设置的陷阱。 斯大林真的要推动亚洲革命吗? 关于斯大林的决策动机,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观点。有不少学者认为,斯大林所说的“国际形势已 经发生变化”,就是指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变得有利于社会主义一边了。其表现有: 苏联试制原子弹成 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苏同盟建立,中国加入社 会主义阵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这不仅激励了金日成, 也刺激了斯大林,于是,苏共开始认可和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宣传和推广中国革命的经验。其表现有: 赞同刘少奇在世界工联亚澳工会会议的演说,甚至在《真理报》上予以发表; 批判日本共产党“和平夺 权”的路线,鼓动他们与美国占领当局开展公开斗争; 发表文章突出中共的夺权经验,鼓励印度等国共 产党走中国的道路。有些研究者由此断定,斯大林改变了冷战爆发以来谨慎、保守和防御的政策,开始 鼓励和推动亚洲各国革命,并向帝国主义阵营发动进攻。朝鲜战争就是一个开端⑥。 这种说法看起来顺理成章,既符合逻辑,又有史实证据。但是仔细推敲,感觉漏洞还是比较多。最 重要的问题是,苏联的冷战战略是不是真的要发动世界革命,与帝国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 到 1950 年初,斯大林是不是真心实意赞同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不是真心实意宣传和推广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 经验? 这关系到对苏联冷战战略和策略的整体看法。笔者认为,斯大林最初执行的方针是“外线防御、内 4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АВПРФ,ф. 07,оп. 2,п. 51,д. 362,л. 28; ф. 07,оп. 23,п. 24,д. 318,л. 12—13,Севостьянова Г. Н. ( под ред. ) Со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9—1952,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 МФД,2006,с. 216—218. 在 6 月 30 日的《消息报》上刊登了声明全文。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с. 190.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 161. 斯大林是极其谨慎小心的。苏联援助的军舰于战争爆发前 5 天到达朝鲜时,金日成要求再提供 10 名苏联驾驶员,斯大林当即 予以拒绝。见 Волкогонов Д. Следует ли этого бояться? ∥ Огонёк,1993,№26,с. 29。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在朝鲜人民军前线 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赫鲁晓夫询问其中的原委,斯大林回答说: “我们不想留下证据被人家指控我们参与了这件事。”参见 Kim Chullbaum( ed. ) ,The Truth About the Korean War: Testimony 40 Years Later,Seoul: Eulyoo Publishing Co. ,Lrd. ,1991,pp. 25—26; Strobe Talbott ( tran. and ed. ) ,Khrushchev Remembers,London: Andre Doutsch Ltd,1971,p. 370。 关于斯大林这种行为的其他解释,参见 Goncharov,Lewis and Xue,Uncertain Partner,pp. 161—162。 详见 Почтарев А. Н. Из истории советско-коре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 1920—1950-е годы∥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1999, №5,c. 156; Орлов А. С. ,Гаврилов В. А. Тайны Корейской войны,Москва: Вече,2003,с. 48—49; Дроговоз И. Г. Необъявленные войны СССР,Минск: Харвест,2004,с. 17—23;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82—94; Самохин А. В. Военно-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планы И. В. Сталина,с. pp. 103—105; 杨奎松: 《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 ———读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 争〉》,《二十一世纪》2004 年 2 月号,第 81 期,第 136—141 页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线进攻”,即对美国及西方采取保守和防御的策略,而集中力量对阵营内部进行整肃,统一思想和步调, 以稳定与西方抗衡的阵脚。斯大林拒绝正在领导国内武装斗争的希腊共产党参加情报局会议,驳回召 开多瑙河流域和北欧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的建议,以及因铁托在援助希腊革命问题上的过激行动而最 终决定将南共赶出教门,这一切都表明苏联的冷战战略不但不具进攻性,并且希望避免和推迟与美国 的直接冲突。① 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斯大林也不想过分刺激西方,从而使苏联陷于孤立境地。例如,1947年9月 12日,联共(布)中央派驻世界青年民主联盟代表切乔特金娜提交了一份她对东南亚国家进行访问的 详细报告。报告说,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热火朝天,共产党和青年联盟的影响不断扩大,他们己经不 满足苏联在道义和宣传上的支持,而需要“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于是,切乔特金娜建议,成立一个东 南亚各国共产党联合组织,并向印尼等国派驻常设贸易代表处,以便向这些国家提供帮助。结果,该报 告在联共(布)中央对外政策部受到严厉批评,切乔特金娜也被撤销了在青年联盟的职务。在12月10 日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对外政策部指出,这些建议“没有经过思考”,“几乎都是不适宜的”②。1948 年2月,东南亚青年代表大会在加尔各答召开。在对外政策部给苏联代表团的指示中,确定了东南亚 青年反帝斗争的任务一完全在合法斗争的范围内:争取政治权利,要求工作保证,提供社会保障,推 行土地改革,减少地主剥削,免费获得教育,给予结社自由等等③。