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0年代末至60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 曲星 (外交学院,邮编:100037) 摘要: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差 异,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 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双方按各自的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反而越来越大,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 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系产生了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 演变为潜在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外交;对外政策;中苏关系;国际共运;理论论战;国家利益 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曾是震动 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予以配合。1955年,赫 国际关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 鲁晓夫与出席华沙会议路过莫斯科的中国副 短短十多年里,中苏两国从战略盟友发展到 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进行了两次会谈,表示 兵戎相见。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 “将来要在华沙会议的基础上促进两大集团 种现象中,我们不难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 搞欧洲集体安全,来缓和欧洲紧张局势,最后 索,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中苏两 达到两个德国同时并存:苏联要提出裁军方 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 案,提出苏联与西方大国协议裁军比例,苏联 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本文试图从这三条线 将自动裁减军队,以争取和平谈判、和平竞赛 索来分析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 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谈到“希望 一、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共 中国也能裁军,从政治上配合苏联”@,赫鲁 晓夫表示,中国裁军后苏联可以用先进武器 同战略利益的弱化 帮助中国。彭德怀提出,现在太平洋地区敌 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 人的威胁还很大,“中国还有台湾没有解放, 时期苏联对美政策进行了反思,决定在外交 朝鲜局势还不稳定,还面临着美国的严重威 上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来缓和与西方世界的 胁。美国和蒋介石也有可能在东南沿海进行 关系。争取使西方承认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 侵略进犯,我们虽有准备,但我们的国防力 战后在欧洲获得的既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 量还需要加强,特别是空军、海军力量较弱, 缓和东西方关系。同时,苏联针对美国竭力 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沿海国防工程的建设还 把西德纳入西方军事同盟体系的行动,积极 需要一段时间,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国 筹组华沙条约组织以抗衡西方的北大西洋公 防基地才能比较巩固,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受 约组织。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苏联希望 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牵制”。彭德怀向赫鲁晓 1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外交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 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 曲 星 (外交学院 ,邮编 :100037) 摘 要 : 50 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 ,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差 异 ,原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求及斗争策略 的不同 ,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双方按各自的理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 ,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 ,反而越来越大 ,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 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 ,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系产生了消极的 ,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中苏从盟友 演变为潜在敌人 ,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 : 中国外交 ;对外政策 ;中苏关系 ;国际共运 ;理论论战 ;国家利益 50 —60 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曾是震动 国际关系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事件。 短短十多年里 ,中苏两国从战略盟友发展到 兵戎相见。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复杂纷繁的种 种现象中 ,我们不难理出三条相互作用的线 索 ,即中苏之间关于国际战略的分歧 ,中苏两 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和中苏 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本文试图从这三条线 索来分析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 一、50 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共 同战略利益的弱化 斯大林去世以后 ,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 时期苏联对美政策进行了反思 ,决定在外交 上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来缓和与西方世界的 关系。争取使西方承认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在欧洲获得的既得利益 ,并在此基础上 缓和东西方关系。同时 ,苏联针对美国竭力 把西德纳入西方军事同盟体系的行动 ,积极 筹组华沙条约组织以抗衡西方的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苏联希望 中国在政治上外交上予以配合。1955 年 ,赫 鲁晓夫与出席华沙会议路过莫斯科的中国副 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进行了两次会谈 ,表示 “将来要在华沙会议的基础上促进两大集团 搞欧洲集体安全 ,来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最后 达到两个德国同时并存 ;苏联要提出裁军方 案 ,提出苏联与西方大国协议裁军比例 ,苏联 将自动裁减军队 ,以争取和平谈判、和平竞赛 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谈到“希望 中国也能裁军 ,从政治上配合苏联”① ,赫鲁 晓夫表示 ,中国裁军后苏联可以用先进武器 帮助中国。彭德怀提出 ,现在太平洋地区敌 人的威胁还很大“, 中国还有台湾没有解放 , 朝鲜局势还不稳定 ,还面临着美国的严重威 胁。美国和蒋介石也有可能在东南沿海进行 侵略、进犯 ,我们虽有准备 ,但我们的国防力 量还需要加强 ,特别是空军、海军力量较弱 , 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沿海国防工程的建设还 需要一段时间 ,要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国 防基地才能比较巩固 ,目前我们的力量还受 到朝鲜半岛局势的牵制”。彭德怀向赫鲁晓 15
夫阐述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受到威 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而只是要惩 胁的情况后,赫鲁晓夫表示“美国指使蒋介石 罚国民党军队,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 搞冒险活动的可能性很大,在朝鲜也不能排 美国干涉引起战争,中国自己承担后果,不拖 除这种威胁。但是有苏联的强大力量,有华 苏联下水。尽管赫鲁晓夫还是给艾森豪威尔 沙条约的强大力量,他们是要考虑的”。赫鲁 写了措辞强硬的信,警告美国对中国的侵犯 晓夫还表示,“中苏之间已有苏中友好同盟互 就是对苏联的侵犯,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者必 助条约,一旦形势有新的变化我们就可执行 将受到苏联同样武器的打击,但是赫鲁晓夫 这一条约,也可以经过这一条约和华沙条约 对“823炮击”仍然耿耿于怀。 结合起来”,“苏联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强 1959年8月,中印边界在东段的朗久发 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和空军,中国需要 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正好发生在 随时都可与中国合作。”赫鲁晓夫最后再次表 赫鲁晓夫出访美国前夕,他担心这一事件会 示,苏联将在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上发动一 给他的访美之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尽管中 个裁军和平攻势,“中国若能采取配合行动, 国多次向苏联说明朗久事件的事实真相,但 将大大有助于这一斗争取得胜利。”彭德怀表 苏联国家通讯社仍然发表了那个貌似公允, 示将向中央请示研究这些问题。 实则偏祖印度,谴责中国的“塔斯社声明”,把 从1955年赫鲁晓夫与彭德怀的这两次 中苏裂痕第一次公开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 会谈中,己经可以看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与艾 交新战略与中国实际战略需求差异的萌芽: 森豪威尔进行了著名的“戴维营会谈”。从美 赫鲁晓夫要创造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苏合作) 国回国途中,他突然提出要来北京参加中国 共同维护欧洲安全的缓和的气氛,需要中国 国庆十周年典礼。在10月2日与中国领导 加以配合,而中国要解放台湾,对美国及蒋介 人进行的长达7个小时的会谈中,双方发生 石在东海前沿的挑衅要反击,这无疑有悖于 了激烈的争论。赫鲁晓夫重提1958年炮击 苏联创造缓和气氛的构想:至于美国对中国 金门之事,埋怨中国给苏联“造成了困难” 的威胁,中国希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特别是 “不符合兄弟国家相处的准则”,说“美国宣布 海空军力量,但苏联却需要中国裁军,由苏联 支持蒋介石,我们宣布支持你们,这样就造成 通过中苏盟约和华沙条约向中国提供保护。 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举出苏联曾经允许成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友好阶段,因 立“远东共和国”的例子,暗示中国可以考虑 此中苏之间上述国际战略构想的差异尚未影 策略性地让台湾独立,以便“创造一切条件缓 响中苏友好关系的大局。但是随着苏联上述 和国际紧张局势,根绝战争”。 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 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就中印边界问题粗 十大将这一国际战略理论化后,中苏两国的 暴地指责中国,说中国的作法“只有利于帝国 分歧也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出来了。 主义”不利于“印度站在中立立场”,说中国 赫鲁晓夫希望中国配合苏联营造与美国 “为了那块不毛之地跟尼赫鲁搞冲突很不值 缓和气氛,但是如果美国不改变在台湾问题 得”,甚至说“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或削 上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中美两国之间怎么 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②几天以后, 可能有真正的缓和?1958年8月23日在台 赫鲁晓夫在苏联海参崴发表讲话时,又攻击 湾海峡响起的炮声,震惊了美国,也震动了苏 中国“像公鸡好斗一样热衷于战争”。