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 当代中国史研究 Nov.,2007 第14卷第6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14 No.6 【述评】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栾景河 [关键词]中苏关系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破裂原因研究递评 [中图分类号]D82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7)06-0033-12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 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①特 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⑦但客观地看,这些成果不仅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人云亦云”的倾 向。®以中苏两国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政 [收稿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栾景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00006;河南大半历史文化半院, 475001。 ①中方公布的主要档案文献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祥东外交文选》、《周恩来外交文选》、《建 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刘少奇年谱》、《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中共中央文献选编 等。虽然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近年来已部分开放50年代档案,但到目前为止,因技术原因还未被广泛征引使 用。俄罗斯方面公布的主要有: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现代史文献 保管与研究中心、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中心等档案部门解密的档案文献。其中,相当数量的假方档案文献 已经被中国部分研究者所利用。 ②著作类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志青:《恩怨历尽后的反思》,黄河出版社1998年版:杨奎松:《毛泽东 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一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虽为毛泽东传,但 包含了大量中苏关系史的内容);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4年版;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一一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沈志华、李 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一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沈志华等: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 出版社2007年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部分研究成果是在充分利用中俄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但 也有部分成果在中俄档案已经公布或解密的情况下并未很好利用,有的甚至完全是拼澳之作。另外,近年 来还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问世,或为教材,或为“哗众取宠”的述实,或为抄袭之作,恕不列出。因本 文所讨论的中苏关系破裂原因主要集中在相关的专题论文上,考虑文章篇幅,上述著作中的观点不再征引。 ③笔者通过Google搜素引壁以及“中国知网”调阅了75篇与中苏关系破裂原因有关的文章,并下载打 印,但经仔细阅读后发现,雷同之作颇多,令笔者无法引用。更令人遗银的是,《试论中苏分裂的原因》 (《丝路学坛》1998年第3期)一文,竟然是原文照抄朱瑞真1997年发表在《战后中苏关系走向》论文集 中的《中苏分裂的根源》一文。 ·3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当代中国史研究 【述 评 】 “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 研 究述 评 染 景 河 关 健词 」中苏 关 系 国 家利 益 意 识 形 态 〔中圈分类号 」 文 献标识 码 」 破 裂原 因 研 究述 评 文 章编 号 一 一 一 有关 世纪 年代 中苏关系破 裂 的原 因 , 长期 以来是学术界关注 的焦 点 , 但真正进 行较 为深人 的研究 , 还 是最 近 十年 的事情 。 近 年来 , 随着 中俄 两 国档 案文 献 的相 继 解 密公 布 , ①特 别是 中国学者 在 中苏关系史 、 国际共运 史 等方面研 究 力量 的不 断增强 , 带动 了该 问题 的研 究 , 并取 得 了相 应 的 成 果 。 ②但 客 观 地 看 , 这 些 成 果 不 仅 良芳不 齐 , 甚 至 还 有 “ 人 云 亦 云 ” 的 倾 向 。 ③以 中苏 两国 年 月 日签 订 的 《中苏友 好 同盟 互 助 条 约 》作 为双 边 关 系 发展 的 政 收稿 日期 〕 一 一 〔作 者简 介 」亲景 河 , 历 史学博 士 , 中国 社 会 科 学院近 代 史研 究所 , 河 南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 ① 中方公 布 的主要 档案文献有 《建 国 以 来毛 泽东文稿 》 、 《毛 泽 东外交文选 》 、 《周恩来 外交 文 选 》 、 《建 国 以 来刘 少奇文 稿 》 、 《刘少奇年谱 》 、 《邓小 平 文选 》 、 《邓小平年谱 》以 及 不 同历史时期 中共 中央 文 献选 编 等 。 虽 然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近 年来 已 部分开放 年代档案 , 但 到 目前 为止 , 因技术原 因还 未被广泛 征 引使 用 。 俄 罗 斯方 面公 布的主要 有 俄 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 、 俄 罗 斯联邦对 外政策 档案馆 、 俄 罗 斯现 代史 文 献 保管与研究 中心 、 俄罗 斯 当代文献保管 中心 等档案部 门解 密 的档案 文 献 。 其 中 , 相 当数量 的俄方 档 案 文 献 已 经 被 中国部分研究者所利用 。 ② 著作类研究成果 主要有 刘 志青 《恩怨历尽后 的反 思 》 , 黄河 出版社 年版 杨 奎 松 《毛 泽东 与莫 斯科 的恩恩怨 怨 》 , 江西人 民 出版社 年版 孙 其 明 《中苏 关 系始末 》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社 年 版 逢 先 知 、 金 冲及 主 编 《毛 泽 东传 一 》 , 中央 文献 出版社 年版 该书虽 为 毛 泽 东传 , 但 包含 了大量 中苏 关 系史 的 内容 孔 寒冰 《中苏关 系及 其对 中国社会发 展 的影 响 》 , 中国 国 际 广播 出 版 社 年 版 刘 德 喜 《从 同盟 到伙伴 — 中俄 苏 关 系 年 》 , 中共党 史 出 版 社 年版 沈 志 华 、 李 丹慧 《战后 中苏关 系 若 干 问 题研 究 — 来 自中俄 双 方 的档 案 文 献 》 , 人 民 出 版 社 年版 沈 志 华 等 《中苏关 系史 纲 一 》 , 新华出 版社 年版 李华 《北 京 与 莫斯 科 结 盟 · 对抗 · 合作 》 , 人 民 出版社 年版 。 需要指 出 的是 , 上述部分研究成果 是 在 充分利用 中俄 双方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完成 的 但 也有 部分成果 在 中俄档案 已 经公 布或解 密 的情况 下 并 未 很好利 用 , 有 的甚 至 完全 是 拼凑之作 。 另 外 , 近 年 来还 有部分所谓的研究成果 问世 , 或为教材 , 或 为 “ 哗众 取 宠 ” 的述 实 , 或 为抄袭之 作 , 忽不列 出 。 因本 文所讨论 的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主要 集 中在相 关 的专题论 文上 , 考虑文 章篇幅 , 上述著作 中的观点不再征引 。 ③ 笔 者通过 仪幻 搜索引擎 以 及 “ 中国知 网 ” 调 阅 了 篇与 中苏关 系破裂 原 因有关 的文章 , 并 下 载打 印 , 但经仔细 阅读后发现 , 雷 同之作颇 多 , 令 笔 者 无 法 引 用 。 更 令 人 遗憾 的是 , 《试论 中苏 分 裂 的 原 因 》 《丝 路学坛 》 年第 期 一 文 , 竟然 是原 文照 抄朱瑞 真 年 发 表在 《战后 中苏关 系走 向 论文 集 中的 《中苏分裂 的根 源 》一 文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治基础,两国关系本应在被当时双方称道的“同志加兄弟”、“牢不可破”、“世代友好”的前提 下稳固发展。但事与愿违,中苏关系在保持了近十年的友好之后,两国关系由分歧走向破裂, 甚至颜临战争的边缘。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就中苏关系破 裂原因及其结果略谈几点看法。 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所有研究者都赞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既有 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也有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还有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以及双方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但与此同时,所有研究者又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 是最直接或最重要的原因。