1948年4月,巴勒斯坦、土耳其和伊 拉克共产党倡议召开阿拉伯国家共产党代表会议,而联共(布)中央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这一措施会 引起反对派对共产党人展开新的镇压,会成为各种歪曲在贝尔格莱德的共产党情报局、歪曲苏联的借 口”④。还有学者论证,1948年6月马来亚共产党发动的武装起义并未得到来自莫斯科的指示和帮助, 而此前与马共保持通讯联系的是中共⑤。在亚洲坚持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武装斗争应属印度支那共 产党领导的越南革命,在那里人们也根本看不到莫斯科的影子。早在共产国际解散之前,即1938年胡 志明离开莫斯科以后,越南革命者就与苏联共产党渐行渐远,而越来越接近中国共产党。1945年9月 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斯大林接到了驻法国大使的报告,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有研 究表明,关于越南情况的最初文章一直到苏联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之后,也就是在1950年,才出现 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⑥。 大量经过考证的史实表明,共产党情报局建立以后,苏联对亚洲的政策仅限于在原则上号召落后 国家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其中主要是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而并非鼓励和支持他们搞武装斗争。 在情报局和苏联外事部门的宣传材料中,斗争性的提法的确明显增多,但是苏共既没有加强与亚洲各 国共产党的联系,更没有发出任何号召武装暴动的指示。1948年以后亚洲各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无疑大多是受到了日丹诺夫报告的激励和鼓舞,但所有这些暴力行动与莫斯科并没有直接关系⑦。 还有一个情况也很重要。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再次向斯大林谈起建立东 方各国共产党情报局的问题⑧。在1949年5月26日的回电中,斯大林提醒毛泽东:一旦人民解放军接 ①详见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潮,《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5一26页《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72一187页。 2 RSASPH,f.17,o.128,d.249,1.23-52,Larisa Efimova "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New Russian evidence on the Calcutta Youth Conference of February 1948",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4,No.3,October 2009,pp. 455一463. 3 RSASPH,f.17,op.128,d.432,1.2124,Larisa Efimova "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pp 463—465. Adu6exoe I.M.KoMHdoPM n nocneBoeHHas Espona,1947-1956rr.,MockBa:Poccns Mononas,1994,.c.80-81. 5 Leon Comber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ord in Southeast Asia:The Ca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1948-1960),A Special Branch Perspective",ISEAS Working Paper:Politics Security Series,No.1,2009,pp.2-10. OzHemoe M.A.ManonsBecTHble acneKT coBercKo-beTHaMCKnx OTHome//Bonpoch HCToP,2001,No8.c.137 Larisa Efimova "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pp.468-469:Karl Hack and Geoff Wade, "The Origins of the Southeast Asia Cold Word",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40,No.3,2009,pp.441-448. ⑧详细背景见沈志华《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一亚洲革命主导权的转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27一37页。 41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线进攻”,即对美国及西方采取保守和防御的策略,而集中力量对阵营内部进行整肃,统一思想和步调, 以稳定与西方抗衡的阵脚。斯大林拒绝正在领导国内武装斗争的希腊共产党参加情报局会议,驳回召 开多瑙河流域和北欧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的建议,以及因铁托在援助希腊革命问题上的过激行动而最 终决定将南共赶出教门,这一切都表明苏联的冷战战略不但不具进攻性,并且希望避免和推迟与美国 的直接冲突。① 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斯大林也不想过分刺激西方,从而使苏联陷于孤立境地。例如,1947 年 9 月 12 日,联共( 布) 中央派驻世界青年民主联盟代表切乔特金娜提交了一份她对东南亚国家进行访问的 详细报告。报告说,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热火朝天,共产党和青年联盟的影响不断扩大,他们已经不 满足苏联在道义和宣传上的支持,而需要“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于是,切乔特金娜建议,成立一个东 南亚各国共产党联合组织,并向印尼等国派驻常设贸易代表处,以便向这些国家提供帮助。结果,该报 告在联共( 布) 中央对外政策部受到严厉批评,切乔特金娜也被撤销了在青年联盟的职务。在 12 月 10 日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对外政策部指出,这些建议“没有经过思考”,“几乎都是不适宜的”②。1948 年 2 月,东南亚青年代表大会在加尔各答召开。在对外政策部给苏联代表团的指示中,确定了东南亚 青年反帝斗争的任务———完全在合法斗争的范围内: 争取政治权利,要求工作保证,提供社会保障,推 行土地改革,减少地主剥削,免费获得教育,给予结社自由等等③。1948 年 4 月,巴勒斯坦、土耳其和伊 拉克共产党倡议召开阿拉伯国家共产党代表会议,而联共( 布) 中央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这一措施会 引起反对派对共产党人展开新的镇压,会成为各种歪曲在贝尔格莱德的共产党情报局、歪曲苏联的借 口”④。还有学者论证,1948 年 6 月马来亚共产党发动的武装起义并未得到来自莫斯科的指示和帮助, 而此前与马共保持通讯联系的是中共⑤。