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6期(第24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a62009(Vol24) 冷战史研究 难以弥合的裂痕 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 (1959-1960) 沈志华 摘。要: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 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 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 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 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 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 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 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关键词:中印边界冲突:中苏关系:美苏缓和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05B$005);上海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B406) 作者简介: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上海200062) 1959年夏秋,中国与印度之间发生了边界武 民公社运动以及苏联的消极反应则表明中苏对社 装冲突。这一事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国 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其结 际学界的关注。近些年来,随着档案文献的解密 果,赫鲁晓夫因迁怒于毛泽东在台海危机中的所 和出版,中印冲突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在冷战 作所为决定暂停向中国提供核援助,毛泽东则因 国际史研究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研究者普遍 为莫斯科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共产主义试验表现 认为,这次事件不仅成为中印关系的转折点,而且 出冷淡和否定态度而大发雷霆,提出要向赫鲁晓 成为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的起点。①在分析中苏关 夫宣战。②然而,这两件事最终并没有直接导致 系恶化的过程时人们注意到,1958年发生的炮击 中苏之间分歧的公开化。令人意外的是,此后一 金门事件反映出中苏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及所采取 个月发生的中印冲突,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涉及 的政策出现了不同趋向,而中国的“大跃进和人 中苏关系,至少对于双方的根本利益并无伤害,却 ①在讨论中印冲突对中苏关系影响的论文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有:M.Y Prozmenschikov,The Sino·Indian Conflict,the Cuban Missile Crisis,and the Sino-Soviet Split,October,1962: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rchives,Cold War Intema- tional History Projiec1 B ulletin,sues8·9,Wner1996/1997,pp251.257,戴超武:《仲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 策》,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58一79页,Chen Jian,.The Tibetan Rebellon of1959 and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India and the SovietUnon,Joumal of Cold War Sndies,Volume 8,Issue 3 Summer 2006,pp.54-101. ②参见沈志华主编:仲苏关系史纲(1917一1991)第二章,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冷战史研究 难以弥合的裂痕 ———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 (1959—1960) 沈志华 摘 要 :从 1958年开始 ,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 ,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 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 ,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 ,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 ,但回避了对印 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 ,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 ,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 ,试 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 ,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 ,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 之间发生激烈争吵 ,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 ,但 1959年 10月中印边界 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 ,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 冲突问题上 ,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 ,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 ,公开 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关键词 :中印边界冲突 ; 中苏关系 ; 美苏缓和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冷战与中苏同盟研究 ”(05BSS005) ;上海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B406) 作者简介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上海 200062) 1959年夏秋 ,中国与印度之间发生了边界武 装冲突。这一事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 ,受到国 际学界的关注。近些年来 ,随着档案文献的解密 和出版 ,中印冲突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 国际史研究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研究者普遍 认为 ,这次事件不仅成为中印关系的转折点 ,而且 成为中苏关系公开恶化的起点。① 在分析中苏关 系恶化的过程时人们注意到 , 1958年发生的炮击 金门事件反映出中苏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及所采取 的政策出现了不同趋向 ,而中国的“大跃进 ”和人 民公社运动以及苏联的消极反应则表明中苏对社 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其结 果 ,赫鲁晓夫因迁怒于毛泽东在台海危机中的所 作所为决定暂停向中国提供核援助 ,毛泽东则因 为莫斯科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共产主义试验表现 出冷淡和否定态度而大发雷霆 ,提出要向赫鲁晓 夫宣战。② 然而 ,这两件事最终并没有直接导致 中苏之间分歧的公开化。令人意外的是 ,此后一 个月发生的中印冲突 ,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涉及 中苏关系 ,至少对于双方的根本利益并无伤害 ,却 ·5· ① ② 在讨论中印冲突对中苏关系影响的论文中 ,比较引人注意的有 : M. Y. Prozumenschikov, The Sino - Indian Conflict, the Cuban M issile Crisis, and the Sino - Soviet Sp lit,October, 1962: New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A rchives, Cold W ar Interna2 tional History Projiect B ulletin, Issues 8 - 9,W inter 1996 /1997, pp. 251 - 257;戴超武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 策 》,《历史研究 》2003年第 3期 ,第 58—79页 ; Chen Jian, The Tibetan Rebellion of 1959 and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 Journal of Cold W ar S tudies, Volume 8, Issue 3 Summer 2006, pp. 54 - 101。 参见沈志华主编 :《中苏关系史纲 (1917—1991) 》第二章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2007年。 2009年第 6期 (第 24卷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No. 6 2009 (Vol. 24)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使得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都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 之入藏。到1956年撒走3万多人,还剩1万多 最后竞导致中苏领导人面对面地激烈争吵,并随 人。对于西藏的民主改革何时进行,中央政府完 之将他们之间的理论分歧诉诸报刊。中苏关系恶 全交由西藏自治政府决定。③这种做法对于印度 化由此发端。 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本文利用目前己披露的中俄两国档案文献及 朝鲜停战以后,中印关系迅速发展起来。通 当事人回忆,分析中苏双方在1959年中印冲突发 过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协 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立场和政策的变化过程,探 定和换文,规定了贸易市场的数量地点和管理方 讨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分歧公开化的背 式,以及贸易和进香的路线和手续。印度撤退了 景和深层原因。 在西藏的武装卫队,并将印度在西藏的邮政、电报 网点和驿站等移交给中国。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 一、中印纠葛初起及莫斯科的关注 声明,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支 持印度的中立政策,印度则同意放弃过去英国的 西藏政策。④在1954一1955年台海危机期间,印 引发中国与印度之间冲突的起因是西藏问 度作为“被优先考虑的谈判中间人”,坚定地支持 题。印度虽然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但出于对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尼赫鲁总理一直期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 望西藏能以其自治地位成为中印两国之间的缓冲 进中美关系缓和,受到北京和莫斯科的信任。⑤ 地带。早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藏 周恩来在与印度大使拉·库·尼赫鲁谈话时,一 挺进时,印度政府就一再发出备忘录和照会,希望 再表示感谢印度的支持,并称印度“已成为东西 中国停止军事行动,并要求保留由“惯例和协定” 方接触的中心”。©1956年,中印关系进一步发 带给印度的在西藏的特权利益。中国政府则声 展。在一次会见中,印度大使转告周恩来,尼赫鲁 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 总理认为,中印关系的加强,己经成为亚洲团结的 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愿意用和平方式解 重要因素,而且有利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印 决西藏问题,但解放军必须进藏,以解放西藏人 度人民和印度政府都非常敬重毛主席。为了加强 民,保卫中国边疆”。①不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 中印关系,印度政府希望,毛泽东主席能够考虑在 方政府经过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 方便的时候访问印度。周恩来表示,毛泽东说过, 和平解放。②解放军官兵和行政干部5万余人随 如果他访问亚洲国家,他一定要到印度去。