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资源_Lesson 7_中文阅读材料_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中苏分裂研究的若干问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103.6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档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4期 关于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 中苏分裂研究的若干问题 戴超武 内容提要]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冷战国际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为国际学界 所关注。根据新近解密的中俄外交档案及相关论著来看,赫鲁晓夫同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谈话的意图旨在改 善中苏两国的关系,但是中苏同盟经过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最后的破 裂。同时,中印边界冲突还使中共中央对印度不结盟政策的实质以及印度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重新 认识。 [关键词]中印边界冲突中苏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40180-06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有关外交史和中印边界作战史等著作中的记载。 和冷战国际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为国际学 刘晓回忆录除记述赫鲁晓夫两次谈话的基本内容 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相关档案 外,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苏共中央 文献,从更为广阔的国际史的角度研究中印边界 10月14日为刘晓举行高规格的送别宴会的因素 冲突在中苏分裂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中印 是“一九六二年十月爆发了一场加勒比海危机”。 边界冲突与几乎同时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之间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记载,赫鲁晓夫 关系,对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前和冲突第 当时说:苏联应古巴的要求,在古巴设置了中程导 一阶段的态度和政策,已有的研究大多引用时任 弹,以保卫古巴的安全。他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 中国驻苏大使刘晓的回忆录以及中方的相关论 安全方面也采取措施。该书还记述了苏联部长会 著。由于刘晓回忆录和中方有关论著对赫鲁晓夫 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在10月15日也“请刘晓转 谈话以及讲话的记载和论述,对认识和判断这一 告中国政府”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对于苏 时期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以及中印边界冲突对中 联上述表态的意图,吴冷西回忆录中的观点具有 苏分裂进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 代表性。他写道“赫鲁晓夫采取这种态度,同当 在依据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近解 时美苏在加勒比海关系紧张有关,那时他需要中 密的外交档案和其他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对上 国支持。”① 述有关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目前,俄国的有关档案已解密了赫鲁晓夫10 月13日的谈话和14日的讲话记录:而从中国外 一、赫鲁晓夫同刘晓的谈话和苏联对中 交部现已解密的档案中,尚未发现记录赫鲁晓夫 印边界冲突的政策 同刘晓这两次谈话的文献。根据俄国的档案,赫 鲁晓夫在10月13日同刘晓的会谈中首先阐述了 赫鲁晓夫在1962年10月13日同中国驻苏 苏联对国际形势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立场。他 大使刘晓的会谈及赫鲁晓夫在10月14日欢送刘 指出:帝国主义分子已在老挝、阿尔及利亚、也门 晓离任的酒会上的讲话,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们视 和印度尼西亚遭到了失败。苏联不仅没在反动势 为苏联为了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得中国的支持而 力面前退让,反而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向埃及 作出的重要姿态。对赫鲁晓夫两次谈话的内容, 的纳赛尔提供飞机,给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提供 在可资利用的档案文献完全解密之前,研究者们潜水艇,甚至为这些设备配备了苏联军事人员。 基本上利用的是刘晓的回忆录、中国官方编撰的 在古巴,苏联通过向卡斯特罗提供武器和“其他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冷战与中印边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Y门770017)的中期成果:本项目还得到上海市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406)的资助。 -180-

关于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和 中苏分裂研究的若干问题 戴超武 [内容提要]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冷战国际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为国际学界 所关注。根据新近解密的中俄外交档案及相关论著来看,赫鲁晓夫同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谈话的意图旨在改 善中苏两国的关系,但是中苏同盟经 过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最后的破 裂。同时,中印边界冲突还使中共中央对印度不结盟政策的实质以及印度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重新 认识。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中苏分裂 古巴导弹危机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4-0180-06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冷战与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项 目 编 号:09YJA770017 ) 的 中 期 成 果;本项目还得到上海市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406)的资助。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和冷战国际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为国际学 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利用相关档案 文献,从更为广阔的国际史的角度研究中印边界 冲突在中苏分裂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中印 边界冲突与几乎同时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之间的 关系,对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前和冲突第 一阶段的态度和政策,已有的研究大多引用时任 中国驻苏大使刘晓的回忆录以及中方的相关论 著。由于刘晓回忆录和中方有关论著对赫鲁晓夫 谈话以及讲话的记载和论述,对认识和判断这一 时期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以及中印边界冲突对中 苏分裂进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 在依据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近解 密的外交档案和其他可资利用的文献资料,对上 述有关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一、赫鲁晓夫同刘晓的谈话和苏联对中 印边界冲突的政策 赫鲁晓夫在 1962 年 10 月 13 日 同 中 国 驻 苏 大使刘晓的会谈及赫鲁晓夫在 10 月 14 日欢送刘 晓离任的酒会上的讲话,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们视 为苏联为了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得中国的支持而 作出的重要姿态。对赫鲁晓夫两次谈话的内容, 在可资利用的档案文献完全解密之前,研究者们 基本上利用的是刘晓的回忆录、中国官方编撰的 有关外交史和中印边界作战史等著作中的记载。 