在亚洲坚持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武装斗争应属印度支那共 产党领导的越南革命,在那里人们也根本看不到莫斯科的影子。早在共产国际解散之前,即 1938 年胡 志明离开莫斯科以后,越南革命者就与苏联共产党渐行渐远,而越来越接近中国共产党。1945 年 9 月 2 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斯大林接到了驻法国大使的报告,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有研 究表明,关于越南情况的最初文章一直到苏联承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之后,也就是在 1950 年,才出现 在《真理报》和《消息报》上⑥。 大量经过考证的史实表明,共产党情报局建立以后,苏联对亚洲的政策仅限于在原则上号召落后 国家起来反抗帝国主义( 其中主要是美帝国主义) 的压迫和剥削,而并非鼓励和支持他们搞武装斗争。 在情报局和苏联外事部门的宣传材料中,斗争性的提法的确明显增多,但是苏共既没有加强与亚洲各 国共产党的联系,更没有发出任何号召武装暴动的指示。1948 年以后亚洲各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无疑大多是受到了日丹诺夫报告的激励和鼓舞,但所有这些暴力行动与莫斯科并没有直接关系⑦。 还有一个情况也很重要。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再次向斯大林谈起建立东 方各国共产党情报局的问题⑧。在 1949 年 5 月 26 日的回电中,斯大林提醒毛泽东: 一旦人民解放军接 4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详见沈志华: 《1948 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5—26 页; 《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第 172—187 页。 RSASPH,f. 17,o. 128,d. 249,l. 23—52,Larisa Efimova,“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 New Russian evidence on the Calcutta Youth Conference of February 1948”,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 40,No. 3,October 2009,pp. 455—463. RSASPH,f. 17,op. 128,d. 432,l. 21-24,Larisa Efimova,“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pp. 463—465. Адибеков Г. М. Коминформ и послевоенная Европа,1947—1956гг. ,Москва: Россия молодая,1994,,с. 80—81. Leon Comber,“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ord in Southeast Asia: The Ca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1948—1960) ,A Special Branch Perspective”,ISEAS Working Paper: Politics & Security Series,No. 1,2009,pp. 2—10. Огнетов И. А. Малоизвестные аспекты советско-вьетнам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01,№8,с. 137. 参见 Larisa Efimova,“Did the Soviet Union instruct Southeast Asian communists to revolt”,pp. 468—469; Karl Hack and Geoff Wade, “The Origins of the Southeast Asia Cold Word”,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 40,No. 3,2009,pp. 441—448。 详细背景见沈志华: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主导权的转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6 期,第 27—37 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近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在这些国家,甚至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就会造成一种革命形势。对帝 国主义者来说,这意味着将有可能失去这些国家。因此帝国主义者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封锁或与人 民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以便将华南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仅如此,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在向南 挺进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方一青岛派部队登陆。这种危险性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英国和美国还会 利用其他港口,例如天津的塘沽港,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登陆。因此,斯大林建议:中共不要急于准备 向南进军到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而应该从南进的解放军主力中挑选两支优秀部队,调往天津和 青岛,预防敌人部队登陆。随后斯大林明确表示,目前不宜建立东方共产党情报局①。显然,斯大林并 没有因中国革命的胜利就看到了亚洲革命的乐观前景。 那么,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联的对外政策就因为中国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呢?很多情况,从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深入观察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例如,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确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也引起了白宫一阵惊 慌和纷争。但实际上,真正担心和紧张的是斯大林。同美国的情况一样,苏联在原子弹试爆时,也没 有后备储存。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核武器试制成功刺激了美国,而苏联这时却没有可以使 用的原子弹。