⑦毛 ①《仲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9一1950)》第一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164一168、177一180页。 毛泽东的态度更为强硬:“无论西藏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见《健国以来毛 泽东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627页。 ②参见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西藏和平解放始末》,《仲共党史资料总第32辑,第163页;宋月红:《西 藏和平解放什七条协议谈判、签订问题研究》,《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第91一101页。 ③毛泽东同藏族人士的谈话,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4月15日,《党的文 献》1999年第4期第3一5、5一8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印:《仲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来往文件 汇编(1950年8月至1960年4月)》,未刊,第1一24页(以下简称仲印往来文件汇编》)。参见卡·古普塔:仲印边 界秘史》,王宏纬等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第63一64页。 ⑤参见洛马金致莫洛托夫电,1955年2月8日,ABIP中(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中0100,o048,I394,110,1 222.223、224·227:洛马金与章汉夫谈话备忘录,1955年2月23日,ABIP地中0100,o048,0394,110,1271· 276,周恩来与梅农谈话纪要,1955年5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以下简称外档),105-00056-02,第6一17页;洛 马金与周恩来谈话备忘录,1955年5月21日,ABI地中0100,o048,0394,a11,1125·134,尤金与毛泽东谈话备 忘录,1955年5月25日,AB地中0100,o048,1393,19,1107-112。 ©周恩来与拉·库·尼赫鲁谈话记录,1955年11月5日,外档,105-00062-02,第9一16页。 ⑦周恩来与拉·库·尼赫鲁谈话纪要,1956年6月18日,外档,105.00327.06,第19页。 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使得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都无法按捺心中的怒火 , 最后竟导致中苏领导人面对面地激烈争吵 ,并随 之将他们之间的理论分歧诉诸报刊。中苏关系恶 化由此发端。 本文利用目前已披露的中俄两国档案文献及 当事人回忆 ,分析中苏双方在 1959年中印冲突发 展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立场和政策的变化过程 ,探 讨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他们之间的分歧公开化的背 景和深层原因。 一、中印纠葛初起及莫斯科的关注 引发中国与印度之间冲突的起因是西藏问 题。印度虽然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 但出于对安全和利益的考虑 ,尼赫鲁总理一直期 望西藏能以其自治地位成为中印两国之间的缓冲 地带。早在 1950年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藏 挺进时 ,印度政府就一再发出备忘录和照会 ,希望 中国停止军事行动 ,并要求保留由“惯例和协定 ” 带给印度的在西藏的特权利益。中国政府则声 明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藏问题 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愿意用和平方式解 决西藏问题 ,但解放军必须进藏 ,以“解放西藏人 民 ,保卫中国边疆 ”。① 不久 ,中央政府与西藏地 方政府经过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 ”,西藏实现 和平解放。② 解放军官兵和行政干部 5万余人随 之入藏。到 1956年撤走 3万多人 ,还剩 1万多 人。对于西藏的民主改革何时进行 ,中央政府完 全交由西藏自治政府决定。③ 这种做法对于印度 来说 ,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朝鲜停战以后 ,中印关系迅速发展起来。通 过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协 定和换文 ,规定了贸易市场的数量、地点和管理方 式 ,以及贸易和进香的路线和手续。印度撤退了 在西藏的武装卫队 ,并将印度在西藏的邮政、电报 网点和驿站等移交给中国。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 声明 ,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支 持印度的中立政策 ,印度则同意放弃过去英国的 西藏政策。④ 在 1954—1955年台海危机期间 ,印 度作为“被优先考虑的谈判中间人 ”,坚定地支持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促 进中美关系缓和 ,受到北京和莫斯科的信任。⑤ 周恩来在与印度大使拉 ·库 ·尼赫鲁谈话时 ,一 再表示感谢印度的支持 ,并称印度“已成为东西 方接触的中心 ”。⑥ 1956年 ,中印关系进一步发 展。在一次会见中 ,印度大使转告周恩来 ,尼赫鲁 总理认为 ,中印关系的加强 ,已经成为亚洲团结的 重要因素 ,而且有利于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印 度人民和印度政府都非常敬重毛主席。为了加强 中印关系 ,印度政府希望 ,毛泽东主席能够考虑在 方便的时候访问印度。周恩来表示 ,毛泽东说过 , 如果他访问亚洲国家 ,他一定要到印度去。⑦ 毛 ·6·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1949—1950) 》第一集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57年 ,第 164—168、177—180页。 毛泽东的态度更为强硬 :“无论西藏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结果如何 ,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见《建国以来毛 泽东文稿 》第一册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87年 ,第 627页。 参见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 》,《中共党史资料 》总第 32辑 ,第 163页 ;宋月红 :《西 藏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 〉谈判、签订问题研究 》,《史学月刊 》2008年第 2期 ,第 91—101页。 毛泽东同藏族人士的谈话 , 1956年 2月 12日 ,毛泽东在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 1959年 4月 15日 ,《党的文 献 》1999年第 4期 ,第 3—5、5—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印 :《中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来往文件 汇编 (1950年 8月至 1960年 4月 ) 》,未刊 ,第 1—24页 (以下简称《中印往来文件汇编 》)。参见卡 ·古普塔 :《中印边 界秘史 》,王宏纬等译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 1990年 ,第 63—64页。 参见洛马金致莫洛托夫电 , 1955年 2月 8日 , АВПР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 ) , ф. 0100, оп. 48, п. 394, д. 10, л. 222 - 223、224 - 227;洛马金与章汉夫谈话备忘录 , 1955年 2月 23日 , АВПРФ, ф. 0100, оп. 48, п. 394, д. 10, л. 271 - 276;周恩来与梅农谈话纪要 , 1955年 5月 12日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 (以下简称外档 ) , 105 - 00056 - 02,第 6—17页 ;洛 马金与周恩来谈话备忘录 , 1955年 5月 21日 , АВПРФ, ф. 0100, оп. 48, п. 394, д. 11, л. 125 - 134;尤金与毛泽东谈话备 忘录 , 1955年 5月 25日 , АВПРФ, ф. 0100, оп. 48, п. 393, д. 9, л. 107 - 112。 周恩来与拉 ·库 ·尼赫鲁谈话记录 , 1955年 11月 5日 ,外档 , 105 - 00062 - 02,第 9—16页。 周恩来与拉 ·库 ·尼赫鲁谈话纪要 , 1956年 6月 18日 ,外档 , 105 - 00327 - 06,第 1—9页
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 泽东本人则在与苏联大使尤金谈话时批评了斯大 从1958年开始,中印在国际领域的合作遇到 林对印度的政策,并承认由于受到斯大林的影响, 了麻烦。年初,苏联提出在亚洲建立无核区的提 中国在对印度的问题上也出现过不少混乱。① 议。经考虑后,周恩来主张可以把这一提议与尼 莫斯科对此期中印关系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评 赫鲁建立和扩大“和平区的建议联系起来,中国 价。苏联外交部情报委员会副主任图加里诺夫在 先出面与印度商议,并由印度首倡,中国再给予支 一份报告中注意到,为了保持中印友好,中国非常 持。⑤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印度没有接受中 谨慎地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例如,尼泊尔与中国 国的建议。到6一7月,在关于老挝事务委员会和 建交后提议互派大使,而中国考虑到印度反对,没 向南越进口武器的问题上,印度的立场也出现了 有答应这一要求。结果是,中国驻印度大使兼任 某种逆转。中国认为,迫于美国和吴庭艳分子的 驻尼泊尔大使,而尼泊尔驻印度大使相应兼任驻 压力,以及力求协助在越南建立“力量均衡的局 中国大使。此外,在确定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时, 面,印度人实际上正在帮助南越政权把美国提供 正如刘少奇所说,考虑到印度在这一地区的特殊 的武器变得合法化。在印度人的帮助下,越南事 地位,中国现在不宜于以亚洲国家领导者的角色 务国际委员会通过了一个含混的决定,允许南越 露面,否则会引起印度的担心,并吓跑摇摆不定的 政权以“更换法国远征军装备的方法来进口武 人。②苏联驻华使馆在1956年的工作报告中也 器。周恩来就此问题专门致函尼赫鲁,但是没有 指出,中印之间所形成的友好关系巩固了中国在 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更使中国感到不满的 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减轻了其许多外交任务的压 是,在北京组织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进行批判的 力。印度政府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问题上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同时继续在 时候,尼赫鲁不仅祖护铁托,还极力打击印度共产 中美关系中努力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中国政府在 党。中国认为,在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尼赫鲁 与柬埔寨、老挝和日本这些亚洲国家关系上,也都 和铁托之间己达成了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近期 采取让印度做中间人的做法。这不仅有助于中国 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们就是以此为基础相互合 解决各种外交任务,而且有利于建立与印度更密 作的。⑦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印关系因 切的关系。③ 西藏风波而骤然紧张起来。 直到1958年初,中印关系还没有显出危机的 1956年中央政府只是宣布在西藏推迟改革, 迹象。毛泽东在接见即将离任的印度大使时说, 而在西藏以外的藏民居住区,民主改革依然按计 我们对印度的政策基本上是满意的,如果能主动 划进行。1958年春天,四川省康巴地区部分藏民 些更好。在谈到召开大国首脑会议时,毛泽东说, 反对改革,并发动叛乱。叛乱分子和难民大批涌 裁军会议最好印度也参加,否则苏联就要一对三 向西藏,又进一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叛乱。1959 了指苏联对美英法三国引者)。又说,中印 年初,西藏地区出现了混乱局面,叛乱分子截断公 都参加最好,如果中国不参加,有印度参加也好。 路,积极同国外建立联系,其中包括同留在缅甸的 在国际上印度是“合法的,中国是“非法的。④ 蒋介石部队取得联系,并号召成立西藏独立国。 言语间俨然把印度当作了自家兄弟。但是,没过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人物不仅没有积极应对危 多久,这种友好和谐的气氛就烟消云散了。 机,反而与叛乱者暗中往来。1959年3月10日 ①尤金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1956年5月2日,ABIP地中0100,on49,1410,49,1124-130。 ②图加里诺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56年9月5日,1XC(当代文献保管中心),5,0028,1408,D5175,1107,117。 ③苏联驻华使馆1956年工作报告,1957年4月22日,ABIP地,中5,on28,0103,1409,1164·183。 ④毛泽东接见印度驻华大使尼赫鲁夫妇谈话记录,1958年1月23日,外档,105·00372.02,第1一10页。 ⑤克鲁季科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58年2月1日,XC1中5,on49,a139,D8893,11013。 ⑥安东诺夫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报告,1958年7月25日,IXC1中5,0049,1135,11.75。 ⑦克鲁季科夫与章文晋、李昌会谈备忘录,1958年6月7日,PT4HM(俄罗斯国家当代史档案馆),中5,o如49,a131,I 161-163. ·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泽东本人则在与苏联大使尤金谈话时批评了斯大 林对印度的政策 ,并承认由于受到斯大林的影响 , 中国在对印度的问题上也出现过不少混乱。① 莫斯科对此期中印关系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评 价。苏联外交部情报委员会副主任图加里诺夫在 一份报告中注意到 ,为了保持中印友好 ,中国非常 谨慎地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例如 ,尼泊尔与中国 建交后提议互派大使 ,而中国考虑到印度反对 ,没 有答应这一要求。结果是 ,中国驻印度大使兼任 驻尼泊尔大使 ,而尼泊尔驻印度大使相应兼任驻 中国大使。此外 ,在确定对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时 , 正如刘少奇所说 ,考虑到印度在这一地区的特殊 地位 ,中国现在不宜于以亚洲国家领导者的角色 露面 ,否则会引起印度的担心 ,并吓跑摇摆不定的 人。② 苏联驻华使馆在 1956年的工作报告中也 指出 ,中印之间所形成的友好关系巩固了中国在 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减轻了其许多外交任务的压 力。印度政府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问题上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同时继续在 中美关系中努力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中国政府在 与柬埔寨、老挝和日本这些亚洲国家关系上 ,也都 采取让印度做中间人的做法。这不仅有助于中国 解决各种外交任务 ,而且有利于建立与印度更密 切的关系。③ 直到 1958年初 ,中印关系还没有显出危机的 迹象。毛泽东在接见即将离任的印度大使时说 , 我们对印度的政策基本上是满意的 ,如果能主动 些更好。在谈到召开大国首脑会议时 ,毛泽东说 , 裁军会议最好印度也参加 ,否则苏联就要一对三 了 (指苏联对美英法三国 ———引者 )。又说 ,中印 都参加最好 ,如果中国不参加 ,有印度参加也好。 在国际上印度是“合法 ”的 ,中国是“非法 ”的。④ 言语间俨然把印度当作了自家兄弟。但是 ,没过 多久 ,这种友好和谐的气氛就烟消云散了。 从 1958年开始 ,中印在国际领域的合作遇到 了麻烦。年初 ,苏联提出在亚洲建立无核区的提 议。经考虑后 ,周恩来主张可以把这一提议与尼 赫鲁建立和扩大“和平区 ”的建议联系起来 ,中国 先出面与印度商议 ,并由印度首倡 ,中国再给予支 持。⑤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 ,印度没有接受中 国的建议。到 6—7月 ,在关于老挝事务委员会和 向南越进口武器的问题上 ,印度的立场也出现了 某种逆转。中国认为 ,迫于美国和吴庭艳分子的 压力 ,以及力求协助在越南建立“力量均衡 ”的局 面 ,印度人实际上正在帮助南越政权把美国提供 的武器变得合法化。在印度人的帮助下 ,越南事 务国际委员会通过了一个含混的决定 ,允许南越 政权以“更换 ”法国远征军装备的方法来进口武 器。周恩来就此问题专门致函尼赫鲁 ,但是没有 得到令人满意的答复。⑥ 更使中国感到不满的 是 ,在北京组织对南斯拉夫修正主义进行批判的 时候 ,尼赫鲁不仅袒护铁托 ,还极力打击印度共产 党。中国认为 ,在反对共产主义的问题上 ,尼赫鲁 和铁托之间已达成了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近期 的一系列举动表明 ,他们就是以此为基础相互合 作的。⑦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 ,中印关系因 西藏风波而骤然紧张起来。 1956年中央政府只是宣布在西藏推迟改革 , 而在西藏以外的藏民居住区 ,民主改革依然按计 划进行。1958年春天 ,四川省康巴地区部分藏民 反对改革 ,并发动叛乱。叛乱分子和难民大批涌 向西藏 ,又进一步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叛乱。1959 年初 ,西藏地区出现了混乱局面 ,叛乱分子截断公 路 ,积极同国外建立联系 ,其中包括同留在缅甸的 蒋介石部队取得联系 ,并号召成立西藏独立国。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人物不仅没有积极应对危 机 ,反而与叛乱者暗中往来。1959年 3月 10日 ·7· 沈志华 :难以弥合的裂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尤金与毛泽东会谈备忘录 , 1956年 5月 2日 , АВПРФ, ф. 0100, оп. 49, п. 410, д. 9, л. 124 - 130。 图加里诺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 , 1956年 9月 5日 , ЦХСД(当代文献保管中心 ) , ф. 5, оп. 28, д. 408, р. 5175, л. 107 - 117。 苏联驻华使馆 1956年工作报告 , 1957年 4月 22日 , АВПРФ, ф. 5, оп. 28, п. 103, д. 409, л. 164 - 183。 毛泽东接见印度驻华大使尼赫鲁夫妇谈话记录 , 1958年 1月 23日 ,外档 , 105 - 00372 - 02,第 1—10页。 克鲁季科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 , 1958年 2月 1日 , ЦХСД, ф. 5, оп. 49, д. 139, р. 8893, л. 10 - 13。 安东诺夫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报告 , 1958年 7月 25日 , ЦХСД. ф. 5, оп. 49, д. 135, л. 1 - 75。 克鲁季科夫与章文晋、李昌会谈备忘录 , 1958年 6月 7日 , РГАНИ(俄罗斯国家当代史档案馆 ) , ф. 5, оп. 49, д. 131, л. 161 - 16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拉萨发生武装暴动,叛乱者包围了西藏军区司令 弱、胆怯、无能。建议在西藏军事上采取守势,围 部和中央驻在拉萨的机关。17日达赖喇嘛出走。 而不攻,政治上采取攻势,目的是分化上层,教育 19日夜间,叛乱者向解放军驻拉萨部队发动了全 下层。只说平叛,不提改革,在平叛下改革,区别 面进攻。20日上午10时,解放军西藏军区部队 对待:先叛先改,后叛后改,不叛不改。还说,尽可 奉命讨伐,经过两天多的战斗,彻底粉碎了拉萨市 能不让达赖走,将来要放也容易,万一跑了也不要 区的叛乱。23日,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紧。3月17日刘少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周恩来28日发布国务院命令,责成西藏军区彻底 议,讨论毛的建议。刘少奇和邓小平说,当前首先 平息叛乱,并决定自即日起,解散西藏地方政府, 是准备坚决平息叛乱,改组西藏地方政府,改组藏 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职权。人民解放军 军,实行政教分离,然后全面实行民主改革。周恩 部队于4月8日由拉萨挥师南下,至21日晨,一 来指出,这次事件同印度当局有关,英国和美国政 举荡平西藏山南叛匪,完全控制了山南地区和喜 府在幕后很积极,支持印度当局,把印度推到第一 马拉雅山北部所有边境要点。到11月,叛乱的主 线。叛乱的指挥中心在印度的噶伦堡。③ 要力量被歼灭,西藏全境基本稳定。① 看来,中共中央对于西藏的叛乱并不惊慌,甚 毛泽东对西藏发生的武装叛乱并不感到意 至认为是一件好事,可以借此推进民主改革。问 外,对危机的处理也显得胸有成竹。早在拉萨的 题的麻烦在于牵涉到印度,而印度当时是中国的 叛乱爆发前,1959年1月22日毛泽东就在中共 朋友和国际合作的伙伴。周恩来认为此次叛乱与 中央关于入藏屯垦的指示中加写道:“在西藏地 印度当局有关,并非一时猜测。早在1956年底, 区,现在及今后几年内,是敌我双方争夺群众和锻 周恩来访问印度时,就曾提请印度政府注意西藏 炼武装能力的时间。几年之后,例如三四年,五六 逃亡分子与噶伦堡当地反动分子相勾结,对西藏 年,或者七八年之后,总要来一次总决战,才能彻 从事颠覆和破坏活动的情况。1958年1月12 底解决问题。西藏统治者原有兵力很弱,现在他 日,周恩来在同印度大使谈话时,再次提到这一问 们有了一支斗志较强的万人叛乱武装,这是我们 题。7月10日外交部给印度的照会指出:根据中 的严重敌人。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一件 国政府掌握的可靠材料,活动在噶伦堡的美国和 好事,因为有可能最后用战争解决问题。”②3月 蒋介石集团的特务分子、当地特务分子以及西藏 11日,叛乱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开会讨论应 的反动分子,最近正在加紧对中国西藏地方的阴 对措施,毛泽东在外地没有参加。刘少奇等人确 谋破坏活动。他们利用噶伦堡作基地,积极策动 定的方针是:如果反动派叛国,中央将采取坚决的 并组织潜伏在西藏内部的少数反动分子,阴谋发 行动予以平定。对达赖本人仍多方做争取工作, 动武装叛乱,以达到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叛 但是不要怕反动派把达赖劫走。敌人这样做,不 国目的。为此,中国希望印度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论是否达赖本人的决定,对我们毫无坏处。对此, 取缔这些颠覆和破坏话动。④8月2日印度政府 毛泽东表示完全赞同。12一15日,毛连续三次致 复照,否认噶伦堡是颠覆和破坏活动的基地,并声 电中央提出,拉萨上层反动集团可能认为我们示 明印度政府将按国家法律对那些从事于任何此 ①国务院办公厅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送审稿)第5卷,1991年,未刊,第200一202页: 我方反击印度干涉大事记,1959年5月16日,外档,105-00650-01,第18一25页;新华社:《关于西藏叛乱事件的资 料》,1959年3月29日,未刊;古普塔:中印边界秘史》,第71一73页;Chen Jian,The Tibetan Rebellion of1959,pp.55- 99,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59年3月31日,山XC1中5,o049,a238,p8929,142·4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③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64一36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 (1949一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211一212页。 ④中国外交部致印度驻华大使馆照会,1958年7月10日,仲印往来文件汇编》,第47一49页。 ·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拉萨发生武装暴动 ,叛乱者包围了西藏军区司令 部和中央驻在拉萨的机关。17日达赖喇嘛出走。 19日夜间 ,叛乱者向解放军驻拉萨部队发动了全 面进攻。20日上午 10时 ,解放军西藏军区部队 奉命讨伐 ,经过两天多的战斗 ,彻底粉碎了拉萨市 区的叛乱。23日 ,拉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周恩来 28日发布国务院命令 ,责成西藏军区彻底 平息叛乱 ,并决定自即日起 ,解散西藏地方政府 , 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职权。人民解放军 部队于 4月 8日由拉萨挥师南下 ,至 21日晨 ,一 举荡平西藏山南叛匪 ,完全控制了山南地区和喜 马拉雅山北部所有边境要点。到 11月 ,叛乱的主 要力量被歼灭 ,西藏全境基本稳定。① 毛泽东对西藏发生的武装叛乱并不感到意 外 ,对危机的处理也显得胸有成竹。早在拉萨的 叛乱爆发前 , 1959年 1月 22日毛泽东就在中共 中央关于入藏屯垦的指示中加写道 :“在西藏地 区 ,现在及今后几年内 ,是敌我双方争夺群众和锻 炼武装能力的时间。几年之后 ,例如三四年 ,五六 年 ,或者七八年之后 ,总要来一次总决战 ,才能彻 底解决问题。西藏统治者原有兵力很弱 ,现在他 们有了一支斗志较强的万人叛乱武装 ,这是我们 的严重敌人。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反而是一件 好事 ,因为有可能最后用战争解决问题。”②3月 11日 ,叛乱发生的第二天 ,中共中央开会讨论应 对措施 ,毛泽东在外地没有参加。刘少奇等人确 定的方针是 :如果反动派叛国 ,中央将采取坚决的 行动予以平定。对达赖本人仍多方做争取工作 , 但是不要怕反动派把达赖劫走。敌人这样做 ,不 论是否达赖本人的决定 ,对我们毫无坏处。对此 , 毛泽东表示完全赞同。12—15日 ,毛连续三次致 电中央提出 ,拉萨上层反动集团可能认为我们示 弱、胆怯、无能。建议在西藏军事上采取守势 ,围 而不攻 ,政治上采取攻势 ,目的是分化上层 ,教育 下层。只说平叛 ,不提改革 ,在平叛下改革 ,区别 对待 :先叛先改 ,后叛后改 ,不叛不改。还说 ,尽可 能不让达赖走 ,将来要放也容易 ,万一跑了也不要 紧。3月 17日刘少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 ,讨论毛的建议。刘少奇和邓小平说 ,当前首先 是准备坚决平息叛乱 ,改组西藏地方政府 ,改组藏 军 ,实行政教分离 ,然后全面实行民主改革。周恩 来指出 ,这次事件同印度当局有关 ,英国和美国政 府在幕后很积极 ,支持印度当局 ,把印度推到第一 线。叛乱的指挥中心在印度的噶伦堡。③ 看来 ,中共中央对于西藏的叛乱并不惊慌 ,甚 至认为是一件好事 ,可以借此推进民主改革。