后来赫 联。9月初,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访问北 鲁晓夫自己也感到他在这次与中国领导人会 京,毛泽东、周恩来告诉他:中国炮击金门并 谈中发表的观点的不妥,建议烧毁这次会谈 1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夫阐述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受到威 胁的情况后 ,赫鲁晓夫表示“美国指使蒋介石 搞冒险活动的可能性很大 ,在朝鲜也不能排 除这种威胁。但是有苏联的强大力量 ,有华 沙条约的强大力量 ,他们是要考虑的”。赫鲁 晓夫还表示“, 中苏之间已有苏中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一旦形势有新的变化 ,我们就可执行 这一条约 ,也可以经过这一条约和华沙条约 结合起来”“, 苏联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有强 大的军事力量 ,特别是海军和空军 ,中国需要 随时都可与中国合作。”赫鲁晓夫最后再次表 示 ,苏联将在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上发动一 个裁军和平攻势“, 中国若能采取配合行动 , 将大大有助于这一斗争取得胜利。”彭德怀表 示将向中央请示研究这些问题。 从 1955 年赫鲁晓夫与彭德怀的这两次 会谈中 ,已经可以看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 交新战略与中国实际战略需求差异的萌芽 : 赫鲁晓夫要创造大国合作(主要是美苏合作) 共同维护欧洲安全的缓和的气氛 ,需要中国 加以配合 ,而中国要解放台湾 ,对美国及蒋介 石在东海前沿的挑衅要反击 ,这无疑有悖于 苏联创造缓和气氛的构想 ;至于美国对中国 的威胁 ,中国希望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特别是 海空军力量 ,但苏联却需要中国裁军 ,由苏联 通过中苏盟约和华沙条约向中国提供保护。 由于当时中苏关系还处于友好阶段 ,因 此中苏之间上述国际战略构想的差异尚未影 响中苏友好关系的大局。但是随着苏联上述 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 ,特别是 1956 年苏共二 十大将这一国际战略理论化后 ,中苏两国的 分歧也就在一系列问题上体现出来了。 赫鲁晓夫希望中国配合苏联营造与美国 缓和气氛 ,但是如果美国不改变在台湾问题 上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中美两国之间怎么 可能有真正的缓和 ? 1958 年 8 月 23 日在台 湾海峡响起的炮声 ,震惊了美国 ,也震动了苏 联。9 月初 ,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秘密访问北 京 ,毛泽东、周恩来告诉他 :中国炮击金门并 不是马上就要用武力解放台湾 ,而只是要惩 罚国民党军队 ,阻止美国搞“两个中国”;如果 美国干涉引起战争 ,中国自己承担后果 ,不拖 苏联下水。尽管赫鲁晓夫还是给艾森豪威尔 写了措辞强硬的信 ,警告美国对中国的侵犯 就是对苏联的侵犯 ,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者必 将受到苏联同样武器的打击 ,但是赫鲁晓夫 对“8·23 炮击”仍然耿耿于怀。 1959 年 8 月 ,中印边界在东段的朗久发 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这次冲突正好发生在 赫鲁晓夫出访美国前夕 ,他担心这一事件会 给他的访美之行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尽管中 国多次向苏联说明朗久事件的事实真相 ,但 苏联国家通讯社仍然发表了那个貌似公允 , 实则偏袒印度 ,谴责中国的“塔斯社声明”,把 中苏裂痕第一次公开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 1959 年 9 月赫鲁晓夫到美国访问 ,与艾 森豪威尔进行了著名的“戴维营会谈”。从美 国回国途中 ,他突然提出要来北京参加中国 国庆十周年典礼。在 10 月 2 日与中国领导 人进行的长达 7 个小时的会谈中 ,双方发生 了激烈的争论。赫鲁晓夫重提 1958 年炮击 金门之事 ,埋怨中国给苏联“造成了困难”, “不符合兄弟国家相处的准则”,说“美国宣布 支持蒋介石 ,我们宣布支持你们 ,这样就造成 了大战前夕的气氛”,他举出苏联曾经允许成 立“远东共和国”的例子 ,暗示中国可以考虑 策略性地让台湾独立 ,以便“创造一切条件缓 和国际紧张局势 ,根绝战争”。 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还就中印边界问题粗 暴地指责中国 ,说中国的作法“只有利于帝国 主义”,不利于“印度站在中立立场”,说中国 “为了那块不毛之地跟尼赫鲁搞冲突很不值 得”,甚至说“苏联不同意采取任何疏远或削 弱尼赫鲁在国内地位的政策”。②几天以后 , 赫鲁晓夫在苏联海参崴发表讲话时 ,又攻击 中国“像公鸡好斗一样热衷于战争”。后来赫 鲁晓夫自己也感到他在这次与中国领导人会 谈中发表的观点的不妥 ,建议烧毁这次会谈 16
的记录,暂且不论这样的建议是否严肃,但苏 部分核禁试条约。这无疑是在中苏己经出现 联领导人在台湾海峡和中印边界问题上给中 裂痕的关系中又打进了一个楔子。 苏关系造成的创伤,己经不是烧毁记录就能 由于苏联醉心于与美国的缓和,决心要 弥合的。③ 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轨道,又丝毫 赫鲁晓夫虽然极力推行与美国缓和关系 不考虑中国的战略需求和民族利益,中国对 的主张,但美国对苏联的既定政策却并不因 苏联外交新战略所依据的理论非常自然地就 此而发生变化。1960年5月,在拟议中的美 产生了不同看法。 苏首脑会晤即将举行之际,美国却仍然派 二、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 U-2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 进行间谍侦察活动,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 同的理论认识 中国严厉谴责美国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 斯大林在世时,领导苏联人民在极其艰 为,并建议苏联提出要美国承诺不再从事这 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打败了法西斯侵略,取 种侵略行为,否则应抵制苏美首脑会晤。但 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对世界反法西 赫鲁晓夫惟恐苏美缓和进程受到影响,仍决 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又领导 定前往美国访问,在戴维营会谈时赫鲁晓夫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重建家园,使国民经 要求美国发表声明放弃派U-2飞机侵犯苏 济迅速恢复,国家实力快速增长,确立了苏联 联领空的政策,被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 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斯大林 赫鲁晓夫为了让中国裁军以配合苏联对 也犯有严重的错误,他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 美国的和平攻势,曾主动向彭德怀表示苏联 家的关系中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 愿意以国防新技术帮助中国。在此背景下, 义,给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关系 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曾签订了《国防新技术 埋下了一个个定时炸弹。从这个意义上说 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 斯大林的继任者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内外政 料。但苏联并不真正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的核 策进行反思并执行新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力量。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和1959年中印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3年的摸索与实践, 边界冲突事件发生后,苏联感到中国越来越 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巩固了,他关于 “不听话”,担心中国引起美苏冲突。因此,在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问题和斯大林问题的 赫鲁晓夫1959年访美前夕,为了给苏美首脑 思考也逐步成形了。在1956年2月举行的 会晤创造气氛,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之间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国际共 的这一政府协定,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把中 产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看法。他指 苏分歧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对中国来说, 出,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巩固国际间持 这无异于赫鲁晓夫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而 久和平有了现实的前景,美苏及英法苏之间 向艾森豪威尔送上的两份“见面礼”。苏联不 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制度 仅撕毁协议、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而且 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应该成为苏联外 还试图与美英共同限制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核 交政策的总路线;他指出虽然代表垄断组织 自卫力量的努力。中国曾多次提醒苏联,苏 利益的反动势力仍然可能企图发动战争,但 联是否向美国承担义务不帮助中国发展核武 战争不是注定不可以避免的:他还认为资本 器,那是苏联政府自己的事,但希望苏联不要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 损害中国主权,代替中国承担任何义务。尽 化,而且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内战联 管如此,1963年7月,苏联仍与美英签订了 系在一起,无产阶级在其先锋队的带领下,完 1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的记录 ,暂且不论这样的建议是否严肃 ,但苏 联领导人在台湾海峡和中印边界问题上给中 苏关系造成的创伤 ,已经不是烧毁记录就能 弥合的。③ 赫鲁晓夫虽然极力推行与美国缓和关系 的主张 ,但美国对苏联的既定政策却并不因 此而发生变化 。1960年5月 ,在拟议中的美 苏首脑会晤即将举行之际 ,美国却仍然派 U - 2 型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 进行间谍侦察活动 ,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 中国严厉谴责美国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 为 ,并建议苏联提出要美国承诺不再从事这 种侵略行为 ,否则应抵制苏美首脑会晤。但 赫鲁晓夫惟恐苏美缓和进程受到影响 ,仍决 定前往美国访问 ,在戴维营会谈时赫鲁晓夫 要求美国发表声明放弃派 U - 2 飞机侵犯苏 联领空的政策 ,被艾森豪威尔断然拒绝。 赫鲁晓夫为了让中国裁军以配合苏联对 美国的和平攻势 ,曾主动向彭德怀表示苏联 愿意以国防新技术帮助中国。在此背景下 , 1957 年中苏两国政府曾签订了《国防新技术 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 料。但苏联并不真正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的核 力量。1958 年炮击金门事件和 1959 年中印 边界冲突事件发生后 ,苏联感到中国越来越 “不听话”,担心中国引起美苏冲突。因此 ,在 赫鲁晓夫 1959 年访美前夕 ,为了给苏美首脑 会晤创造气氛 ,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之间 的这一政府协定 ,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把中 苏分歧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对中国来说 , 这无异于赫鲁晓夫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而 向艾森豪威尔送上的两份“见面礼”。苏联不 仅撕毁协议、拒绝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 ,而且 还试图与美英共同限制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核 自卫力量的努力。中国曾多次提醒苏联 ,苏 联是否向美国承担义务不帮助中国发展核武 器 ,那是苏联政府自己的事 ,但希望苏联不要 损害中国主权 ,代替中国承担任何义务。尽 管如此 ,1963 年 7 月 ,苏联仍与美英签订了 部分核禁试条约。这无疑是在中苏已经出现 裂痕的关系中又打进了一个楔子。 