所以,直到9月23日美国在报纸上披露了苏联的核试验后,《真理报》才被迫发表声明承 认这一事实,同时谎称苏联手里还有原子弹③。事实上,1953年底苏联才将第一枚原子弹交付部队,而 首次带有原子弹爆炸的军事演习是在1954年9月进行的④。再如中苏同盟的建立,偌大一个中国加入 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使苏联集团的力量倍增,共产党的势力得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但是也必须看 到,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为中苏两国罩上了一圈安全和发展的光环时,也引发了它们之间民族利益的冲 撞,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底留下了猜疑、忧虑和怨恨⑤。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会被表面现象 所蒙蔽,而无法解释后来在中苏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经验的态度也是这 样的。 先看亚澳工会会议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10月7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将影响东西方所有人 民的命运。新中国是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的“忠实友人和可靠堡垒”。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 世界劳动人民最后胜利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来临”⑥。这些溢美之词并没有说明实质问题一中国革命 走的是什么道路。而两天之前《真理报》发表的另一篇祝贺性文章,则明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引导,强调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作用,却没有突出毛泽东以及 中共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⑦。但是一个多月后,报纸上的调子突然就变了。 11月16日,世界工会联合会亚澳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刘少奇在开幕 词中大力宣扬中国革命的经验,并总结说,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基本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毛泽东的道路”,也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⑧。刘少奇 ①斯大林致科瓦廖夫电,1949年5月26日,AΠP0,中.45,om.1,4.331,n.73一75。 ②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5 amoK B.lnaH5 apyxaCCCP∥Hucmumym Bceo6 uen Hcmopuu PAH Xonoan Bofa:HoB5e noxo,HOBbIe nokyMeHT,MockBa:BM PAH,l995,c.85一98:赵学功《美国对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历史教学》2010年第 10期,第50一52页。 3 V.M.Zubok "Stalin and the Nuclear Age",in J.L.Gaddis,P.H.Gordon and E.R May (eds.)Cold War Statesmen Confront the Bomb:Nuclear Diplomacy since1945,0 xford:0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586l:《人民日报》1949年9月26日第1版。 4 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Robert S.Norris,and Jeffrey I.Sands,Nuclear Weapons Databook,Volume IV:Soviet Nuclear Weapons,New York:Harper Row,Ballinger Division,1989,pp.7-10. ⑤详见沈志华《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俄罗斯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一30页。 6 《人民日报》1949年10月9日第3版。 ⑦见1paBa,5okTH6pH1949r。 ⑧《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7日第1版,11月22日第1版。 42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近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在这些国家,甚至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就会造成一种革命形势。对帝 国主义者来说,这意味着将有可能失去这些国家。因此帝国主义者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封锁或与人 民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以便将华南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不仅如此,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在向南 挺进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后方———青岛派部队登陆。这种危险性是相当严重的。可能,英国和美国还会 利用其他港口,例如天津的塘沽港,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登陆。因此,斯大林建议: 中共不要急于准备 向南进军到印度支那、缅甸、印度边境; 而应该从南进的解放军主力中挑选两支优秀部队,调往天津和 青岛,预防敌人部队登陆。随后斯大林明确表示,目前不宜建立东方共产党情报局①。显然,斯大林并 没有因中国革命的胜利就看到了亚洲革命的乐观前景。 那么,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联的对外政策就因为中国革命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呢? 很多情况,从表面上看是一回事,但深入观察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例如,1949 年 8 月 29 日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确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也引起了白宫一阵惊 慌和纷争②。但实际上,真正担心和紧张的是斯大林。同美国的情况一样,苏联在原子弹试爆时,也没 有后备储存。斯大林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就是核武器试制成功刺激了美国,而苏联这时却没有可以使 用的原子弹。