问 题的麻烦在于牵涉到印度 ,而印度当时是中国的 朋友和国际合作的伙伴。周恩来认为此次叛乱与 印度当局有关 ,并非一时猜测。早在 1956年底 , 周恩来访问印度时 ,就曾提请印度政府注意西藏 逃亡分子与噶伦堡当地反动分子相勾结 ,对西藏 从事颠覆和破坏活动的情况。1958 年 1 月 12 日 ,周恩来在同印度大使谈话时 ,再次提到这一问 题。7月 10日外交部给印度的照会指出 :根据中 国政府掌握的可靠材料 ,活动在噶伦堡的美国和 蒋介石集团的特务分子、当地特务分子以及西藏 的反动分子 ,最近正在加紧对中国西藏地方的阴 谋破坏活动。他们利用噶伦堡作基地 ,积极策动 并组织潜伏在西藏内部的少数反动分子 ,阴谋发 动武装叛乱 ,以达到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叛 国目的。为此 ,中国希望印度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 取缔这些颠覆和破坏话动。④ 8月 2日印度政府 复照 ,否认噶伦堡是颠覆和破坏活动的基地 ,并声 明印度政府将“按国家法律对那些从事于任何此 ·8·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国务院办公厅大事记编写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 (送审稿 ) 》第 5卷 , 1991年 ,未刊 ,第 200—202页 ; 我方反击印度干涉大事记 , 1959年 5月 16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1,第 18—25页 ;新华社 :《关于西藏叛乱事件的资 料 》, 1959年 3月 29日 ,未刊 ;古普塔 :《中印边界秘史 》,第 71—73页 ; Chen Jian, The Tibetan Rebellion of 1959, pp. 55 - 99;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 , 1959年 3月 31日 , ЦХСД, ф. 5, оп. 49, д. 238, p. 8929, л. 42 - 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 :《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 2001年 ,第 164页。 杨尚昆 :《杨尚昆日记 》上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1年 ,第 364—36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7年 ,第 211—212页。 中国外交部致印度驻华大使馆照会 , 1958年 7月 10日 ,《中印往来文件汇编 》,第 47—49页
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 种非法活动的人采取行动”。① 然条件数千年来一直是安全的,现在这种安全已 周恩来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噶伦堡地区的 经被打破了”。不过,印度政府的态度还比较温 非法活动也未停止。1959年2月14日苏联外交 和。虽然3月10日、14日和15日,印度驻拉萨 部交给中国驻苏使馆的一则情报说,印度噶伦堡 总领事馆均出面接见了来访的叛乱分子代表,但 地区是西藏流亡分子活动特别严重的地区,噶伦堡 尼赫鲁于3月23日发表声明,说印度无意干涉中 十之八九的房屋都是西藏人购置的。那里有英国 国内政,相信纠纷会和平解决。印度驻华大使帕 的间谍网,达赖喇嘛的弟弟吉亚洛·丹都和前西藏 塔萨拉蒂也称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希望以和平 财政部长齐邦·沙喀巴领导的反华集团就居住在 方式解决纠纷。针对一些议员要求就西藏问题举 这里。他们控制了泰尔巴·竹林佛教寺,还掌握 行特别辩论的呼声,人民院议长阿延加尔说:我们 着有当地唯一的藏文报纸《傣平天镜报》,大肆进 同中国有最友好的关系,本院从来不讨论他国的 行反华宣传,并通过走私的办法,把报纸和武器偷 内政问题。④对此,中国采取了忍而不发的方针。 运到西藏。沙喀巴的活动1957年达到高峰。由 3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于中国政府的抗议,印度政府曾警告沙喀巴不要 指示,现在让印度当局多行不义,到一定时候我们 再从事反华活动,现在主要是秘密宣传活动。有 再跟它算账。对印度当局和尼赫鲁暂不公开点 人认为,丹都和沙喀巴掌握着达赖喇嘛的大部分 名,噶伦堡是叛乱指挥中心,也暂且不提。⑤ 财物,并与印度高级官员有密切联系。②就连美 中国国务院令发布以及达赖进入印度以后, 国国务院也承认:“新德里确实以各种非官方的 印度政府的做法开始引起中国的反感。3月30 方式鼓励对西藏人的同情,印度收留了12000多 名西藏难民。③ 日,尼赫鲁发表讲话,表示同情西藏人民”,否认 还在拉萨暴动发生前,印度舆论就对西藏问 噶伦堡是叛乱指挥中心。31日尼赫鲁接见以鲁 题表现出特殊的关切。如《政治家报说,“达赖 康娃为首的西藏叛乱分子代表团。©4月3日印 喇嘛对政府的管辖权处于危险中”,中国的直接 度通知中国使馆,达赖己于3月31日抵达中印边 统治可能取而代之”,还说,印度“在感情上”反对 界,并事前要求印度准予政治避难。印度政府对 中国对西藏这块“神圣国土进行干涉。《邮报》 此表示同意,尼赫鲁还在人民院宣布,达赖在印度 指责中国“吞并西藏”,说“印度不得不同一个残 期间将得到受尊敬的待遇。⑦4月5日尼赫鲁在 酷无情和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打交道”。叛乱发 记者招待会上说,达赖是自己来到印度的,在印度 生,特别是平叛开始以后,报刊和电台更是发出一 不会进行政治活动。又说,印度“深切关心西藏 片反对和攻击中国的声音。《思想凋刊指出,中 的自治和允许西藏以其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 国人要把西藏作为殖民地,而印度则要帮助西藏 治”。9日尼赫鲁谈西藏问题三原则:保护印度的 争取“真正的自治”,这是关系印度国境安全的问 边界和安全: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保持西藏自 题。《政治家报声称,印度北部的边境由于自 治。10日,尼赫鲁拒绝了要求万隆会议参加国举 ①印度外交部致中国驻印大使馆照会,1958年8月2日,仲印往来文件汇编》,第50一52页。 ②苏联外交部关于噶伦堡地区反华破坏活动的情报,1959年2月14日,外档,109,01354,01,第1一4页。 3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Intelligence Report,No 8163,November 25,1959,OSS China and India Supplement,Reel -V-0413,pp 1-6,National Archives,U.S A. ④关于西藏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1959年4月30日,外档,105.00650.02,第27一33页: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 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1959年4月23日,外档,105,00650-01,第12一17页。 ⑤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第120一121页。 ©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1959年4月23日,外档,1050065001,第12一17页。 ⑦ 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杜德给潘自力的书面谈话,1959年4月3日,仲印来往文件汇编》,第55页。4月16日,印度通 过苏联使馆传话,告诉潘自力大使:如印度不收容达赖,国大党的地位将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削弱;尼赫鲁愿意与中国保 持友好,这是尼赫鲁历次讲话的基础。还说,达赖回西藏有三个条件:西藏恢复秩序;中国政府遵守协定,给西藏自治; 保证达赖安全。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4月17日,外档,105·00657.01,第1页。 。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种非法活动的人采取行动 ”。① 周恩来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噶伦堡地区的 非法活动也未停止。1959年 2月 14日苏联外交 部交给中国驻苏使馆的一则情报说 ,印度噶伦堡 地区是西藏流亡分子活动特别严重的地区 ,噶伦堡 十之八九的房屋都是西藏人购置的。那里有英国 的间谍网 ,达赖喇嘛的弟弟吉亚洛 ·丹都和前西藏 财政部长齐邦 ·沙喀巴领导的反华集团就居住在 这里。他们控制了泰尔巴 ·竹林佛教寺 ,还掌握 着有当地唯一的藏文报纸《泰平天镜报 》,大肆进 行反华宣传 ,并通过走私的办法 ,把报纸和武器偷 运到西藏。沙喀巴的活动 1957年达到高峰。由 于中国政府的抗议 ,印度政府曾警告沙喀巴不要 再从事反华活动 ,现在主要是秘密宣传活动。有 人认为 ,丹都和沙喀巴掌握着达赖喇嘛的大部分 财物 ,并与印度高级官员有密切联系。② 就连美 国国务院也承认 :“新德里确实以各种非官方的 方式鼓励对西藏人的同情 ,印度收留了 12 000多 名西藏难民。”③ 还在拉萨暴动发生前 ,印度舆论就对西藏问 题表现出特殊的关切。如《政治家报 》说 ,“达赖 喇嘛对政府的管辖权处于危险中 ”,“中国的直接 统治可能取而代之 ”;还说 ,印度“在感情上 ”反对 中国对西藏这块“神圣国土 ”进行干涉。《邮报 》 指责中国“吞并西藏 ”,说“印度不得不同一个残 酷无情和野心勃勃的帝国主义打交道 ”。叛乱发 生 ,特别是平叛开始以后 ,报刊和电台更是发出一 片反对和攻击中国的声音。《思想 》周刊指出 ,中 国人要把西藏作为殖民地 ,而印度则要帮助西藏 争取“真正的自治 ”,这是关系印度国境安全的问 题。《政治家报 》声称 ,印度“北部的边境由于自 然条件数千年来一直是安全的 ,现在这种安全已 经被打破了 ”。不过 ,印度政府的态度还比较温 和。虽然 3月 10日、14日和 15日 ,印度驻拉萨 总领事馆均出面接见了来访的叛乱分子代表 ,但 尼赫鲁于 3月 23日发表声明 ,说印度无意干涉中 国内政 ,相信纠纷会和平解决。印度驻华大使帕 塔萨拉蒂也称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希望以和平 方式解决纠纷。针对一些议员要求就西藏问题举 行特别辩论的呼声 ,人民院议长阿延加尔说 :我们 同中国有最友好的关系 ,本院从来不讨论他国的 内政问题。④ 对此 ,中国采取了忍而不发的方针。 3月 25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指示 ,现在让印度当局多行不义 ,到一定时候我们 再跟它算账。对印度当局和尼赫鲁暂不公开点 名 ,噶伦堡是叛乱指挥中心 ,也暂且不提。⑤ 中国国务院令发布以及达赖进入印度以后 , 印度政府的做法开始引起中国的反感。3月 30 日 ,尼赫鲁发表讲话 ,表示“同情西藏人民 ”,否认 噶伦堡是叛乱指挥中心。31日尼赫鲁接见以鲁 康娃为首的西藏叛乱分子代表团。⑥ 4月 3日印 度通知中国使馆 ,达赖已于 3月 31日抵达中印边 界 ,并事前要求印度准予政治避难。印度政府对 此表示同意 ,尼赫鲁还在人民院宣布 ,达赖在印度 期间将得到受尊敬的待遇。⑦ 4月 5日尼赫鲁在 记者招待会上说 ,达赖是自己来到印度的 ,在印度 不会进行政治活动。又说 ,印度“深切关心西藏 的自治和允许西藏以其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 治 ”。9日尼赫鲁谈西藏问题三原则 :保护印度的 边界和安全 ;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保持西藏自 治。10日 ,尼赫鲁拒绝了要求万隆会议参加国举 ·9· 沈志华 :难以弥合的裂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印度外交部致中国驻印大使馆照会 , 1958年 8月 2日 ,《中印往来文件汇编 》,第 50—52页。 苏联外交部关于噶伦堡地区反华破坏活动的情报 , 1959年 2月 14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1,第 1—4页。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Intelligence Report,No 8163,November 25, 1959, OSS China and India Supp lement, Reel - V - 0413, pp. 1 - 6, N ational A rchives, U. S. A. 关于西藏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 , 1959年 4月 30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2,第 27—33页 ;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 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 , 1959年 4月 23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1,第 12—17页。 吴冷西 :《忆毛主席 ———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1995年 ,第 120—121页。 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 , 1959年 4月 23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1,第 12—17页。 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杜德给潘自力的书面谈话 , 1959年 4月 3日 ,《中印来往文件汇编 》,第 55页。4月 16日 ,印度通 过苏联使馆传话 ,告诉潘自力大使 :如印度不收容达赖 ,国大党的地位将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削弱 ;尼赫鲁愿意与中国保 持友好 ,这是尼赫鲁历次讲话的基础。还说 ,达赖回西藏有三个条件 :西藏恢复秩序 ;中国政府遵守协定 ,给西藏自治 ; 保证达赖安全。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4月 17日 ,外档 , 105 - 00657 - 01,第 1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行会议,以动员世界舆论支持西藏的建议。