由于苏联醉心于与美国的缓和 ,决心要 把中国外交纳入苏联全球战略轨道 ,又丝毫 不考虑中国的战略需求和民族利益 ,中国对 苏联外交新战略所依据的理论非常自然地就 产生了不同看法。 二、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 同的理论认识 斯大林在世时 ,领导苏联人民在极其艰 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 ,打败了法西斯侵略 ,取 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并对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后又领导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重建家园 ,使国民经 济迅速恢复 ,国家实力快速增长 ,确立了苏联 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地位。但斯大林 也犯有严重的错误 ,他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的关系中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 义 ,给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关系 埋下了一个个定时炸弹。从这个意义上说 , 斯大林的继任者对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内外政 策进行反思并执行新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 3 年的摸索与实践 , 赫鲁晓夫在苏共党内的地位巩固了 ,他关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问题和斯大林问题的 思考也逐步成形了。在 1956 年 2 月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 ,赫鲁晓夫提出了关于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看法。他指 出 ,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 ,巩固国际间持 久和平有了现实的前景 ,美苏及英法苏之间 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社会制度 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应该成为苏联外 交政策的总路线 ;他指出虽然代表垄断组织 利益的反动势力仍然可能企图发动战争 ,但 战争不是注定不可以避免的 ;他还认为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 化 ,而且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与内战联 系在一起 ,无产阶级在其先锋队的带领下 ,完 17
全有可能取得议会中的稳定多数,使议会从 国共产党协助苏联处理了这两起事件,使东 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欧得以重新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共深深 的工具。赫鲁晓夫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 感到苏联这种轻率地对涉及整个社会主义阵 子,他所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破坏集 营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重新评论,事先又不 体领导原则,滥用职权,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 与别国党协商的做法,本质上是大国沙文主 法制,在国内及党内实行大规模镇压的严重 义的表现。波匈事件后,在中国政府建议下, 错误,提出了向个人崇拜作斗争的问题。 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 应该说,赫鲁晓夫提出的这些观点,是在 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的基础 对几十年斯大林模式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总 的宣言”,苏联在宣言中承认了在这方面存在 结后提出来的,有些观点还具有在国际共产 着“侵害和错误”。中国政府也就苏联政府的 主义运动中解放思想的作用。但由于苏联在 宣言发表声明,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这些错 国际共运中的领导作用和中心地位,苏联共 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大国沙文主义的 产党对有关国际共运理论及斯大林问题的重 错误”,并强调指出,“这种错误,特别是大国 新评价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 的沙文主义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 了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由于赫鲁晓夫在提出 和共同事业,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 这些新观点时根本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其 在1957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他国家的利益,甚至没有与这些国家进行协 人党代表会议”(即第一次莫斯科会议),中苏 商,其他国家对此产生不同看法是十分自然 两党在“和平过渡”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苏联 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由于 坚持要把苏共二十大的提法写进莫斯科会议 它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处的环境与东欧国家不 宣言。而中共认为,应该同时把和平过渡和 同,它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比起东欧国家的共 非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都写进会议宣言,鉴 产党来也就更为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 于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和平过渡实际上还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过来的,是通过武装斗 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为了维护社会主义 争夺取政权的:新中国自成立起一直处于西 阵营的团结,最后中共作了让步,同意莫斯科 方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之中,美国军事力 会议宣言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提法与苏共二 量存在于台湾,美蒋有军事同盟条约,蒋介石 十大保持一致。在这同时向苏共提交了一份 始终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历史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表示自己 和现实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赫鲁晓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和平过渡”新 实际上,苏联提出“和平过渡”新观念背 观点表示怀疑。这本来是不足为奇、可以理 后的利益驱动,是希望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解的,但苏联共产党却利用自己在国际共运 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 中的地位,以“老子国家”、“老子党”的姿态要 以免影响美苏之间的缓和气氛。对此我们是 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兄弟党,要把苏共二十 有所警惕的,而且中国共产党由于自己历史 大的路线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上与国民党两次合作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残酷 尤其是要让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外交都在这一 镇压,最后不得不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 个轨道上运行,这就使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 切身体验,对“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抱怀疑态 有了激化的可能。 度。因此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虽然在“和 苏共二十大结束后短短几个月内,东欧 平过渡”问题上找到了表面一致的解决办法, 连续发生了苏波关系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中 但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在 1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全有可能取得议会中的稳定多数 ,使议会从 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的工具。赫鲁晓夫揭开了斯大林问题的盖 子 ,他所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破坏集 体领导原则 ,滥用职权 ,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 ,在国内及党内实行大规模镇压的严重 错误 ,提出了向个人崇拜作斗争的问题。 应该说 ,赫鲁晓夫提出的这些观点 ,是在 对几十年斯大林模式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总 结后提出来的 ,有些观点还具有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中解放思想的作用。但由于苏联在 国际共运中的领导作用和中心地位 ,苏联共 产党对有关国际共运理论及斯大林问题的重 新评价不可避免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 了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由于赫鲁晓夫在提出 这些新观点时根本没有考虑社会主义阵营其 他国家的利益 ,甚至没有与这些国家进行协 商 ,其他国家对此产生不同看法是十分自然 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由于 它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处的环境与东欧国家不 同 ,它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比起东欧国家的共 产党来也就更为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过来的 ,是通过武装斗 争夺取政权的 ;新中国自成立起一直处于西 方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之中 ,美国军事力 量存在于台湾 ,美蒋有军事同盟条约 ,蒋介石 始终未放弃反攻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历史 和现实不能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赫鲁晓 夫提出的“和平共处总路线”、“和平过渡”新 观点表示怀疑。这本来是不足为奇、可以理 解的 ,但苏联共产党却利用自己在国际共运 中的地位 ,以“老子国家”“、老子党”的姿态要 把自己的主张强加给兄弟党 ,要把苏共二十 大的路线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 , 尤其是要让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外交都在这一 个轨道上运行 ,这就使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 有了激化的可能。 苏共二十大结束后短短几个月内 ,东欧 连续发生了苏波关系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中 国共产党协助苏联处理了这两起事件 ,使东 欧得以重新稳定。在这个过程中 ,中共深深 感到苏联这种轻率地对涉及整个社会主义阵 营利益的重大问题作出重新评论 ,事先又不 与别国党协商的做法 ,本质上是大国沙文主 义的表现。波匈事件后 ,在中国政府建议下 , 苏联政府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 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与合作的基础 的宣言”,苏联在宣言中承认了在这方面存在 着“侵害和错误”。中国政府也就苏联政府的 宣言发表声明 ,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这些错 误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大国沙文主义的 错误”,并强调指出“, 这种错误 ,特别是大国 的沙文主义错误 ,对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 和共同事业 ,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害。”④ 在 1957 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 人党代表会议”(即第一次莫斯科会议) ,中苏 两党在“和平过渡”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苏联 坚持要把苏共二十大的提法写进莫斯科会议 宣言。而中共认为 ,应该同时把和平过渡和 非和平过渡两种可能性都写进会议宣言 ,鉴 于当时国际政治的现实 ,和平过渡实际上还 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为了维护社会主义 阵营的团结 ,最后中共作了让步 ,同意莫斯科 会议宣言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提法与苏共二 十大保持一致。在这同时向苏共提交了一份 “关于和平过渡问题的意见提纲”,表示自己 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实际上 ,苏联提出“和平过渡”新观念背 后的利益驱动 ,是希望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 , 以免影响美苏之间的缓和气氛。对此我们是 有所警惕的 ,而且中国共产党由于自己历史 上与国民党两次合作但最终都被国民党残酷 镇压 ,最后不得不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 切身体验 ,对“和平过渡”的可能性抱怀疑态 度。因此 ,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党虽然在“和 平过渡”问题上找到了表面一致的解决办法 , 但问题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在 18