所以,直到 9 月 23 日美国在报纸上披露了苏联的核试验后,《真理报》才被迫发表声明承 认这一事实,同时谎称苏联手里还有原子弹③。事实上,1953 年底苏联才将第一枚原子弹交付部队,而 首次带有原子弹爆炸的军事演习是在 1954 年 9 月进行的④。再如中苏同盟的建立,偌大一个中国加入 社会主义阵营,无疑使苏联集团的力量倍增,共产党的势力得以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但是也必须看 到,同盟条约的签订在为中苏两国罩上了一圈安全和发展的光环时,也引发了它们之间民族利益的冲 撞,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心底留下了猜疑、忧虑和怨恨⑤。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研究者就会被表面现象 所蒙蔽,而无法解释后来在中苏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和中共经验的态度也是这 样的。 先看亚澳工会会议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10 月 7 日,共产党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 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具有世界性历史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而且将影响东西方所有人 民的命运。新中国是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的“忠实友人和可靠堡垒”。中国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加速了 世界劳动人民最后胜利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来临”⑥。这些溢美之词并没有说明实质问题———中国革命 走的是什么道路。而两天之前《真理报》发表的另一篇祝贺性文章,则明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归结为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引导,强调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作用,却没有突出毛泽东以及 中共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⑦。但是一个多月后,报纸上的调子突然就变了。 11 月 16 日,世界工会联合会亚澳会议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和第一次会议主席,刘少奇在开幕 词中大力宣扬中国革命的经验,并总结说,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基本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毛泽东的道路”,也是“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⑧。刘少奇 4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斯大林致科瓦廖夫电,1949 年 5 月 26 日,АПРФ,ф. 45,оп. 1,д. 331,л. 73—75。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 Батюк В. План Баруха и СССР∥ Институт Всеобще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новые подходы,новые 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 ИВИ РАН,1995,c. 85—98; 赵学功: 《美国对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历史教学》2010 年第 10 期,第 50—52 页。 V. M. Zubok,“Stalin and the Nuclear Age”,in J. L. Gaddis,P. H. Gordon and E. R May( eds. ) ,Cold War Statesmen Confront the Bomb: Nuclear Diplomacy since 194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 58—61; 《人民日报》1949 年 9 月 26 日第 1 版。 Thomas B. Cochran,William M. Arkin,Robert S. Norris,and Jeffrey I. Sands,Nuclear Weapons Databook,Volume IV: Soviet Nuclear Weapons,New York: Harper & Row,Ballinger Division,1989,pp. 7—10. 详见沈志华: 《中苏同盟条约后期谈判的情况及结果》,《俄罗斯研究》2010 年第 1 期,第 11—30 页。 《人民日报》1949 年 10 月 9 日第 3 版。 见 Правда,5 октября 1949г。 《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7 日第 1 版,11 月 22 日第 1 版

沈志华: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讲话引起了包括苏联代表团在内的很多国家代表团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工会的会议,不是政治会 议,况且还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不应该提出武装夺取政权这样的政治口号。 经过商议,许多国家代表不同意公开发表刘少奇的讲话。刘少奇对此坚决反对,但还是表示服从多数 人的决定。11月18日中国代表刘宁一在大会的发言,没有再提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斯大林得知这 种情况后,立即给苏联代表团团长索洛维约夫发出一封电报。斯大林指出:反对发表刘少奇的讲话稿, 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苏联领导人认为刘少奇的这个讲话是正确和及时的。电报命令索洛维约夫马 上通知中国代表团,苏联同意中方发表刘少奇的讲话稿,并把莫斯科的这个立场通报给其他国家代表 团。斯大林还特意写道:“你们应该立即让毛泽东同志了解我这封电报的全文。”几天后,11月21日中 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在大会作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报告,再次谈到争取广大人民的拥护、开展 革命的武装斗争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人阶级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天的 《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报告,并在第1版全文刊登了刘少奇六天前的开幕词。然而,在会议结束时,分 歧再次出现。