在13 政,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直指英印,不要躲 日的一次集会讲演中,尼赫鲁指责中国没有遵守 闪。但又特别叮嘱,不要直接攻击尼赫鲁,一定 给予西藏自治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那里 要留有余地。④当晚,毛泽东又对起草社论的胡 发生了武装干涉。18日,达赖一行到达印度政府 乔木和吴冷西讲:我们反击印度的反华活动,着重 为其提供的驻地提斯普尔,印度外交部向记者散 同尼赫鲁大辩论。现在我们对尼赫鲁,要尖锐地 发了用英文写作的“达赖喇嘛声明”。声明说: 批评他,不怕刺激他,不怕跟他闹翻,要斗争到底。 “西藏人一向有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中国政 但我们不是执意要跟印度闹翻,不怕闹翻不等于 府把它的宗主权强加在西藏身上”,1951年《什七 以闹翻为目的,我们是以斗争求团结。对尼赫鲁 条协议也是“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达成的。声 要有分析,好的要肯定,只批评他不好的,不要把 明还称:达赖喇嘛愿意断然声明,他离开拉萨和 话说绝,还要讲究必要的礼貌,既尖锐又委婉,不 西藏到印度来,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不是被 能谩骂,要给尼赫鲁下楼的台阶。对达赖也不是 劫持的。”24日,尼赫鲁到穆索里单独会见达赖, 当作叛国者,还是采取争取他回来的方针,人大还 并与其长谈。① 要选他当副委员长。⑤ 这时,毛泽东决定开始反击。4月8日,毛泽 尼赫鲁夹在印度右派势力与中国之间,既要 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要马上准备 安抚国内舆论,保持政治稳定,又不能得罪中国, 对西藏叛乱事件以及印度当局的态度发表评论, 引起双边关系紧张,颇有些举步维艰。中国发起 要求《人民日报泻一篇比较充分的、把问题展开 的宣传攻势,对印度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在5 来讲的社论。毛指出,现在英国、美国、印度搞反 月8日一次宴会上,印度驻苏代办主动向中国使 华大合唱,支持西藏上层叛乱集团。我们要沉着 馆人员表示:印度珍视同中国的关系。印度给达 应战,要准备在宣传上加以反击。②4月18日印 赖政治避难合乎国际法,也是迫于形势。印度有 度官员散发达赖声明,毛泽东在第二天指示:要抓 住这个机会开始反击。22日,毛又指出:从3月 大量佛教徒,他们把达赖视为活佛。印度希望达 17日起,尼赫鲁仅在议会中就发表了五六次讲 赖自愿回到中国,欢迎中国派代表与达赖面谈。⑥ 话,我们一直保持沉默,为的看看他要走多远,有 尽管迫于舆论压力,逐渐放松了对达赖公开活动 意后发制人,现在可以回答他了,《人民日报要 的限制,但印度政府尽力要显示与西藏问题保持 抓紧写出评论尼赫鲁讲话的文章。③4月25日, 距离。22日印度国防部长回答记者问时强调中 毛泽东给胡乔木等人写了一封信,为反击定了调 印友好,说印度不会改变不结盟政策,也不愿卷入 子:“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 冷战。印度渐渐感到,达赖和难民己经成为包袱, 叛乱、干涉中国内政’。这个说法,讲了很久,全 多次表示希望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解决达赖返 不适当,要立即改过来,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 回西藏的问题。⑦6月20日达赖在记者招待会上 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狼狈为奸,公开干涉中国内 要求成立大西藏,恢复1950年前西藏的地位,中 ①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1959年4月23日,外档,105.00650.01,第12一17页:关于西藏 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1959年4月30日,印度对西藏问题的反应,1959年4月1一23日,外档,105,00658,02,第 41一75、74一181页:中印来往文件汇编》第56一57页。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尼赫鲁会见达赖前,先派外交部 代表PM梅农与达赖进行商谈。关于达赖喇嘛的声明,梅农曾“力劝达赖喇嘛不要做出这样的声明”,外交部又建议 以第三人称发表一个简短的新闻声明,“以求达到委婉的效果”。后来达赖同意了声明的形式,但坚持自己所说的内 容。DCS-3/396、258,23 April,1959.DDRS,CK3100063380-CK3100063383. ②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22页。 ③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17一119页;《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冲卷,第219页。 ④ 《凭泽东西藏工作文选》,第186一187页。 ⑤吴冷西:《忆毛主席》,第126页。 ⑥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9日,外档,105.00659.01,第42一43页。 ⑦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21日、23日、30日,外档,105.00659.01,第108一109、115、137一138页。 。1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行会议 ,以动员世界舆论支持西藏的建议。在 13 日的一次集会讲演中 ,尼赫鲁指责中国没有遵守 给予西藏自治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那里 发生了武装干涉。18日 ,达赖一行到达印度政府 为其提供的驻地提斯普尔 ,印度外交部向记者散 发了用英文写作的“达赖喇嘛声明 ”。声明说 : “西藏人一向有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 ”,“中国政 府把它的宗主权强加在西藏身上 ”, 1951年《十七 条协议 》也是“在中国政府的压力下 ”达成的。声 明还称 :“达赖喇嘛愿意断然声明 ,他离开拉萨和 西藏到印度来 ,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不是被 劫持的。”24日 ,尼赫鲁到穆索里单独会见达赖 , 并与其长谈。① 这时 ,毛泽东决定开始反击。4月 8日 ,毛泽 东在杭州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 ,强调要马上准备 对西藏叛乱事件以及印度当局的态度发表评论 , 要求《人民日报 》写一篇比较充分的、把问题展开 来讲的社论。毛指出 ,现在英国、美国、印度搞反 华大合唱 ,支持西藏上层叛乱集团。我们要沉着 应战 ,要准备在宣传上加以反击。② 4月 18日印 度官员散发达赖声明 ,毛泽东在第二天指示 :要抓 住这个机会开始反击。22日 ,毛又指出 :从 3月 17日起 ,尼赫鲁仅在议会中就发表了五六次讲 话 ,我们一直保持沉默 ,为的看看他要走多远 ,有 意后发制人 ,现在可以回答他了 ,《人民日报 》要 抓紧写出评论尼赫鲁讲话的文章。③ 4月 25日 , 毛泽东给胡乔木等人写了一封信 ,为反击定了调 子 :“‘帝国主义、蒋匪帮及外国反动派策动西藏 叛乱、干涉中国内政 ’。这个说法 ,讲了很久 ,全 不适当 ,要立即改过来 ,改为‘英国帝国主义分子 与印度扩张主义分子 ,狼狈为奸 ,公开干涉中国内 政 ,妄图把西藏拿了过去 ’。直指英印 ,不要躲 闪。”但又特别叮嘱 ,不要直接攻击尼赫鲁 ,一定 要留有余地。④ 当晚 ,毛泽东又对起草社论的胡 乔木和吴冷西讲 :我们反击印度的反华活动 ,着重 同尼赫鲁大辩论。现在我们对尼赫鲁 ,要尖锐地 批评他 ,不怕刺激他 ,不怕跟他闹翻 ,要斗争到底。 但我们不是执意要跟印度闹翻 ,不怕闹翻不等于 以闹翻为目的 ,我们是以斗争求团结。对尼赫鲁 要有分析 ,好的要肯定 ,只批评他不好的 ,不要把 话说绝 ,还要讲究必要的礼貌 ,既尖锐又委婉 ,不 能谩骂 ,要给尼赫鲁下楼的台阶。对达赖也不是 当作叛国者 ,还是采取争取他回来的方针 ,人大还 要选他当副委员长。⑤ 尼赫鲁夹在印度右派势力与中国之间 ,既要 安抚国内舆论 ,保持政治稳定 ,又不能得罪中国 , 引起双边关系紧张 ,颇有些举步维艰。中国发起 的宣传攻势 ,对印度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在 5 月 8日一次宴会上 ,印度驻苏代办主动向中国使 馆人员表示 :印度珍视同中国的关系。印度给达 赖政治避难合乎国际法 ,也是迫于形势。印度有 大量佛教徒 ,他们把达赖视为活佛。印度希望达 赖自愿回到中国 ,欢迎中国派代表与达赖面谈。⑥ 尽管迫于舆论压力 ,逐渐放松了对达赖公开活动 的限制 ,但印度政府尽力要显示与西藏问题保持 距离。22日印度国防部长回答记者问时强调中 印友好 ,说印度不会改变不结盟政策 ,也不愿卷入 冷战。印度渐渐感到 ,达赖和难民已经成为包袱 , 多次表示希望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 ,解决达赖返 回西藏的问题。⑦ 6月 20日达赖在记者招待会上 要求成立大西藏 ,恢复 1950年前西藏的地位 ,中 ·10·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西藏叛乱事件发生以来涉及同印度等国关系大事记 , 1959年 4月 23日 ,外档 , 105 - 00650 - 01,第 12—17页 ;关于西藏 叛乱事件印度动态大事记 , 1959年 4月 30日 ,印度对西藏问题的反应 , 1959年 4月 1—23日 ,外档 , 105 - 00658 - 02,第 41—75、74—181页 ;《中印来往文件汇编 》,第 56—57页。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 :尼赫鲁会见达赖前 ,先派外交部 代表 P. M. 梅农与达赖进行商谈。关于达赖喇嘛的声明 ,梅农曾“力劝达赖喇嘛不要做出这样的声明 ”,外交部又建议 以第三人称发表一个简短的新闻声明 ,“以求达到委婉的效果 ”。后来达赖同意了声明的形式 ,但坚持自己所说的内 容。TDCS - 3 /396、258, 23 Ap ril, 1959. DDRS, CK3100063380 - CK3100063383。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22页。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17—119页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219页。 《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 》,第 186—187页。 吴冷西 :《忆毛主席 》,第 126页。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9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1,第 42—43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21日、23日、30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1,第 108—109、115、137—138页
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 国人退出西藏。23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对 定的原则是:“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但不要恶化 达赖的讲话发表意见,但对记者说,达赖所说成立 与尼赫鲁的关系。”⑦ 流亡政府的情况不会在印度出现,因为印度政府 为了保持与印度的关系,防止尼赫鲁倒向帝 不承认西藏是主权国家。①6月30日,印度政府 国主义方面,苏联在此期间极力向印度示好:提供 发表声明,不承认单独的西藏政府。中国驻印使 15亿卢布贷款:帮助建设一系列重要企业:外交、 馆报告,7月以来,印官方人士多次主动与中方外 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以至中国驻苏使馆认为, 交官接触,“虽仅寒暄,但故示友好,这是西藏问 苏联的这些做法与中国对印度的步调“甚不调 题发生以来少见的现象”。② 和”。©另一方面,苏联也开始劝导中国人。5月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强硬态度,不仅引起了印 4日,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对来访的中国副外长张 度的恐慌,也让苏联感到突然。直到1958年底苏 闻天说,最近尼赫鲁对西藏问题的认识似乎己经 联外交部南亚司仍然认为,“印度对华政策是印 比较清醒了,并暗示说,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 度全盘外交政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印度 应无端地使中印关系趋向尖锐。言语中透露了莫 和中国在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存 斯科的考虑:担心中印关系紧张不利于中国和整 在着分歧,但这并没有对两国的合作造成严重阻 个社会主义阵营。@5月6日,苏驻印文化参赞叶 碍”。③西藏问题初起,苏联一方面公开支持评定 菲莫夫向中方转述了印度官方私下表示的立场, 西藏叛乱,一方面表示非常关心,希望知道中方的 说印方的担心有四点:西藏自治地位的丧失使其 态度,还劝告不要让达赖跑掉,以免引起后患。④ 不能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印度就边界问题 得知“中国朋友们打算暂不公布他们掌握的印度 一再向中国提出意见,而中国迄今没有明确表示; 干预西藏事件的事实”,目前主要任务是中立和 印藏贸易将断绝并直接影响印度经济;尼赫鲁要 争取印度后,莫斯科稍有放心。3月31日苏共中 求访问西藏,中国开始没有表示,后来加以拒绝。 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的报告,在对事实的描 印方希望苏联能为消除中印误会和改善中印关系 述和结论方面,与中国的说法基本一致。⑤自中 做些事情。©5月8日,尤金向陈毅外长递交了一 国开展针对印度的宣传攻势后,苏联的态度有所 些有关印度想要平息冲突的情报材料,并说,尼赫 变化。