1960年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这与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新的 上(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赫鲁晓夫组织了对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并不意味着爆发世界战 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带头、东 争的危险就不再存在,并不意味着其他各类 欧国家领导人轮番登台对中国的内外政策进 战争都能避免,如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 行了全面攻击,以彭真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 争,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统治阶 表团与赫鲁晓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 级的人民革命战争。 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决不屈服”。在此后不 在和平共处问题上,“九评”的观点是:列 久召开的有世界81个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 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 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1960年11月),中苏分 之间关系的原则,而从来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歧更见明显。在此前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 对外政策的全部内容。列宁一再指出,社会 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理论文章,批驳了苏 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 共的观点。1963年3月,苏共给中共来信详 际主义。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其要处理的 细阐述了苏方的观点,反驳中方观点。6月 三种不同的国家关系,其对外政策也应有不 14日,中国共产党在报上发表了《关于国际 同的原则,即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和平共处的 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25条"”, 原则,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应实行高于和平 一个月以后,苏共中央公开发表了致苏共各 共处的兄弟般的相互支持的原则,对殖民地 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拉开了中苏 半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应大力支持, 两党直接公开论战的序幕。从1963年9月 不存在为与其宗主国和平共处就放弃对民族 到1964年7月,中国连续发表了对苏共中央 解放运动的支持的问题。 上述公开信的“九评”。 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九评”认为,无 “九评”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对国际共运一 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暴力革命,马列主 系列理论问题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 义的这一原理并未过时,无产阶级利用资产 在斯大林问题上,“九评”认为:苏共利用 阶级议会进行斗争是应该的,但以为议会斗 “反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 争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幻想。 的,是别有用心的,苏共在有关帝国主义理 “九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 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战 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贯穿着资产 争与和平等问题上背离马列主义,都是同他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 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分不开的。 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 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问题上,“九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九评”断定苏 评”提出,目前亚非拉存在着大好的革命形 联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因为赫鲁晓夫修 势,一切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积极支 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取得 在苏联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特权阶层。⑤ 了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成为支持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九评”总结了无 和发展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革命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认为最重要的是 的根据地,必须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 迫人民结成最亲密的联盟,把无产阶级世界 蜕化变质,走上修正主义道路,走上了所谓 革命进行到底。 “和平演变’的道路,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因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九评”强调,新的 此,怎样防止党内出现修正主义,就成了坚持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这是中共的一贯观点,但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首要任务。 1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60 年的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上(布加勒斯特会议) 上 ,赫鲁晓夫组织了对 中国共产党的“突然袭击”,赫鲁晓夫带头、东 欧国家领导人轮番登台对中国的内外政策进 行了全面攻击 ,以彭真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 表团与赫鲁晓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表 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决不屈服”。在此后不 久召开的有世界 81 个共产党代表团参加的 第二次莫斯科会议上(1960 年 11 月) ,中苏分 歧更见明显。在此前后 ,中国共产党先后发 表了《列宁主义万岁》等理论文章 ,批驳了苏 共的观点。1963 年 3 月 ,苏共给中共来信详 细阐述了苏方的观点 ,反驳中方观点。6 月 14 日 ,中国共产党在报上发表了《关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即“25 条”) , 一个月以后 ,苏共中央公开发表了致苏共各 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公开信 ,拉开了中苏 两党直接公开论战的序幕。从 1963 年 9 月 到 1964 年 7 月 ,中国连续发表了对苏共中央 上述公开信的“九评”。 “九评”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对国际共运一 系列理论问题的看法 ,主要观点如下 : 在斯大林问题上“, 九评”认为 :苏共利用 “反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 ,是完全错误 的 ,是别有用心的 ,苏共在有关帝国主义理 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战 争与和平等问题上背离马列主义 ,都是同他 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分不开的。 在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问题上 “, 九 评”提出 ,目前亚非拉存在着大好的革命形 势 ,一切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积极支 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取得 了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成为支持 和发展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革命 的根据地 ,必须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人民结成最亲密的联盟 ,把无产阶级世界 革命进行到底。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 九评”强调 ,新的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 ,这是中共的一贯观点 ,但 这与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因为新的 世界战争可能防止 ,并不意味着爆发世界战 争的危险就不再存在 ,并不意味着其他各类 战争都能避免 ,如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战 争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统治阶 级的人民革命战争。 在和平共处问题上“, 九评”的观点是 :列 宁提出的和平共处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 之间关系的原则 ,而从来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政策的全部内容。列宁一再指出 ,社会 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国 际主义。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其要处理的 三种不同的国家关系 ,其对外政策也应有不 同的原则 ,即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和平共处的 原则 ,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应实行高于和平 共处的兄弟般的相互支持的原则 ,对殖民地 半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应大力支持 , 不存在为与其宗主国和平共处就放弃对民族 解放运动的支持的问题。 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 九评”认为 ,无 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暴力革命 ,马列主 义的这一原理并未过时 ,无产阶级利用资产 阶级议会进行斗争是应该的 ,但以为议会斗 争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则完全是幻想。 “九评”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 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 ,贯穿着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存在着资本主 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 , 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九评”断定苏 联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复辟 ,因为赫鲁晓夫修 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 在苏联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的特权阶层。⑤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九评”总结了无 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认为最重要的是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 蜕化变质 ,走上修正主义道路 ,走上了所谓 ‘和平演变’的道路 ,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因 此 ,怎样防止党内出现修正主义 ,就成了坚持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首要任务。 19
