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2004 第27卷第3期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 No.3 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 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兼论联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 戴超武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田际关系系,江苏南京200039)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和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在美 国和英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突出反映,集中表现在双方在涉及重大国际事件的危机和非危机的情况下对对方 外交决策的制约、作用和影响。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和英国的关系,体现了冷战时期联盟关系的复杂 性和不确定性,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美国主要盟国的英国在危机中的反应,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盟国 在制约危机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更为突出地反映出联盟作用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险性。美英在 危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仅仅在于如何判断和处理沿海岛屿的地位,并不是两国对整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 认识的根本分歧。 关键词:英美特殊关系;对华政策;沿海岛屿;台湾海峡危机 中图分类号:K7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4)03-0142-0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和英国逐渐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为认识英美“特殊关系”以及联 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在 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的上述特 美国和英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突出反映,集中表现 点,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在双方在涉及重大国际事件的危机和非危机的情 一 况下对对方外交决策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就美 国的外交决策而言,依据危机的程度和美国对危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机性质的判定,联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 后,美国决策者通过内部讨论,确定了向国民党对 和影响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协调与盟国的关系、 金门守军实施补给的船只提供护航,以及考虑在 力图获取主要盟国对美国政策的支持,是美国危 必要时使用核武器协防沿海岛屿的强硬路线。对 机决策的基本模式。但更多的情况下,在美国做 美国决策者而言,协调与盟国特别是同英国的关 出相关的决策后,即使是没有盟国的支持,美国决 系,成为美国实施强硬路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 策者基本上不会改变既定的战略,但大体上会在 此,美国在危机前期积极协调同英国的关系,希望 策略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考虑到美国 获得英国对美国政策的支持。在此特别需要简要 在联盟关系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除个别的例 回顾的是麦克米伦(Macmillan)1957年1月就任 外,主要盟国最终大多改变立场,转而支持美国的 英国首相以后英美关系的发展和英国对华政策的 政策,甚至会在相当程度上采取主动措施,修补因 调整。一方面,麦克米伦积极主张发展英美“特殊 反对美国的政策而造成的双边关系的裂痕。1958 关系”,修复苏伊士运河危机对两国关系造成的伤 幸收稿日期:2003-1-13 作者简介:戴超武(1964-,男,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研究员,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系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Ξ 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 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兼论联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 戴 超 武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系 ,江苏 南京 200039)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美国和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在美 国和英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突出反映 ,集中表现在双方在涉及重大国际事件的危机和非危机的情况下对对方 外交决策的制约、作用和影响。1958 年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国和英国的关系 ,体现了冷战时期联盟关系的复杂 性和不确定性 ,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美国主要盟国的英国在危机中的反应 ,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盟国 在制约危机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 ,另一方面则更为突出地反映出联盟作用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险性。美英在 危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仅仅在于如何判断和处理沿海岛屿的地位 ,并不是两国对整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 认识的根本分歧。 关键词 :英美特殊关系 ;对华政策 ;沿海岛屿 ;台湾海峡危机 中图分类号 : K 712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Ο5587 (2004) 03Ο0142Ο0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美国和英国逐渐 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在 美国和英国的双边关系中的突出反映 ,集中表现 在双方在涉及重大国际事件的危机和非危机的情 况下对对方外交决策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就美 国的外交决策而言 ,依据危机的程度和美国对危 机性质的判定 ,联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 和影响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协调与盟国的关系、 力图获取主要盟国对美国政策的支持 ,是美国危 机决策的基本模式。但更多的情况下 ,在美国做 出相关的决策后 ,即使是没有盟国的支持 ,美国决 策者基本上不会改变既定的战略 ,但大体上会在 策略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 ,考虑到美国 在联盟关系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除个别的例 外 ,主要盟国最终大多改变立场 ,转而支持美国的 政策 ,甚至会在相当程度上采取主动措施 ,修补因 反对美国的政策而造成的双边关系的裂痕。1958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为认识英美“特殊关系”以及联 盟关系对美国外交决策的作用和影响的上述特 点 ,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个案。 一 1958 年 8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后 ,美国决策者通过内部讨论 ,确定了向国民党对 金门守军实施补给的船只提供护航 ,以及考虑在 必要时使用核武器协防沿海岛屿的强硬路线。对 美国决策者而言 ,协调与盟国特别是同英国的关 系 ,成为美国实施强硬路线的一个主要内容。因 此 ,美国在危机前期积极协调同英国的关系 ,希望 获得英国对美国政策的支持。在此特别需要简要 回顾的是麦克米伦 (Macmillan) 1957 年 1 月就任 英国首相以后英美关系的发展和英国对华政策的 调整。一方面 ,麦克米伦积极主张发展英美“特殊 关系”,修复苏伊士运河危机对两国关系造成的伤 Ξ 收稿日期 :2003Ο11Ο13 作者简介 :戴超武(1964Ο) ,男 ,历史学博士 ,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研究员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系教授 ,博导 , 主要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 2004 年 5 月 第 27 卷 第 3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 Vol. 27 No. 3