刘晓回忆录除记述赫鲁晓夫两次谈话的基本内容 外,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 就 是 苏 共 中 央 10 月 14 日为刘晓举行高规格的送别宴会的因素 是“一九六二年十月爆发了一场加勒比海危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记载,赫鲁晓夫 当时说:苏联应古巴的要求,在古巴设置了中程导 弹,以保卫古巴的安全。他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 安全方面也采取措施。该书还记述了苏联部长会 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在 10 月 15 日也“请刘晓转 告中国政府”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情况。对于苏 联上述表态的意图,吴冷西回忆录中的观点具有 代表性。他写道:“赫鲁晓夫采取这种态度,同当 时美苏在加勒比海关系紧张有关,那时他需要中 国支持。”① 目前,俄国的有关档案已解密了赫鲁晓夫 10 月 13 日的谈话和 14 日的讲话记录;而从中国外 交部现已解密的档案中,尚未发现记录赫鲁晓夫 同刘晓这两次谈话的文献。根据俄国的档案,赫 鲁晓夫在 10 月 13 日同刘晓的会谈中首先阐述了 苏联对国际形势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立场。他 指出:帝国主义分子已在老挝、阿尔及利亚、也门 和印度尼西亚遭到了失败。苏联不仅没在反动势 力面前退让,反而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向埃及 的纳赛尔提供飞机,给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提供 潜水 艇,甚至为这些设备配备了苏联军事人员。 在古巴,苏联通过向卡斯特罗提供武器和“其 他 — 180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 年第 4 期

旧史新论 手段”,“已控制了鳄鱼的腹部”。赫鲁晓夫强调 合国大使佐林。赫鲁晓夫显然不可能在苏联正紧 说:虽然这些都花费甚巨,“但我们还在这样做, 张秘密部署导弹的情况下,向中方通报有关情况。 因为它符合革命力量的利益”。对于中苏关系, 而赫鲁晓夫之所以决定向古巴运送导弹的一个主 赫鲁晓夫告诉刘晓“我们最渴望的梦想就是排 要考虑是,他认为美国在11月中旬国会中期选举 除目前分离我们的寒流,重新回归我们在1958年 之前不会发现苏联的部署行动。这样,赫鲁晓夫 之前所拥有的那种亲密关系……我们两党有责任 在10月13日和14日同刘晓会谈以及米高扬15 …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国际共产主义的共同阵 日会见刘晓的时候(如果米高扬在这一天会见刘 线。”在谈到中印边界问题时,赫鲁晓夫表示:他 晓的话),他们是无从想象出,在加勒比海上将会 认为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诸如谈判、将部队后撤20 爆发后来那样的导弹危机,因而也就不可能在那 公里等步骤,都是合理的,印度在这个问题上的立 时就要求中国“在维护古巴安全方面采取措施”。 场是不理智的:印度的立场“是以发号施令为基 另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史实是:美国最早知 础,然而边界争端是不能用这种方式解决的”。 道古巴正在修建导弹发射井的时间,也是在10月 中国人是“我们的兄弟”,而印度人仅仅是“朋14日上午根据U-2侦察机所拍摄的照片作出的 友”。对刘晓通报的中印边界紧张局势,赫鲁晓 判断。 夫强调说,如果印度发起进攻,苏联将站在中国一 既然没有可能谈到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问题, 边“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容许有中立。中立将是 那么,赫鲁晓夫这两次谈话的目的究竞是什么呢? 背叛…我们将始终在一个阵营里,同甘共苦。” 根据业已解密的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论著,赫鲁 在10月14日欢送刘晓的酒会上,赫鲁晓夫希望 晓夫的主要目的还是想修补中苏关系,避免中苏 立即消除中苏同盟中存在的问题,翻开两党关系 同盟最终破裂。1959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 新的一页。赫鲁晓夫再次告诉刘晓,作为中国的 中苏两党在这一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给两 盟友,苏联将在中国同印度的冲突中站在中国的 党两国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并使得中苏分歧 一边。苏共中央领导人科兹洛夫、柯西金等表示: 公开化。但中苏两党都不愿走向破裂,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讲话是代表中央的意见,苏共中央在 还不断作出友好姿态表示其改善中苏关系的意 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愿。在军事技术转让方面,赫鲁晓夫在1961年1 把俄国档案资料同刘晓回忆录以及中方外交 月21日给中国政府的信件中表示:苏联准备向中 史著作的记述加以对照,可以发现涉及到认识中 国提供米格21-Φ13型战斗机的技术,并在中国 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 建厂生产此种型号的战斗机。为帮助中国渡过经 题:赫鲁晓夫和米高扬有没有在10月13日和15 济困难,赫鲁晓夫在1961年2月27日还决定向 日向中方通报有关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情况?与第 中国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食糖。另外,苏 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是,赫鲁晓夫同刘晓谈话的 联用硬通货购买中国的1000吨白银,以便中国使 目的是什么?在目前解密的有关赫鲁晓夫的这两 用这些硬通货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中共中央领 次讲话的俄国档案中,尚未发现赫鲁晓夫告诉刘 导人当时对苏联的这些举措给予了极高评价。但 晓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及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 从苏共二十二大开始,中苏两党关系由于苏共对 安全方面采取措施的记载。过去虽有研究者认为 阿尔巴尼亚的抨击而再度紧张,特别是1962年4 赫鲁晓夫在此次谈话中不可能向中方通报部署导 月中旬到5月底发生的“伊塔事件”,对中苏关系 弹的情况,但基本上都是基于推测。另外,根据俄 产生了致命的伤害。因此,当中国向苏联通报中 国档案的记载,米高扬是在肯尼迪10月22日公 印边界的紧张局势以及中国有可能采取“自卫反 开宣布美国将对苏联开往古巴的船只实施海上封 击”的时候,在赫鲁晓夫看来,苏联如在边界争端 锁之后,才在10月23日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样的涉及到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支持中国的 的情况向中方通报的,而不是中国外交史著作中 话,那么中国也肯定会采取相应的行动缓和同苏 所记载的10月15日.② 联的关系。赫鲁晓夫此时的讲话,同后来爆发的 另外,对于苏联是否在10月中旬之前向中方 古巴导弹危机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通报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情况,还可以从苏联部署 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前以及冲突爆发后 导弹计划制订和实施本身进行相应的判断。由于 的第一阶段,赫鲁晓夫还在不同场合表明苏联对 整个导弹部署行动计划高度保密,苏联国内甚至 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从而也可较为清晰地认识 都没有将有关情况通知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和驻联 赫鲁晓夫的政策目的。他在10月11日和14日 -181—

手段”,“已 控 制 了 鳄 鱼 的 腹 部”。赫 鲁 晓 夫 强 调 说:虽然这 些 都 花 费 甚 巨,“但我们还在这样做, 因为它符 合 革 命 力 量 的 利 益”。对 于 中 苏 关 系, 赫鲁晓夫 告 诉 刘 晓:“我 们 最 渴 望 的 梦 想 就 是 排 除目前分离我们的寒流,重新回归我们在 1958 年 之前所拥有的那种亲密关系……我们两党有责任 ……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国际共产主义的共同阵 线。”在谈到中 印 边 界 问 题 时,赫 鲁 晓 夫 表 示:他 认为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诸如谈判、将部队后撤 20 公里等步骤,都是合理的,印度在这个问题上的立 场是不理 智 的;印 度 的 立 场“是 以 发 号 施 令 为 基 础,然而边界争端是不能 用这种方式解决的”。 中国人 是“我 们 的 兄 弟”,而 印 度 人 仅 仅 是“朋 友”。对刘晓 通 报 的 中 印 边 界 紧 张 局 势,赫 鲁 晓 夫强调说,如果印度发起进攻,苏联将站在中国一 边。“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容许有中立。中立将是 背叛……我们将始终在一个阵营里,同甘共苦。” 在 10 月 14 日欢送刘晓的酒会上,赫鲁晓夫希望 立即消除中苏同盟中存在的问题,翻开两党关系 新的一页。赫鲁晓夫再次告诉刘晓,作为中国的 盟友,苏联将在中国同印度的冲突中站在中国的 一边。苏共中央领导人科兹洛夫、柯西金等表示: 赫鲁晓夫的讲话是代表中央的意见,苏共中央在 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把俄国档案资料同刘晓回忆录以及中方外交 史著作的记述加以对照,可以发现涉及到认识中 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 题:赫鲁晓夫和米高扬有没有在 10 月 13 日和 15 日向中方通报有关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情况? 