中苏大论战实际上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为了指挥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舰队 的一场悲剧,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导 迫切希望在中国海岸建一座长波雷达观测 致中苏两国失去了相互正常经济合作的许多 站,所需经费一亿一千万卢布,由苏联承担七 机会,也导致了两国在帝国主义敌视背景下 千万,中国承担四千万,建成后共同使用。苏 战略处境的恶化。就大论战中双方的观点来 联出经费意味着电台建成后所有权将归苏联 说,正如多少年后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谈话 所有,这等于是要中国同意苏联在中国领土 时所说的,在这方面我们“不认为自己说的都 上建立军事设施。鉴于中国为了发展海军也 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 需要长波电台技术,中方同意建设长波电台, 感到受屈辱”。©而就中苏大论战的根源来 双方虽可以共同使用,但所有权应当归中国。 说苏联应该负更大的责任。至于中苏两国 6月12日,彭德怀回函表示,中国同意建设 国家关系的恶化,则更是赫鲁晓夫大国沙文 这一电台,欢迎苏联在技术上提供援助,但一 主义的直接后果。毛泽东为反对苏联的大国 切费用由中国全部承担,建成后可以共同使 沙文主义为维护国家主权而与苏联进行的 用。然而苏联对中国要拥有全部主权的立场 斗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不予重视,仍坚持要两国“共同”建设,而且在 三、战略与理论分歧与国家 使用问题上要“在时间与器材上两国各占百 分之五十”。在中方的再三坚持下,苏联最后 利益矛盾的恶性互动 同意了中方的意见并签署了有关协定,但后 赫鲁晓夫1954年访问中国,在与毛泽东 来由于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协议并未执 会谈时,曾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某些 行。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了这 做法表示不赞同,后来又采取实际措施取消 个项目的建设。 了中苏之间1950年签署的关于不许第三者 长波电台事件尚未平息,苏联又向中国 势力进入新疆、东北的秘密协定,并把当时中 提出了组建联合舰队的要求。1958年苏联 苏4个合营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移交给了中 专家向中方提起苏联新型潜艇技术,并说只 国。对此毛泽东曾有评论:“在斯大林的压力 要中国向苏联提出要求,苏联就会向中国提 下,搞了东北和新疆两处势力范围、四个合营 供这些新技术援助。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 公司。后来赫鲁晓夫同志提议取消了,我们 周恩来于6月28日写信给赫鲁晓夫,希望苏 感谢他”。⑦毛泽东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赫鲁 联在海军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7月21日, 晓夫本人在中苏关系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 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求见毛泽东,表示受赫鲁 比起斯大林来却毫不逊色。 晓夫委托转达苏共中央意见:苏联的自然条 1955年,苏联远东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 件使它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新型潜艇舰队的作 曾先后分别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 用,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因此苏联 沈阳军区代表赴苏谈判,并草签了苏联上述 希望与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并表示 两个军区与中国沈阳军区之间的两个防空协 “越南也可以参加”。毛泽东听后感到非常突 定:这两个防空协定均规定平时苏联军用飞 然,当即表示:“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 机可以飞越中苏国界并利用中国境内的某几 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 个机场。鉴于这样的协定有损中国主权,中 给帮助,就是你们强迫我们合办?” 国政府没有批准这两个协定。® 以中国当时海军装备的状况,根本不可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 能在联合舰队中有真正的发言权,合办联合 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表示苏联 舰队,实际只能是中国提供海军基地,苏联出 2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中苏大论战实际上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的一场悲剧 ,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导 致中苏两国失去了相互正常经济合作的许多 机会 ,也导致了两国在帝国主义敌视背景下 战略处境的恶化。就大论战中双方的观点来 说 ,正如多少年后邓小平同戈尔巴乔夫谈话 时所说的 ,在这方面我们“不认为自己说的都 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 ,中国人 感到受屈辱”。⑥而就中苏大论战的根源来 说 ,苏联应该负更大的责任。至于中苏两国 国家关系的恶化 ,则更是赫鲁晓夫大国沙文 主义的直接后果。毛泽东为反对苏联的大国 沙文主义 ,为维护国家主权而与苏联进行的 斗争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战略与理论分歧与国家 利益矛盾的恶性互动 赫鲁晓夫 1954 年访问中国 ,在与毛泽东 会谈时 ,曾对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某些 做法表示不赞同 ,后来又采取实际措施取消 了中苏之间 1950 年签署的关于不许第三者 势力进入新疆、东北的秘密协定 ,并把当时中 苏 4 个合营公司的苏联股份全部移交给了中 国。对此毛泽东曾有评论“: 在斯大林的压力 下 ,搞了东北和新疆两处势力范围、四个合营 公司。后来赫鲁晓夫同志提议取消了 ,我们 感谢他”。⑦毛泽东没有想到 ,几年之后 ,赫鲁 晓夫本人在中苏关系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 比起斯大林来却毫不逊色。 1955 年 ,苏联远东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 曾先后分别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 沈阳军区代表赴苏谈判 ,并草签了苏联上述 两个军区与中国沈阳军区之间的两个防空协 定 :这两个防空协定均规定平时苏联军用飞 机可以飞越中苏国界并利用中国境内的某几 个机场。鉴于这样的协定有损中国主权 ,中 国政府没有批准这两个协定。⑧ 1958 年 4 月 18 日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 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 ,表示苏联 为了指挥其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舰队 , 迫切希望在中国海岸建一座长波雷达观测 站 ,所需经费一亿一千万卢布 ,由苏联承担七 千万 ,中国承担四千万 ,建成后共同使用。苏 联出经费意味着电台建成后所有权将归苏联 所有 ,这等于是要中国同意苏联在中国领土 上建立军事设施。鉴于中国为了发展海军也 需要长波电台技术 ,中方同意建设长波电台 , 双方虽可以共同使用 ,但所有权应当归中国。 6 月 12 日 ,彭德怀回函表示 ,中国同意建设 这一电台 ,欢迎苏联在技术上提供援助 ,但一 切费用由中国全部承担 ,建成后可以共同使 用。然而苏联对中国要拥有全部主权的立场 不予重视 ,仍坚持要两国“共同”建设 ,而且在 使用问题上要“在时间与器材上两国各占百 分之五十”。在中方的再三坚持下 ,苏联最后 同意了中方的意见并签署了有关协定 ,但后 来由于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协议并未执 行。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了这 个项目的建设。 长波电台事件尚未平息 ,苏联又向中国 提出了组建联合舰队的要求。1958 年苏联 专家向中方提起苏联新型潜艇技术 ,并说只 要中国向苏联提出要求 ,苏联就会向中国提 供这些新技术援助。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 , 周恩来于 6 月 28 日写信给赫鲁晓夫 ,希望苏 联在海军新技术方面援助中国。7 月 21 日 , 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求见毛泽东 ,表示受赫鲁 晓夫委托转达苏共中央意见 :苏联的自然条 件使它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新型潜艇舰队的作 用 ,中国的海岸线很长 ,条件很好 ,因此苏联 希望与中国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 ,并表示 “越南也可以参加”。毛泽东听后感到非常突 然 ,当即表示“: 首先要明确方针 :是我们办 , 你们帮助 ? 还是只能合办 ,不合办你们就不 给帮助 ,就是你们强迫我们合办 ?” 以中国当时海军装备的状况 ,根本不可 能在联合舰队中有真正的发言权 ,合办联合 舰队 ,实际只能是中国提供海军基地 ,苏联出 20
军舰,而苏联军舰当然是听苏联的指挥。苏 东斩钉截铁地回答:“最后再说一遍:不行! 联实际上是想恢复其在国民党时期曾经在旅 而且我不再想听到有人提起这件事。”赫鲁晓 顺占有的海军基地。 夫不满地说:“毛泽东同志,大西洋公约组织 尤金带来的消息,使毛泽东感到了苏联 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并没有什么麻 要控制中国的不良企图。第二天,毛泽东召 烦,可是我们这里竟连这样简单的一件 来尤金,用异常坦率的语言向他表示了中国 事都不能达成协议!"”赫鲁晓夫进一步说,“假 的愤怒。关于两国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说: 如你愿意,你们的潜艇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 “你们一直不相信中国人,斯大林很不相信。 作基地。”摩尔曼斯克位于苏联与芬兰交界的 中国人被他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 北冰洋海域,当时中国海军根本没有使用这 民族。”“什么兄弟党,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 一基地的能力和愿望,赫鲁晓夫举出这样的 实际上是父子党,是猫鼠党。”“我们对米高扬 例子无异于对中国的羞辱。毛泽东针锋相 不满意。他摆老资格,把我们看作儿子。”回 对地反击:“不要!我们不想在摩尔曼斯克干 具体到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毛泽东表 什么,也不希望你们在我们这儿干什么。英 示:“你们帮助我们建设海军嘛!为什么要提 国人和别的外国人己经在我们国土上呆了很 出所有权各半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多年,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 “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你可以 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苏联此次想控 告诉赫鲁晓夫,如果讲条件,我们双方都不必 制中国的企图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抵制。 谈。