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能了解到的至少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 观点。 (一)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说 有关苏联在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发展中表现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观点,应当说 是中方的一个传统观点。虽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占主流地位,但似乎无人 否认这个事实的存在。 刘克明指出,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 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就是在两国友好时期,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也时有表 现。他强调,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由于其政治需要,对中国党还能平等对待,在“反党集团” 被贬黜、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 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 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人的不平等态度。【] 李捷认为,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开始走向破裂,两国间共同的战 略利益和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战略利益上的分歧日益表面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革命的经 历、所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人缺少足够的沟通和理解。但 是,苏联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对中国采取的大国主义作风以及在战略分歧发生后采取的高 压政策,在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2】 朱瑞真指出,俄罗斯的大国沙文主义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并未彻底清理,十月革命后苏联又 长期处于世界革命中心的特殊地位,这使苏联领导人养成了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习惯,如他 们在处理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平等原则,粗暴干涉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的内政。朱瑞真强调,在斯大林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一些有损中国主权的做法, 不得不咬紧牙关吞下去;但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领导人 再也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中国内政。1958年的共同舰队事件和1959年关于台湾问题的争论就是 突出的例子。[3)] 孙泽学、唐年新同样认为,苏联的大国主义和以“老子党”自居,使中国被迫为平等而斗 争,决定了中苏同盟脆弱的命运。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与中国追求平等的冲突是同 盟破裂的根本原因。[4]王珍愚强调,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违反了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是导致中苏 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 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治基础 , 两 国关系本应在被 当时双方称道 的 “ 同志加兄弟 ” 、 “ 牢不 可破 ” 、 “ 世代友 好 ” 的前提 下稳 固发展 。 但事与愿违 , 中苏关 系在保持 了近 十年 的友好之 后 , 两 国关 系 由分歧走 向破 裂 , 甚至濒临战争的边缘 。 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 和 主要 观点 的基础 上 , 就 中苏关系破 裂原 因及 其结果 略谈几点看法 。 从 现 有 的成 果来看 , 所 有 研 究 者 都 赞 同 中苏 关 系破 裂 的 原 因是 复 杂 而 多 方 面 的 , 既 有 双方在 国家利益 上 的 冲突 , 也 有 在 意识 形 态 上 的分歧 , 还 有 苏 联 的 “ 大 国 主 义 、 大 党 主 义 ” 以及 双 方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 。 但 与 此 同 时 , 所 有 研 究 者 又 都 在 此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 自己 认 为 是最 直接或最 重 要 的原 因 。 截 至 目前 为 止 , 我 们 所 能 了解 到 的 至 少 有 以 下 几 种 比较 典 型 的 观点 。 一 苏联 的 “ 大 国主 义 、 大 党主 义 ” 说 有关 苏联在 中苏两 国两党关 系发展 中表现 出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作风 的观点 , 应 当说 是 中方 的一个传统观点 。 虽 然该观点近年来在相关 的研究成 果 中并不 占主流地位 , 但 似乎无人 否认 这个事实的存在 。 刘 克明指 出 , 中苏关系恶 化直至分裂 , 可 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 因 , 但最 主要 的原 因是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 就是在两 国友 好时期 , 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也 时有 表 现 。 他强调 , 赫鲁 晓夫执政初 期 , 由于其政 治需 要 , 对 中 国党 还 能平 等对 待 , 在 “ 反 党集 团 ” 被贬 到 、 赫鲁 晓夫的领 导地位巩 固以后 , 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 党 主 义 ” , 以 我 为主 、 发 号 施 令那一 套 , 越来越 明显地暴露 出来 。 中苏 两 国两党关 系 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 向对抗 , 其 根本 原 因是 由于 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主义 ” , 对待中国党 人 的不平 等态度 。 ’〕 李捷认 为 , 到 世纪 年代末期 , 中苏关系 由友 好 同盟开始走 向破 裂 , 两 国间共 同的战 略利益和共 同语 言越 来 越 少 , 战略 利 益 上 的分歧 日益 表 面化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由于 革 命 的经 历 、 所处 发展 阶段 和 面 临 的 问题不 同 , 中 国领 导 人 对 苏联 领 导 人 缺 少 足够 的沟通 和理 解 。 但 是 , 苏联 领导人特别是赫鲁 晓夫 , 对 中国采取 的大国主义作风 以及 在战略分歧发生后 采取 的高 压政策 , 在 中苏 同盟关 系破裂 中起 了最 为关键 的作用 。 朱瑞真指 出 , 俄罗 斯 的大 国沙 文 主义 在 十月革命胜利后 并未彻 底清理 , 十月革命后 苏联 又 长期 处 于世界革命 中心 的特殊地位 , 这使 苏联领导 人养成 了指 手 画 脚 、 发号施令 的习 惯 , 如他 们在 处理 同东欧社会 主义 国家关系时 , 经 常 自觉或不 自觉地忽视平等原则 , 粗暴 干涉东欧社会 主义 国家 的 内政 。 朱瑞 真强调 , 在斯 大林 时期 , 中国领 导 人 对 苏联 一 些 有 损 中 国 主权 的做 法 , 不得不 咬紧牙关吞 下 去 但 到 世纪 年代 中后期 , 随着 中国综合 国力 的增 强 , 中国领 导人 再也不能容忍别人 干涉 中国 内政 。 年的共 同舰 队事件 和 年关 于 台湾 问题 的争论就 是 突 出 的例子 。 孙泽 学 、 唐年新 同样认 为 , 苏联 的大 国 主义和 以 “ 老子 党 ” 自居 , 使 中国被 迫 为平 等而斗 争 , 决定 了中苏 同盟脆 弱 的命运 。 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与 中国追求平 等 的冲突是 同 盟破裂的根本原 因 。 王珍愚强 调 , 以赫鲁晓夫 为首 的苏联 领 导 人 大 力 推 行 大 国沙 文 主义 , 严 重损 害 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 违反 了基本 国际关系准则 , 伤害 了 中国人 民的感情 , 也是导致 中苏 关系破裂 的重要原 因之一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二)“意识形态分歧”说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以共同的政治信仰和相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 友好同盟互助关系。但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苏两党在围绕如何评价斯 大林、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的关系、如何认识社会发展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 歧和争论。这场争论不仅没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与 合作关系,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刘克明指出,除了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是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的原因之外,意 识形态争论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争论一度非常激烈。 