与第 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是,赫鲁晓夫同刘晓谈话的 目的是什么? 在目前解密的有关赫鲁晓夫的这两 次讲话的俄国档案中,尚未发现赫鲁晓夫告诉刘 晓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及希望中国在维护古巴 安全方面采取措施的记载。过去虽有研究者认为 赫鲁晓夫在此次谈话中不可能向中方通报部署导 弹的情况,但基本上都是基于推测。另外,根据俄 国档案的记载,米高扬是在肯尼迪 10 月 22 日公 开宣布美国将对苏联开往古巴的船只实施海上封 锁之后,才在 10 月 23 日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的情况向中方通报的,而不是中国外交史著作中 所记载的 10 月 15 日。② 另外,对于苏联是否在 10 月中旬之前向中方 通报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情况,还可以从苏联部署 导弹计划制订和实施本身进行相应的判断。由于 整个导弹部署行动计划高度保密,苏联国内甚至 都没有将有关情况通知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和驻联 合国大使佐林。赫鲁晓夫显然不可能在苏联正紧 张秘密部署导弹的情况下,向中方通报有关情况。 而赫鲁晓夫之所以决定向古巴运送导弹的一个主 要考虑是,他认为美国在 11 月中旬国会中期选举 之前不会发现苏联的部署行动。这样,赫鲁晓夫 在 10 月 13 日和 14 日同刘晓会谈以及米高扬 15 日会见刘晓的时候(如果米高扬在这一天会见刘 晓的话) ,他们是无从想象出,在加勒比海上将会 爆发后来那样的导弹危机,因而也就不可能在那 时就要求中国“在维护古巴安全方面采取措施”。 另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史实是:美国最早知 道古巴正在修建导弹发射井的时间,也是在 10 月 14 日上午根据 U - 2 侦察机所拍摄的照片作出的 判断。 既然没有可能谈到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问题, 那么,赫鲁晓夫这两次谈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业已解密的档案文献和相关研究论著,赫鲁 晓夫的主要目的还是想修补中苏关系,避免中苏 同盟最终破裂。1959 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 中苏两党在这一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给两 党两国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害,并使得中苏分歧 公开化。但中苏两党都不愿走向破裂,赫鲁晓夫 还不断作 出 友 好 姿 态 表 示 其 改 善 中 苏 关 系 的 意 愿。在军事技术转让方面,赫鲁晓夫在 1961 年 1 月 21 日给中国政府的信件中表示:苏联准备向中 国提供米格 21 - Ф13 型战斗机的技术,并在中国 建厂生产此种型号的战斗机。为帮助中国渡过经 济困难,赫鲁晓夫在 1961 年 2 月 27 日 还 决 定 向 中国提供 100 万吨粮食和 50 万吨食糖。另外,苏 联用硬通货购买中国的 1000 吨白银,以便中国使 用这些硬通货向其他国家购买粮食。中共中央领 导人当时对苏联的这些举措给予了极高评价。但 从苏共二十二大开始,中苏两党关系由于苏共对 阿尔巴尼亚的抨击而再度紧张,特别是 1962 年 4 月中旬到 5 月底发生的“伊塔事件”,对中苏关系 产生了致命的伤害。因此,当中国向苏联通报中 印边界的紧张局势以及中国有可能采取“自卫反 击”的时候,在赫鲁晓夫看来,苏联如在边界争端 这样的涉及到重大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支持中国的 话,那么中国也肯定会采取相应的行动缓和同苏 联的关系。赫鲁晓夫此时的讲话,同后来爆发的 古巴导弹危机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在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前以及冲突爆发后 的第一阶段,赫鲁晓夫还在不同场合表明苏联对 中印边界冲突的立场,从而也可较为清晰地认识 赫鲁晓夫的政策目的。他 在 10 月 11 日 和 14 日 — 181 — 旧史新论

旧史新论 举行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指出,印度的要求 的情况等。 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我们对尼赫鲁感 赫鲁晓夫对中国的示好,并未产生预期的结 到失望”。10月23日,赫鲁晓夫在同以乔治 果。因为此时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看来,中苏两党 乌-德治为首的罗马尼亚代表团进行会谈时,专 自1959年以来所有的重大分歧依然存在,中共中 门谈到了尼赫鲁的政策和中印关系。赫鲁晓夫表 央对赫鲁晓夫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因此,毛泽 示:总的说来,尼赫鲁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中立国 东在听了刘晓的汇报后决定暂不答复苏联。在刘 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摇摆不定。最近在国大党 晓离任的七个星期后,中国才派出前驻印度大使 和反动势力的影响下,尼赫鲁似乎更加倒向帝国 潘自力担任新的驻苏大使,而这一阶段恰好是中 主义国家。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对中印边界冲突 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关键时期。契尔沃 的立场实际上就是反动的。中国方面最近已建议 年科多次要求面见毛泽东,但未能如愿。除在 将各自的部队从双方边界线上后撒20公里,而印 10月20日向契尔沃年科通报边界冲突爆发的情 度方面在反动势力的压力下拒绝了这一建议,它 况后,中方极少再向苏联通报有关情况。对苏联 们认为边界必须是“麦克马洪线”。赫鲁晓夫此要求中方解释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的请求, 次谈话的核心几乎就是10月25日《真理报》社中国也只是笼统告之:这段传统习惯线基本上是 论的主旨。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谈到印度共产党 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而行的。但与此同时,中国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立场和态度。他批评印共总方面对苏联在边界冲突爆发后没有立即表态感到 书记南布迪里巴德的观点,指出南布迪里巴德的 非常不满。章汉夫10月24日,在接见朝鲜驻华 行为将导致印共的分裂。在10月30日同捷克斯 使馆参赞时说“谁在侵略,谁拒绝谈判,谁进攻, 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诺沃提尼会谈时,赫鲁晓夫 谁搞颠覆,都是印度。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了解真 说,苏联同中国的关系不会变得更糟,中国在中印 相,了解中国的立场,支持我们,我们表示感谢。 边界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印度 苏联报纸至今一字未提。”《填理报》10月25日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采取了错误的立场”⑤。这里 的社论并未引起中方进一步的反应:《人民日报》 值得注意的是,赫鲁晓夫同乔治乌-德治和诺沃 在转载《填理报》社论时只是把它放在北越外长 提尼会谈时,古巴导弹危机已开始,赫鲁晓夫在此 支持中国的讲话和北朝鲜支持中国的声明之后。 时依然表示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 《队民日报》10月25日支持古巴反美的社论,也 立场。 早于《填理报》社论几个小时。10月24日中国政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 府提出了解决边界间题的三项建议,遭到了尼赫 年科在10月22日向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递交了 鲁的拒绝。随后,《人民日报》在10月27日发表 一份备忘录,表明苏联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 的《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的文章 立场和态度。苏联在备忘录中说:苏联“完全支 中,虽然批评尼赫鲁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顽固立 持你们通过谈判解决同印度之间的边界争端的愿 场,但同时意在抨击苏联同印度这样的“反动的 望。谈判会阻止冲突的进一步尖锐化并为和平解 民族主义国家”交朋友的政策。中共中央在11 决冲突制造气氛”。“这样的路线是符合整个社 月14日向全国省、市、自治区发出的通知中特别 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的。”苏联支持中国对“麦克马 指出“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揭露了尼赫鲁是反 洪线”的立场“即麦克马洪线并不是已定的国界 动的民族主义者,撕破了尼赫鲁的和平中立和不 线。它是沉痛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④。10月24 结盟政策的假面具,暴露了帝国主义指使印度反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 动派进行反华反人民的阴谋,同时也使赫鲁晓夫 三项建议。10月25日,《真理报》就中印边界冲 集团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6与此同时,中国对 突发表题为“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普遍和平”的 苏联在这一时期向印度出售军事物资特别是作战 社论。社论谴责印度受帝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已 飞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愤怒,并判定这是苏联 成为冲突的罪魁祸首:同时批评了印度共产党滑 依然继续“偏祖”印度的重要标志。 向民族沙文主义,损害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这是苏联公开表明自己立场、支持中国的标志。 二、苏联向印度出售军事装备、古巴导 苏联在11月初还向中方提供有关印度的情报。 弹危机和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政策的变化 契尔沃年科在11月3日和5日向中方通报了赫 鲁晓夫与尼赫鲁的通信,以及苏印两国官员会谈 有关苏联向印度出售军事物资的问题,后来 -182-