虽然在西藏问题上继续支持和配合中国, 鲁的处境很困难,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压力,他是动 但是凡涉及印度的问题,则一概保持沉默。如谈 摇的,但也在设法找出路。中印关系的进一步恶 到叛乱的原因时,从不摘引有关“外国反对派的 化和分歧加深,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首先是被美 字样,有关达赖的消息也很少报道。对此,苏联外 帝国主义加以利用。陈毅表示感谢,并重申了中 交部解释说,把叛乱镇压下去就算了,没有必要大 国的立场:主要是争取达赖,争取尼赫鲁,孤立叛 张旗鼓宣传,以免影响中印关系。⑥苏共中央确 国集团及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但是不 ①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6月21日、24日,外档,105.00406.01,第33一34、39页。 ②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7月3日、14日,外档,105.00659.03,第155、157页。 ③利哈切夫关于印度的备忘录,1958年12月25日,PTAH中5,o030,1302,14049。 ④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3月27日,外档,109.01354,04,第54页;《人民日报》1959年4月1日第5版。 ⑤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59年3月31日,IXC1中5,on49,1238,D8929,142.48。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4月8日、23日、29日,外档,109,01354·02,第7一12页:新华社编:《内部参考》1959 年5月1日第2763号,第22一23页。 ⑦关于苏共中央会议的笔记,1959年4月12日,TsKhSD,f5,op30,d302,175。转引自Prozmenschikov,The Sino·n dian Conflict,CIHP Bulletin,Issues 8-9,W inter 1996/1997,p 251. ⑧《友军情况第19期,1959年5月12日,外档,109.01354,04,第6263页,《内部参考》1959年12月9日第2930号, 第14一15页;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9月30日,外档,105,00946-04,第38一40页。 @张闻天致外交部电,1959年5月5日,外档,109.01354.04,第55一56页。 ⑩驻印使馆致外交部并中央调查部电,1959年5月6日,外档,109.01354.04,第6061页。 ·1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人退出西藏。23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拒绝对 达赖的讲话发表意见 ,但对记者说 ,达赖所说成立 流亡政府的情况不会在印度出现 ,因为印度政府 不承认西藏是主权国家。① 6月 30日 ,印度政府 发表声明 ,不承认单独的西藏政府。中国驻印使 馆报告 , 7月以来 ,印官方人士多次主动与中方外 交官接触 ,“虽仅寒暄 ,但故示友好 ,这是西藏问 题发生以来少见的现象 ”。②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强硬态度 ,不仅引起了印 度的恐慌 ,也让苏联感到突然。直到 1958年底苏 联外交部南亚司仍然认为 ,“印度对华政策是印 度全盘外交政策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印度 和中国在解决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方法和态度上存 在着分歧 ,但这并没有对两国的合作造成严重阻 碍 ”。③ 西藏问题初起 ,苏联一方面公开支持评定 西藏叛乱 ,一方面表示非常关心 ,希望知道中方的 态度 ,还劝告不要让达赖跑掉 ,以免引起后患。④ 得知“中国朋友们打算暂不公布他们掌握的印度 干预西藏事件的事实 ”,目前主要任务是中立和 争取印度后 ,莫斯科稍有放心。3月 31日苏共中 央联络部部长安德罗波夫的报告 ,在对事实的描 述和结论方面 ,与中国的说法基本一致。⑤ 自中 国开展针对印度的宣传攻势后 ,苏联的态度有所 变化。虽然在西藏问题上继续支持和配合中国 , 但是凡涉及印度的问题 ,则一概保持沉默。如谈 到叛乱的原因时 ,从不摘引有关“外国反对派 ”的 字样 ,有关达赖的消息也很少报道。对此 ,苏联外 交部解释说 ,把叛乱镇压下去就算了 ,没有必要大 张旗鼓宣传 ,以免影响中印关系。⑥ 苏共中央确 定的原则是 :“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 ,但不要恶化 与尼赫鲁的关系。”⑦ 为了保持与印度的关系 ,防止尼赫鲁倒向帝 国主义方面 ,苏联在此期间极力向印度示好 :提供 15亿卢布贷款 ;帮助建设一系列重要企业 ;外交、 经济和文化交往频繁。以至中国驻苏使馆认为 , 苏联的这些做法与中国对印度的步调“甚不调 和 ”。⑧ 另一方面 ,苏联也开始劝导中国人。5月 4日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对来访的中国副外长张 闻天说 ,最近尼赫鲁对西藏问题的认识似乎已经 比较清醒了 ,并暗示说 ,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策不 应无端地使中印关系趋向尖锐。言语中透露了莫 斯科的考虑 :担心中印关系紧张不利于中国和整 个社会主义阵营。⑨ 5月 6日 ,苏驻印文化参赞叶 菲莫夫向中方转述了印度官方私下表示的立场 , 说印方的担心有四点 :西藏自治地位的丧失使其 不能成为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 ;印度就边界问题 一再向中国提出意见 ,而中国迄今没有明确表示 ; 印藏贸易将断绝并直接影响印度经济 ;尼赫鲁要 求访问西藏 ,中国开始没有表示 ,后来加以拒绝。 印方希望苏联能为消除中印误会和改善中印关系 做些事情。λυ 5月 8日 ,尤金向陈毅外长递交了一 些有关印度想要平息冲突的情报材料 ,并说 ,尼赫 鲁的处境很困难 ,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压力 ,他是动 摇的 ,但也在设法找出路。中印关系的进一步恶 化和分歧加深 ,是有利于帝国主义的 ,首先是被美 帝国主义加以利用。陈毅表示感谢 ,并重申了中 国的立场 :主要是争取达赖 ,争取尼赫鲁 ,孤立叛 国集团及印度扩张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但是不 ·11· 沈志华 :难以弥合的裂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6月 21日、24日 ,外档 , 105 - 00406 - 01,第 33—34、39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7月 3日、14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3,第 155、157页。 利哈切夫关于印度的备忘录 , 1958年 12月 25日 , РГАНИ, ф. 5, оп. 30, д. 302, л. 40 - 49。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3月 27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54页 ;《人民日报 》1959年 4月 1日第 5版。 安德罗波夫给苏共中央的报告 , 1959年 3月 31日 , ЦХСД, ф. 5, оп. 49, д. 238, р. 8929, л. 42 - 48。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4月 8日、23日、29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2,第 7—12页 ;新华社编 :《内部参考 》1959 年 5月 1日第 2763号 ,第 22—23页。 关于苏共中央会议的笔记 , 1959年 4月 12日 , TsKhSD, f. 5, op. 30, d. 302, l. 75。转引自 Prozumenschikov, The Sino - In2 dian Conflict, CW IHP B ulletin, Issues 8 - 9,W inter 1996 /1997, p. 251。 《友军情况 》第 19期 , 1959年 5月 12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62—63页 ;《内部参考 》1959年 12月 9日第 2930号 , 第 14—15页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9月 30日 ,外档 , 105 - 00946 - 04,第 38—40页。 张闻天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5月 5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55—56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并中央调查部电 , 1959年 5月 6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60—61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评不行,反华行动会越闹越凶。① 决,目前应维持现状。3月23日尼赫鲁再函,要 到7月下旬,苏联驻印大使告诉中方,印度政 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麦克马洪线,因为这条线是 府为避免发生尖锐冲突,想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由中国政府、西藏和印度 苏联使馆还转告了一位接近尼赫鲁的议员的话: 三方划定的。④中方在内部讨论时提出,中印边 “整个西藏问题正在消失中。”②然而,就在莫斯科 界问题近来争议较多,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感到冲突即将过去时,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逼近。 1959年边界工作任务是为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作好准备。除对争议地区进行必要的交涉,加强 二、中印冲突升级 边防,防止新的侵占外,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 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面部署和大力加强边界的调查和勘察工作,并分 别拟出解决方案。中印边界是重点,鉴于一时尚 西藏问题给印度政府带来的只是麻烦,而真 难勘察完毕,无法很快提出一个系统详尽的解决 正令其不安和恐慌的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之间 方案,应先就目前几个争执地点进行调查研究,拟 存在着1700余公里未定的边界线。印度独立以 出谈判方案,以应需要。⑤然而,未等中方答复, 后,坚持认为1814年英国殖民者单方提出的麦克 印度便开始单方面行动。4月印度军队在东段边 马洪线就是中印东部边界线。新中国政府成立后 界向北推进,并越过麦线建立边境哨卡。5月5 曾表示,尽管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未承 日,周恩来于昆明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建议令 认过麦线,但中国方面不会越过此线,并愿在此基 西藏和南疆军区抓紧目前时机和气候条件,在 础上商谈和确定中印东部边界线。由于这一地区 我国边境线上比如在数公里以内控制有利地形, 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故双方虽主张不合,却也未 先机增设哨所,但在增设哨所以后,责成部队仍继 发生实际争端。从中方来看,除少数地区(如山 续停止巡逻。如印军入侵,我当劝其撤走,避免武 南)有藏军驻守外,边界地带实际上处于有边无 装冲突”。次日,毛泽东批示:照办”。8月9日 防的状态。1959年4月,追剿叛匪的中国军队进 印军再次越线建卡,占据了朗久地区一个叫马及 驻山南边防要地,在完成剿匪任务的同时封锁边 墩的小村子。8月25日,中国军队行至马及墩, 境,控制了麦线以北的边界地区,但从未越线 与印军遭遇,随即发生枪战。双方战斗约1小时, 南下。③ 印军被击毙2名后退回朗久,8月27日又撤出朗 西藏局势动荡引起了印度的担心,1958年12 久退往麦线以南。© 月14日尼赫鲁致函周恩来,提出中印之间不存在 在没有相互承认边界线的情况下,边界争端 边界争议问题。1959年1月23日周恩来回信指 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同意马克斯韦尔的论断: 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建议通过友好协商解 “朗久事件是一次偶然的冲突”,当双方对峙的武 ①陈毅与尤金谈话记录,1959年5月8日,外档,105.00657.03.第9一21页。 ②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7月25日,外档,105,00659.03,第164页。 ③古普塔:《仲印边界秘史》,第62一69页:编写组:仲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6一 88页。 ④《仲印往来文件汇编》,第172一183页。周恩来对尼赫鲁3月23日来信的答复,即9月26日函,见第184一190页。关 于西姆拉会议的中方档案,现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记载,中方的确派遣专员陈贻范( Chn)参加了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会议也的确草签了一个有关中印边界的条约。但是,4月28日中国外交部训令陈 贻范,通知英方所签条约无效。直到7月3日会议结束,中方没有同意签约,并拒绝继续参加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参 见唐屹等编:《外交部档案丛书·界务类第五册·西藏卷(一)》台北:“中华民国外交部编印,2005年,第1一55页。 ⑤罗贵波在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9年3月4日,广西档案馆,X50-3-6,第99一120页。