在争论中,双方都把争论提高到原则性高度,互扣“帽子”,最后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种争论对恶化中苏关系起了非常坏的作用。由于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党,都有国家力量做 后盾,事实上谁也打不倒谁,最后只能走向分裂。他认为,从率先发起意识形态原则争论方面 来说,中苏两党分裂,我党事实上也负有很大责任。] 孙其明认为,中苏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显然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十分重要的原 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两年多时间里, 中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的关系,但从1958年夏天起,中苏关系还是开始 发生逆转,逐渐恶化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分歧,但也不可否认,意 识形态分歧对加剧中苏关系的恶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1958年夏天之后意识形态分歧之所以 开始损害中苏关系,是因为中苏之间出现了其他新的争执,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一步扩大,并 和其他争执交织在一起,而双方对分歧和争执又采取了错误的态度。6] 但也有研究者对意识形态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分裂的重要原因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骆晓 会指出,在“以往的论著中,一般都把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导致论战的原因归结为两党在意识 形态上的分歧”,即认为这种分歧从根本上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但是,这种观点在中国国 内自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戈尔巴乔夫那段坦率的谈话后,已基本上销声匿 迹。①他认为,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最早是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的。但事实上中苏之 间友谊与合作在苏共二十大以后直到1958年和1959年仍在继续发展和加深。这证明意识形态 分歧开始并不从根本上影响中苏关系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 是许多因素(主要有中苏两国领导者个人因素、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冲突等)积累并相互 促进、交互影响下造成的。如果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的关键因素,那么也 不会是意识形态分歧将中苏关系引向了绝境。] 朱瑞真认为,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对待马列主义的认识上产生了一系列 分歧。从表面上看,尽管中苏关系的恶化是由意识形态争论开始的,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 是导致中苏分裂的根本原因。他强调,即使在意识形态论战进人高潮的情况下,在中共先 后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时候,意识形态因素也未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决定因 素。3) (三)“国家利益冲突”说 “国家利益冲突”是研究者近年来在讨论中苏关系破裂原因问题时经常涉及的话题。但由 ①需要指出的是,自1989年5月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中苏最高级别会睡后,有关中苏关系破裂中的 “意识形态”问题仍在讨论,并未销声置迹。 ·3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 研究 述评 二 “ 意 识 形态分歧 ” 说 新 中国成立后 , 中苏两 国 以共 同的政 治信仰 和相 同的 国家安 全战略利益 为 出发点 , 建立起 友好 同盟互 助关系 。 但 自 世纪 年代 中后期 至 年 代 中期 , 中苏两 党在围绕如何评 价 斯 大林 、 如何处理社会主 义 国家与西 方 的关系 、 如何认识社会 发展 道路等问题上 产生 了严 重 的分 歧 和 争论 。 这 场 争论不仅没 有在两 大阵营对峙 的情况下 , 促进 和发展 社会 主义 国家 间 的友 好与 合作关 系 , 反 而导致 两 国关 系最终走 向破裂 。 刘 克 明指 出 , 除 了苏共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是 中苏关 系破 裂最 重要 的原 因之外 , 意 识形 态争论是 导致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另一个重 要 原 因 。 中苏之 间 的意识形 态 争论 一 度 非 常激 烈 。 在争论 中 , 双方都把争论提高到原则性高度 , 互扣 “ 帽子 ” , 最后变成 了 “ 你死 我 活 ” 的斗争 , 这种争论对恶 化 中苏关系起 了非常坏 的作用 。 由于 中苏两个大党都是执政 党 , 都有 国家力 量做 后 盾 , 事 实上 谁也 打不倒 谁 , 最后 只能走 向分裂 。 他认 为 , 从 率先发起意识形 态原则 争论 方面 来说 , 中苏两 党分裂 , 我党事实上 也 负有很 大责任 。 川 孙其 明认 为 , 中苏两 国两党在意识形态 方面 的分歧显 然是导致 双方关系恶 化 十分重 要 的原 因 , 即使不 是最 重要 的原 因 , 也是最 重要 的原 因之一 。 尽 管 在 苏共二 十大 以后 两 年 多时 间 里 , 中苏在意识形 态 方面 的分歧并没有损害双方 的关 系 , 但从 年 夏天起 , 中苏关 系 还 是 开始 发生 逆转 , 逐渐恶化 了 。 中苏关系 的恶化并不 能完全归咎于意识形态 分歧 , 但也不 可 否认 , 意 识形 态分歧对 加 剧 中苏关系 的恶 化起 了相 当大的作用 。 年夏 天 之 后 意识 形 态 分歧 之 所 以 开始损 害 中苏关系 , 是 因为 中苏之 间 出现 了其他新 的争执 , 致使意识形态分歧进 一 步扩 大 , 并 和其他争执交 织 在一起 , 而双方对分歧 和 争执又采取 了错误 的态 度 。 困 但 也有 研究者对意识形 态分歧是导致 中苏关 系分裂 的重要 原 因提 出 自己不 同的看 法 。 骆 晓 会指 出 , 在 “ 以往 的论著 中 , 一般都把 中苏矛盾发生发展 并导致论 战 的原 因归结 为两 党在 意识 形态 上 的分歧 ” , 即认 为这种分歧从根本上 导致 了 中苏关系 的恶 化 。 但是 , 这种 观 点在 中国 国 内 自 年 月 日邓 小 平 在 北 京会 见 戈 尔 巴乔 夫 那段 坦 率 的谈 话 后 , 已 基 本 上 销 声 匿 迹 。 ① 他认 为 , 中苏意识形 态 的分歧 , 最 早 是从 年 苏共 二 十 大 开 始 的 。 但事 实上 中苏之 间友谊与合作在 苏共二 十大 以后 直到 年和 年仍在继续发展 和加深 。 这证 明意识形 态 分歧 开 始并不 从根 本上 影 响 中苏关 系 的 发 展 。 世 纪 年 代 末 年 代 初 中苏 关 系 的恶 化 , 是许 多 因素 主要有 中苏两 国领导 者个 人 因素 、 意识形态分歧 、 国家利 益 冲突等 积 累并 相互 促 进 、 交互影 响下 造 成 的 。 如果 非要从这些 矛 盾 中找 出一种 首要 的或根 本 的关键 因素 , 那 么也 不会 是 意识形 态分歧 将 中苏关 系 引 向了绝 境 。 〔 朱 瑞 真 认 为 , 苏 共 二 十 大 后 , 中苏两 国领 导 人 在 对 待 马 列 主 义 的 认 识 上 产 生 了一 系 列 分歧 。 从 表 面 上 看 , 尽 管 中苏 关 系 的 恶 化 是 由意 识形 态 争 论 开 始 的 , 但 意 识 形 态 分歧 并 不 是 导 致 中苏 分 裂 的 根 本 原 因 。 他 强 调 , 即使 在 意 识 形 态 论 战 进 人 高 潮 的 情 况 下 , 在 中共 先 后 发 表 了九 篇评 论 苏共 中央 公 开 信的 时 候 , 意 识 形 态 因 素 也 未 成 为 影 响 中苏 关 系 的 决 定 因 素 。 三 “ 国家 利 益 冲突 ” 说 “ 国家利益 冲突 ” 是研究 者近年来在讨论 中苏关 系破 裂 原 因 问题 时 经 常涉 及 的话 题 。 但 由 ① 需要指 出的 是 , 自 年 月 邓小平与戈尔 巴乔夫举行 中苏最高级 别会晤 后 , 有 关 中苏关 系破 裂 中的 “ 意识形 态 ” 问题仍在讨论 , 并未销 声 匿 迹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于研究者对国家利益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也就得出不同的结论。 孙其明认为,即使在中苏关系最好的几年里,双方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差别和矛盾的,但中 苏双方基本上都能从大局着眼,以维护大局,即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重,求同存异,而不是强 调彼此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避免因为局部性的矛盾而影响大局的事情发生。然而,从1958年 春夏开始,中苏之间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和争执越来越多,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 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 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 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8] 孙泽学、唐年新指出,1950年中苏结盟,双方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需要。