“搞海军合作社,就是斯大林活着的时 1960年6月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 候,我们也不干。我在莫斯科也和他吵过 议上对中共搞突然袭击,中共表示决不屈服 嘛!“你们只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 之后,苏联进一步把理论上的分歧扩大到国 要租借权。此外,还有什么理由?”“现在我们 家关系中来。7月6日,苏联单方面决定停 决定不搞核潜艇了,撤回我们的请求。要不 止中苏两国互惠发行的《友好》周刊和《苏中 然就把全部海岸线交给你们,把过去的旅顺、 友好》杂志。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照会 大连加以扩大。”“把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都 中国,要召回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和顾问,中 交给你们,我们只搞游击队。”“你们可以说我 方还未及作出答复,苏联就于7月25日通知 是民族主义,又出现了第二个铁托。如果你 中方,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均将于7月 们这样说,我就可以说,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 28日至9月1日离开中国,并单方面中止派 义扩大到了中国的海岸。”⑩ 遣按照两国协议应该派遣的900名专家。苏 尤金大使回到使馆后立即向赫鲁晓夫发 联不顾中国表示希望挽留这批在华工作尚未 去长篇密码电报。7月31日,赫鲁晓夫急匆 期满的专家的愿望,以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 匆地赶到北京,就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撤走了在华工作的全部 向毛泽东进行“解释”。关于长波电台问题, 1390名专家,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12 赫鲁晓夫说这是苏联国防部的意见,没有经 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议定书及 过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至于联合舰队,他说 343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257个 这是因为尤金传错了消息而造成的误会。但 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紧接着大量减少了成套 赫鲁晓夫仍然希望在中国建设一个苏联海军 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专 基地,他向毛泽东提出:“我们能不能达成某 家的突然撤离,给中国的建设和科研事业造 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 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是,苏联这些做法 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泊,等等?毛泽 没有能使中国共产党屈服,1960年9月中苏 2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
军舰 ,而苏联军舰当然是听苏联的指挥。苏 联实际上是想恢复其在国民党时期曾经在旅 顺占有的海军基地。 尤金带来的消息 ,使毛泽东感到了苏联 要控制中国的不良企图。第二天 ,毛泽东召 来尤金 ,用异常坦率的语言向他表示了中国 的愤怒。关于两国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说 : “你们一直不相信中国人 ,斯大林很不相信。 中国人被他看作是第二个铁托 ,是个落后的 民族。”“什么兄弟党 ,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 , 实际上是父子党 ,是猫鼠党。”“我们对米高扬 不满意。他摆老资格 ,把我们看作儿子。”⑨ 具体到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 ,毛泽东表 示“: 你们帮助我们建设海军嘛 ! 为什么要提 出所有权各半的问题 ? 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要讲政治条件 ,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你可以 告诉赫鲁晓夫 ,如果讲条件 ,我们双方都不必 谈。”“搞海军合作社 ,就是斯大林活着的时 候 ,我们也不干。我在莫斯科也和他吵过 嘛 !”“你们只搞了一点原子能 ,就要控制 ,就 要租借权。此外 ,还有什么理由 ?”“现在我们 决定不搞核潜艇了 ,撤回我们的请求。要不 然就把全部海岸线交给你们 ,把过去的旅顺、 大连加以扩大。”“把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都 交给你们 ,我们只搞游击队。”“你们可以说我 是民族主义 ,又出现了第二个铁托。如果你 们这样说 ,我就可以说 ,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 义扩大到了中国的海岸。”⑩ 尤金大使回到使馆后立即向赫鲁晓夫发 去长篇密码电报。7 月 31 日 ,赫鲁晓夫急匆 匆地赶到北京 ,就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 向毛泽东进行“解释”。关于长波电台问题 , 赫鲁晓夫说这是苏联国防部的意见 ,没有经 过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至于联合舰队 ,他说 这是因为尤金传错了消息而造成的误会。但 赫鲁晓夫仍然希望在中国建设一个苏联海军 基地 ,他向毛泽东提出“: 我们能不能达成某 种协议 ,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 基地 ,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泊 ,等等 ?”毛泽 东斩钉截铁地回答 :“最后再说一遍 :不行 ! 而且我不再想听到有人提起这件事。”赫鲁晓 夫不满地说“: 毛泽东同志 ,大西洋公约组织 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并没有什么麻 烦 ,可是我们这里 ———竟连这样简单的一件 事都不能达成协议 !”赫鲁晓夫进一步说“, 假 如你愿意 ,你们的潜艇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 作基地。”摩尔曼斯克位于苏联与芬兰交界的 北冰洋海域 ,当时中国海军根本没有使用这 一基地的能力和愿望 ,赫鲁晓夫举出这样的 例子 ,无异于对中国的羞辱。毛泽东针锋相 对地反击“: 不要 ! 我们不想在摩尔曼斯克干 什么 ,也不希望你们在我们这儿干什么。英 国人和别的外国人已经在我们国土上呆了很 多年 ,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 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λϖ苏联此次想控 制中国的企图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抵制。 1960 年 6 月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 议上对中共搞突然袭击 ,中共表示决不屈服 之后 ,苏联进一步把理论上的分歧扩大到国 家关系中来。7 月 6 日 ,苏联单方面决定停 止中苏两国互惠发行的《友好》周刊和《苏中 友好》杂志。7 月 16 日 ,苏联政府突然照会 中国 ,要召回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和顾问 ,中 方还未及作出答复 ,苏联就于 7 月 25 日通知 中方 ,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均将于 7 月 28 日至 9 月 1 日离开中国 ,并单方面中止派 遣按照两国协议应该派遣的 900 名专家。苏 联不顾中国表示希望挽留这批在华工作尚未 期满的专家的愿望 ,以毫无商量余地的态度 ,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 ,撤走了在华工作的全部 1390 名专家 ,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 12 个协定和两国科学院签订的一个议定书及 343 份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 ,废除了 257 个 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紧接着大量减少了成套 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件的供应。苏联专 家的突然撤离 ,给中国的建设和科研事业造 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是 ,苏联这些做法 没有能使中国共产党屈服 ,1960 年 9 月中苏 21
两党高级会谈时,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苏 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醉醺醺地对 方坦率地表示:“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 着周恩来和贺龙嚷:“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 子党的关系。你们撤退专家使我们受到了损 东妨碍我们”,“我们己经把赫鲁晓夫搞下台, 失,给我们造成了困难,影响了我们国家经济 现在你们该把毛泽东搞下台了”,马利诺夫斯 计划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外贸计划,这些计划 基还用不堪入耳的粗鲁语言辱骂斯大林和毛 都要重新安排,中国人民准备吞下这个损失, 泽东。中国代表团向苏方提出了强烈抗议。 决心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建 对此,勃列日涅夫解释说马利诺夫斯基是酒 设自己的国家”。 后胡言,已经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谴责。周 1960年发生了第一次中苏边界冲突事 恩来则认为如果不是苏联领导层有这种想 件,1962年又发生了苏联在中国新疆的伊 法,马利诺夫斯基怎敢这样胡说八道,因此这 宁塔城等地区进行颠覆、策动暴乱,煽动6 不是酒后胡言,而是酒后吐真言。勃列日涅 万多中国边民越境前往苏联事件。中苏两国 夫表示他以苏共中央的名义向中方道歉。 国家关系的恶化愈益严重。 这件事给双方的会谈投下了阴影。正式 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愈益恶化的时候, 会谈中,苏方的态度又让中方极为失望。尽 苏联党内斗争也正在加剧。1964年10月,赫 管中方多次表示要知道赫鲁晓夫下台的政治 鲁晓夫被解除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 原因,但苏方一直避而不谈,而且苏方坚持要 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分 按期召开赫鲁晓夫在位时决定的、而中方坚 别接替他的苏共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决反对召开的又一次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 席职务。10月16日凌晨,苏联驻华大使契 议。争论到最后,米高扬一语道破了天机: 尔沃年科紧急约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 “在同中共分歧的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是 长伍修权,向中方通报了苏共中央和苏联政 完全一致的,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由于 府的这一决定,但对于赫鲁晓夫被解职的原 马利诺夫斯基的“酒后吐真言”,由于苏联新 因契尔沃年科未置一词。尽管中共中央对 领导在与中国关系及国际共运问题上坚持赫 赫鲁晓夫被解职的详细情况不了解,但中央 鲁晓夫路线,中国利用苏联领导人更迭之机 政治局还是作出决定,要抓住赫鲁晓夫下台 改善双边关系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的时机,采取有力步骤,争取扭转中苏关系恶 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共新领导决 化的趋势。中央决定采取两个重大措施,第 定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在位时决定的各国 一,立即向苏联新领导发去由毛泽东、刘少 共产党“协商会议”,向中国共产党等26个党 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签署的贺电,并且要分 发出了邀请。由于苏联拒绝在会议召开之前 别发给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米高扬三人,表 就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进行协商以求得能 示这不是一般礼节性的祝贺,而是在重要时 被会议通过的宣言草案,这个会议如果召开, 刻发出的重要政治文件。第二,主动派中国 必将陷入争论而得不到任何积极成果。中 党政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节庆祝活 国、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日本等7个 动,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任团长,贺龙副总理 接到邀请的共产党拒绝出席,结果会议开成 任副团长。代表团赴苏的主要任务有三,其 了一个只有19个党参加的片面会议。“莫斯 一,了解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其二,了解苏 科三月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 联新领导在对华关系问题上与赫鲁晓夫的差 动的正式分裂。