刘少奇对世界工会联合会执委会起草的决议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该决议有意回避了开展 武装斗争的问题。在执委会的建议下,刘少奇起草了另一份决议,其中指出工会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 和支持对反动政府的武装斗争。世界工联总书记路易·赛扬和执委会认为刘少奇起草的决议根本行 不通,一旦这个决议公布,所有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工联组织将无法开展活动,执委会也要从巴黎 搬到莫斯科去。最后,中国代表还是勉强对执委会的决议修改稿投了赞成票,尽管他们并不满意决议 的内容。12月1日会议闭幕。在关于各国工会报告的决议、告亚洲各国工人和一切劳动者书中,没有 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但间接地提到学习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一民族统一战线、工农联盟、 武装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人民武装等。中国代表还同意了在会议开始时曾表示反对的执委会的 另一个建议一成立(世界工联)亚洲国家联络局,刘少奇后来解释说,同意这个建议,仅仅是因为执委 会承认“联络局的领导角色属于最了解亚洲国家状况的中国同志”。12月下旬,苏联要求刘少奇提供 他在会议上的讲话和所起草的决议的审定译文。1950年1月4日,《真理报》刊登了刘少奇在会议上的 开幕词①。 看起来,这个故事好像表明斯大林已经认可中共经验的普遍意义,己经同意把武装斗争作为世界 工联的工作路线。实际上,这并不代表斯大林的真实想法,他同意发表刘少奇的讲话是迫不得已,另有 所图。正如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所说,面对世界工联会议的冲突,斯大林非常为难。本来,在离开莫斯 科之前,苏联工会代表团关于这次会议的一切原则路线都是经斯大林批准的。没想到,中共在会议上 突然提出了武装斗争的问题,对此,斯大林必须做出选择。毛泽东就要到苏联来访问,斯大林不想也不 能令他难堪,所以只能批评自己人。至于《真理报》在20天后突然刊登刘少奇的讲话,也是对毛泽东做 出的一种政治姿态,因为苏联在远东需要一个可靠的盟友②。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斯大林只是同意 中国报纸刊登刘少奇的开幕词,而对会议决议的争执却不予表态,这就说明斯大林不是真的赞同中共 的说法一发表刘少奇的讲话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做出的决议则对整个亚洲国家工人运动有指导作 用。至于《真理报》1月4日刊登刘少奇讲话的目的,列多夫斯基所说固然不错,但斯大林这样做还有 一层意思,就是为了让毛泽东心满意足,以争取苏联提出的关于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协定在下一轮谈 判中得以通过。 再看对日共和平路线的批判。 ①希巴耶夫与刘少奇的会谈备忘录,1949年12月25日,ABP0,中.0100,om.43,m.302,4.10,L.18一30:关于苏联工会代表团团 长素洛维约夫在北京行为的材料,1950年1月,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中苏关系》第7卷,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5年,未刊,第1615一1620页《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9日第3版、11月22日第1一2版、12月2日第 1一2版:Ipanna,4Bap51950r.,3cp.。参见刘宁一《历史回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140一144374一376页。 Jedoeckud A.M.Cramn,Mao IaomyH n kopeRckaa BoRHa,c.82-83. 43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沈志华: 维护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的讲话引起了包括苏联代表团在内的很多国家代表团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工会的会议,不是政治会 议,况且还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参加,在这个会议上不应该提出武装夺取政权这样的政治口号。 经过商议,许多国家代表不同意公开发表刘少奇的讲话。刘少奇对此坚决反对,但还是表示服从多数 人的决定。11 月 18 日中国代表刘宁一在大会的发言,没有再提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斯大林得知这 种情况后,立即给苏联代表团团长索洛维约夫发出一封电报。斯大林指出: 反对发表刘少奇的讲话稿, 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苏联领导人认为刘少奇的这个讲话是正确和及时的。电报命令索洛维约夫马 上通知中国代表团,苏联同意中方发表刘少奇的讲话稿,并把莫斯科的这个立场通报给其他国家代表 团。斯大林还特意写道: “你们应该立即让毛泽东同志了解我这封电报的全文。”几天后,11 月 21 日中 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在大会作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报告,再次谈到争取广大人民的拥护、开展 革命的武装斗争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人阶级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天的 《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报告,并在第 1 版全文刊登了刘少奇六天前的开幕词。然而,在会议结束时,分 歧再次出现。刘少奇对世界工会联合会执委会起草的决议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该决议有意回避了开展 武装斗争的问题。在执委会的建议下,刘少奇起草了另一份决议,其中指出工会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 和支持对反动政府的武装斗争。世界工联总书记路易·赛扬和执委会认为刘少奇起草的决议根本行 不通,一旦这个决议公布,所有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工联组织将无法开展活动,执委会也要从巴黎 搬到莫斯科去。最后,中国代表还是勉强对执委会的决议修改稿投了赞成票,尽管他们并不满意决议 的内容。12 月 1 日会议闭幕。在关于各国工会报告的决议、告亚洲各国工人和一切劳动者书中,没有 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但间接地提到学习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民族统一战线、工农联盟、 武装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人民武装等。中国代表还同意了在会议开始时曾表示反对的执委会的 另一个建议———成立( 世界工联) 亚洲国家联络局,刘少奇后来解释说,同意这个建议,仅仅是因为执委 会承认“联络局的领导角色属于最了解亚洲国家状况的中国同志”。