中苏 结盟是两国在冷战格局中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的战略抉择。然而,自苏共“三和”理论提出 后,赫鲁晓夫做起了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美梦。他们以中苏两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严重分歧以及 苏联对华采取高压政策等事实为依据,强调当中苏两国战略思想及国家利益一致时,双方就能 保持同盟间的友好关系,反之,两国在处理重大国际和区域问题上,各行其是取代了往日的协 调一致,相互指责代替了协商对话,同盟者从貌合神离走向分道扬熊。同时,苏联从自身利益 出发,把美苏合作主宰世界作为最大的追求,为此不惜损害同盟者的利益,致使美苏关系成为 影响中苏同盟的晴雨表。他们认为,中苏两国战略思想及国家利益的对立是中苏同盟破裂的直 接原因。4] 曲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中苏共同利益的弱化、不同的战略思考形成不同的理论认 识、战略理论分歧与国家利益矛盾的恶性互动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他认为, 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以后,苏联面临的战略任务与中国面临的战略任务发生差异, 原来被共同利益掩盖的双边关系和民族利益中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自战略利益需求以 及斗争策略的不同,双方对国际共运的若干理论问题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双方按各自的理 解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加以解释并进行论战。实际上分歧不可能在论战中得到弥合,反而越 来越大,两党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被动摇。两个执政党之间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国家关 系产生了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影响。中苏从同盟演变为潜在的敌人,正是这种利益冲突与理论 分歧恶性互动的结果。] 与此同时,骆晓会在同意国家利益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原因具有一定道理的前提下认 为,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对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并对国家利益是中苏关系 恶化的首要因素提出三点质疑:其一,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与斯大林在 世时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可关系恶化却偏偏发生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骆晓会强调,从苏方 领袖个人贵任上说,以往中苏两国的政治家和学者通常也指责是赫鲁晓夫弄坏了中苏关系。 “若说国家利益是首要因素的话,这不令人觉得奇怪和自相矛盾吗?”其二,假若当时中苏两国 领导人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话,那么双方对当时许多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局部国家利益的争执, 是应该有所克制的,以保证国家利益或以牺性小一点或局部的国家利益(像斯大林时期中国对 苏联采取忍让政策那样)去换取更多更大或更完整的国家利益。但遗憾的是,双方没有做到这 点。其三,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奉行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将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骆晓会强调,如果非要 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首要的或根本、关键的因素,那么也不应该是两国包括主权问题在内 的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中苏关系由盟友走向了敌对,由兄弟变成了仇人。] ·3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于研究者对 国家利益理解的角度不 同 , 自然也 就得 出不 同的结论 。 孙 其明认 为 , 即使在 中苏关 系最 好 的几年里 , 双方 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差别和矛盾 的 , 但中 苏双 方基本上都能从 大局 着眼 , 以维护大局 , 即以双方 的共 同利益 为重 , 求同存异 , 而不是 强 调彼此之 间 的矛盾 , 尽 可能避免 因为局部性 的矛 盾 而 影 响大局 的事情 发 生 。 然 而 , 从 年 春夏开 始 , 中苏之 间在 国家利益 方面 的矛盾和 争执越来越多 , 而且逐渐演变 为严 重 的冲突 。 这 种 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 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 , 而且 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 在一起 , 互 相影 响 、 互 为因果 , 造成 了双方 的严重 对 立 , 致 使 冲突 不 仅不 可 能得 到解 决 , 甚 至 连缓 和 一 下 也 难 以 实 现 , 从 而最终导致 中苏关系的破裂 。 〔“ 孙泽 学 、 唐 年新指 出 , 年 中苏结 盟 , 双方有着 共 同战 略 利益 和 国 家利益 需 要 。 中苏 结盟是 两 国在冷战格局 中从 国家 利益 出发 做 出 的 战 略抉择 。 然 而 , 自苏共 “ 三 和 ” 理 论 提 出 后 , 赫鲁 晓夫做起 了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的美梦 。 他们 以 中苏两 国在对外政策上 的严 重分歧 以及 苏联 对华 采取 高压政策等事 实为依据 , 强调 当中苏两 国战略思 想及 国家利益一致时 , 双方 就能 保持 同盟 间的友好关系 , 反 之 , 两 国在处理 重大 国际和 区域 问题上 , 各行其是取代 了往 日的协 调一致 , 相互指责代替 了协商对话 , 同盟 者从貌合神离走 向分道扬 镶 。 同时 , 苏联从 自身利益 出发 , 把美苏合作主宰世界作为最 大的追 求 , 为此不惜损 害 同盟 者 的利益 , 致使美苏关 系成 为 影 响 中苏同盟 的晴雨 表 。 他们认 为 , 中苏两 国战略思想及 国家利益 的对 立 是 中苏 同盟 破裂 的直 接原 因 。 「 〕 曲星从 世纪 年代 中期 后 中苏 共 同利益 的弱 化 、 不 同的 战 略思 考形 成 不 同 的理 论 认 识 、 战略理论分歧 与 国家利益 矛盾 的恶性互 动三个 方 面 论述 了 中苏关 系破裂 的原 因 。 他 认 为 , 年代 中期美苏关 系有 所 缓 和 以 后 , 苏联 面 临 的战 略 任 务 与 中 国面 临 的战 略任 务发 生 差 异 , 原来被共 同利益掩 盖 的双边关 系和 民族利益 中的矛盾 开始显 露 出来 。 由于 各 自战略利 益需 求 以 及 斗争策 略的不 同 , 双方对 国际共运 的若 干理论 问题也 就产生 了不 同的看 法 , 双 方按 各 自的理 解对 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 加 以解 释并进 行论 战 。 实际上 分歧不 可 能在论 战 中得 到弥合 , 反 而越 来越 大 , 两 党关系 的意识形 态基础被 动摇 。 两个执政 党之 间关 系 的恶化 , 不可 避 免地 对 国家关 系产生 了消极 的甚 至是破坏性 影 响 。 中苏从 同盟演变为潜在 的敌人 , 正 是这种利益 冲突与理论 分歧恶 性互 动的结果 。 与此 同时 , 骆 晓会 在同意 国家利益 冲突是导致 中苏关系恶化原 因具有一 定道理 的前提下认 为 , 过分强调 国家利益对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影 响并不符合 当时的实际 , 并对 国家利益是 中苏关 系 恶化 的首要 因 素提 出三点质疑 其一 , 赫鲁 晓夫时期 , 苏联 对 中国 国家利 益 的损 害与斯大林在 世 时相 比可谓小巫 见 大巫 , 可关 系恶 化却偏偏 发生 在赫鲁 晓夫执政 时期 。 骆 晓会强调 , 从 苏方 领 袖个 人责任 上说 , 以 往 中苏 两 国 的政 治 家 和 学 者通 常 也 指 责 是 赫 鲁 晓 夫 弄 坏 了 中苏 关 系 。 “ 若说 国家利益 是 首要 因素 的话 , 这 不令人觉得奇怪 和 自相 矛盾 吗 ” 其二 , 假若 当时 中苏 两 国 领 导人都 以 国家利益 为重 的话 , 那么 双方 对 当时许 多理 论 问题 的分歧 和 局部 国家利益 的争执 , 是 应该 有所 克制 的 , 以 保证 国家利益或 以牺牲 小一 点或局部 的 国家利益 像斯大林 时期 中国对 苏联 采取忍让政策那样 去换取更多更大或更完 整 的 国家利益 。 但遗憾 的是 , 双方没有做 到这 点 。 其 三 , 在 相 当长 的时期 中 , 中国在处理对外关 系时所奉行 的方针 和 原则 , 往往 未将 国家利 益放在第一 位 , 而 是 国际 主义高 于 民族 主义 , 意识形 态重 于 国家利益 。 骆 晓会强调 , 如果非要 从这些 矛 盾 中 , 找 出一 种首要 的或 根本 、 关键 的因素 , 那 么也不应该是两 国包括 主权 问题在 内 的 国家利 益 的 冲突 , 导致 中苏关 系 由盟 友走 向了敌对 , 由兄 弟变成 了仇人 。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四)“领袖因素”说 有关中苏双方最高领导人在中苏关系破裂中所起到的作用,应当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 题,国内对此最早提出相关看法的是李丹慧和朱瑞真两位学者。 李丹慧指出,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中,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苏关 系,由于双方决策层以各自的执政党为主,就导致中苏两国关系突出地表现为中苏两党关系: 党的关系密切,国家关系就友好;党的关系终止,国家关系也即名存实亡。