戴超武美因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3 害。另一方面,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后,英国希望 就遭到外交部的反对。8月29日,英国外交部给 利用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放 驻美公使文森特霍德发去指令,指令在分析台海 松对中国所采取的贸易禁运,特别是巴黎统筹委 局势及美国可能的反应、特别是分析了英国可能 员会所制定的对华贸易管制中的所谓“中国差 采取的影响中国的政策后认为,英国惟一适当的 别”,并表示英国将采取单独行动。1957年3月 选择就是通过苏联向中国施加影响解决危机。 22日,英国外交大臣赛尔温·劳埃德同杜勒斯 8月30日,霍德同代理国务卿克雷斯蒂安· (John Dulles)在百幕大会谈,讨论中国在联合国 赫脱会谈,了解美国的政策立场。赫脱表示,美国 的代表权以及放松东西方贸易管制的问题。劳埃 对英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的政策表示关注。霍德 德表示,对英美两国而言,公开表明继续承认国民 回答说,英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同第一次危机时 党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政策是非常容易的,但他强 一样没有变化,“英国政府对由于守住沿海岛屿而 调,“只要与此同时迅速处理中国差别’问题,以 引发战争深感痛惜,这种敌对状况在大不列颠最 及美国对此并不加以反对。”杜勒斯同意劳埃德的 不受欢迎:对英国政府来说,在这个问题上为美国 看法,并认为英美可以进行合作,实际上也可以同的立场辩护是困难的。”赫脱明确表示,中共的战 时在这两个方面取得进展山(22.1957年10月 略就是继续封锁和切断沿海岛屿的供给,希望以 麦克米伦和劳埃德访问华盛顿时,英美两国签署 此摧毁岛上守军抵抗的士气和能力;美国并不认 了共同宣言,美国同意在核武器和原子能领域同 为在这一地区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但必须承认 英国执行“共同政策”,英国则表示在具体的远东 自己面临一个难以应付的事实,那就是国民党在 问题上同美国合作,特别是没有美国事先的同意, 岛上部署了大量部队来防卫这些岛屿。在这种情 英国将不会改变其有关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 况下,中共占领沿海岛屿将使国民党遭受海空军 上的政策立场。美国同意将香港包括在“共同防 及大量地面部队的损失。如果那样的话,“台湾怎 御”的范围之内。因此在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 么办?美国对此种前景显然不能泰然处之。”对于 英国方面认为中国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不会 一旦中共对沿海岛屿发动全面进攻美国将采取何 成为英美关系中的一个问题,麦克米伦1958年夏 种行动的询问,赫脱解释说,美国对局势的反应是 天同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会谈时 依据《福摩萨决议案》,“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和复杂 甚至没有讨论中国问题。 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政治和心理上的问题 从现有的档案文献看,英国在危机前期的立 还涉及到纯军事上的考虑”。赫脱强调,中共并非 场显示了英国政策的矛盾。一方面,英国不赞成 是制造冷战的紧张局势,而是夺取这些岛屿的重 美国协防沿海岛屿的政策,宣布将不支持由此而 大步骤的第一个阶段。 引发的任何战争。另一方面,英国又坚持英美“特 对于霍德询问是否需要英国告诉苏联,中共 殊关系”的重要性,在英国决策者看来,英美关系 进攻沿海岛屿将会导致一场更大范围的冲突,并 的重要性显然远远地得到大于英国对华政策的考 请苏联敦促中共采取克制行动,赫脱感到,由于英 虑。危机爆发后,麦克米伦在日记中写道:“按照 美都反对中共以武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方法 我们的观点,中共无可争辩地拥有这些岛屿… 的作用是有限的。霍德还询问是否将沿海岛屿问 但是如果我们背弃美国人(我是指道义上的,因为 题提交到联合国,赫脱认为,联合国过去在这个问 他们并不需要实际的帮助),那将是对友谊和联盟 题上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快。对此霍德表示同意, 的巨大打击。而这种友谊和联盟则是我要竭力重 认为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将是一个棘手的举措,能 建和加强的。2](Ps4麦克米伦表示,英国将根据 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结果令人怀疑。 情况的变化,在处理危机的方法上有“某些细微的 赫脱在会谈中还说明了美国对中共炮击动因 差别”。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时,劳埃德和内阁其 的分析。他指出,中共炮击的动因尚不明确,中共 他部长都在度假。麦克米伦回顾英国在第一次台 可能是利用这一局势为获得联合国席位而施加压 海危机期间的政策后,决定支持美国处理危机措 力,或是为达到其他政治目的。当他们的目标变 施的前提是,不会引发战争。但这一政策一开始 得明确时,“我们采取的政策是,一方面,通过向国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害。另一方面 ,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后 ,英国希望 利用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国际局势的相对缓和 ,放 松对中国所采取的贸易禁运 ,特别是巴黎统筹委 员会所制定的对华贸易管制中的所谓“中国差 别”,并表示英国将采取单独行动。1957 年 3 月 22 日 ,英国外交大臣赛尔温·劳埃德同杜勒斯 (John Dulles) 在百慕大会谈 ,讨论中国在联合国 的代表权以及放松东西方贸易管制的问题。劳埃 德表示 ,对英美两国而言 ,公开表明继续承认国民 党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政策是非常容易的 ,但他强 调“, 只要与此同时迅速处理‘中国差别’问题 ,以 及美国对此并不加以反对。”杜勒斯同意劳埃德的 看法 ,并认为英美可以进行合作 ,实际上也可以同 时在这两个方面取得进展[1 ] (P232) 。1957 年 10 月 麦克米伦和劳埃德访问华盛顿时 ,英美两国签署 了共同宣言 ,美国同意在核武器和原子能领域同 英国执行“共同政策”,英国则表示在具体的远东 问题上同美国合作 ,特别是没有美国事先的同意 , 英国将不会改变其有关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 上的政策立场。美国同意将香港包括在“共同防 御”的范围之内。因此在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前 , 英国方面认为中国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不会 成为英美关系中的一个问题 ,麦克米伦 1958 年夏 天同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 会谈时 甚至没有讨论中国问题。 从现有的档案文献看 ,英国在危机前期的立 场显示了英国政策的矛盾。一方面 ,英国不赞成 美国协防沿海岛屿的政策 ,宣布将不支持由此而 引发的任何战争。另一方面 ,英国又坚持英美“特 殊关系”的重要性 ,在英国决策者看来 ,英美关系 的重要性显然远远地得到大于英国对华政策的考 虑。危机爆发后 ,麦克米伦在日记中写道“: 按照 我们的观点 ,中共无可争辩地拥有这些岛屿 …… 但是如果我们背弃美国人(我是指道义上的 ,因为 他们并不需要实际的帮助) ,那将是对友谊和联盟 的巨大打击。而这种友谊和联盟则是我要竭力重 建和加强的。”[2 ] (P544) 麦克米伦表示 ,英国将根据 情况的变化 ,在处理危机的方法上有“某些细微的 差别”。