此后,中国共产党再也没有 别:其三,探索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 参加过苏共召集的任何活动,两党关系完全 但是,在克里姆林宫盛大的国庆招待会 中断,国家关系继续恶化。 2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两党高级会谈时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苏 方坦率地表示“: 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 子党的关系。你们撤退专家使我们受到了损 失 ,给我们造成了困难 ,影响了我们国家经济 计划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外贸计划 ,这些计划 都要重新安排 ,中国人民准备吞下这个损失 , 决心用自己双手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 ,建 设自己的国家”。 1960 年发生了第一次中苏边界冲突事 件 ,1962 年又发生了苏联在中国新疆的伊 宁、塔城等地区进行颠覆、策动暴乱 ,煽动 6 万多中国边民越境前往苏联事件。中苏两国 国家关系的恶化愈益严重。 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愈益恶化的时候 , 苏联党内斗争也正在加剧。1964 年 10 月 ,赫 鲁晓夫被解除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 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分 别接替他的苏共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职务。10 月 16 日凌晨 ,苏联驻华大使契 尔沃年科紧急约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 长伍修权 ,向中方通报了苏共中央和苏联政 府的这一决定 ,但对于赫鲁晓夫被解职的原 因 ,契尔沃年科未置一词。尽管中共中央对 赫鲁晓夫被解职的详细情况不了解 ,但中央 政治局还是作出决定 ,要抓住赫鲁晓夫下台 的时机 ,采取有力步骤 ,争取扭转中苏关系恶 化的趋势。中央决定采取两个重大措施 ,第 一 ,立即向苏联新领导发去由毛泽东、刘少 奇、朱德、周恩来联名签署的贺电 ,并且要分 别发给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米高扬三人 ,表 示这不是一般礼节性的祝贺 ,而是在重要时 刻发出的重要政治文件。第二 ,主动派中国 党政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节庆祝活 动 ,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任团长 ,贺龙副总理 任副团长。代表团赴苏的主要任务有三 ,其 一 ,了解赫鲁晓夫下台的原因 ;其二 ,了解苏 联新领导在对华关系问题上与赫鲁晓夫的差 别 ;其三 ,探索改善中苏关系的可能。 但是 ,在克里姆林宫盛大的国庆招待会 上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醉醺醺地对 着周恩来和贺龙嚷“: 不要让赫鲁晓夫和毛泽 东妨碍我们”“, 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搞下台 , 现在你们该把毛泽东搞下台了”,马利诺夫斯 基还用不堪入耳的粗鲁语言辱骂斯大林和毛 泽东。中国代表团向苏方提出了强烈抗议。 对此 ,勃列日涅夫解释说马利诺夫斯基是酒 后胡言 ,已经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谴责。周 恩来则认为如果不是苏联领导层有这种想 法 ,马利诺夫斯基怎敢这样胡说八道 ,因此这 不是酒后胡言 ,而是酒后吐真言。勃列日涅 夫表示他以苏共中央的名义向中方道歉。 这件事给双方的会谈投下了阴影。正式 会谈中 ,苏方的态度又让中方极为失望。尽 管中方多次表示要知道赫鲁晓夫下台的政治 原因 ,但苏方一直避而不谈 ,而且苏方坚持要 按期召开赫鲁晓夫在位时决定的、而中方坚 决反对召开的又一次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 议。争论到最后 ,米高扬一语道破了天机 : “在同中共分歧的问题上 ,我们同赫鲁晓夫是 完全一致的 ,甚至没有细微的差别。”λω由于 马利诺夫斯基的“酒后吐真言”,由于苏联新 领导在与中国关系及国际共运问题上坚持赫 鲁晓夫路线 ,中国利用苏联领导人更迭之机 改善双边关系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1965 年 3 月 1 日至 5 日 ,苏共新领导决 定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在位时决定的各国 共产党“协商会议”,向中国共产党等 26 个党 发出了邀请。由于苏联拒绝在会议召开之前 就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进行协商以求得能 被会议通过的宣言草案 ,这个会议如果召开 , 必将陷入争论而得不到任何积极成果。中 国、朝鲜、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日本等 7 个 接到邀请的共产党拒绝出席 ,结果会议开成 了一个只有 19 个党参加的片面会议。“莫斯 科三月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的正式分裂。此后 ,中国共产党再也没有 参加过苏共召集的任何活动 ,两党关系完全 中断 ,国家关系继续恶化。 22
1968年8月20日,苏联与几个东欧国家 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不 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武装侵占了捷克斯洛 能排除作出错误决策的可能。因此中国必须 伐克。中国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一个极为值 做好应付苏联突然袭击的最坏可能。 得警惕的现象,即苏联可以以维护社会主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外交官在各种 利益为借口出兵侵占一个主权国家。从苏联 场合向美国外交官试探打击中国核基地的可 侵捷事件中,中国得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政 能,苏联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在视察其远东 治结论,而这两个政治结论对中苏关系乃至 基地时称将随时准备给所谓可能侵犯苏联领 整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都产生了重要 土者以毁灭性的打击。种种迹象使中国感到 的影响:其一,“侵捷事件标志着苏联己经堕 了战争的逼近。1969年9月,中国发布国庆 落为社会帝国主义”,其二,“一个反对美帝、 20周年口号,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 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到来”。第一个结论 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 的逻辑后果是,中国将以与反美斗争同样的 争”。同时,中国边境加强戒备,全国主要城 坚定性来反对苏联,因为苏联已经不再是一 市“深挖洞,广积粮”,“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个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 此时中苏两国实际上己接近战争的边缘。 正主义国家,中国与苏联斗争的性质,与中国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珍宝岛冲突后, 同美国斗争的性质属于同一个范畴。第二个 柯西金通过中苏之间已多年不用的直线政务 结论的逻辑后果是,中国将致力于建立一个 电话要同毛泽东、周恩来通话。据后来苏方 反对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同 人员私下透露,为了直接通话,柯西金苦等了 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 6个小时。@®其急迫的心情反应了苏联领导人 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示:“中国共产党认为,一 对形势分析的严重性。同年9月,苏联提出, 切被美国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和他们的 柯西金到河内参加胡志明主席追悼会后回国 走狗所压迫的人民,应当结成一个广泛的统 途中,愿意到北京来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 一战线,彻底粉碎美帝、苏修妄图霸占世界的 方分析了形势,感到苏联急于同中国见面,说 阴谋,以便更迅速地取得自己的胜利和 明他们在对中国是打还是和的问题上还举棋 解放”。 未定苏联的东欧盟国未必愿意跟着苏联进 如果说,八届十二中全会提倡建立的国 攻中国,苏联更担心中苏关系紧张被美国利 际统一战线把苏联与美国放到了同样的地位 用,即使是苏联出于策略目的前来会谈,我方 来加以反对的话紧接着发生的中苏边界冲 亦可以利用这一时机赢得准备时间,争取人 突则意味着苏联将替代美国成为中国集中反 心。因此同意了柯西金来北京会谈。 对的目标。60年代中中苏边界谈判中止后, 9月11日,柯西金从越南回国途中,从 苏联不断向中苏、中蒙边界增兵,并改变边界 苏联的杜尚别市折飞北京,在首都机场与周 现状,致使边界经常发生事端,终于酿成了 恩来进行了会晤。周恩来严正地向柯西金表 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 示:如果你们要进攻我们的核基地,那就是侵 突。此时,西方通讯社盛传苏联正就袭击中 略,那就是战争,我们就要奋起抵抗,抵抗到 国核设施问题征求其东欧盟国的意见并试探 底。®柯西金表示,苏联不相信中国要同苏联 西方国家的态度。中国领导人分析了情况, 打仗苏联也不想同中国打仗。然后,两国总 认为苏联领导集团内的若干冒险份子完全可 理主要讨论了边界问题,周恩来重申了我国 能错误地估计形势,错误地估计自己力量,相 的一贯主张后,提出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前, 信以“先发制人”就能取得胜利,而苏联领导 双方应达成协议:(1)维持边界现状:(2)避免 2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
1968 年 8 月 20 日 ,苏联与几个东欧国家 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武装侵占了捷克斯洛 伐克。中国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一个极为值 得警惕的现象 ,即苏联可以以维护社会主义 利益为借口出兵侵占一个主权国家。从苏联 侵捷事件中 ,中国得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政 治结论 ,而这两个政治结论对中苏关系乃至 整个 70 年代的中国外交战略都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其一“, 侵捷事件标志着苏联已经堕 落为社会帝国主义”;其二“, 一个反对美帝、 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到来”。第一个结论 的逻辑后果是 ,中国将以与反美斗争同样的 坚定性来反对苏联 ,因为苏联已经不再是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 ,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 正主义国家 ,中国与苏联斗争的性质 ,与中国 同美国斗争的性质属于同一个范畴。第二个 结论的逻辑后果是 ,中国将致力于建立一个 反对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同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二中全会 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示“: 中国共产党认为 ,一 切被美国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和他们的 走狗所压迫的人民 ,应当结成一个广泛的统 一战线 ,彻底粉碎美帝、苏修妄图霸占世界的 阴 谋 ,以便更迅速地取得自己的胜利和 解放”。 如果说 ,八届十二中全会提倡建立的国 际统一战线把苏联与美国放到了同样的地位 来加以反对的话 ,紧接着发生的中苏边界冲 突则意味着苏联将替代美国成为中国集中反 对的目标。60 年代中中苏边界谈判中止后 , 苏联不断向中苏、中蒙边界增兵 ,并改变边界 现状 ,致使边界经常发生事端 ,终于酿成了 1969 年双方在珍宝岛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冲 突。此时 ,西方通讯社盛传苏联正就袭击中 国核设施问题征求其东欧盟国的意见并试探 西方国家的态度。中国领导人分析了情况 , 认为苏联领导集团内的若干冒险份子完全可 能错误地估计形势 ,错误地估计自己力量 ,相 信以“先发制人”就能取得胜利 ,而苏联领导 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 ,不 能排除作出错误决策的可能。因此中国必须 做好应付苏联突然袭击的最坏可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苏联外交官在各种 场合向美国外交官试探打击中国核基地的可 能 ,苏联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在视察其远东 基地时称将随时准备给所谓可能侵犯苏联领 土者以毁灭性的打击。种种迹象使中国感到 了战争的逼近。1969 年 9 月 ,中国发布国庆 20 周年口号 ,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反 对帝国主义 ,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 争”。同时 ,中国边境加强戒备 ,全国主要城 市“深挖洞 ,广积粮”“, 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此时中苏两国实际上已接近战争的边缘。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珍宝岛冲突后 , 柯西金通过中苏之间已多年不用的直线政务 电话要同毛泽东、周恩来通话。据后来苏方 人员私下透露 ,为了直接通话 ,柯西金苦等了 6 个小时。λξ其急迫的心情反应了苏联领导人 对形势分析的严重性。同年 9 月 ,苏联提出 , 柯西金到河内参加胡志明主席追悼会后回国 途中 ,愿意到北京来与中国领导人会晤。中 方分析了形势 ,感到苏联急于同中国见面 ,说 明他们在对中国是打还是和的问题上还举棋 未定 ,苏联的东欧盟国未必愿意跟着苏联进 攻中国 ,苏联更担心中苏关系紧张被美国利 用 ,即使是苏联出于策略目的前来会谈 ,我方 亦可以利用这一时机赢得准备时间 ,争取人 心。因此同意了柯西金来北京会谈。 9 月 11 日 ,柯西金从越南回国途中 ,从 苏联的杜尚别市折飞北京 ,在首都机场与周 恩来进行了会晤。周恩来严正地向柯西金表 示 :如果你们要进攻我们的核基地 ,那就是侵 略 ,那就是战争 ,我们就要奋起抵抗 ,抵抗到 底。λψ柯西金表示 ,苏联不相信中国要同苏联 打仗 ,苏联也不想同中国打仗。然后 ,两国总 理主要讨论了边界问题 ,周恩来重申了我国 的一贯主张后 ,提出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前 , 双方应达成协议 : (1) 维持边界现状 ; (2) 避免 23