而在中国和苏联当 时的政治体制下,领袖作为决策者,高度介人外交活动。李丹慧认为,1954一1960年中苏关 系由亲密向分裂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本国立场和利益出 发,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与对方探索方式相联系。这种估计和认识构成了中苏 两国两党制定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及对外方针政策的基础,而这一系列政策的趋同或分歧又反过 来造成了国家利益的一致或对立。李丹慧强调,当双方的探索和为此而制定的政策趋同,双方 的基本利益一致,双方之间还以信任为主时,中苏关系就表现得亲密无间,或可以在求同存异 中发展;而当双方的探索及政策发生背离时,双方基本利益背离,相互猜疑、戒备胜过信任 时,中苏关系也即转为冷淡,乃至趋向分裂。】 朱瑞真在总结中苏两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在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针上 的冲突、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因素、 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六大因素的基础上强调,在导致中苏分裂的上述六大因素中,领导人 的个人因素是最主要的。他认为,当时,中苏两国都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是 对外政策的决策者。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 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国对苏联的政策。因此,这两 位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甚至感情用事,或一时冲动,都能左右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况且, 他们当时都缺乏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各国共产党之间相互关系的成熟经验。[3] 牛军指出,斯大林逝世以后,中苏关系进人了重要的调整时期,在斯大林时期积累的矛盾 和怨愤终于有了化解的可能,而且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中苏关系确实一度向更符合毛泽东愿 望的方向调整。不过在经历了短暂的关系密切后,中苏关系便开始出现裂痕,其原因直接涉及 毛泽东那独特的危机感,即对外部军事威胁的敏感和对国际形势能否缓和的深刻怀疑。牛军认 为,自1957~1959年间,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中苏关系经常涉及三类问题,即中国的安全利 益、毛泽东当时全力以赴推动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他本人的威望和领导地位。在牛军看来, 三类问题比较而言,毛泽东更重视的是他全力以赴推动中国早日进人共产主义的事业和这项事 业的成败。当“大跃进”运动在1959年夏季已经露出败相后,毛泽东对任何批评都显得极为 敏感,苏联领导人的讲话被他断定为是对“大跃进”的攻击或是对人民公社的影射,特别是这 些攻击和映射与中共党内的反对意见同时发生,使毛泽东更不能容忍。牛军强调,实际上毛泽 东在此期间感到自己的威望和与威望相联系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威胁。这种危机感与 中苏在对外政策、安全战略等方面的一些分歧结合在一起,终于使毛泽东与苏联决裂成为不可 逆转的趋势。[12] 骆晓会在撰写了《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说质疑》、《论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 关系之恶化》两篇论文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中苏关系恶化的关键是领袖的因素”。他认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由友好亲密到恶化成仇,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即中 苏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分歧及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积累并相互促进、交互影响造成的。如 ·37·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系破裂原 因 ” 研究述评 《四 “ 领 袖 因素 ” 说 有关 中苏双方最 高领 导 人 在 中苏关 系破裂 中所 起 到 的作用 , 应 当说 是 一 个 不 容 回避 的 问 题 , 国 内对此最 早 提 出相关看 法 的是李丹 慧和朱瑞 真两位学 者 。 李丹 慧指 出 , 在两极对 抗 的冷 战格 局 中 , 作 为 国际 共 产 主义 运 动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的 中苏 关 系 , 由于双方决策层 以各 自的执政党 为主 , 就导致 中苏两 国关 系突 出地 表 现 为 中苏两 党 关 系 党 的关系密切 , 国家关系就友好 党 的关系终止 , 国家关 系也 即名存实亡 。 而在 中国和 苏联 当 时 的政 治体制下 , 领 袖作为决策者 , 高度 介 人 外 交 活 动 。 李 丹 慧认 为 , 一 年 中苏关 系 由亲密 向分裂 的发 展与 变 化 , 主要 与 毛 泽 东和 赫 鲁 晓夫 以 及 中苏两 党 从 本 国立 场 和利 益 出 发 , 对 各 自社会 主义发 展 道路 的估计 以及 与对方探索方式相 联 系 。 这种 估计和认识 构成 了 中苏 两 国两党制定 国 内政治经 济政策及对外方针政策 的基础 , 而这 一 系列政 策 的趋 同或分歧 又反 过 来造 成 了国家利益 的一致 或对立 。 李丹 慧强 调 , 当双方 的探索和 为此 而制定 的政策趋 同 , 双方 的基 本利 益 一致 , 双方之 间还 以信任 为主时 , 中苏关 系就表现得亲密无 间 , 或 可 以 在求 同存异 中发 展 而 当双方 的探 索 及 政 策 发 生 背 离时 , 双 方 基 本 利益 背 离 , 相 互 猜 疑 、 戒 备胜 过 信任 时 , 中苏关 系也 即转为冷淡 , 乃 至趋 向分裂 。 ” 〕 朱瑞 真在总结 中苏两 国对外政 策 的变化 与 国家利益 的冲突 、 在不 同的建设 社 会 主义 方针 上 的 冲突 、 苏联 的大 国沙文 主义 政策与 中国独立 自主方 针 的 冲突 、 意识形 态 的分歧 、 历 史 因素 、 两 国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等六 大 因素 的基础 上 强调 , 在导致 中苏分裂 的上 述 六大 因素中 , 领 导 人 的个人 因素是最 主要 的 。 他认 为 , 当时 , 中苏两 国都是权 力高度集 中的 国家 , 最 高领导 人都是 对外政策 的决策者 。 赫鲁 晓夫 本 人 对 中 国认识 的发 展 与 变化 , 事 实 上 决 定 了 苏联 对 中国 的 政 策 同样 , 毛泽 东对苏联认识 的发展 与变化 , 事实 上也决定 了中国对 苏联 的政 策 。 因此 , 这 两 位领 导 人对对 方 的认识 , 甚 至感情用 事 , 或一 时 冲动 , 都 能左 右 中苏关 系 发 展 的方 向 。 况 且 , 他们 当时 都 缺乏 处理社 会 主义 国家 、 各 国共产党之 间相互关 系 的成 熟经 验 。 牛军指 出 , 斯大林逝世 以后 , 中苏关 系进 人 了重要 的调整 时期 , 在 斯 大林时期积 累 的矛盾 和 怨愤 终 于 有 了化解 的可 能 , 而且 在赫鲁 晓夫执政初期 , 中苏关系确 实一 度 向更符合毛泽 东愿 望 的方 向调 整 。 不 过在经 历 了短暂的关 系密切 后 , 中苏关 系便开始 出现裂痕 , 其原 因直接 涉及 毛泽 东那 独特 的危机感 , 即对外部军事威胁 的敏感和对 国际形 势能否缓 和 的深刻怀 疑 。 牛军认 为 , 自 一 年 间 , 在 毛泽 东的心 目中 , 中苏 关 系 经 常涉 及 三类 问题 , 即 中 国 的安 全 利 益 、 毛 泽 东 当时全力 以 赴推 动 的 “ 大跃进 ” 运 动 以 及 他 本 人 的威 望 和 领 导 地 位 。 在 牛 军 看来 , 三类 问题 比较 而 言 , 毛 泽 东更 重视 的是他 全力 以 赴推动 中国早 日进 人共产 主义 的事业 和 这项 事 业 的成 败 。 当 “ 大跃进 ” 运 动在 年 夏季 已 经露 出败 相 后 , 毛 泽 东 对 任 何批评 都 显 得 极 为 敏感 , 苏联 领导 人 的讲话被 他 断定 为是对 “ 大跃进 ” 的攻击 或 是对人 民公社 的影 射 , 特 别是这 些攻 击 和 映射 与 中共党 内的反 对意见 同时发 生 , 使 毛泽 东更 不 能容忍 。 牛 军强 调 , 实际 上 毛泽 东在 此期 间感 到 自己 的威 望和 与威 望相联 系 的领 导地位受 到严重 的挑 战和 威胁 。 这 种 危机感 与 中苏 在对 外政 策 、 安全 战略等方面 的一些 分歧结合 在一起 , 终 于使 毛泽 东 与苏联 决裂成 为不 可 逆转 的趋势 。 〕 骆 晓会 在撰写 了 《中苏关 系恶化之 首要 因素为 国家利益说质疑 》 、 《论 意识形 态 分歧 与 中苏 关系之恶 化 》两 篇论文 的基础 上 , 最 后 提 出 “ 中苏 关 系 恶 化 的关 键 是 领 袖 的 因 素 ” 。 他 认 为 , 世纪 年代末 年代初 , 中苏 关 系 由友 好 亲密 到 恶 化 成 仇 , 这 是 由多 方 面 的 因 素 , 即 中 苏 国家利 益 冲突 、 意识形态 分歧及领 导 者之 间 的矛盾 等积 累并相互促 进 、 交互影 响造成 的 。 如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果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一种关键或根本因素的话,那么这无疑应是两国主要领袖(毛泽东与 赫鲁晓夫)个人之间的矛盾或利害冲突导致了那种恶果,可这却又是中国许多外交家和学者所 历来忌讳的或不愿意承认的。骆晓会强调,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关键因素是两国领袖个人之间 的各种矛盾、差异与利害冲突。而这种矛盾、差异和冲突,表现最突出的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各自国内斗争的利益需要完全是相互背离的。