12 月下旬,苏联要求刘少奇提供 他在会议上的讲话和所起草的决议的审定译文。1950 年 1 月 4 日,《真理报》刊登了刘少奇在会议上的 开幕词①。 看起来,这个故事好像表明斯大林已经认可中共经验的普遍意义,已经同意把武装斗争作为世界 工联的工作路线。实际上,这并不代表斯大林的真实想法,他同意发表刘少奇的讲话是迫不得已,另有 所图。正如俄国学者列多夫斯基所说,面对世界工联会议的冲突,斯大林非常为难。本来,在离开莫斯 科之前,苏联工会代表团关于这次会议的一切原则路线都是经斯大林批准的。没想到,中共在会议上 突然提出了武装斗争的问题,对此,斯大林必须做出选择。毛泽东就要到苏联来访问,斯大林不想也不 能令他难堪,所以只能批评自己人。至于《真理报》在 20 天后突然刊登刘少奇的讲话,也是对毛泽东做 出的一种政治姿态,因为苏联在远东需要一个可靠的盟友②。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斯大林只是同意 中国报纸刊登刘少奇的开幕词,而对会议决议的争执却不予表态,这就说明斯大林不是真的赞同中共 的说法———发表刘少奇的讲话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做出的决议则对整个亚洲国家工人运动有指导作 用。至于《真理报》1 月 4 日刊登刘少奇讲话的目的,列多夫斯基所说固然不错,但斯大林这样做还有 一层意思,就是为了让毛泽东心满意足,以争取苏联提出的关于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协定在下一轮谈 判中得以通过。 再看对日共和平路线的批判。 43 ① ② 希巴耶夫与刘少奇的会谈备忘录,1949 年 12 月 25 日,АВПРФ,ф. 0100,оп. 43,п. 302,д. 10,л. 18—30; 关于苏联工会代表团团 长索洛维约夫在北京行为的材料,1950 年 1 月,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 《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 中苏关系》第 7 卷,华东师范大 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藏,2005 年,未刊,第 1615—1620 页; 《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9 日第 3 版、11 月 22 日第 1—2 版、12 月 2 日第 1—2 版; Правда,4 январь 1950 г. ,3-й стр. 。参见刘宁一: 《历史回忆》,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年,第 140—144、374—376 页。 Ледовский А. М. Сталин,Мао Цзэдун и корейская война,с. 82—8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950年1月《真理报》和情报局机关报载文批评日共的“和平转变论”,主要涉及苏联与美国在日 本的较量,与中国革命或中共的经验并无直接关系。在美国提出三八线的问题时,如前文所述,斯大林 曾企盼苏军能够获取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此事遭到美国拒绝,斯大林必定耿耿于怀。冷战爆发后, 美苏在日本的冲突愈加激烈,这主要反映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尽管美国决策层在缔结对日和约的时间 和方式上一直有不同意见,但是对苏立场日趋强硬却越来越明显①。战后初期,苏联始终坚持在1945 年达成的协议框架内谈论对日和约的问题。从保证苏联远东安全和落实雅尔塔协定出发,斯大林三番 五次提出建议,希望尽快缔结对日和约,而美国对这些建议却根本不予理睬。苏联原本设想拉拢中国 共同参与讨论日本问题,所以不断向国民政府表示友好②。随着蒋介石政权的破败,这个帮手己实难指 望,中共在日本问题上一时又说不上话,莫斯科只能依靠日本内部的力量一日本共产党来对抗美国。 但此时日共执行的却是一条和平路线,主张与美国占领军合作,这能不令斯大林焦急万分?这种情绪 在情报局的文章中一目了然。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就将注意力转向了日本。美国以种种借口拖延签订对日和 约,就是要“使美军对日长期占领合法化”。镇压民主运动,打击共产党和工会,对日本经济的控制,重 新武装日本军阀,以及空军和海军基地的广泛建立,都是表明美国企图把日本“作为反对苏联和反对亚 洲各国民主运动的军事冒险的主要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就 是团结起来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接着,文章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批判日本共产党的现行路 线。文章指出,野坂参三等日共领袖试图证明“战后的日本具备着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的一切必要条 件”,甚至认为美军的占领有利于日本实现民主化。文章在严厉地批评了日共的这种“和平革命”路线 后断言,这种理论是在粉饰和吹嘘美帝国主义,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③。 通观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中国革命的榜样,也没有一处提到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实在看不出 有何理由把这篇文章看作是苏联赞同和推广中共革命路线的范例。说到底,斯大林的不满就在于日共 没有执行苏共在1947年情报局会议上提出的新纲领,没有开展与美国占领军的斗争,而是继续采取和 平的、合作的方针。至于如何开展斗争,在情报局会议上和这篇文章中,都没有明确指示,至少是没有 谈到像中共那样开展武装斗争。斯大林之所以请中共发表文章,大概主要是考虑野坂参三长期居留延 安,与中国关系密切,希望中共帮助进行说服。而中共的出面自然有助于野坂参三、德田秋一等人低头 认错,但也带来了误解一似乎革命斗争就是中国式的武装暴动。正是因为情报局的文章没有明确指 出斗争方式,才导致事情复杂化,引起日本共产党内部一片混乱。一开始,德田和野坂都不同意情报局 的批评,而宫本显治、志贺义雄等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批评。中共的文章发表后,德田等人立刻转向,认 为应学习中共开展暴力斗争,夺取政权。但宫本一派则对此不满,进而另立中央。日共由此分裂为两 大派,反而削弱了反美斗争的力量④。这大概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结果。 说情报局发表文章鼓励印度也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同样是一种误解。 1月27日,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进展》,大力赞扬中国革 命的胜利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并列举了越南、南朝鲜、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正在开展的游击 活动和武装斗争。看起来是在宣传中国道路,但是仔细阅读文章的用词就会发现,社论把中国人民取 得的胜利归结为列宁、斯大林“战略与策略的学说获得胜利的显著证明”。