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时 ,劳埃德和内阁其 他部长都在度假。麦克米伦回顾英国在第一次台 海危机期间的政策后 ,决定支持美国处理危机措 施的前提是 ,不会引发战争。但这一政策一开始 就遭到外交部的反对。8 月 29 日 ,英国外交部给 驻美公使文森特·霍德发去指令 ,指令在分析台海 局势及美国可能的反应、特别是分析了英国可能 采取的影响中国的政策后认为 ,英国惟一适当的 选择就是通过苏联向中国施加影响解决危机。 8 月 30 日 ,霍德同代理国务卿克雷斯蒂安· 赫脱会谈 ,了解美国的政策立场。赫脱表示 ,美国 对英国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的政策表示关注。霍德 回答说 ,英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同第一次危机时 一样没有变化“, 英国政府对由于守住沿海岛屿而 引发战争深感痛惜 ,这种敌对状况在大不列颠最 不受欢迎 ;对英国政府来说 ,在这个问题上为美国 的立场辩护是困难的。”赫脱明确表示 ,中共的战 略就是继续封锁和切断沿海岛屿的供给 ,希望以 此摧毁岛上守军抵抗的士气和能力 ;美国并不认 为在这一地区会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但必须承认 自己面临一个难以应付的事实 ,那就是国民党在 岛上部署了大量部队来防卫这些岛屿。在这种情 况下 ,中共占领沿海岛屿将使国民党遭受海空军 及大量地面部队的损失。如果那样的话“, 台湾怎 么办 ? 美国对此种前景显然不能泰然处之。”对于 一旦中共对沿海岛屿发动全面进攻美国将采取何 种行动的询问 ,赫脱解释说 ,美国对局势的反应是 依据《福摩萨决议案》“,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和复杂 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政治和心理上的问题 , 还涉及到纯军事上的考虑”。赫脱强调 ,中共并非 是制造冷战的紧张局势 ,而是夺取这些岛屿的重 大步骤的第一个阶段。 对于霍德询问是否需要英国告诉苏联 ,中共 进攻沿海岛屿将会导致一场更大范围的冲突 ,并 请苏联敦促中共采取克制行动 ,赫脱感到 ,由于英 美都反对中共以武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方法 的作用是有限的。霍德还询问是否将沿海岛屿问 题提交到联合国 ,赫脱认为 ,联合国过去在这个问 题上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快。对此霍德表示同意 , 认为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将是一个棘手的举措 ,能 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结果令人怀疑。 赫脱在会谈中还说明了美国对中共炮击动因 的分析。他指出 ,中共炮击的动因尚不明确 ,中共 可能是利用这一局势为获得联合国席位而施加压 力 ,或是为达到其他政治目的。当他们的目标变 得明确时“, 我们采取的政策是 ,一方面 ,通过向国 戴超武 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3
14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民党提供更多的装备来提高其守住沿海岛屿的能 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时更为重要的还要考虑 力;另一方面,加强我们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 盟国关系以及国内外舆论的反应等因素。 量。”赫脱强调:“中共显然是在试探我们卷入这一 事态的程度,假如他们试探我们到了无法容忍的 二 程度,其结果将是极为严重的。”赫脱还向霍德透 《新港声明》发表后,美国决策者一方面公开 露,艾森豪威尔总统8月2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 表明美国的政策立场,协调与盟国特别是英国的 讲话,应被视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守住沿海岛屿的 关系,期望获得国内舆论和盟国的支持:另一方面 坚定承诺31(P102~105)。赫脱的谈话基本上反映了 加快军事部署,特别是与护航相关的军事行动,力 美国对这一时期危机形势的判断和基本政策立 求尽快打破对金门的封锁。 场,并反映出英美在危机中的基本分歧。 从9月初开始,英美决策者频繁交换信函和 9月初,美国决策者重新探讨了危机爆发以 进行会谈,力图协调双方的政策立场。英国强调 来的美国政策,并在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同军 利用苏联以及自己的调停和联合国的作用,并提 方的联合会议上,再次做出了在必要时使用核武 出解决危机的具体方案,如沿海岛屿非军事化、重 器协防沿海岛屿的决定。9月3日,杜勒斯国务 视华沙会谈以及召开更高级别的会谈等。但同第 卿同军方再次举行会谈。参谋长联席会议首先递 一次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并不祈望英国 交《美国政策声明》草稿,其中声称,美国“不能允 公开支持自己的政策,并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态度。 许由于共产党的侵略而丢失沿海岛屿”假如沿海 对英国提出的建议,除考虑第三方的调停或许还 岛屿由于遭受大规模的进攻而受到严重威胁,美 有危机后期所考虑的“非军事化”外,美国均未采 国将同意国民党对大陆某些基地进行攻击,加强 纳,而英国最终则接受了美国的政策。这种变化 国民党的力量以确保沿海岛屿的安全,如有必要, 也反映出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英美关系的某些新 则在进攻中使用原子武器。该文件的附件《台湾 的特点。 海峡局势》中列举了美国必须协防的主要沿海岛 《新港声明》发表后,9月4日杜勒斯致函麦 屿包括大小金门和马祖列岛中的5个岛屿。杜勒 克米伦,向英国方面解释美国的政策,希望获得英 斯肯定了军方的意见。 国的理解和支持。在这封篇幅颇长的信函中,杜 9月4日,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发表了所 勒斯首先强调了协防沿海岛屿的重要性。关于沿 谓的《新港声明》。杜勒斯在声明中宣称,美国负 海岛屿的地位,杜勒斯强调了美国情报机构、国务 有条约义务帮助台湾不受武装进攻,国会的联合 院、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局势的深入研究后的结论 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 即假如金门由于进攻或放弃而丢失,那将对台湾 像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杜勒斯强调,美国“己 岛上的现行政府在统治上和军事能力方面产生严 经意识到确保与保护金门和马祖己经同保卫台湾 重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出现颠覆和兵变,从而成 日益相关。这一点确实为中共所认同。美国已经 立一个最终赞同与中共实现统一的政府。如果这 做出军事部署,一旦总统做出决定时采取及时有 种情况发生,那将严重削弱反共屏障,这样远东地 效的行动。”杜勒斯甚至强硬地说:“任何赤裸裸地 区、东南亚都将处于共产党的影响下,澳大利亚和 使用武力的行动将引起一个远远超出沿海岛屿、 新西兰就会从战略上被孤立起来。至于美国的政 甚至远远超出台湾安全的这些范围以外的问题。 策,杜勒斯解释说,尽管没有做出承诺,但一旦夺 这将预示着在远东地区广泛地使用武力,从而危 取金马的举动超出国民党抵抗能力所及,“总统将 及自由世界的极为重要的阵地和美国的安全。” 可能采取行动”。同时,杜勒斯指出使用核武器的 《新港声明》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在危机前期行动路 合理性。最后,杜勒斯明确协调英美立场的必要 线的确定。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强硬的路线,美国 性。杜勒斯在信中希望麦克米伦能够驾驭英国的 除公开表示要在军事上协防沿海岛屿外,在内部 公众舆论,这样,“一旦发生最糟糕的事情,英国能 决策过程中已达成一旦危机升级便对中国使用核 同美国站在一起”,因为“任何分歧对我们两国来 武器的共识。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依据台海地区 说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杜勒斯还声称,如果采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民党提供更多的装备来提高其守住沿海岛屿的能 力 ;另一方面 ,加强我们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 量。”赫脱强调“: 中共显然是在试探我们卷入这一 事态的程度 ,假如他们试探我们到了无法容忍的 程度 ,其结果将是极为严重的。”赫脱还向霍德透 露 ,艾森豪威尔总统 8 月 27 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 讲话 ,应被视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守住沿海岛屿的 坚定承诺[3 ] (P102~105) 。赫脱的谈话基本上反映了 美国对这一时期危机形势的判断和基本政策立 场 ,并反映出英美在危机中的基本分歧。 