而且,这种背离促使他们既不顾整个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大局,也不去考虑什么国家利益,从而造成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关系破裂并导致整个社 会主义阵营的瓦解。[13】 蒲国良认为,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是中苏大论战对立双方的主角,中苏大论战带有他们明显 的个性化印记。探讨中苏大论战的发生与发展不能不涉及两个人的性格冲突。如果说苏联和中 国的领导人或者任何一方从一开始就希望把双方的关系彻底搞坏,那显然有悖于史实。事实 上,双方领导人都曾为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而感到焦虑不安,并为阻止这一趋势进行过艰苦努 力。但大多数时候,努力的结果却往往相反。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有当时客观的因素作用之 外,两人鲜明的个性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14] 王鑫强调,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对 两国、两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之间不同的经历和性格造成了两 人间沟通交流的困难,使两人都无法正确理解对方发出的信息,同时也激发了两人性格间的冲 突,而这种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又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影响和决定了两国关系的走向。 王鑫认为,毛泽东在性格上是一个很易于激动和情绪化的人,在处理中苏关系中往往依靠自己 的经验和主观臆断而不是客观分析。而赫鲁晓夫也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如果双方都能少些偏见,多些宽容,中苏关系就不会 恶化到后来的地步。15] (五)“范式”说及其他 近年来,随着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苏同盟的 内在逻辑、中苏双方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以及苏联模式等角度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进行探 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沈志华指出,从逻辑上讲,分歧并不一定会导致同盟分裂。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当时社会主 义阵营同盟关系中某些固有的结构性弊病,或者说是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政治范式先天存 在不足:一是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 的差异;二是同盟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原则与各国享有平等权利的准则之间的矛盾,把党 际关系等同或混滑于国家关系。在中苏关系的变化过程中,除了存在上述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 普遍性矛盾外,还有其特殊性,即隐含着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以及为此而产生的证明 其意识形态正统地位的斗争。他认为,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 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对于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不同认知开始显露,他 们所制定的发展路线和方针也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如何建设杜会主义以及如何领 导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世界斗争的问题。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权的重要体现是意识形 态的正统地位,因为在共产党的理念中,只有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旗,即拥有意识形态正统 地位的党,才具备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资格。于是中苏之间在具体对内对外政策上的分歧 就逐步上升为思想政治路线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沈志华强调,单纯的利益之争可以 让步,因为还有最大的利益和根本利益;但领导权之争不在于实力大小、利益多少,而在于思 ·3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i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果非要从 这些 矛盾 中找 出一 种关键或根本 因素的话 , 那么这无 疑应是两 国主要领袖 毛泽东与 赫鲁 晓夫 个人之 间的矛盾或利害 冲突导致 了那种 恶果 , 可这却又 是中国许多外交家和学者所 历来忌讳 的或不 愿意承认 的 。 骆 晓会 强 调 , 导致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关键 因素是两 国领袖个人之 间 的各种矛盾 、 差 异与利 害冲突 。 而这种 矛盾 、 差异 和 冲突 , 表现最 突 出的是 毛泽东与赫鲁 晓夫 各 自国 内斗争的利益需要 完全是相 互 背离的 。 而且 , 这 种背离促使他们既不顾整个 国际共产主 义运 动 的大局 , 也不 去考虑什么 国家利益 , 从 而造成两个社会 主义 大国关 系破裂并导致 整个社 会 主义阵营的瓦解 。 〔’ 〕 蒲 国 良认 为 , 毛泽 东与赫鲁 晓夫是 中苏大论 战对立 双方 的主角 , 中苏大论战带有他们明显 的个性化 印记 。 探讨 中苏大论 战 的发生 与发展 不 能不涉及两个人 的性格 冲突 。 如果说苏联和 中 国的领 导人或 者任何一 方 从 一 开 始就希望 把 双 方 的关 系彻 底 搞 坏 , 那 显 然有悖 于 史 实 。 事 实 上 , 双方领导人都 曾为相 互关 系的 日益恶化 而感到焦虑不安 , 并为阻止这 一趋势进行过艰苦努 力 。 但大多数 时候 , 努力 的结果却往往相 反 。 这种情况 的出现 , 除 了有 当时客 观 的因素作用之 外 , 两 人鲜明 的个性 因素也是 不能忽视 的 。 ’ 〕 王 鑫强调 , 在 世纪 年代 中苏两 国高度集 中的政治体制下 , 两 国领导 人之 间 的矛盾对 两 国 、 两 党关 系 的发 展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毛泽 东和赫鲁 晓夫之 间不 同的经历和性格造成 了两 人 间沟通 交 流 的 困难 , 使两人都无法正确理解对方发 出的信息 , 同时也激 发 了两 人性格 间的冲 突 , 而这 种最 高领 导人之 间的矛盾 又在 当时特殊 的历史 条件下 影 响和决定 了两 国关 系的走 向 。 王 鑫认为 , 毛泽东在性 格上是 一个很 易于激动 和情绪化 的人 , 在处理 中苏关系 中往 往依靠 自己 的经验 和 主观臆 断而不是客观分析 。 而赫鲁晓夫也缺乏 化解矛盾 的能力 , 只能用 简单粗 暴的方 式来解决 问题 , 结果加深 了双方 的矛盾 。 如果双方都能少些偏见 , 多些 宽容 , 中苏关 系就不 会 恶 化 到后 来 的地 步 。 ’ 五 “ 范 式 ” 说及 其他 近 年来 , 随着 中苏关 系史研究 的深人 , 许 多学者在 以往研究成 果 的基 础上 , 从 中苏 同盟 的 内在逻辑 、 中苏双方 对社会 主义认识的分歧 以及苏联模式等角度对 中苏关 系破裂 的原 因进行探 讨并提 出 了 自己 的看法 。 沈 志华指 出 , 从逻辑上讲 , 分歧并不一定会导致 同盟分裂 。 但问题 的实质在于 当时社会 主 义阵营同盟 关 系 中某些 固有 的结构性 弊病 , 或者说是这 种社会 主义 国家关 系的政 治范式先天存 在不 足 一 是 国际主义理念与 民族 主义追求 的矛盾 , 以 意识形 态 的 同一性 替代或掩 盖 国家利益 的差异 二是 同盟 内部领导与被 领 导 的组 织原则 与各 国享有平 等权 利 的准则之 间 的矛盾 , 把 党 际关系等 同或混淆于 国家关系 。 在 中苏关 系的变化过程 中 , 除 了存在 上述社会 主义 国家关系 的 普遍性 矛盾外 , 还有其特殊性 , 即隐含着争夺 国际共产 主义运 动领 导权 以及 为此而产 生 的证 明 其意识形 态正统地位 的斗争 。 他认 为 , 到 世纪 年代 中期 以后 , 中苏在社会 主义 阵营 中的 地位逐渐发生 了变 化 。 毛泽 东与赫鲁晓夫对 于世界形 势及其发展趋势 的不 同认 知开 始显露 , 他 们所 制定 的发 展路线 和 方针 也 出现 了分歧 。 这种分歧直接影 响 到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 以 及如何领 导社 会 主义 阵营与资本 主义 世界 斗争 的问题 。 而 国际共产 主义 运动领导权 的重要体现是 意识形 态 的正统地 位 , 因为在共产党 的理念 中 , 只有高举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大旗 , 即拥 有意识形 态正统 地位的党 , 才具备领导 国际共产主义运 动 的资格 。 于是 中苏之 间在具体对 内对外政策上 的分歧 就逐 步上 升为思 想政治路线 的斗争 、 意识形 态领域 的斗争 。 沈志华强 调 , 单纯 的利益之争 可 以 让 步 , 因 为还有 最大 的利益 和 根本利益 但领 导权之争不 在于实力大小 、 利益 多少 , 而在 于思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想路线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原则上是不可调和的。在他看来,中苏双方并非没有意识到他们之 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本意讲,中苏双方谁也无意分家,问题是由谁来“当家”。“马克思主 义”与“修正主义”不共戴天,“列宁主义”与“教条主义”水火不容,所以中苏同盟的结局 只能是分裂。「16) 林蕴晖认为,中苏关系的恶化,其重要因素之一是中苏双方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 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中方始终站在维护苏联模式的立场上。