举行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指出,印度的要求 是对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侮 辱,“我 们 对 尼 赫 鲁 感 到失 望 ”。10 月 23 日,赫鲁晓夫在同 以乔治 乌 - 德治为首的罗马尼亚代表团进行会谈时,专 门谈到了尼赫鲁的政策和中印关系。赫鲁晓夫表 示:总的说来,尼赫鲁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中立国 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摇摆不定。最近在国大党 和反动势力的影响下,尼赫鲁似乎更加倒向帝国 主义国家。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对中印边界冲突 的立场实际上就是反动的。中国方面最近已建议 将各自的部队从双方边界线上后撤 20 公里,而印 度方面在反动势力的压力下拒绝了这一建议,它 们认为边 界 必 须 是“麦 克 马 洪 线”。赫 鲁 晓 夫 此 次谈话的核 心 几 乎 就 是 10 月 25 日《真 理 报》社 论的主旨。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谈到印度共产党 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立场和态度。他批评印共总 书记南布迪里巴德的观点,指出南布迪里巴德的 行为将导致印共的分裂。在 10 月 30 日同捷克斯 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诺沃提尼会谈时,赫鲁晓夫 说,苏联同中国的关系不会变得更糟,中国在中印 边界问题 上 的 立 场 基 本 上 是 正 确 的,“因 为 印 度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采取了错误的立场”③ 。这 里 值得注意的是,赫鲁晓夫同乔治乌 - 德治和诺沃 提尼会谈时,古巴导弹危机已开始,赫鲁晓夫在此 时依然表示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 立场。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苏联驻华大使 契 尔 沃 年科在 10 月 22 日向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递交了 一份备忘录,表明苏联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 立场和态 度。苏 联 在 备 忘 录 中 说:苏 联“完 全 支 持你们通过谈判解决同印度之间的边界争端的愿 望。谈判会阻止冲突的进一步尖锐化并为和平解 决冲突制 造 气 氛”。“这样的路线是符合整个社 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的。”苏联支持中国对“麦克马 洪线”的立场,“即麦克马洪线并不是已定的国界 线。它是沉痛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④ 。10 月 24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 三项建议。10 月 25 日,《真 理 报》就 中 印 边 界 冲 突发表题为“为了人民的利益 为了普遍和平”的 社论。社论谴责印度受帝国主义分子的煽动,已 成为冲突的罪魁祸首;同时批评了印度共产党滑 向民 族 沙 文 主 义,损害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这是 苏 联 公 开 表 明 自 己 立 场、支持中国的标志。 苏联 在 11 月初还向中方提供有关印度的情报。 契尔沃年科在 11 月 3 日和 5 日向中方通报了赫 鲁晓夫与尼赫鲁的通信,以及苏印两国官员会谈 的情况等。 赫鲁晓夫对中国的示好,并未产生预 期 的 结 果。因为此时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看来,中苏两党 自 1959 年以来所有的重大分歧依然存在,中共中 央对赫鲁晓夫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因此,毛泽 东在听了刘晓的汇报后决定暂不答复苏联。在刘 晓离任的七个星期后,中国才派出前驻印度大使 潘自力担任新的驻苏大使,而这一阶段恰好是中 印边界冲突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关键时期。契尔沃 年科多次要求面见毛泽东,但都未能如愿。除在 10 月 20 日向契尔沃年科通报边界冲突爆发的情 况后,中方极少再向苏联通报有关情况。对苏联 要求中方解释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的请求, 中国也只是笼统告之:这段传统习惯线基本上是 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而行的。但与此同时,中国 方面对苏联在边界冲突爆发后没有立即表态感到 非常不满。章汉夫 10 月 24 日,在 接 见 朝 鲜 驻 华 使馆参赞时说:“谁在侵略,谁拒绝谈判,谁进攻, 谁搞颠覆,都是印度。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了解真 相,了解中 国 的 立 场,支 持 我 们,我 们 表 示 感 谢。 苏联报纸至今一字未提。”⑤《真理报》10 月 25 日 的社论并未引起中方进一步的反应;《人民日报》 在转载《真 理 报》社论时只是把它放在北越外长 支持中国的讲话和北朝鲜支持中国的声明之后。 《人民日报》10 月 25 日支持古巴反美的社论,也 早于《真理报》社论几个小时。10 月 24 日中国政 府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遭到了尼赫 鲁的拒绝。随后,《人民日报》在 10 月 27 日发表 的《从中印 边 界 问 题 再 论 尼 赫 鲁 的 哲 学》的 文 章 中,虽然批评尼赫鲁政府在边界问题上的顽固立 场,但同时意在抨击苏联同印度这样的“反 动 的 民族主 义 国 家”交 朋 友 的 政 策。中 共 中 央 在 11 月 14 日向全国省、市、自治区发出的通知中特别 指出:“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揭露了尼赫鲁是反 动的民族主义者,撕破了尼赫鲁的和平中立和不 结盟政策的假面具,暴露了帝国主义指使印度反 动派进行反华反人民的阴谋,同时也使赫鲁晓夫 集团处于非 常 尴 尬 的 地 位。”⑥ 与 此 同 时,中 国 对 苏联在这一时期向印度出售军事物资特别是作战 飞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愤怒,并判定这是苏联 依然继续“偏袒”印度的重要标志。 二、苏联向印度出售军事装 备、古 巴 导 弹危机和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政策的变化 有关苏联向印度出售军事物资的问题,后来 — 182 — 旧史新论

旧史新论 成为中苏论战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共中央领导 况的日期外,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 人看来:赫鲁晓夫“支持印度反动派对社会主义 注:苏联部署导弹的决定和进展情况,赫鲁晓夫决 的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同美国一起,用军事援助, 定从古巴撒出导弹后希望中国支持他的行动,中 去鼓励和帮助印度反动派向中国进行军事挑 国的反应对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采取 衅”⑦。而赫鲁晓夫则认为,苏联向印度出售先进 新政策,特别是苏联恢复对印度的军售的影响。 的军事武器和装备,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同帝国主 有关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意图, 义的斗争中争取印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到1962 学界已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研究。对于赫鲁晓夫 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时,印度已接收八架运输 的决定,米高扬、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持有不同意 机,米格21型战斗机尚未交付。更为重要的是, 见,但并未说服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确信,在11 苏联在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技术之后,却在原子能 月初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前,美国不会发现苏联的 领域加强同印度的合作,并在1962年10月就和 部署行动,因而应在此之前完成导弹部署:等国会 平利用原子能援助印度的问题达成协议。 