9 月初 ,美国决策者重新探讨了危机爆发以 来的美国政策 ,并在 9 月 2 日召开的国务院同军 方的联合会议上 ,再次做出了在必要时使用核武 器协防沿海岛屿的决定。9 月 3 日 ,杜勒斯国务 卿同军方再次举行会谈。参谋长联席会议首先递 交《美国政策声明》草稿 ,其中声称 ,美国“不能允 许由于共产党的侵略而丢失沿海岛屿”,假如沿海 岛屿由于遭受大规模的进攻而受到严重威胁 ,美 国将同意国民党对大陆某些基地进行攻击 ,加强 国民党的力量以确保沿海岛屿的安全 ,如有必要 , 则在进攻中使用原子武器。该文件的附件《台湾 海峡局势》中列举了美国必须协防的主要沿海岛 屿包括大小金门和马祖列岛中的 5 个岛屿。杜勒 斯肯定了军方的意见。 9 月 4 日 ,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发表了所 谓的《新港声明》。杜勒斯在声明中宣称 ,美国负 有条约义务帮助台湾不受武装进攻 ,国会的联合 决议授权总统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来确保和保护 像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杜勒斯强调 ,美国“已 经意识到确保与保护金门和马祖已经同保卫台湾 日益相关。这一点确实为中共所认同。美国已经 做出军事部署 ,一旦总统做出决定时采取及时有 效的行动。”杜勒斯甚至强硬地说“: 任何赤裸裸地 使用武力的行动将引起一个远远超出沿海岛屿、 甚至远远超出台湾安全的这些范围以外的问题。 这将预示着在远东地区广泛地使用武力 ,从而危 及自由世界的极为重要的阵地和美国的安全。” 《新港声明》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在危机前期行动路 线的确定。毫无疑问 ,这是一条强硬的路线 ,美国 除公开表示要在军事上协防沿海岛屿外 ,在内部 决策过程中已达成一旦危机升级便对中国使用核 武器的共识。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依据台海地区 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 ,同时更为重要的还要考虑 盟国关系以及国内外舆论的反应等因素。 二 《新港声明》发表后 ,美国决策者一方面公开 表明美国的政策立场 ,协调与盟国特别是英国的 关系 ,期望获得国内舆论和盟国的支持 ;另一方面 加快军事部署 ,特别是与护航相关的军事行动 ,力 求尽快打破对金门的封锁。 从 9 月初开始 ,英美决策者频繁交换信函和 进行会谈 ,力图协调双方的政策立场。英国强调 利用苏联以及自己的调停和联合国的作用 ,并提 出解决危机的具体方案 ,如沿海岛屿非军事化、重 视华沙会谈以及召开更高级别的会谈等。但同第 一次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并不祈望英国 公开支持自己的政策 ,并采取了毫不妥协的态度。 对英国提出的建议 ,除考虑第三方的调停或许还 有危机后期所考虑的“非军事化”外 ,美国均未采 纳 ,而英国最终则接受了美国的政策。这种变化 也反映出苏伊士运河战争以来英美关系的某些新 的特点。 《新港声明》发表后 ,9 月 4 日杜勒斯致函麦 克米伦 ,向英国方面解释美国的政策 ,希望获得英 国的理解和支持。在这封篇幅颇长的信函中 ,杜 勒斯首先强调了协防沿海岛屿的重要性。关于沿 海岛屿的地位 ,杜勒斯强调了美国情报机构、国务 院、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局势的深入研究后的结论 , 即假如金门由于进攻或放弃而丢失 ,那将对台湾 岛上的现行政府在统治上和军事能力方面产生严 重的影响 ,同时还有可能出现颠覆和兵变 ,从而成 立一个最终赞同与中共实现统一的政府。如果这 种情况发生 ,那将严重削弱反共屏障 ,这样远东地 区、东南亚都将处于共产党的影响下 ,澳大利亚和 新西兰就会从战略上被孤立起来。至于美国的政 策 ,杜勒斯解释说 ,尽管没有做出承诺 ,但一旦夺 取金马的举动超出国民党抵抗能力所及“, 总统将 可能采取行动”。同时 ,杜勒斯指出使用核武器的 合理性。最后 ,杜勒斯明确协调英美立场的必要 性。杜勒斯在信中希望麦克米伦能够驾驭英国的 公众舆论 ,这样“, 一旦发生最糟糕的事情 ,英国能 同美国站在一起”,因为“任何分歧对我们两国来 说都是一场严重的灾难”。杜勒斯还声称 ,如果采 144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戴超武美因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5 取行动要冒风险的话,那也比无所事事所要冒的 诺言”,但同时也强调对当前的局势感到遗憾,因 风险小3](P136一139) 为“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希望用武力来解决 麦克米伦在9月5日的回信中虽然认为,中 沿海岛屿问题。…应该估计到真正的问题,这 共通过武力而取得胜利,甚至是通过武力威胁而 是很重要的,目前的问题不是沿海岛屿现在或将 取得胜利,也许证明就是“东方慕尼黑”。但麦克 来的地位问题,而是这种性质的争执是否应该用 米伦相信,台海局势使得英美“处于行动的边缘”, 武力来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强烈地支持 而这种行动则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美国的态度”川41(2733,2745一2746 这样英联邦国家都会反对采取行动,同时“公众舆 与此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也致函杜勒 论也不易驾驭”。麦克米伦认为,如果按照杜勒斯 斯,同样表示不赞同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劳 的设想在沿海岛屿采取行动,其风险可能会随时 埃德虽承认美国的麻烦也是英国的麻烦,要防止 扩大,并可能导致使用核武器。因此在麦克米伦 英美之间在如何对待台海局势的问题上产生任何 看来,“惟一积极、可行的途径”就是实现沿海岛屿 公开的分歧,并一起努力达成共识。但他在信中 的“非军事化”。关于具体步骤,麦克米伦建议可 强调了两点,表明英国政府的立场:第一,他同意 公开宣布沿海岛屿的非军事化,可在联合国提出, 杜勒斯对共产党在远东的威胁所做的判断,并相 可由英国政府提出,也可由“友好国家”提出,并可 信杜勒斯所称的遏制线的重要性,“因此,西方政 私下同苏联讨论这个问题。不过麦克米伦也强 策的目标应是力求保住而不是削弱这条遏制线, 调,中苏可能会认为,“由于你自己的盟友的软弱, 除非中共的态度发生变化”:第二,英国政府认为, 他们可以用战争来吓唬你,那是我尽自己所能决 由于国民党占有金门和马祖,这条遏制线没有得 心要避免的事情。”9月8日,麦克米伦派自己的 到加强,反而削弱了,一旦防卫沿海岛屿需要的哪 私人秘书去见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彼得多尔顿,让 怕只是战术核武器,英美由于连锁反应所要冒的 多尔顿将英国以下的政策立场通报美国,那就是: 风险还是明显的。至于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在 “同美国站在一起符合相互依存的利益,为了不抚 劳埃德看来,将问题提交安理会或联大,都不能解 慰和鼓励我们的敌人,我们甚至不在私下的讨论 决问题,因为中共不会参加这种讨论;同样,沿海 中就美国处置局势的利弊提出质疑。州1刂(236) 岛屿非军事化的安排即便是国民党接受了,中共 针对麦克米伦的有关解决危机的上述建议, 是否接受也值得怀疑。因此,目前惟一的办法就 艾森豪威尔提请这位英国首相注意蒋介石的性格 是重视华沙会谈,并提升会谈的级别3](P164~16)。 和目标,因为对蒋介石来说,“任何在他看来暗示 美国显然不满英国的政策立场。9月12日, 他放弃作为惟一合法的中国政府之首脑的建议, 杜勒斯再次致函麦克米伦,为美国政策辩解。杜 以及任何要他放弃其环形防线之象征的想法,都 勒斯说,对那些仅仅看看地图的人而言,得出有关 会被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是如此决 金马的结论是轻而易举的;但要守住远东防御线, 然,以至于一旦施加过度的压力而不考虑他的目 不是依靠地理因素,而是要靠人的意志。因此,这 标,那就会丧失其将福摩萨保留在友好力量手中 个问题首先是“有关这一地区的心理问题,以及在 的能力3]44)。在这里,艾森豪威尔的态度是 一场强硬而傲慢的共产党的新的挑衅面前退却而 明确的。 造成的影响。如果美国害怕这种挑衅,并由此丢 面对美国的立场,麦克米伦虽表示他“首要关 失面子,其影响将是深远的,会从南部的越南一直 注的问题是避免英美关系在沿海岛屿的行动上出 扩展到北部的日本和朝鲜”。杜勒斯也承认,美国 现裂痕”,但又说如果美中之间发生冲突,他还是 并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处境,因为美国一直认为,如 要引导国内的舆论。9月11日,麦克米伦授权发 果国民党调整其据点,它们的军事地位就会得到 言人强调,英国没有为远东局势承担任何义务。 加强,也就不会在沿海岛屿上下这么大的赌注,但 12日,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声 美国没有成功。杜勒斯还称,华沙会谈是中共进 明,虽然继续坚持英国“并没有为保卫金门、马祖 行神经战的一部分。在同一天和英国大使哈罗德 或者福摩萨而采取军事行动的任何种类的义务或 卡奇亚爵士的会谈中,杜勒斯重申了美国在沿海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取行动要冒风险的话 ,那也比无所事事所要冒的 风险小[3 ] (P136~139) 。 麦克米伦在 9 月 5 日的回信中虽然认为 ,中 共通过武力而取得胜利 ,甚至是通过武力威胁而 取得胜利 ,也许证明就是“东方慕尼黑”。