武装冲突;(3)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4)双方 苏关系有所缓和之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 发生争论时,由边防部门互相联系解决。柯 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明显差距,原 西金问:你说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 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 接触,是不是双方从边界各自后撤多少公里? 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 周恩来解释说:是在争议地区双方原来己经 求及斗争策略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产主义 进入的地方都撤出,没有部队的地方就不再 运动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 进入。柯西金又问:争议地区是不是你们说 法,这些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弥合,反而越来 是你们的,我们说是我们的地区?周恩来说: 越大,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摇。两 你说得对,这些争议地区如果双方都要进去, 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 就容易发生冲突。柯西金表示同意。柯西金 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说,周总理上面说的4条,“我完全同意”。此 影响。中苏从盟友演变为潜在敌人,正是这 后,周恩来提出,要搞个换文确认一下,柯西 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金问:是我给你写信,还是你给我写信。周恩 注 释 来说:我给你写信。柯西金又问什么时候,周 恩来回答:一周以内。柯西金表示同意。这 ①参见前驻苏大使刘晓的回忆录:《出使苏联八年》, 样,两国总理实际上就双方在争议地区脱离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9.13页。 ②参见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解放军 接触问题达成了协议。 出版社,1989年,第180页。 然而,一周以后,当中方将总理会晤纪要 ③见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 整理出来,以周恩来的信的方式寄给柯西金 版社,1987年,第116页。 请他确认时,柯西金却改变了态度,回信说不 ④《中华人民共和因政府关于苏联政府1956年10 用换文了,他已经给苏联边防部队下达了相 月30日宜言的声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 集》,第4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148-150页。 应的通知。但他提供的通知内容却与双方达 ⑤以上对中共在论战中观点的概括,参见林蕴晖: 成的协议不相符合。从此,苏联便否认两国 《六十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载中国革命博物馆党 总理曾就争议地区脱离接触达成过协议。尽 史研究室主办《党史研究资料》第5期(总第190期),1993 管如此,中苏两国首脑的机场会晤意义还是 年5月26日出版第2-9页。 很大的,双方就重新派出大使、恢复两国间政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4·295页。 ⑦⑨⑩毛泽东同苏联大使尤金的谈话,1958年7月 务电话,扩大贸易,改善通车通航,重新开始 22日,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23323-326323-326页。 边界谈判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尤其是,中苏 ⑧参见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 首脑会晤使两国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缓和 卷)1957.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了下来。然而,中苏关系的根本问题没有得 ①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中译本,东方出 到解决。 版社,1988年,第671-672页。 @参见当时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余湛的回忆文 在从战略、理论和利益三个方面分析了 章:《周恩来最后一次访苏》,引自《作家文摘》,第74期, 50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后,我们可 1994年5月27日出版。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之 ①由于“文革时极左思潮影响,中方电话接线员居 间的结盟关系有着强烈的利益互求因素,即 然以柯西金“是修正主义头子,没有资格同毛主席讲话”为 当时中苏都面临美国严重威胁的战略格局, 由拒绝转接电话,柯西金最终未能与毛泽东、周恩来通话。 ①10月7日,中国以政府声明的形式公开了周恩来 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 对柯西金发出的警告:“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 权,而苏联也需要在自己的周边建立一个隔 不韪,袭击中因的战略要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七亿 离西方威胁的安全区域。但50年代中期美 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2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
武装冲突 ; (3) 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 ; (4) 双方 发生争论时 ,由边防部门互相联系解决。柯 西金问 :你说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 接触 ,是不是双方从边界各自后撤多少公里 ? 周恩来解释说 :是在争议地区双方原来已经 进入的地方都撤出 ,没有部队的地方就不再 进入。柯西金又问 :争议地区是不是你们说 是你们的 ,我们说是我们的地区 ? 周恩来说 : 你说得对 ,这些争议地区如果双方都要进去 , 就容易发生冲突。柯西金表示同意。柯西金 说 ,周总理上面说的 4 条“, 我完全同意”。此 后 ,周恩来提出 ,要搞个换文确认一下 ,柯西 金问 :是我给你写信 ,还是你给我写信。周恩 来说 :我给你写信。柯西金又问什么时候 ,周 恩来回答 :一周以内。柯西金表示同意。这 样 ,两国总理实际上就双方在争议地区脱离 接触问题达成了协议。 然而 ,一周以后 ,当中方将总理会晤纪要 整理出来 ,以周恩来的信的方式寄给柯西金 请他确认时 ,柯西金却改变了态度 ,回信说不 用换文了 ,他已经给苏联边防部队下达了相 应的通知。但他提供的通知内容却与双方达 成的协议不相符合。从此 ,苏联便否认两国 总理曾就争议地区脱离接触达成过协议。尽 管如此 ,中苏两国首脑的机场会晤意义还是 很大的 ,双方就重新派出大使、恢复两国间政 务电话 ,扩大贸易 ,改善通车通航 ,重新开始 边界谈判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尤其是 ,中苏 首脑会晤使两国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缓和 了下来。然而 ,中苏关系的根本问题没有得 到解决。 在从战略、理论和利益三个方面分析了 50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后 ,我们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之 间的结盟关系有着强烈的利益互求因素 ,即 当时中苏都面临美国严重威胁的战略格局 , 中国需要与苏联结盟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 权 ,而苏联也需要在自己的周边建立一个隔 离西方威胁的安全区域。但 50 年代中期美 苏关系有所缓和之后 ,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 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明显差距 ,原 来被共同战略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 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需 求及斗争策略的不同 ,双方对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 法 ,这些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弥合 ,反而越来 越大 ,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摇。两 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 ,不可避免地对国 家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影响。中苏从盟友演变为潜在敌人 ,正是这 种利益冲突与理论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注 释 ① 参见前驻苏大使刘晓的回忆录《: 出使苏联八年》,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 年 ,第 9 - 13 页。 ② 参见李越然《: 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解放军 出版社 ,1989 年 ,第 180 页。 ③ 见韩念龙主编《: 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87 年 ,第 116 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政府 1956 年 10 月 30 日宣言的声明》,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 集》,第 4 集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 年 ,第 148 - 150 页。 ⑤ 以上对中共在论战中观点的概括 ,参见林蕴晖 : 《六十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载中国革命博物馆党 史研究室主办《党史研究资料》第 5 期 (总第 190 期) ,1993 年 5 月 26 日出版 ,第 2 - 9 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 294 - 295 页。 ⑦⑨⑩ 毛泽东同苏联大使尤金的谈话 ,1958 年 7 月 22 日 ,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323、323 - 326、323 - 326 页。 ⑧ 参见王泰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 卷) 1957 - 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 ,第 215 页。 λϖ 张岱云等译《: 赫鲁晓夫回忆录》,中译本 ,东方出 版社 ,1988 年 ,第 671 - 672 页。 λω 参见当时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余湛的回忆文 章《: 周恩来最后一次访苏》,引自《作家文摘》,第 74 期 , 1994 年 5 月 27 日出版。 λξ 由于“文革”时极左思潮影响 ,中方电话接线员居 然以柯西金“是修正主义头子 ,没有资格同毛主席讲话”为 由拒绝转接电话 ,柯西金最终未能与毛泽东、周恩来通话。 λψ 10 月 7 日 ,中国以政府声明的形式公开了周恩来 对柯西金发出的警告“: 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 不韪 ,袭击中国的战略要地 ,那就是战争 ,那就是侵略 ,七亿 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 ,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