选举结束后,他计划访问华盛顿,并当面告诉肯尼 鉴于苏印的此种军事合作,中国在1962年中 迪有关情况,届时肯尼迪除了接受现实外没有别 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前就指责苏联说:苏联以低价 的选择。赫鲁晓夫甚至认为,到11月告诉肯尼迪 卖给印度战斗机,这是不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有关部署导弹的消息后,美苏关系将会得到改善。 的。赫鲁晓夫在10月13日同刘晓会谈时也对此 1962年5月24日,赫鲁晓夫召开苏共中央主席 作了特别的解释。他指出:“了解这种情况的人团和国防委员会联席会议,正式讨论在古巴部署 都会明白,这种出售不会影响印度和中国在边界 导弹的问题。导弹部署计划由苏联国防委员会和 冲突中的力量对比。没有人可以只用直升机和运 苏军总参谋部负责制订,7月4日国防部长马利 输机打仗,也没有人可以使用这些飞机赢得战 诺夫斯基批准后,赫鲁晓夫在7月7日予以批准。 争。”刘晓在离任前拜会米高扬时曾提到这一问 到10月22日,苏联在古巴的军事力量共计有 题。周恩来在10月8日接见契尔沃年科时特别 41902名军人,12枚“月神”战术核导弹,42枚中 强调:印度使用的苏制米式直升飞机和苏制运输 程导弹,80枚巡航导弹,42架伊尔28型轰炸机 机,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运送军需,这对我们前 (其中7架完成组装),42架米格21型战斗机,24 方战士是有影响的。对中方的抱怨,赫鲁晓夫希 处地空导弹基地。⑩ 望向中国提供战斗机以表明自己是中国真正的朋 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后,美国决策者经 友。因此,契尔沃年科在10月8日同周恩来会谈 过内部讨论,决定采取海上封锁的措施,禁止一切 时曾提出,苏联将同意在中国生产改进型的米格 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物资。10月22日,肯尼 21P℉型战斗机,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举措在社 迪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不能接受苏联在 会主义国家中尚属第一次,但中国并未接受这一 古巴部署导弹,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10月24 提议。⑨另外,为进一步向中国表明苏联的政策立 日上午10时,美军正式实施海上封锁:就在同一 场,赫鲁晓夫在10月14日下令推迟向印度交付 天上午,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表示希望 米格21型战斗机。对周恩来在10月8日会谈中 解决导弹危机,因为在他看来,继续与肯尼迪进行 所关注的苏联卖给印度飞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 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会有什么成效,所以他提议运 契尔沃年科10月22日正式向章汉夫递交了一份 送导弹的船只停止前进,或就地等待封锁结束,或 备忘录。备忘录解释说:“到目前为止,苏联一共 返航。10月25日,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 卖给印度8架AH-12型飞机和20架M-4型直 上决定从古巴撤出导弹。26日,苏联船只全部掉 升飞机。很明显,这几架飞机没有什么军事意义, 头返回苏联,《真理报》当天头版标题是《尽一切 也不会影响力量的对比。”” 努力避免战争》:28日上午,赫鲁晓夫主持中央主 中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态度和反应,对苏联 席团会议,决定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 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席团还决定立即广播给肯尼迪的信件。肯尼迪 使中苏的矛盾和分歧更加公开和加深,双方的关听到苏联答复的广播稿后如释重负,肯尼迪政府 系实际上已经破裂。要认识古巴导弹危机同中印通过“美国之音”发表了欢迎赫鲁晓夫决定的声 边界冲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古巴导弹危机在赫 明。至此,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 鲁晓夫对中印边界冲突态度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赫鲁晓夫和苏联其他领导人事后对撒出导弹的决 除前文所提的苏联向中国通报在古巴部署导弹情 定作了辩解。 —183—

成为中苏论战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共中央领导 人看来:赫 鲁 晓 夫“支 持 印 度 反 动 派 对 社 会 主 义 的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同美国一起,用军事援助, 去鼓励和帮助印度 反动派向中国进行军事挑 衅”⑦ 。而赫鲁晓夫则认为,苏联向印度出售先进 的军事武器和装备,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同帝国主 义的斗争 中 争 取 印 度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一。到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时,印度已接收八架运输 机,米格 21 型战斗机尚未交付。更 为 重 要 的 是, 苏联在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技术之后,却在原子能 领域加强同印度的合 作,并 在 1962 年 10 月 就 和 平利用原子能援助印度的问题达成协议。 鉴于苏印的此种军事合作,中国在 1962 年中 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前就指责苏联说:苏联以低价 卖给印度战斗机,这是不符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的。赫鲁晓夫在 10 月 13 日同刘晓会谈时也对此 作了特别 的 解 释。他 指 出:“了解这种情况的人 都会明白,这种出售不会影响印度和中国在边界 冲突中的力量对比。没有人可以只用直升机和运 输 机 打 仗,也没有人可以使用这 些飞机赢得战 争。”⑧ 刘晓在离任前拜会米高扬时曾提到这一问 题。周恩来在 10 月 8 日接见契尔沃年科 时 特 别 强调:印度使用的苏制米式直升飞机和苏制运输 机,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运送军需,这对我们前 方战士是有影响的。对中方的抱怨,赫鲁晓夫希 望向中国提供战斗机以表明自己是中国真正的朋 友。因此,契尔沃年科在 10 月 8 日同周恩来会谈 时曾提出,苏联将同意在中国生产改进型的米格 21PF 型战斗机,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举措在社 会主义国家中尚属第一次,但中国并未接受这一 提议。⑨ 另外,为进一步向中国表明苏联的政策立 场,赫鲁晓夫在 10 月 14 日下令推迟向印度交付 米格 21 型战斗机。对周恩来在 10 月 8 日会谈中 所关注的苏联卖给印度飞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 契尔沃年科 10 月 22 日正式向章汉夫递交了一份 备忘录。备忘录解释说:“到目前为止,苏联一共 卖给印度 8 架 AH - 12 型飞机和 20 架 M - 4 型直 升飞机。很明显,这几架飞机没有什么军事意义, 也不会影响力量的对比。”⑩ 中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态度和反应,对 苏 联 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使中苏的矛盾和分歧更加公开和加深,双方的关 系实际上已经破裂。要认识古巴导弹危机同中印 边界冲突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古巴导弹危机在赫 鲁晓夫对中印边界冲突态度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除前文所提的苏联向中国通报在古巴部署导弹情 况的日期外,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 注:苏联部署导弹的决定和进展情况,赫鲁晓夫决 定从古巴撤出导弹后希望中国支持他的行动,中 国的反应对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采取 新政策,特别是苏联恢复对印度的军售的影响。 有关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意图, 学界已进行了系统而详实的研究。对于赫鲁晓夫 的决 定,米 高 扬、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持有不同意 见,但并未说 服 赫 鲁 晓 夫。赫 鲁 晓 夫 确 信,在 11 月初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前,美国不会发现苏联的 部署行动,因而应在此之前完成导弹部署;等国会 选举结束后,他计划访问华盛顿,并当面告诉肯尼 迪有关情况,届时肯尼迪除了接受现实外没有别 的选择。赫鲁晓夫甚至认为,到 11 月告诉肯尼迪 有关部署导弹的消息后,美苏关系将会得到改善。 1962 年 5 月 24 日,赫 鲁 晓 夫 召 开 苏 共 中 央 主 席 团和国防委员会联席会议,正式讨论在古巴部署 导弹的问题。导弹部署计划由苏联国防委员会和 苏军总参谋部 负 责 制 订,7 月 4 日 国 防 部 长 马 利 诺夫斯基批准后,赫鲁晓夫在 7 月 7 日予以批准。 到 10 月 22 日,苏 联 在 古 巴 的 军 事 力 量 共 计 有 41902 名军人,12 枚“月神”战术核导弹,42 枚 中 程导弹,80 枚 巡 航 导 弹,42 架 伊 尔 28 型 轰 炸 机 (其中 7 架完成组装) ,42 架米格 21 型战斗机,24 处地空导弹基地。