但麦克 米伦相信 ,台海局势使得英美“处于行动的边缘”, 而这种行动则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这样英联邦国家都会反对采取行动 ,同时“公众舆 论也不易驾驭”。麦克米伦认为 ,如果按照杜勒斯 的设想在沿海岛屿采取行动 ,其风险可能会随时 扩大 ,并可能导致使用核武器。因此在麦克米伦 看来“, 惟一积极、可行的途径”就是实现沿海岛屿 的“非军事化”。关于具体步骤 ,麦克米伦建议可 公开宣布沿海岛屿的非军事化 ,可在联合国提出 , 可由英国政府提出 ,也可由“友好国家”提出 ,并可 私下同苏联讨论这个问题。不过麦克米伦也强 调 ,中苏可能会认为“, 由于你自己的盟友的软弱 , 他们可以用战争来吓唬你 ,那是我尽自己所能决 心要避免的事情。”9 月 8 日 ,麦克米伦派自己的 私人秘书去见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彼得·多尔顿 ,让 多尔顿将英国以下的政策立场通报美国 ,那就是 : “同美国站在一起符合相互依存的利益 ,为了不抚 慰和鼓励我们的敌人 ,我们甚至不在私下的讨论 中就美国处置局势的利弊提出质疑。”[1 ] (P236) 针对麦克米伦的有关解决危机的上述建议 , 艾森豪威尔提请这位英国首相注意蒋介石的性格 和目标 ,因为对蒋介石来说“, 任何在他看来暗示 他放弃作为惟一合法的中国政府之首脑的建议 , 以及任何要他放弃其环形防线之象征的想法 ,都 会被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是如此决 然 ,以至于一旦施加过度的压力而不考虑他的目 标 ,那就会丧失其将福摩萨保留在友好力量手中 的能力”[3 ] (P144) 。在这里 ,艾森豪威尔的态度是 明确的。 面对美国的立场 ,麦克米伦虽表示他“首要关 注的问题是避免英美关系在沿海岛屿的行动上出 现裂痕”,但又说如果美中之间发生冲突 ,他还是 要引导国内的舆论。9 月 11 日 ,麦克米伦授权发 言人强调 ,英国没有为远东局势承担任何义务。 12 日 ,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声 明 ,虽然继续坚持英国“并没有为保卫金门、马祖 或者福摩萨而采取军事行动的任何种类的义务或 诺言”,但同时也强调对当前的局势感到遗憾 ,因 为“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希望用武力来解决 沿海岛屿问题。……应该估计到真正的问题 ,这 是很重要的 ,目前的问题不是沿海岛屿现在或将 来的地位问题 ,而是这种性质的争执是否应该用 武力来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 ,我们强烈地支持 美国的态度”[4 ] (P2733 ,2745~2746) 。 与此同时 ,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也致函杜勒 斯 ,同样表示不赞同美国对沿海岛屿的政策。劳 埃德虽承认美国的麻烦也是英国的麻烦 ,要防止 英美之间在如何对待台海局势的问题上产生任何 公开的分歧 ,并一起努力达成共识。但他在信中 强调了两点 ,表明英国政府的立场 :第一 ,他同意 杜勒斯对共产党在远东的威胁所做的判断 ,并相 信杜勒斯所称的遏制线的重要性“, 因此 ,西方政 策的目标应是力求保住而不是削弱这条遏制线 , 除非中共的态度发生变化”;第二 ,英国政府认为 , 由于国民党占有金门和马祖 ,这条遏制线没有得 到加强 ,反而削弱了 ,一旦防卫沿海岛屿需要的哪 怕只是战术核武器 ,英美由于连锁反应所要冒的 风险还是明显的。至于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 ,在 劳埃德看来 ,将问题提交安理会或联大 ,都不能解 决问题 ,因为中共不会参加这种讨论 ;同样 ,沿海 岛屿非军事化的安排即便是国民党接受了 ,中共 是否接受也值得怀疑。因此 ,目前惟一的办法就 是重视华沙会谈 ,并提升会谈的级别[3 ] (P164~166) 。 美国显然不满英国的政策立场。9 月 12 日 , 杜勒斯再次致函麦克米伦 ,为美国政策辩解。杜 勒斯说 ,对那些仅仅看看地图的人而言 ,得出有关 金马的结论是轻而易举的 ;但要守住远东防御线 , 不是依靠地理因素 ,而是要靠人的意志。因此 ,这 个问题首先是“有关这一地区的心理问题 ,以及在 一场强硬而傲慢的共产党的新的挑衅面前退却而 造成的影响。如果美国害怕这种挑衅 ,并由此丢 失面子 ,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会从南部的越南一直 扩展到北部的日本和朝鲜”。杜勒斯也承认 ,美国 并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处境 ,因为美国一直认为 ,如 果国民党调整其据点 ,它们的军事地位就会得到 加强 ,也就不会在沿海岛屿上下这么大的赌注 ,但 美国没有成功。杜勒斯还称 ,华沙会谈是中共进 行神经战的一部分。在同一天和英国大使哈罗德 ·卡奇亚爵士的会谈中 ,杜勒斯重申了美国在沿海 戴超武 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5
14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岛屿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批评英国的政策。另外, 批评英国建议的不切实际。艾森豪威尔强调,美 针对英国要求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的主张,杜勒斯 国不能被武力“踢出”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是, 9月18日在纽约同劳埃德会谈时不以为然,并再 “自由世界必须保持对福摩萨的控制,假如福摩萨 次批评英国的政策。杜勒斯表示,将台海问题提 丧失,那么就会在岛屿防御链的正中间形成一个 交安理会和联大,都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对于中美 裂洞。如果赤色分子最终控制了福摩萨,那才是 之间举行更高级别的会议杜勒斯也持怀疑态度, 真正的慕尼黑州31(249一252)。9月22日,杜勒斯在 认为不会取得更多实质的东西。杜勒斯强调,看 同英国国防大臣邓肯桑兹会谈时强调,如果屈从 待目前的问题应该视野更为开阔,“人们不能忽视 于中共的压力,美国将丧尽颜面。 的事实是:如果我们在面对苏联和中共威胁时所 9月25日,麦克米伦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声 做的事情,使得我们看起来是要退缩的话,那么我 明,强调英国“愿意帮助用外交谈判的方法谋求福 们就会丧失整个地区。亚洲的局势是如此脆弱, 摩萨争端的解决”,他警告不要宣扬英国和美国在 以至于我们经不起做那些看起来是屈从的任何事 台湾问题上的意见,“我们应该谨慎小心,不要上 情。”如果局势的发展“毁掉”了美国的信誉,那将 共产党人的当,共产党人的目的一向是分裂自由 是可怕的3](P167-171,175~176,216-217) 世界。”他还指出,“为了维护和平,进行私下的协 英国至此已完全了解美国的政策实质。劳埃 商和外交谈判总要比发表公开的声明好”。不过, 德在会谈后向麦克米伦汇报说:“我确信,迄今为 麦克米伦同时指出:“我们的美国盟友既没有设法 止我们处理同美国人关系的政策是正确的。假如 要求我们保证在福摩萨地区给予军事支持,也没 我们试图对他们过去和当前的政策是否正确进行 有得到这种保证。”9月30日,霍德根据麦克米伦 说教,其效果只能引起他们的极度不满,并使他们 和劳埃德的指示,向美国提出建议:要求国民党从 更不愿采纳我们的建议。”麦克米伦无疑意识到美 金马撤出,因为这与同中共进行讨价还价相比,蒙 国对其政策立场的不满。他在9月14日给劳埃 受的羞辱要少得多[1(241~242) 德的电报中曾指出:“他们现在感到,当他们是自 因此,在危机的前期,美国依靠大量的情报来 由世界真正的保护者的时候,却被视为是侵略者, 源,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政策,并承诺以军事力量 这在将来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反应…我们必须竭 协防沿海岛屿,必要时以核武器打击中国大陆的 尽全力给他们一种友谊的感受”此时麦克米 目标。在采取强硬政策立场的过程中,美国决策 伦完全同意劳埃德的判断,他在9月21日给劳埃 者的战略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其间虽有改变对沿 德的电报中说,他认为美国的政策是正确的,“他 海岛屿政策的考虑,但在实施护航和改善金门补 们越感到孤独,我们在目前和将来对他们的友谊 给之后,美国的立场更趋强硬,而较少考虑盟国和 就越重要州11(P239一240, 舆论的反对。 在这一过程中,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同样是强 硬而明确的。9月21日,艾森豪威尔在新港同劳 三 埃德会谈时,劳埃德仍建议通过谈判解决危机,表 面对中国在危机后期开始实施的“单日打双 示英国支持一旦华沙会谈失败后举行更高级别的 日不打”的局面,美国决策者决定继续推行强硬路 会谈以及召开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印度等五国 线,反对放弃沿海岛屿。此时美国决定继续采取 参加的会议解决问题,并认为尼赫鲁可帮很大的 强硬政策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判断:护航的成功和 忙。对于劳埃德的这两个建议,艾森豪威尔均表 盟国的立场的变化。美澳新理事会10月1日发 示反对。他还反对劳埃德提出的“台湾中立化”的 表公报,一致认为使用武力以及以武力相威胁是 建议。