就是说,功劳首先是苏联的。 更重要的是,社论在谈到印度共产党的任务时含混地说“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①详见崔衣《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未刊。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一东亚冷战格局形成 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72一188页。 2TutKo8.B.A,BLHyneHHble MHrPaHTbI H rocynapCTBo,MockBa:H3MA PAH,1998.c.6. ③《人民日报》1950年1月11日第1版。 ④曹天禄《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5一76页:日本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编《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段元培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5一148页。 44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4 期 1950 年 1 月《真理报》和情报局机关报载文批评日共的“和平转变论”,主要涉及苏联与美国在日 本的较量,与中国革命或中共的经验并无直接关系。在美国提出三八线的问题时,如前文所述,斯大林 曾企盼苏军能够获取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此事遭到美国拒绝,斯大林必定耿耿于怀。冷战爆发后, 美苏在日本的冲突愈加激烈,这主要反映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尽管美国决策层在缔结对日和约的时间 和方式上一直有不同意见,但是对苏立场日趋强硬却越来越明显①。战后初期,苏联始终坚持在 1945 年达成的协议框架内谈论对日和约的问题。从保证苏联远东安全和落实雅尔塔协定出发,斯大林三番 五次提出建议,希望尽快缔结对日和约,而美国对这些建议却根本不予理睬。苏联原本设想拉拢中国 共同参与讨论日本问题,所以不断向国民政府表示友好②。随着蒋介石政权的破败,这个帮手已实难指 望,中共在日本问题上一时又说不上话,莫斯科只能依靠日本内部的力量———日本共产党来对抗美国。 但此时日共执行的却是一条和平路线,主张与美国占领军合作,这能不令斯大林焦急万分? 这种情绪 在情报局的文章中一目了然。 文章首先指出,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就将注意力转向了日本。美国以种种借口拖延签订对日和 约,就是要“使美军对日长期占领合法化”。镇压民主运动,打击共产党和工会,对日本经济的控制,重 新武装日本军阀,以及空军和海军基地的广泛建立,都是表明美国企图把日本“作为反对苏联和反对亚 洲各国民主运动的军事冒险的主要基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民“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就 是团结起来与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接着,文章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批判日本共产党的现行路 线。文章指出,野坂参三等日共领袖试图证明,“战后的日本具备着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的一切必要条 件”,甚至认为美军的占领有利于日本实现民主化。文章在严厉地批评了日共的这种“和平革命”路线 后断言,这种理论是在粉饰和吹嘘美帝国主义,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③。 通观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中国革命的榜样,也没有一处提到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实在看不出 有何理由把这篇文章看作是苏联赞同和推广中共革命路线的范例。说到底,斯大林的不满就在于日共 没有执行苏共在 1947 年情报局会议上提出的新纲领,没有开展与美国占领军的斗争,而是继续采取和 平的、合作的方针。至于如何开展斗争,在情报局会议上和这篇文章中,都没有明确指示,至少是没有 谈到像中共那样开展武装斗争。斯大林之所以请中共发表文章,大概主要是考虑野坂参三长期居留延 安,与中国关系密切,希望中共帮助进行说服。而中共的出面自然有助于野坂参三、德田秋一等人低头 认错,但也带来了误解———似乎革命斗争就是中国式的武装暴动。正是因为情报局的文章没有明确指 出斗争方式,才导致事情复杂化,引起日本共产党内部一片混乱。一开始,德田和野坂都不同意情报局 的批评,而宫本显治、志贺义雄等人则认为应该接受批评。中共的文章发表后,德田等人立刻转向,认 为应学习中共开展暴力斗争,夺取政权。但宫本一派则对此不满,进而另立中央。日共由此分裂为两 大派,反而削弱了反美斗争的力量④。这大概是斯大林没有想到的结果。 说情报局发表文章鼓励印度也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同样是一种误解。 1 月 27 日,情报局机关报发表社论《殖民地与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进展》,大力赞扬中国革 命的胜利和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并列举了越南、南朝鲜、马来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国正在开展的游击 活动和武装斗争。看起来是在宣传中国道路,但是仔细阅读文章的用词就会发现,社论把中国人民取 得的胜利归结为列宁、斯大林“战略与策略的学说获得胜利的显著证明”。就是说,功劳首先是苏联的。 更重要的是,社论在谈到印度共产党的任务时含混地说,“根据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44 ① ② ③ ④ 详见崔丕: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与日本的抉择》,未刊。沈志华: 《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 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72—188 页。 见 Тишков. В. А,Вынужденные мигранты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осква: ИЭИА РАН,1998,с. 6。 《人民日报》1950 年 1 月 11 日第 1 版。 曹天禄: 《日本共产党的“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75—76 页; 日本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编: 《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段元培等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 145—148 页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