瑏瑡 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后,美国决 策 者 经 过内部讨论,决定采取海上封锁的措施,禁止一切 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物 资。10 月 22 日,肯 尼 迪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不能接受苏联在 古巴部署导弹,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10 月 24 日上午 10 时,美军正式实施海上封锁;就在同一 天上午,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表示希望 解决导弹危机,因为在他看来,继续与肯尼迪进行 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会有什么成效,所以他提议运 送导弹的船只停止前进,或就地等待封锁结束,或 返航。10 月 25 日,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 上决定从古巴撤出导弹。26 日,苏联船只全部掉 头返回苏联,《真 理 报》当天头版标题是《尽 一 切 努力避免战争》;28 日上午,赫鲁晓夫主持中央主 席团会议,决定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 主席团还决定立即广播给肯尼迪的信件。肯尼迪 听到苏联答复的广播稿后如释重负,肯尼迪政府 通过“美国 之 音”发表了欢迎赫鲁晓夫决定的声 明。至此,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开始缓和。 赫鲁晓夫和苏联其他领导人事后对撤出导弹的决 定作了辩解。 — 183 — 旧史新论

旧史新论 如果赫鲁晓夫在10月22日之后需要中国支 印度出售军火的愤恨。余湛说:你们给印度武器, 持他,那么也是需要中国支持他撤回导弹的决定, 印度用你们给它的飞机、汽车把军队运送到前线 《填理报》10月25日发表的社论毫无疑问是要达 向我们进攻。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我们对此十 到这一目的。但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所作所为大失 分愤慨。…问题不在于数量,你再多给些我们 所望。对于古巴导弹危机,中共中央的基本立场 也不在乎。但是你们这样做,是在政治上给印度 是“我们反对的是苏联在美国的要挟面前惊惶 很大的支持。尼赫鲁这样顽固,不愿和平解决问 失措,放弃维护古巴政府的主权,也反对美国要求 题,你们要负一部分责任。…使印度感到它背 对古巴实行国际监察,侵犯古巴主权。”陈毅后来 后除了美国支持外,还有苏联的支持。 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根本就不应该把核武器运 对于赫鲁晓夫政策的变化,章汉夫在11月7 进古巴,既然运进去,就不应该随便搬走。运进去 日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为什么从10月25日 经过古巴同意,撒出来也必须经过古巴同意。随 到31日仅仅5天之内就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 便运,随便撤,都是错误的。苏联不是依靠人民, 在25日古巴的局势非常紧张,赫鲁晓夫害怕,怕 依靠反帝反殖的力量,而是依靠核武器,以古巴为 得要死……因此赫鲁晓夫就骗我们,他是一个彻 赌注同美国赌博。”@此外,中共中央领导人纷纷 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⑧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看来, 发表讲话支持古巴,从11月3日至6日,连续在 赫鲁晓夫起初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 古巴驻华大使馆前举行群众集会,据报道有超过端问题上的立场,来换取中国方面在古巴导弹危 500万人参加集会。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表一 机中支持苏联,因此短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观 系列声明和文章,通过赞扬古巴的反美斗争,批评 望态度。但是“赫鲁晓夫在加勒比海美苏核对 苏联的政策立场,将中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上的分 抗的危机中,受到了美国公开的羞辱,在全世界面 歧公之于众。在这些声明、社论和文章中,中共中 前大丢面子。他对我们坚决支持古巴的立场,对 央只字不提苏联在结束古巴导弹危机中的作用。 我们反对肯尼迪提出而经他同意的对古巴进行国 而《人民日报》在11月5日发表的题为“大无畏 际监察的侵犯古巴主权的行为,恼羞成怒。于是 的古巴人民是最强大的战略武器”的社论,更是 从这个时候起,赫鲁晓夫发动了新一轮的反华浪 将赫鲁晓夫的政策称为“绥靖政策”。11月16 潮”。中共中央明确的结论是“苏联对印度采取 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再次进行“自卫反击作 了一味迁就的错误政策,缺乏原则”©。 战”,可能是对这一时期苏联政策的一个回答。 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作出这样的反应,是试 三、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苏分裂 图利用几乎导致发生核灾难的事件来积累政治资 进程的影响 本。于是,赫鲁晓夫决定改变苏联在中印边界冲 突中的立场。11月5日,《真理报》发表题为“谈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 判是解决冲突的途径”的文章,再次表明苏联在 的,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产生 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中立立场。赫鲁晓夫在古巴导 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中共 弹危机结束后多次发泄他对中国政策的强烈不 和苏共“在某些原则问题上是有分歧的,诸如和 满。苏联外交部在一份报告中说:在古巴导弹危 平过渡、战争与和平、支持各国人民解放斗争和南 机最危险的时候,当需要两国“形成统一战线来 斯拉夫等等问题”。而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支 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时”,中国除了在《人民 特印度是“国际修正主义伙同印度反动派打击、 日报》发表一个声明外,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支持 孤立我国”的最好证明。中国外交部新近解密的 苏联。®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11月14日决定恢文件显示,中国认为“1963年以来,苏联就中印边 复对印度的军售,12架米格-21型战斗机陆续运 界问题反华比以前更加公开露骨,更加恶毒嚣 达印度,第一批4架战斗机在1963年2月交付印 张”。因此,赫鲁晓夫“是个叛徒,不是无产阶 度,成为苏联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标志。中 级”:他同敌人勾结,反对苏联,反对共产主义: 国对苏联此举的反应极为强烈。在中共中央看“对我们来说,不可能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 来,苏联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是“出卖我国,背叛 础上同他团结起来”。中共中央领导人从1962年 盟友”。中国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余湛1962年 底开始强调,要在国际斗争中同修正主义争夺领 12月12日同苏联代办梅晓滋夫就中印边界问题导权。“这样,中苏同盟经过1962年中印边界冲 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特别表明了中方对苏联向 突和古巴导弹危机,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最后的 -184-

如果赫鲁晓夫在 10 月 22 日之后需要中国支 持他,那么也是需要中国支持他撤回导弹的决定, 《真理报》10 月 25 日发表的社论毫无疑问是要达 到这一目的。但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所作所为大失 所望。对于古巴导弹危机,中共中央的基本立场 是:“我们 反 对 的 是 苏 联 在 美 国 的 要 挟 面 前 惊 惶 失措,放弃维护古巴政府的主权,也反对美国要求 对古巴实行国际监察,侵犯古巴主权。”陈毅后来 明确指出:“我 们 认 为 根 本 就 不 应 该 把 核 武 器 运 进古巴,既然运进去,就不应该随便搬走。运进去 经过古巴同意,撤出来也必须经过古巴同意。随 便运,随便撤,都是错误的。苏联不是依 靠 人 民, 依靠反帝反殖的力量,而是依靠核武器,以古巴为 赌注同美国 赌 博。”瑏瑢 此 外,中共中央领导人纷纷 发表讲话支持古巴,从 11 月 3 日至 6 日,连续在 古巴驻华大使馆前举行群众集会,据报道有超过 500 万人参 加 集 会。与 此 同 时,中共中央发表一 系列声明和文章,通过赞扬古巴的反美斗争,批评 苏联的政策立场,将中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上的分 歧公之于众。在这些声明、社论和文章中,中共中 央只字不提苏联在结束古巴导弹危机中的作用。 而《人民日报》在 11 月 5 日发表的题为“大无 畏 的古巴人 民 是 最 强 大 的 战 略 武 器”的 社 论,更 是 将赫 鲁 晓 夫 的 政 策 称 为“绥 靖 政 策”。11 月 16 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再次进行“自 卫 反 击 作 战”,可能是对这一时期苏联政策的一个回答。 在赫鲁晓夫看来,中国作出这样的反应,是试 图利用几乎导致发生核灾难的事件来积累政治资 本。于是,赫鲁晓夫决定改变苏联在中印边界冲 突中的立场。