艾森豪威尔说,问题在于谁去搞这个中立, 对这个地区和平的严重威胁。同时,法国也表示 谁又来维持这个中立;这项工作只能由美国来做, 支持美国的政策。上述情况有助于美国在危机后 一旦美国撤出这个地区,没有其他国家强大到足 期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同盟国特别是英国的 以保证这种中立。他指出英国应和美国一起,找 关系。 出“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此 因此,在危机后期处理同盟国的关系上,美国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岛屿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批评英国的政策。另外 , 针对英国要求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的主张 ,杜勒斯 9 月 18 日在纽约同劳埃德会谈时不以为然 ,并再 次批评英国的政策。杜勒斯表示 ,将台海问题提 交安理会和联大 ,都不会取得任何效果 ;对于中美 之间举行更高级别的会议 ,杜勒斯也持怀疑态度 , 认为不会取得更多实质的东西。杜勒斯强调 ,看 待目前的问题应该视野更为开阔“, 人们不能忽视 的事实是 :如果我们在面对苏联和中共威胁时所 做的事情 ,使得我们看起来是要退缩的话 ,那么我 们就会丧失整个地区。亚洲的局势是如此脆弱 , 以至于我们经不起做那些看起来是屈从的任何事 情。”如果局势的发展“毁掉”了美国的信誉 ,那将 是可怕的[3 ] (P167~171 , 175~176 , 216~217) 。 英国至此已完全了解美国的政策实质。劳埃 德在会谈后向麦克米伦汇报说“: 我确信 ,迄今为 止我们处理同美国人关系的政策是正确的。假如 我们试图对他们过去和当前的政策是否正确进行 说教 ,其效果只能引起他们的极度不满 ,并使他们 更不愿采纳我们的建议。”麦克米伦无疑意识到美 国对其政策立场的不满。他在 9 月 14 日给劳埃 德的电报中曾指出“: 他们现在感到 ,当他们是自 由世界真正的保护者的时候 ,却被视为是侵略者 , 这在将来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反应 ……我们必须竭 尽全力给他们一种友谊的感受 ……”此时麦克米 伦完全同意劳埃德的判断 ,他在 9 月 21 日给劳埃 德的电报中说 ,他认为美国的政策是正确的“, 他 们越感到孤独 ,我们在目前和将来对他们的友谊 就越重要”[1 ] (P239~240) 。 在这一过程中 ,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同样是强 硬而明确的。9 月 21 日 ,艾森豪威尔在新港同劳 埃德会谈时 ,劳埃德仍建议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表 示英国支持一旦华沙会谈失败后举行更高级别的 会谈以及召开中国、美国、英国、苏联、印度等五国 参加的会议解决问题 ,并认为尼赫鲁可帮很大的 忙。对于劳埃德的这两个建议 ,艾森豪威尔均表 示反对。他还反对劳埃德提出的“台湾中立化”的 建议。艾森豪威尔说 ,问题在于谁去搞这个中立 , 谁又来维持这个中立 ;这项工作只能由美国来做 , 一旦美国撤出这个地区 ,没有其他国家强大到足 以保证这种中立。他指出英国应和美国一起 ,找 出“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此 批评英国建议的不切实际。艾森豪威尔强调 ,美 国不能被武力“踢出”这一地区 ,至关重要的是 , “自由世界必须保持对福摩萨的控制 ,假如福摩萨 丧失 ,那么就会在岛屿防御链的正中间形成一个 裂洞。如果赤色分子最终控制了福摩萨 ,那才是 真正的慕尼黑”[3 ] (P249~252) 。9 月 22 日 ,杜勒斯在 同英国国防大臣邓肯·桑兹会谈时强调 ,如果屈从 于中共的压力 ,美国将丧尽颜面。 9 月 25 日 ,麦克米伦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声 明 ,强调英国“愿意帮助用外交谈判的方法谋求福 摩萨争端的解决”,他警告不要宣扬英国和美国在 台湾问题上的意见“, 我们应该谨慎小心 ,不要上 共产党人的当 ,共产党人的目的一向是分裂自由 世界。”他还指出“, 为了维护和平 ,进行私下的协 商和外交谈判总要比发表公开的声明好”。不过 , 麦克米伦同时指出“: 我们的美国盟友既没有设法 要求我们保证在福摩萨地区给予军事支持 ,也没 有得到这种保证。”9 月 30 日 ,霍德根据麦克米伦 和劳埃德的指示 ,向美国提出建议 :要求国民党从 金马撤出 ,因为这与同中共进行讨价还价相比 ,蒙 受的羞辱要少得多[1 ] (P241~242) 。 因此 ,在危机的前期 ,美国依靠大量的情报来 源 ,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政策 ,并承诺以军事力量 协防沿海岛屿 ,必要时以核武器打击中国大陆的 目标。在采取强硬政策立场的过程中 ,美国决策 者的战略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其间虽有改变对沿 海岛屿政策的考虑 ,但在实施护航和改善金门补 给之后 ,美国的立场更趋强硬 ,而较少考虑盟国和 舆论的反对。 三 面对中国在危机后期开始实施的“单日打双 日不打”的局面 ,美国决策者决定继续推行强硬路 线 ,反对放弃沿海岛屿。此时美国决定继续采取 强硬政策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判断 :护航的成功和 盟国的立场的变化。美澳新理事会 10 月 1 日发 表公报 ,一致认为使用武力以及以武力相威胁是 对这个地区和平的严重威胁。同时 ,法国也表示 支持美国的政策。上述情况有助于美国在危机后 期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同盟国特别是英国的 关系。 因此 ,在危机后期处理同盟国的关系上 ,美国 14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
戴超武美因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7 表现出既灵活又强硬的立场。杜勒斯在10月16 表的关于台湾局势的发言中指出:内战的一方同 日同英国大使卡奇亚会谈时强调,“在台湾存在一 苏联有密切的同盟关系,而另一方同美国缔结有 个强大的中华民国,对我们在远东力量的整个地 防御条约,这些事实使得主张用武力来解决这个 位而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且中华民国在联合 问题的见解变得极端危险。劳埃德声称:“如果美 国拥有席位,这是防止联合国可能为共产党控制 国对于在福摩萨和沿海岛屿问题上使用武力屈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卡奇亚在会谈中表示, 服,在东南亚和远东的小国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 不论是从法律上的理由还是从地理位置看,沿海 果?一个最终的后果可能是美国退出它己在远东 岛屿都是大陆的一部分,这就使英国在这一问题 承担的巨大责任。而我认为,只有一小撮人真正 上难以保持同美国一致的立场。因此,英国特别 希望发生这种情况。到现在为止,北京政府的态 希望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对此建议,杜勒斯 度是完全不灵活的,他们继续使用武力。而美国 根本不予考虑。他坚持,他并不希望同蒋介石的 政府希望和平地处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会谈可以达成任何决定或解决方法。任何有关沿 英国甚至再次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11月 海岛屿的决定都不能在压力下获得,必须在国民19日,劳埃德在下院公开表示:关于现在谁代表 党的主动行动下取得B](408~410)。虽然杜勒斯在 中国政府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福摩萨问题现 10月9日同卡奇亚会谈时提出,一旦中共重开炮 在已经成为牵涉到一些国家的一个国际问题,光 击且华沙会谈没有进展,就可能要考虑发挥调停 是提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不能解决这个问 人的作用:但他又认为,让国共双方都接受调停是 题的”川4](P2917,2985一2986,2961) 极其困难的3](P358), 对英国在危机中的政策,《世界知识》杂志在 在此期间,蒙巴顿(Louis Mountbatten)元帅 危机的一开始就抨击道:“当美帝国主义在远东加 访问美国。在10月17日同杜勒斯会谈时,他也 剧紧张局势并对中国进行挑衅活动的时候,英国 试图说服杜勒斯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对于蒙巴顿 充当了不光彩的配角。为了配合美国和它的走狗 的建议,杜勒斯未置可否,他只是说自己去台湾不 蒋介石集团的行动,英国不仅允许美国海军陆战 过是感受一下局势,让蒋更好地理解美国所面临 队在新加坡登陆,而且把香港变成美国军队的集 的难题。杜勒斯强调,他打算看看能做些什么来 散地,甚至派遣自己驻扎在香港的军用飞机侵犯 改善局势,但在目前情况下,他不准备采取任何特 我国领空。5因此,中国对英国在危机中的作用 定的行动路线31(41041.10月19日,杜勒斯和 的判断同第一次危机时有着根本的差别。 劳埃德在英国的布雷兹诺顿机场会谈时,劳埃德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的美国和英国的关 希望美国方面能将台湾和沿海岛屿区别开来。