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陆仁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100一101、112一115页;《仲印边境 自卫反击作战史》,第95一96页,《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冲卷,第315一316页。有关印度在东段地区的管辖状况 及麦克马洪线走向的地图,见印度现行政区中所谓东北边区概况,1959年3月20日,外档,105.00944·02,第53一60 页。 。1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批评不行 ,反华行动会越闹越凶。① 到 7月下旬 ,苏联驻印大使告诉中方 ,印度政 府为避免发生尖锐冲突 ,想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苏联使馆还转告了一位接近尼赫鲁的议员的话 : “整个西藏问题正在消失中。”②然而 ,就在莫斯科 感到冲突即将过去时 ,一场新的危机正在逼近。 二、中印冲突升级 与苏联的中立态度 西藏问题给印度政府带来的只是麻烦 ,而真 正令其不安和恐慌的是中印边界问题。中印之间 存在着 1 700余公里未定的边界线。印度独立以 后 ,坚持认为 1814年英国殖民者单方提出的麦克 马洪线就是中印东部边界线。新中国政府成立后 曾表示 ,尽管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均未承 认过麦线 ,但中国方面不会越过此线 ,并愿在此基 础上商谈和确定中印东部边界线。由于这一地区 人烟稀少 ,交通不便 ,故双方虽主张不合 ,却也未 发生实际争端。从中方来看 ,除少数地区 (如山 南 )有藏军驻守外 ,边界地带实际上处于有边无 防的状态。1959年 4月 ,追剿叛匪的中国军队进 驻山南边防要地 ,在完成剿匪任务的同时封锁边 境 ,控制了麦线以北的边界地区 ,但从未越线 南下。③ 西藏局势动荡引起了印度的担心 , 1958年 12 月 14日尼赫鲁致函周恩来 ,提出中印之间不存在 边界争议问题。1959年 1月 23日周恩来回信指 出 :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建议通过友好协商解 决 ,目前应维持现状。3月 23日尼赫鲁再函 ,要 求中国政府正式承认麦克马洪线 ,因为这条线是 在 1914年西姆拉会议上由中国政府、西藏和印度 三方划定的。④ 中方在内部讨论时提出 ,中印边 界问题近来争议较多 ,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1959年边界工作任务是为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作好准备。除对争议地区进行必要的交涉 ,加强 边防 ,防止新的侵占外 ,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 面部署和大力加强边界的调查和勘察工作 ,并分 别拟出解决方案。中印边界是重点 ,鉴于一时尚 难勘察完毕 ,无法很快提出一个系统详尽的解决 方案 ,应先就目前几个争执地点进行调查研究 ,拟 出谈判方案 ,以应需要。⑤ 然而 ,未等中方答复 , 印度便开始单方面行动。4月印度军队在东段边 界向北推进 ,并越过麦线建立边境哨卡。5月 5 日 ,周恩来于昆明致电中共中央并毛泽东 :建议令 “西藏和南疆军区抓紧目前时机和气候条件 ,在 我国边境线上比如在数公里以内控制有利地形 , 先机增设哨所 ,但在增设哨所以后 ,责成部队仍继 续停止巡逻。如印军入侵 ,我当劝其撤走 ,避免武 装冲突 ”。次日 ,毛泽东批示 :“照办 ”。8月 9日 印军再次越线建卡 ,占据了朗久地区一个叫马及 墩的小村子。8月 25日 ,中国军队行至马及墩 , 与印军遭遇 ,随即发生枪战。双方战斗约 1小时 , 印军被击毙 2名后退回朗久 , 8月 27日又撤出朗 久 ,退往麦线以南。⑥ 在没有相互承认边界线的情况下 ,边界争端 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同意马克斯韦尔的论断 : “朗久事件是一次偶然的冲突 ”,当双方对峙的武 ·12·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陈毅与尤金谈话记录 , 1959年 5月 8日 ,外档 , 105 - 00657 - 03,第 9—21页。 驻印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7月 25日 ,外档 , 105 - 00659 - 03,第 164页。 古普塔 :《中印边界秘史 》,第 62—69页 ;编写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 1994年 ,第 86— 88页。 《中印往来文件汇编 》,第 172—183页。周恩来对尼赫鲁 3月 23日来信的答复 ,即 9月 26日函 ,见第 184—190页。关 于西姆拉会议的中方档案 ,现存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根据中国档案记载 ,中方的确派遣专员陈贻范 ( Ivan Chen)参加了 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 ,会议也的确草签了一个有关中印边界的条约。但是 , 4月 28日中国外交部训令陈 贻范 ,通知英方所签条约无效。直到 7月 3日会议结束 ,中方没有同意签约 ,并拒绝继续参加讨论这一问题的会议。参 见唐屹 等编 :《外交部档案丛书 ·界务类第五册 ·西藏卷 (一 ) 》,台北 :“中华民国外交部 ”编印 , 2005年 ,第 1—55页。 罗贵波在第二次外事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 1959年 3月 4日 ,广西档案馆 , X50 - 3 - 6,第 99—120页。 内维尔 ·马克斯韦尔 :《印度对华战争 》,陆仁译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81年 ,第 100—101、112—115页 ;《中印边境 自卫反击作战史 》,第 95—96页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315—316页。有关印度在东段地区的管辖状况 及麦克马洪线走向的地图 ,见印度现行政区中所谓东北边区概况 , 1959年 3月 20日 ,外档 , 105 - 00944 - 02,第 53—60 页
沈志华:难以弥合的裂痕 装部队逼近一条尚未标定的边界时,发生这类冲 非法的,中国政府不能承认。第二,这次中印边境 突是预料之中的。①然而,因一次偶发的边界冲 冲突事件是印度军队越过麦线侵占中国领土引起 突而酿成一场国际上的轩然大波,并导致中印之 的,而不是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第三,中国建议 间长期对立,甚至爆发战争,则是出人意料的。朗 维持现状,双方按兵不动,准备通过谈判解决中印 久事件发生后,印度再次掀起反华高潮,在政治、 边界问题。⑤第二天,章汉夫副外长向各社会主 外交、舆论等多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试图迫使中 义国家驻华使节介绍了中印边界情况和中国的立 方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尼赫鲁改变了过去的温和 场。⑥11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 态度,数次在人民院和联邦院指责中国“侵入印 上作报告,着重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 度东北边境地区是一种“明显的侵略事件”,中国 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方针。报告说,印度某些 没有实现其对缅甸和印度关于麦克马洪线的保 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利用边界纠纷,掀起新的反华 证,并强调只有接受麦线才可能进行边界谈判。8 运动,而印度政府也企图借此机会对中国政府施 月31日,人民党议员辛格呼吁印度政府应派飞机 加压力,迫使中国接受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片面 轰炸中国修建的穿越拉达克东部地区的公路。9 主张。这种强加于人的企图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月4日,拉达克大喇嘛巴库拉要求政府立即“采 但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友好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问 取反侵略措施”。印度各大报纸更是推波助澜, 题。⑦12日,由周恩来改定的《人民日报》社论 不仅谴责中国对印度的“侵略”,而且挑拨中国与 仲印边界问题的真相》发表。⑧对于印度和西方 不丹和锡金的关系,声称印度有责任保证其保护 的反华叫嚣,毛泽东早有准备,并不感到棘手,而 国的安全。很多报纸攻击中国发动冷战”,“加 让中共非常不满和意外的是,莫斯科竞然宣布中 剧国际紧张局势”。②西方报纸也纷纷指责中国 立,甚至也对中国提出指责。 军队侵犯印度领土,并威胁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的 朗久事件发生后,中国的反应似显迟钝。8 安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积极策划将西藏问题列 月27日,周恩来才召集外交部和军方进行商议, 入联大议程。③按照中国总参情报部的说法:这 并于当晚报告毛泽东。©29日,中国驻印度临时 次反华高潮“来势很凶猛”,“呢赫鲁亲自挂帅” 代办向苏联大使通报了冲突情况及中方的看 “佑派气焰更是嚣张”。印度国内霾云满布,乌 法。⑩9月6日,外交部正式向苏联使馆通报情 烟瘴气”,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中印关系处于“十 况,并告知:中国政府将要发布文件和材料,说明 年来的最低潮”。④ 这次冲突的真相和中印边界状况。©直到9月10 面对国际上喧嚣的反华浪潮,9月8日中共 日前,中国报纸没有报道任何有关中印边界冲突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印关系。会议的结论 的消息。很可能,中国一方面在了解事情真相,一 是:第一,中印边界从来没有划定,麦克马洪线是 方面因事态严重,需要与莫斯科沟通。无论如何, ①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第115页。 ②最近印度有关中印边界问题和锡金、不丹问题的一些提法,1959年9月10日,外档,105.00944.03,第61一72页。 ③驻德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9月1日,外档,109.01941,04,第38页:外交部致驻英代办电,1959年9月27日,外 档,109-01354,04,第69页。 ④《军情通报第18期,1959年9月29日,外档,105-00944-07,第84一90页。 ⑤吴冷西:《什年论战(1956一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以下简称《什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 211一212页。 ⑥章汉夫与兄弟国家驻华大使、临时代办谈话记录,1959年9月9日,外档,109.00870-01,第32一39页。 ⑦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中卷.第252一253页。 ⑧ 《人民日报》1959年9月12日第1版。 《周恩来年谱(1949一1976)冲卷,第249页。 别涅季科夫与中国驻印度临时代办会谈纪要,1959年8月29日,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和编辑:《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 文复印件汇编第13卷,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存,第3197一3199页。 吴冷西:《什年论战》,第210页。 ·1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装部队逼近一条尚未标定的边界时 ,发生这类冲 突是预料之中的。① 然而 ,因一次偶发的边界冲 突而酿成一场国际上的轩然大波 ,并导致中印之 间长期对立 ,甚至爆发战争 ,则是出人意料的。朗 久事件发生后 ,印度再次掀起反华高潮 ,在政治、 外交、舆论等多方面对中国施加压力 ,试图迫使中 方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尼赫鲁改变了过去的温和 态度 ,数次在人民院和联邦院指责中国“侵入 ”印 度东北边境地区是一种“明显的侵略事件 ”,中国 没有实现其对缅甸和印度关于麦克马洪线的保 证 ,并强调只有接受麦线才可能进行边界谈判。8 月 31日 ,人民党议员辛格呼吁印度政府应派飞机 轰炸中国修建的穿越拉达克东部地区的公路。9 月 4日 ,拉达克大喇嘛巴库拉要求政府立即“采 取反侵略措施 ”。印度各大报纸更是推波助澜 , 不仅谴责中国对印度的“侵略 ”,而且挑拨中国与 不丹和锡金的关系 ,声称印度有责任保证其保护 国的安全。很多报纸攻击中国发动“冷战 ”,“加 剧国际紧张局势 ”。② 西方报纸也纷纷指责中国 军队侵犯印度领土 ,并威胁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的 安全 ,一些西方国家甚至积极策划将西藏问题列 入联大议程。③ 按照中国总参情报部的说法 :这 次反华高潮“来势很凶猛 ”,“尼赫鲁亲自挂帅 ”, “右派气焰更是嚣张 ”。印度国内“霾云满布 ,乌 烟瘴气 ”,中印边境局势紧张 ,中印关系处于“十 年来的最低潮 ”。④ 面对国际上喧嚣的反华浪潮 , 9月 8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中印关系。会议的结论 是 :第一 ,中印边界从来没有划定 ,麦克马洪线是 非法的 ,中国政府不能承认。第二 ,这次中印边境 冲突事件是印度军队越过麦线侵占中国领土引起 的 ,而不是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第三 ,中国建议 维持现状 ,双方按兵不动 ,准备通过谈判解决中印 边界问题。⑤ 第二天 ,章汉夫副外长向各社会主 义国家驻华使节介绍了中印边界情况和中国的立 场。⑥ 11日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会议 上作报告 ,着重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 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方针。