11 月 5 日,《真理报》发表题为“谈 判是解决 冲 突 的 途 径”的 文 章,再 次 表 明 苏 联 在 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中立立场。赫鲁晓夫在古巴导 弹危机结束后多次发泄他对中国政策的强烈不 满。苏联外交部在一份报告中说:在古巴导弹危 机最危险 的 时 候,当 需 要 两 国“形 成 统 一 战 线 来 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时”,中国除了在《人民 日报》发表 一 个 声 明 外,没 有 做 任 何 事 情 来 支 持 苏联。瑏瑣 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在 11 月 14 日决定恢 复对印度的军售,12 架米格 - 21 型战斗机陆续运 达印度,第一批 4 架战斗机在 1963 年 2 月交付印 度,成为苏联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标志。中 国对苏 联 此 举 的 反 应 极 为 强 烈。在 中 共 中 央 看 来,苏联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是“出卖我国,背叛 盟友”。中 国 外 交 部 苏 欧 司 副 司 长 余 湛 1962 年 12 月 12 日同苏联代办梅晓滋夫就中印边界问题 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特别表明了中方对苏联向 印度出售军火的愤恨。余湛说:你们给印度武器, 印度用你们给它的飞机、汽车把军队运送到前线 向我们进攻。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我们对此十 分愤慨。……问题不在于数量,你再多给 些 我 们 也不在乎。但是你们这样做,是在政治上给印度 很大的支持。尼赫鲁这样顽固,不愿和平解决问 题,你们要负一部分责任。……使印度感 到 它 背 后除了美国支持外,还有苏联的支持。瑏瑤 对于赫鲁晓夫政策的变化,章汉夫在 11 月 7 日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为什么从 10 月 25 日 到 31 日仅仅 5 天之内就发生了变化? 那 是 因 为 在 25 日古巴的局势非常紧张,赫鲁晓夫害怕,怕 得要死……因此赫鲁晓夫就骗我们,他是一个彻 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瑏瑥 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看来, 赫鲁晓夫起初试图以苏联支持中国在中印边界争 端问题上的立场,来换取中国方面在古巴导弹危 机中支持苏联,因此短期内对中印边界冲突持观 望态度。但 是,“赫 鲁 晓 夫 在 加 勒 比 海 美 苏 核 对 抗的危机中,受到了美国公开的羞辱,在全世界面 前大丢面子。他对我们坚决支持古巴的立场,对 我们反对肯尼迪提出而经他同意的对古巴进行国 际监察的侵犯古巴主权的行为,恼羞成怒。于是 从这个时候起,赫鲁晓夫发动了新一轮的反华浪 潮”。中共中央明确的结论是,“苏联对印度采取 了一味迁就的错误政策,缺乏原则”瑏瑦 。 三、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对中苏分裂 进程的影响 1962 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 的,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中共 和苏共“在某些原则问题上是有分歧的,诸 如 和 平过渡、战争与和平、支持各国人民解放斗争和南 斯拉夫等等问题”。而苏联在中印边 界 冲 突 中 支 持印度是“国际修正主义伙同印度反动派打击、 孤立我国”的最好证明。中国外交部新近解密的 文件显示,中国认为“1963 年以来,苏联就中印边 界 问 题 反 华 比 以 前 更 加 公 开 露 骨,更 加 恶 毒 嚣 张”。因 此,赫 鲁 晓 夫“是 个 叛 徒,不 是 无 产 阶 级”;他 同 敌 人 勾 结,反 对 苏 联,反 对 共 产 主 义; “对我们来 说,不可能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 础上同他团结起来”。中共中央领导人从 1962 年 底开始强调,要在国际斗争中同修正主义争夺领 导权。瑏瑧 这样,中 苏 同 盟 经 过 1962 年 中 印 边 界 冲 突 和 古 巴 导 弹 危 机,已无可挽回地走向最后的 — 184 — 旧史新论

旧史新论 破裂。 国外交部档案,1060064202,第2一6页。 中印边界冲突还导致中共中央重新认识印度 ⑥1962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中印边境冲突 不结盟政策的实质以及印度共产党的地位和作 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参见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用。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 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一268页。 ⑦赫鲁晓夫是怎么样下台的》,载于《红旗》杂志 突之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只是一个形式,一个 1964年11月21日。 招牌,印度已经同英美结了盟。有人说我们把印 83 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The 度推向西方,实际上我们不推,它已经倒向西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Chicago:Stanford 方”®。与此同时,中共中央猛烈抨击印度共产党 University Press,2009,p.29,pp.32.40. 特别是印共主席丹吉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 ⑨1962年10月8日周恩来同契尔沃年科的会谈,参 态度。 见《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中国根据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经验和教 版第568一569页。 训,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国核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01962年10月25日关于苏联就中印边界问题和苏 中国认为苏联之所以“勾结敌人,在核扩散问题 联卖飞机给印度问题给我的备忘录,参见中国外交部档 上出卖我们”,是因为“修正主义害怕马克思主义 案,1090380102,第13一14页:1962年10月22日章汉夫 副部长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谈话记录,参见中 会变得强大起来”,害怕中国拥有核武器。因此 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2,第15一17页。 在危机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原子能工 James Blight,Bruce Allyn and David Welch,Cuba 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 on Brink:Castro,the Missile Crisis and the Soviet Collapse, 技术工作,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3,p.79;谢·赫鲁晓夫 央专门委员会。发展和拥有核武器成为这一时期 《得弹与危机一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出版社 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利益。 2000年版第522页。 注释: ②1963年1月7日陈毅副总理同印尼副首席部长苏 ①刘晓础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班德里约谈话纪要,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79207, 年版第119一124页:王泰平主编《仲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第85一87页。 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一249页:吴 ④外交部文件,机密,文776,1962年12月12日,参 冷西《十年论战,1956一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下)中共 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1,第82一85页。 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一498页:中印边境自卫反击 ⑤1962年11月7日章汉夫在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 作战史编写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 的讲话,参见Wang Dong,The Quarrelling Brothers:Neo 社1994年版第175、178一179页。 Chinese Archives and Reappraisal of 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②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p.32:王泰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49, 平主编《仲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48一249页。 