杜 系,体现了冷战时期联盟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 勒斯再次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他到台湾的目的 性,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美国的主要盟 不是去发表一个最后通牒,或是迫使发表这样的 国的英国在危机中的反应,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盟 东西。杜勒斯强调,美国的政策更多的是依据中 国在制约危机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另一方面则 共以及目前敌对事态的情形来决定的。 更为突出地反映出联盟作用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 因此在危机后期,英国开始明确对危机的政 险性。英国在危机中一直反对美国协防沿海岛屿 策立场,倾向于同美国保持一致。10月28日,麦 的政策,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政策将可能 克米伦发表讲话,他虽然表示英国“对待福摩萨海 导致英国全面调整和修改其对亚洲的政策,特别 峡局势的态度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十分清楚 是对华政策。英国所主张的政治解决方案屡次遭 的。无论对福摩萨或对沿海岛屿,我们都没有任 到美国的反对,这同美英在欧洲问题和中东问题 何军事义务。”但他同时也强调:“我们对于使用武 上的政策协调有着明显的差别。 力来改变那个地区目前局势的做法感到遗憾。如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丘吉尔(Winston 何解决必须是政治解决。我们一直同美国政府不 Churchill)的保守党政府要求美国改变政策,要求 断磋商。”劳埃德的态度更为明确,他完全赞同美 美国说服国民党撤出沿海岛屿。美国则将英国的 国对危机的政策。10月30日,劳埃德在下院发 这一政策视为“绥靖”。杜勒斯在危机高潮时曾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表现出既灵活又强硬的立场。杜勒斯在 10 月 16 日同英国大使卡奇亚会谈时强调“, 在台湾存在一 个强大的中华民国 ,对我们在远东力量的整个地 位而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且中华民国在联合 国拥有席位 ,这是防止联合国可能为共产党控制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卡奇亚在会谈中表示 , 不论是从法律上的理由还是从地理位置看 ,沿海 岛屿都是大陆的一部分 ,这就使英国在这一问题 上难以保持同美国一致的立场。因此 ,英国特别 希望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对此建议 ,杜勒斯 根本不予考虑。他坚持 ,他并不希望同蒋介石的 会谈可以达成任何决定或解决方法。任何有关沿 海岛屿的决定都不能在压力下获得 ,必须在国民 党的主动行动下取得[3 ] (P408~410) 。虽然杜勒斯在 10 月 9 日同卡奇亚会谈时提出 ,一旦中共重开炮 击且华沙会谈没有进展 ,就可能要考虑发挥调停 人的作用 ;但他又认为 ,让国共双方都接受调停是 极其困难的[3 ] (P358) 。 在此期间 ,蒙巴顿 (Louis Mountbatten) 元帅 访问美国。在 10 月 17 日同杜勒斯会谈时 ,他也 试图说服杜勒斯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对于蒙巴顿 的建议 ,杜勒斯未置可否 ,他只是说自己去台湾不 过是感受一下局势 ,让蒋更好地理解美国所面临 的难题。杜勒斯强调 ,他打算看看能做些什么来 改善局势 ,但在目前情况下 ,他不准备采取任何特 定的行动路线[3 ] (P410~411) 。10 月 19 日 ,杜勒斯和 劳埃德在英国的布雷兹·诺顿机场会谈时 ,劳埃德 希望美国方面能将台湾和沿海岛屿区别开来。杜 勒斯再次拒绝了这个建议 ,他说他到台湾的目的 不是去发表一个最后通牒 ,或是迫使发表这样的 东西。杜勒斯强调 ,美国的政策更多的是依据中 共以及目前敌对事态的情形来决定的。 因此在危机后期 ,英国开始明确对危机的政 策立场 ,倾向于同美国保持一致。10 月 28 日 ,麦 克米伦发表讲话 ,他虽然表示英国“对待福摩萨海 峡局势的态度过去是而且现在仍然是十分清楚 的。无论对福摩萨或对沿海岛屿 ,我们都没有任 何军事义务。”但他同时也强调“: 我们对于使用武 力来改变那个地区目前局势的做法感到遗憾。如 何解决必须是政治解决。我们一直同美国政府不 断磋商。”劳埃德的态度更为明确 ,他完全赞同美 国对危机的政策。10 月 30 日 ,劳埃德在下院发 表的关于台湾局势的发言中指出 :内战的一方同 苏联有密切的同盟关系 ,而另一方同美国缔结有 防御条约 ,这些事实使得主张用武力来解决这个 问题的见解变得极端危险。劳埃德声称“: 如果美 国对于在福摩萨和沿海岛屿问题上使用武力屈 服 ,在东南亚和远东的小国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 果 ? 一个最终的后果可能是美国退出它已在远东 承担的巨大责任。而我认为 ,只有一小撮人真正 希望发生这种情况。到现在为止 ,北京政府的态 度是完全不灵活的 ,他们继续使用武力。而美国 政府希望和平地处理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 , 英国甚至再次提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11 月 19 日 ,劳埃德在下院公开表示 :关于现在谁代表 中国政府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福摩萨问题现 在已经成为牵涉到一些国家的一个国际问题 ,光 是提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不能解决这个问 题的”[4 ] (P2917 ,2985~2986 ,2961) 。 对英国在危机中的政策《, 世界知识》杂志在 危机的一开始就抨击道“: 当美帝国主义在远东加 剧紧张局势并对中国进行挑衅活动的时候 ,英国 充当了不光彩的配角。为了配合美国和它的走狗 蒋介石集团的行动 ,英国不仅允许美国海军陆战 队在新加坡登陆 ,而且把香港变成美国军队的集 散地 ,甚至派遣自己驻扎在香港的军用飞机侵犯 我国领空。”[5 ]因此 ,中国对英国在危机中的作用 的判断同第一次危机时有着根本的差别。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的美国和英国的关 系 ,体现了冷战时期联盟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 性 ,其后果和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美国的主要盟 国的英国在危机中的反应 ,一方面充分说明了盟 国在制约危机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 ,另一方面则 更为突出地反映出联盟作用的有限性和潜在的危 险性。英国在危机中一直反对美国协防沿海岛屿 的政策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政策将可能 导致英国全面调整和修改其对亚洲的政策 ,特别 是对华政策。英国所主张的政治解决方案屡次遭 到美国的反对 ,这同美英在欧洲问题和中东问题 上的政策协调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 ,丘吉尔 ( Winston Churchill) 的保守党政府要求美国改变政策 ,要求 美国说服国民党撤出沿海岛屿。美国则将英国的 这一政策视为“绥靖”。杜勒斯在危机高潮时曾强 戴超武 美国的政策、英美“特殊关系”与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47
14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硬地对英国人说:如果不考虑美国的立场,英国要 影响,英国驻美使馆参赞德尔梅尔对美国官员公 担负“极大的责任”。虽然英国在影响美国危机决 开表示,“在对华政策上,英国和美国之间目前已 策中作用甚微,但由于“台湾地位未定论”是英国 没有重大的差别了”。负责东南亚事务的专员罗 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上看,英国同美国在 伯特斯科特爵士甚至坚持英国反对承认中国,并 处理台海危机的方式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而 公开声称当中共坐在联合国里的时候,“那一天对 且在美国的强硬立场面前,考虑到英美的“特殊关 世界和联合国来说都是悲惨的一天1243)。不 系”,英国最终亦屈从于美国的政策,从而使得英 难看出,美英在危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仅仅在 美在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于如何判断和处理沿海岛屿的地位,并不是对整 更趋一致,这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体现得更为突 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认识的根本分歧。 出。