苏方当年所做的某些改革,虽然 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窠白”,但却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帽子。中苏论战对中国国内的 影响巨大而深远,它引发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主题、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把 中国的社会主义拖向了绝境。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到要从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是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的事,而这正是总结1956年后20年坚持维护苏联模式的深刻数训的结果。17) 张宏毅认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中也有涉及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批评 的,但一般不把这作为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一个因素,对于这一点的深远意义似乎也未作进一 步探讨。他强调,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 怀疑和批评。「18] 有必要说明的是,除上述五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中苏关系发展的事实表 明,正是中国发展原子弹、导弹以及核潜艇等先进武器等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同苏联关系的 演进,成为导致中苏关系紧张直至破裂的重要起因之一。1另外,一些刊物还相继发表了《中 苏分裂原因探析》[2]、《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21)、《论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22]、《中苏同 盟关系破裂之浅见》[23]及有关中苏从结盟到对抗以及和中苏论战的起因、焦点与经验教训等文 章,恕不在此逐一介绍。 二 与以往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学术综述①有所不同的是,笔者之所以用上述篇幅介绍研究者 的各种观点,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对这些看法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出较为合理的 判断。 在首先认同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由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问 题,究竟是否存在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重要原因,它又是什么? 从矛盾的主要和次要两个方面来讲,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毫无疑问有最重要和最直接原 因,它是客观存在而不容否认的,也绝非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是我们“非要从这些矛盾中找出 一种首要的或根本的、关键因素”。[)或许,“比较能使我们找到理解历史现象的钥匙”,并进 而“分析现象,抓住本质,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24] 第一,在中苏两国两党的交往中,苏联所表现出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的确存 在。1989年5月,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期间,邓小平在总结中苏关系破裂的经验教训、与到 ①在笔者所了解的范围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苏关系恶化、破裂、冲突原因的学术综述共计3篇, 李明斌:《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 期;赵艳霞:《近年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研究综述),《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6 期;庄斌、李桂峰:《近年中苏冲突原因研究综述》,《世纪桥》2007年第5期。这些综述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研 究者的相关论点。 ·3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is reserved.hup://www.cnki.ner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系破裂原 因 ” 研究述评 想 路线 的正 确与否 , 因此在 原则上是不 可调 和 的 。 在 他看来 , 中苏双方并非没有 意识到他们之 间根本利益 的一致性 , 从本 意讲 , 中苏双方谁也无意分家 , 问题是 由谁来 “ 当家 ” 。 “ 马 克思 主 义 ” 与 “ 修正 主义 ” 不共戴天 , “ 列 宁主 义 ” 与 “ 教 条 主 义 ” 水 火不 容 , 所 以 中苏 同盟 的结 局 只 能是 分裂 。 〕 林蕴 晖认 为 , 中苏关系 的恶 化 , 其重要 因素之一 是 中苏双方对斯 大林社会 主 义模 式 的不 同 认识 。 在这 一 过 程 中 , 中方 始终站在 维护 苏联模式 的立场上 。 苏方 当年所做的某 些 改革 , 虽 然 并没有摆脱斯 大林模式 的 “ 案 臼 ” , 但却被戴 上 “ 修正 主义 ” 的 帽 子 。 中苏论 战对 中国 国 内的 影 响 巨 大 而深远 , 它 引发 了一场 以 “ 反 修 防修 ” 为主题 、 持续 十年之久 的 “ 文 化 大 革命 ” , 把 中国 的社会 主义拖 向了绝 境 。 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认识 到要从苏联模式 中解放 出来 , 是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以后 的事 , 而这正是 总结 年后 年坚持维护苏联模式 的深刻教训 的结果 。 ‘ 张宏毅认 为 , 我 国学者在研究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原 因 中也有 涉及 中国领 导人对 苏联模式批评 的 , 但一般不把这 作 为导致 中苏关系破裂 的一个 因素 , 对于这 一 点 的深远 意义 似乎 也 未作进 一 步探讨 。 他 强调 , 导致 中苏关 系恶化 的一个重 要 因素 , 就是 毛泽 东等中 国领 导人对 苏联模式 的 怀 疑 和批评 。 〕 有必要 说 明的是 , 除上述 五种 比较典 型 的观点外 , 还 有学 者认 为 , 中苏关系发 展 的事 实表 明 , 正是 中国发展 原 子 弹 、 导 弹以及 核潜艇 等先进武器 等问题 以及在这些 问题上 同苏联 关 系的 演进 , 成 为导致 中苏关系紧张直至破裂 的重 要起 因之一 。 〔’ 〕另外 , 一些 刊物还 相 继 发 表 了 《中 苏分裂原 因探析 》〔 、 《中苏关 系恶 化 原 因简析 》 , 〕 、 《论 中苏 同盟 关 系 的破裂 》 、 《中苏 同 盟关 系破裂之浅见 》〔 〕及有关 中苏从结盟 到对抗 以及 和 中苏论 战的起 因 、 焦点 与经 验教 训 等 文 章 , 恕不 在此逐一介绍 。 与 以 往 中苏关 系破裂 原 因学术 综 述 ① 有 所 不 同的是 , 笔 者之 所 以 用 上 述 篇 幅介 绍 研 究 者 的各种 观点 , 其 根本 目的就是 希望对这些 看 法进行 梳理 , 并在 此基础 上尽 可 能做 出较 为合理 的 判 断 。 在 首先认 同 中苏关 系破裂 的原 因是 由一个综合因素导致 的前提下 , 我们首先要提 出一个 问 题 , 究 竟是 否存在导 致 中苏关 系破裂 的最重要 原 因 , 它 又是什 么 从矛 盾 的主要 和次 要 两 个 方 面来 讲 , 导 致 中苏 关 系 破 裂 , 毫 无 疑 问有 最 重 要 和 最 直接 原 因 , 它 是 客 观存在 而不 容否认 的 , 也绝非像有些研究者所说 的是 我们 “ 非 要从这些 矛盾 中找 出 一 种 首 要 的或根本 的 、 关键 因素 ” 。 或许 , “ 比较 能 使 我 们找 到理 解 历 史 现 象 的钥 匙 ” , 并进 而 “ 分析 现象 , 抓住 本 质 , 解 释历史发展 的规律 ” 。 〔 第一 , 在 中苏 两 国两 党 的交 往 中 , 苏联 所 表 现 出 的 “ 大 国 主 义 、 大 党 主 义 ” 作 风 的确 存 在 。 年 月 , 中苏关系实现 正 常 化 期 间 , 邓 小 平 在 总 结 中苏 关 系破 裂 的经 验 教 训 、 与 到 ① 在笔者所 了解 的范 围内 , 近 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 中苏关系恶化 、 破裂 、 冲突原 因的学术综述共计 篇 , 李明斌 《中苏论战和 中苏关 系恶化 的原 因研究综述 》 , 《信阳 师范学 院学报 哲 学社会 科学 版 》 年 第 期 赵 艳霞 《近 年我 国学术 界对 中苏关 系恶化 原 因研 究综述 》 , 《株洲 师 范 高等专科学 校 学 报 》 年第 期 庄斌 、 李桂 峰 《近 年 中苏 冲突原 因研究综述 》 , 《世纪桥 》 年第 期 。 这些综述 只 是 简单地介绍 了研 究者 的相关论点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谈时就曾明确指出: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只是意识形态争论 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得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 国人感到屈辱”。【25),况且,曾长期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翻译工作的阁明 复,在时隔30余年后,仍坚持认为中苏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 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26]但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风就真能导致两国关 系的破裂么? 