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3 Peter Opris "Indian-Soviet-Chinese Relations in Scholar,2005,pp.63 -64. Bucharest's Perspective",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dia and ⑥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一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the Cold War,1947-1991:Archival Perspectives and (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4页。 Historical Revisions"Conference,Woodrow Wilson Center, ⑦1962年11月23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致外交部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电,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49001,第16一17页。 Washington,D.C.,May 18 -19,2009,pp.10-11. ⑩1963年1月刘少奇同班达拉奈克夫人的会谈,参 ④1962年11月22日苏联政府致中国政府的备忘 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79208,第90一92页。 录,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2,第18一20页。 [作者简介]戴超武,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⑤1962年9月29日外交部致驻苏使馆电,参见中国 历史系特聘教授。 外交部档案,1090241301,第6页:1962年10月24日章 债任编辑:文义] 汉夫副部长同朝鲜驻华使馆参赞郑风珪的谈话,参见中 —185—

破裂。 中印边界冲突还导致中共中央重新认识印度 不结盟政策的实质以及印度共产党的地位和作 用。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在 1962 年中印边界冲 突之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只是一个形式,一个 招牌,印度已经同英美结了盟。有人说我们把印 度推向 西 方,实 际 上 我 们 不 推,它 已 经 倒 向 西 方”瑏瑨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猛烈抨击印度共产党 特别是印共主席丹吉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 态度。 中国根据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经验和教 训,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国核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认为 苏 联 之 所 以“勾 结 敌 人,在 核 扩 散 问 题 上出卖我们”,是因为“修正主义害怕马克思主义 会变得强 大 起 来”,害 怕 中 国 拥 有 核 武 器。因 此 在危机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原子能工 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 技术工作,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中 央专门委员会。发展和拥有核武器成为这一时期 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利益。 注释: ① 刘晓《出使 苏 联 八 年》中 共 党 史 资 料 出 版 社 1986 年版第 119—124 页;王 泰 平 主 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史》第 2 卷世界 知 识 出 版 社 1998 年 版 第 248—249 页;吴 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下) 中共 党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97—498 页;中印边境自卫反击 作战史编写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 社 1994 年版第 175、178—179 页。 ②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p. 32; 王 泰 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 2 卷第 248—249 页。 ③ Peter Opris, “Indian-Soviet-Chinese Relations in Bucharest's Perspective”,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dia and the Cold War, 1947—1991: Archival Perspectives and Historical Revisions”Conference,Woodrow Wilson Cen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ashington,D. C. ,May 18 - 19,2009,pp. 10 - 11. ④ 1962 年 11 月 22 日苏联政府致中国政府的备忘 录,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2,第 18—20 页。 ⑤ 1962 年 9 月 29 日外交部致驻苏使馆电,参见中国 外交部档案,109-02413-01,第 6 页;1962 年 10 月 24 日 章 汉夫副部长同朝鲜驻华使馆参赞郑凤珪的谈话,参 见 中 国外交部档案,106-00642-02,第 2—6 页。 ⑥ 1962 年 11 月 14 日中共 中 央《关于中印边境冲突 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参 见《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67—268 页。 ⑦ 《赫鲁晓夫是怎么样下台的》,载 于《红 旗》杂 志 1964 年 11 月 21 日。 ⑧瑏瑣 Sergey Radchenko,Two Suns in the Heavens: 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 Chicag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 29,pp. 32、40. ⑨ 1962 年 10 月 8 日周恩来同契尔沃年科的会谈,参 见《周恩来军 事 活 动 纪 事》下 卷 中 央 文 献 出 版 社 2000 年 版第 568—569 页。 ⑩ 1962 年 10 月 25 日关于苏联就中印边界问题和苏 联卖飞机给印度问题给我的备忘录,参见中国外交部档 案,109-03801-02,第 13—14 页;1962 年 10 月 22 日章汉夫 副部长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谈话记录,参 见 中 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2,第 15—17 页。 瑏瑡 James Blight,Bruce Allyn and David Welch,Cuba on Brink: Castro,the Missile Crisis and the Soviet Collaps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93,p. 79; 谢·赫 鲁 晓 夫 《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22 页。 瑏瑢 1963 年 1 月 7 日陈毅副总理同印尼副首席部长苏 班德里约谈话纪 要,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792-07, 第 85—87 页。 瑏瑤 外交部文件,机密,文 776,1962 年 12 月 12 日,参 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3801-01,第 82—85 页。 瑏瑥 1962 年 11 月 7 日章汉夫在全国外事工作会议上 的讲 话,参 见 Wang Dong,The Quarrelling Brothers: New Chinese Archives and Reappraisal of 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49, Washington,D. C.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2005,pp. 63 - 64. 瑏瑦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04 页。 瑏瑧 1962 年 11 月 23 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致外交部 电,参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490-01,第 16—17 页。 瑏瑨 1963 年 1 月刘少奇同班达拉奈克夫人的会谈,参 见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792-08,第 90—92 页。 [作者简介]戴超武,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历史系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文义] — 185 — 旧史新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