报告说 ,印度某些 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利用边界纠纷 ,掀起新的反华 运动 ,而印度政府也企图借此机会对中国政府施 加压力 ,迫使中国接受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片面 主张。这种强加于人的企图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 但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友好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问 题。⑦ 12日 ,由周恩来改定的《人民日报 》社论 《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 》发表。⑧对于印度和西方 的反华叫嚣 ,毛泽东早有准备 ,并不感到棘手 ,而 让中共非常不满和意外的是 ,莫斯科竟然宣布中 立 ,甚至也对中国提出指责。 朗久事件发生后 ,中国的反应似显迟钝。8 月 27日 ,周恩来才召集外交部和军方进行商议 , 并于当晚报告毛泽东。⑨ 29日 ,中国驻印度临时 代办向苏联大使通报了冲突情况及中方的看 法。λυ 9月 6日 ,外交部正式向苏联使馆通报情 况 ,并告知 :中国政府将要发布文件和材料 ,说明 这次冲突的真相和中印边界状况。λϖ 直到 9月 10 日前 ,中国报纸没有报道任何有关中印边界冲突 的消息。很可能 ,中国一方面在了解事情真相 ,一 方面因事态严重 ,需要与莫斯科沟通。无论如何 , ·13· 沈志华 :难以弥合的裂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λυ λϖ 马克斯韦尔 :《印度对华战争 》,第 115页。 最近印度有关中印边界问题和锡金、不丹问题的一些提法 , 1959年 9月 10日 ,外档 , 105 - 00944 - 03,第 61—72页。 驻德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9月 1日 ,外档 , 109 - 01941 - 04,第 38页 ;外交部致驻英代办电 , 1959年 9月 27日 ,外 档 , 109 - 01354 - 04,第 69页。 《军情通报 》第 18期 , 1959年 9月 29日 ,外档 , 105 - 00944 - 07,第 84—90页。 吴冷西 :《十年论战 (1956—1966) :中苏关系回忆录 》(以下简称《十年论战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9年 ,第 211—212页。 章汉夫与兄弟国家驻华大使、临时代办谈话记录 , 1959年 9月 9日 ,外档 , 109 - 00870 - 01,第 32—39页。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252—253页。 《人民日报 》1959年 9月 12日第 1版。 《周恩来年谱 (1949—1976) 》中卷 ,第 249页。 别涅季科夫与中国驻印度临时代办会谈纪要 , 1959年 8月 29日 ,沈志华、李丹慧整理和编辑 :《中苏关系 :俄国档案原 文复印件汇编 》第 13卷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存 ,第 3197—3199页。 吴冷西 :《十年论战 》,第 210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联在得知中国的看法并即将发布文件的情况 苏方又辩解说,声明的内容并无不妥,且责怪中方 后,立即做出了反应。9月8日,苏共中央致信中 提供情况和材料都比较迟,还埋怨说,事件发生 共中央,对中国的做法提出异议,并认为中印边界 后,全世界都在大喊大叫,而中国一直保持沉默。 冲突事件将恶化印度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导 苏联不了解情况,又担心尼赫鲁承受不住压力,故 致印度改变对外政策,并被某些人所利用,在苏美 需要表明态度。③苏方的说法自然是外交辞令, 首脑互访前夕使国际局势复杂化。①9月9日上 但还是道出了部分实情,即莫斯科担心中国的公 午,苏联临时代办安东诺夫又向陈毅面交了一份 开表态可能进一步使局势复杂化。外交部远东代 塔斯社声明的文稿,并说该声明将在9月10日发 理司长贾丕才对中国使馆承认周总理给尼赫鲁的 表。声明的矛头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集 信很好,但坚持认为,中苏的主要敌人是美国,目 团和报纸的,指责最近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喧 前的关键问题是不要让局势紧张。④赫鲁晓夫后 嚣是为了离间中印关系,破坏和平共处的思想,特 来也回忆说,苏联急于表态是因为不同意中国在 别是企图阻碍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扰乱赫鲁晓 边界问题上采取对抗的做法,更反对把尼赫鲁作 夫与艾森豪威尔的互访。在强调苏联与中国的 为敌人的评价。⑤贾丕才的回忆讲述了塔斯社声 “兄弟友谊吸同印度的“友好合作后,声明对中 明的起草过程:赫鲁晓夫当时正准备访美,并想为 印边境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并希望中印两国 这次访问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没想到此时发生 政府会考虑到双方利益而“解决所产生的误会”。 中印边界冲突,他极为恼火。9月8日,葛罗米柯 陈毅当即表示,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意见 叫贾丕才立即起草一个塔斯社声明。后者在初稿 已经在几天前告诉苏方,希望苏方暂缓发表这个 中指出:中印之间发生冲突,只能有利于帝国主 声明,并指出中印边界冲突不一定会对赫鲁晓夫 义,苏联对此表示遗憾。葛罗米柯看后认为太平 访美带来消极影响。当天下午6时20分莫斯科 淡,责令他写得更尖锐一些,还说修改后要立即报 时间下午1时20分),中国电台广播了周恩来给 送赫鲁晓夫批准。第二天莫斯科广播的就是赫鲁 尼赫鲁的信。随后,章汉夫会见安东诺夫,递交了 晓夫认可的修改稿。© 周信的副本,并转告陈毅的意见:希望苏联能注意 与塔斯社声明10日见报的同时,中国按照既 到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政策, 定部署,于10一12日开始刊出有关中印边界冲突 停止发表塔斯社声明。然而,莫斯科时间当晚7 的消息、印度及西方发动反华浪潮的情况及中印 时苏联还是按照原稿播发了塔斯社声明。② 两国政府的文件,并于11日在《人民日报》第2 莫斯科为什么不顾中方的一再劝阻,要迫不 版全文刊登了塔斯社声明。⑦苏联则继续搞平衡 及待地就中印边界冲突发表声明?事后安东诺夫 政策:12日和13日各大报同时摘要刊登了中印 对中国外交部解释说,联系不畅,使馆给莫斯科打 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重要文件,中国的文件在前, 通电话时,声明已经发表。曾涌泉反驳说:塔斯社 字数稍多,一般都不加标题,或标以消除紧张”、 有点太着急了,既然把声明底稿交给我们看,就意 用友好方式消除误解等字样。与此同时,12日 味着要听取我们的意见,因此应该多等待一下。 赫鲁晓夫接见了印度驻苏大使,13日发表了关于 ① KyHk B T CoBeTCKo-.KHTanCKHA pacKo.1ΠOHUHHbI H nOCeCTBM月M OCKBa MIIB PAH,2000,c292;王泰平主编:《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一1969)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②王泰平主编:仲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第228一229页:曾涌泉与安东诺夫谈话记录,1959年9月10日,外档, 109.00873.12,第76-79页;吴冷西:《什年论战》,第213一214页。苏联声明的全文见《人民日报》1959年9月11 日第2版。 ③曾涌泉与安东诺夫谈话记录,1959年9月10日,外档,109.00873·12,第76一79页。 ④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9年9月14日,外档,109.01354·04,第72页。 5 M eMyapb H HKHTbI CepreeBHua Xpyl eBal/Bonpoal HCTopHn 1993,No3,c68-69. 6 Kannua M C Ha napanenax 3annckn mnnomaTa M OCKBa KHHra H 6H3Hec 1996.c63-65 ⑦参见《人民日报》1959年9月10日第1、2版,11日第2、3版,12日第1版。 。1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苏联在得知中国的看法并即将发布文件的情况 后 ,立即做出了反应。9月 8日 ,苏共中央致信中 共中央 ,对中国的做法提出异议 ,并认为中印边界 冲突事件将恶化印度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导 致印度改变对外政策 ,并被某些人所利用 ,在苏美 首脑互访前夕使国际局势复杂化。① 9月 9日上 午 ,苏联临时代办安东诺夫又向陈毅面交了一份 塔斯社声明的文稿 ,并说该声明将在 9月 10日发 表。声明的矛头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某些政治集 团和报纸 ”的 ,指责最近关于中印边界冲突的喧 嚣是为了离间中印关系 ,破坏和平共处的思想 ,特 别是企图阻碍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扰乱赫鲁晓 夫与艾森豪威尔的互访。在强调苏联与中国的 “兄弟友谊 ”及同印度的“友好合作 ”后 ,声明对中 印边境发生的事件表示“遗憾 ”,并希望中印两国 政府会考虑到双方利益而“解决所产生的误会 ”。 陈毅当即表示 ,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意见 已经在几天前告诉苏方 ,希望苏方暂缓发表这个 声明 ,并指出中印边界冲突不一定会对赫鲁晓夫 访美带来消极影响。当天下午 6时 20分 (莫斯科 时间下午 1时 20分 ) ,中国电台广播了周恩来给 尼赫鲁的信。随后 ,章汉夫会见安东诺夫 ,递交了 周信的副本 ,并转告陈毅的意见 :希望苏联能注意 到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政策 , 停止发表塔斯社声明。然而 ,莫斯科时间当晚 7 时苏联还是按照原稿播发了塔斯社声明。② 莫斯科为什么不顾中方的一再劝阻 ,要迫不 及待地就中印边界冲突发表声明 ? 事后安东诺夫 对中国外交部解释说 ,联系不畅 ,使馆给莫斯科打 通电话时 ,声明已经发表。曾涌泉反驳说 :塔斯社 有点太着急了 ,既然把声明底稿交给我们看 ,就意 味着要听取我们的意见 ,因此应该多等待一下。 苏方又辩解说 ,声明的内容并无不妥 ,且责怪中方 提供情况和材料都比较迟 ,还埋怨说 ,事件发生 后 ,全世界都在大喊大叫 ,而中国一直保持沉默。 苏联不了解情况 ,又担心尼赫鲁承受不住压力 ,故 需要表明态度。③ 苏方的说法自然是外交辞令 , 但还是道出了部分实情 ,即莫斯科担心中国的公 开表态可能进一步使局势复杂化。外交部远东代 理司长贾丕才对中国使馆承认周总理给尼赫鲁的 信很好 ,但坚持认为 ,中苏的主要敌人是美国 ,目 前的关键问题是不要让局势紧张。④ 赫鲁晓夫后 来也回忆说 ,苏联急于表态是因为不同意中国在 边界问题上采取对抗的做法 ,更反对把尼赫鲁作 为敌人的评价。⑤ 贾丕才的回忆讲述了塔斯社声 明的起草过程 :赫鲁晓夫当时正准备访美 ,并想为 这次访问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没想到此时发生 中印边界冲突 ,他极为恼火。9月 8日 ,葛罗米柯 叫贾丕才立即起草一个塔斯社声明。后者在初稿 中指出 :中印之间发生冲突 ,只能有利于帝国主 义 ,苏联对此表示遗憾。葛罗米柯看后认为太平 淡 ,责令他写得更尖锐一些 ,还说修改后要立即报 送赫鲁晓夫批准。第二天莫斯科广播的就是赫鲁 晓夫认可的修改稿。⑥ 与塔斯社声明 10日见报的同时 ,中国按照既 定部署 ,于 10—12日开始刊出有关中印边界冲突 的消息、印度及西方发动反华浪潮的情况及中印 两国政府的文件 ,并于 11日在《人民日报 》第 2 版全文刊登了塔斯社声明。⑦ 苏联则继续搞平衡 政策 : 12日和 13日各大报同时摘要刊登了中印 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重要文件 ,中国的文件在前 , 字数稍多 ,一般都不加标题 ,或标以“消除紧张 ”、 “用友好方式消除误解 ”等字样。与此同时 , 12日 赫鲁晓夫接见了印度驻苏大使 , 13日发表了关于 ·14·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КуликБ. Т. Советско- китайскийраскол: причиныипоследствия, Москва: ИДВРАН, 2000, с. 292;王泰平主编 :《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1957—1969) 》第二卷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 1998年 ,第 228页。 王泰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第二卷 ,第 228—229页 ;曾涌泉与安东诺夫谈话记录 , 1959年 9月 10日 ,外档 , 109 - 00873 - 12,第 76—79页 ;吴冷西 :《十年论战 》,第 213—214页。苏联声明的全文见《人民日报 》1959年 9月 11 日第 2版。 曾涌泉与安东诺夫谈话记录 , 1959年 9月 10日 ,外档 , 109 - 00873 - 12,第 76—79页。 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 , 1959年 9月 14日 ,外档 , 109 - 01354 - 04,第 72页。 МемуарыНикитыСергеевичаХрущева/ / Вопросыистории, 1993,No3, с. 68 - 69. КапицаМ. С. Наразныхпараллелях, запискидипломата, Москва: Книгаибизнес, 1996, с. 63 - 65. 参见《人民日报 》1959年 9月 10日第 1、2版 , 11日第 2、3版 , 12日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