有关危机在英美对华政策协调方面所产生的 参考文献: [1 Tracy Lee Steele.Allied and Interdependent:British Policy don:Macmillian Press Ltd.,1971 during the Chinese Offshore Islands Crisis of 1958,in Antho- [3]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ny Gorst,Lewis Johnman,and W.Soott Lucas(eds.)Com States.1958-1960,vol.19:China.Washington,D.C.: 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1931-1961:Politics and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6. Limits of Policy.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 [4]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1991. 社,1960 [2]Harold Macmillian.Riding the Storm,1956-1959.Lom [5】英国充当不光彩的配角U】.世界知识,1958,(17) [责任编辑周祖谦] American policies,Anglo 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 and 2nd Taiwan Strait crisis DAI Chao-wu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L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aning,Jiangsu 200039,China) Abstract:Since WWII,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have built up a special relation,which is featured in the bilateral allies over the mutual relations,and the mutual reactions over the major internation- al issues at the level of crisis or nomcrisis.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 in dealing with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1958 to account for the complexity of the allie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English reaction speaks for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major partner on the one hand,and the limi- tation and liability of the cooperation on the oth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is how to locate the coastal islands.Hence,it is not their substantial disruption. Key words:Anglo-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policy to China;coastal islands;Taiwan Strait crisis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硬地对英国人说 :如果不考虑美国的立场 ,英国要 担负“极大的责任”。虽然英国在影响美国危机决 策中作用甚微 ,但由于“台湾地位未定论”是英国 决策的基本出发点 ,从这一点上看 ,英国同美国在 处理台海危机的方式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而 且在美国的强硬立场面前 ,考虑到英美的“特殊关 系”,英国最终亦屈从于美国的政策 ,从而使得英 美在对华政策和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 更趋一致 ,这在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体现得更为突 出。有关危机在英美对华政策协调方面所产生的 影响 ,英国驻美使馆参赞德尔梅尔对美国官员公 开表示“, 在对华政策上 ,英国和美国之间目前已 没有重大的差别了”。负责东南亚事务的专员罗 伯特·斯科特爵士甚至坚持英国反对承认中国 ,并 公开声称当中共坐在联合国里的时候“, 那一天对 世界和联合国来说都是悲惨的一天”[1 ] (P243) 。不 难看出 ,美英在危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仅仅在 于如何判断和处理沿海岛屿的地位 ,并不是对整 个东亚地区国际关系认识的根本分歧。 参考文献 : [1 ] Tracy Lee Steele1 Allied and Interdependent : B ritish Policy during the Chinese Of fshore Islands Crisis of 1958 , in Antho2 ny Gorst , Lewis Johnman , and W. Scott Lucas(eds. ) , Con2 temporary B ritish History , 1931 - 1961 : Politics and the L imits of Policy . London and New York : Pinter Publishers , 1991. [ 2 ] Harold Macmillian1 Riding the S torm , 1956 - 1959. Lon2 don : Macmillian Press Ltd. , 1971. [ 3 ] U . S . Depart ment of S tate1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 tates , 1958 - 1960 , vol. 19 : China. Washington , D. C.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96. [ 4 ]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 (第二辑下) [ M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 社 ,1960. [ 5 ] 英国充当不光彩的配角[J ]. 世界知识 ,1958 ,(17) . [责任编辑 周祖谦] American policies, Anglo2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 , and 2nd Taiwan Strait crisis DAI Chao2wu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L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aning , Jiangsu 200039 , China) Abstract : Since WWII ,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have built up a special relation , which is featured in the bilateral allies over the mutual relations , and the mutual reactions over the major internation2 al issues at the level of crisis or non2crisis.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nglo2American relation in dealing with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1958 to account for the complexity of the allie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English reaction speaks for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major partner on the one hand , and the limi2 tation and liability of the cooperation on the o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is how to locate the coastal islands. Hence , it is not their substantial disruption. Key words : Anglo2American special relation ; policy to China ; coastal islands; Taiwan Strait crisis 148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