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在中苏两国两党的交往中确有其具体的表现。对此,许 多研究论著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 更是中方的一种心理感受。这不仅有中苏双方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不同,更有中俄两个民族 在文化上的差异。中苏论战期间,当中方以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对其进行指责批判时,苏 方却以中国的“大汉族主义”对中国进行还击。①应当说,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作 风确实在中苏分歧、分裂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影响中苏关系从分歧到破裂的一个重要因 素,但将其认定为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离接近客观事 实都具有相当的差距,甚至带有某些“论战”的色彩。 第二,毋庸置疑,中苏两国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是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甚至走向破裂 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否就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 的原因之一”6]?何谓意识形态?当研究者在广泛使用这样一个术语的同时,笔者认为非常有 必要对这一被概念化、教条化术语的内涵进行再次学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 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 有阶级性。也叫观念形态”。【271 事实证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仅存在于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苏两国 结盟的友好时期,更不要说是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下。 许多研究者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在意识 形态方面已经出现了分歧[6],或并非原则性的分歧[16]。相反,这些分歧非但没有导致中苏关 系的破裂,而且还促使了中苏之间的密切合作。当然,这里有中苏双方共同利益的需求,同时 更证明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理由。从逻辑上讲,没有分 歧当然不会有分裂。相反,有了分歧同样也未必就会分裂。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刻意强调 “意识形态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最重要因素,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领袖因素”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绝非像有些学者认 为的那样,在中苏两国政治体制均处于高度集权的背景下,“个人意志和决策很容易强加到党 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之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国际国内利益上的冲突和背离以及两人政治 品质和性格上形同差异,导致中苏关系恶化。”3 即便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各自国内还有什么个人在政治上的私利,但他们在国际上所代 表的则完全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况且,仅凭两位领袖政治品质和性格上的差异,就断定会导 致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不仅说明这些论述中所使用的材料具有感情化色彩,而得出的结论 更具情绪化,所坚持的并不是唯物史观。 ①关于中国的“大汉族主义”说,在中苏关系恶化期间苏联出版的学术或非学术论著比比皆是。 ·4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访 的苏共 中央 总书记戈尔 巴乔夫会谈 时就曾明确指 出 两 国的关 系恶化 “ 不 只是 意识形 态争论 的那些 问题 , 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 认 为 自己 当时说 得都是对 的 。 真正 的实质 问题是不平等 , 中 国人感到屈辱 ” 。 〔 〕 , 况且 , 曾长期 为毛泽东 、 周恩来 等党 和 国家领 导 人 担 任 翻译 工作 的 阎 明 复 , 在时隔 余年后 , 仍坚 持认 为 中苏分歧 的主要原 因 , 在 于赫鲁 晓夫奉 行 的大 国沙文主 义 , 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和 民族利益 。 〔 但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 主义 ” 作风 就真能导致 两 国关 系的破裂 么 苏联 的 “ 大国主义 、 大党主义 ” , 在 中苏两 国两 党 的交 往 中确 有 其具体 的表现 。 对 此 , 许 多研究论著均进行 了较 为详细 的描述 , 但苏联 的 “ 大 国主义 、 大党主义 ” 应该说 在某种程度上 更是 中方 的一 种心理感受 。 这不仅有 中苏双方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的不 同 , 更有 中俄 两个 民族 在文化上 的差 异 。 中苏论 战期 间 , 当中方 以 苏联 的 “ 大 国沙文 主义 ” 对其进行指责批判时 , 苏 方却以 中国的 “ 大汉族 主义 ” 对 中国进 行 还击 。 ①应 当说 , 苏联 的 “ 大 国主 义 、 大党 主 义 ” 作 风确实在 中苏分歧 、 分裂 中有着不 可推卸的责任 , 是影 响 中苏关 系从分歧 到破裂 的一个 重要 因 素 , 但将其认定 为是 中苏关系破裂 的 “ 最 主要 的原 因 ” , 无论 从 哪 个方 面 而 言 , 离接 近 客观事 实都具有相 当的差距 , 甚 至带有某些 “ 论战 ” 的色彩 。 第二 , 毋庸置 疑 , 中苏两 国两党在意识形 态上 的分歧是 导致 双方关 系恶化 、 甚至走 向破裂 的一个重 要原 因 , 但是 否就像有些研究者所说 的那样 “ 即使 不 是 最 重 要 的原 因 , 也 是最 重 要 的原 因之一 ” 何谓意识形 态 当研究者在广泛 使用 这样 一个 术语 的 同时 , 笔者认 为非 常 有 必要对这 一 被概念化 、 教 条化术语 的 内涵进 行再次学 习 。 根 据现 代汉语 词 典 的解 释 , “ 意识 形 态 ” 是 “ 在一定 的经 济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 人 对 于世 界 和 社 会 的有 系统 的看法 和 见 解 , 哲 学 、 政 治 、 艺术 、 宗教 、 道德等是它 的具体表现 。 意识形 态是上层 建筑 的组 成部分 , 在 阶级社会里 具 有 阶级性 。 也 叫观念形 态 ” 。 〕 事实证明 , 中苏两党在意识形 态 上 的分歧 , 不 仅存在 于 中国 国 内革命 战争 时期 、 中苏两 国 结盟 的友好 时期 , 更不 要说是在 中苏关系恶化 的情况 下 。 许 多研究者都承认这 样一个基本 的事 实 , 那 就是 在 年苏共 二 十 大 以 后 , 中苏 在 意 识 形态方 面 已 经 出现 了分歧 , 或 并 非 原 则 性 的分歧 〔’“ 。 相 反 , 这些 分 歧 非但 没 有 导 致 中苏关 系的破裂 , 而且还促使 了 中苏之间 的密切合作 。 当然 , 这 里有 中苏双方共 同利 益的需求 , 同时 更证 明了意识形态分歧并不 是导 致 两 国关 系恶 化 、 直至破裂 的根本理 由 。 从逻辑上讲 , 没有分 歧 当然不会有分裂 。 相反 , 有 了分歧 同样也未必就会分裂 。 因此 , 从这个 角度 而 言 , 刻意强调 “ 意识形 态分歧 ” 是 中苏关 系破裂 的最重要 因素 , 显 然不符合事物发展 的客观规律 。 第三 , “ 领 袖 因素 ” 在 中苏关系破裂 中的确是 一 个不 容 忽视 的 因素 , 但 绝 非像 有些 学 者 认 为的那样 , 在 中苏两 国政 治体制均处 于 高度集权 的背景下 , “ 个 人 意 志 和 决 策很 容易强 加 到党 和人 民的意志和利 益之上 ” “ 毛泽 东与赫鲁晓夫在 国际 国内利 益上 的冲突和 背离 以 及两 人政 治 品质和性 格上形 同差异 , 导致 中苏关 系恶 化 。 ” ‘ 即便说 毛泽 东与赫鲁 晓夫 在各 自国 内还有什 么个人在政 治上 的私利 , 但 他们在 国际上所代 表的则完全是 国家和 民族 的利益 。 况且 , 仅凭两位领袖政治 品质和性 格 上 的差异 , 就断定会导 致 中苏关系的恶化与破裂 , 不仅说 明这些论述 中所使用 的材料具 有感情 化色彩 , 而得 出的结论 更 具情绪化 , 所 坚持 的并不是唯物史观 。 ① 关 于 中国 的 “ 大汉族 主义 ” 说 , 在 中苏关 系恶 化期间苏联 出版 的学术或非学 术论著 比 比 皆是 。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应当说,“中苏关系由亲密向分裂的发展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 本国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与对方探索方式相联系。这种估计 和认识构成了中苏两国两党制定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及对外方针政策的基础,而这一系列政策的 趋同或分歧又反过来造成了国家利益的一致或对立”的结论山,或许更符合实际。 第四,从中苏同盟的内在逻辑、苏联模式等角度研究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方法是值得肯定 的。但在我们承认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关系中存在某些固有的结构性弊病的同时,无法否认矛盾 的对立与统一原理。如果说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家的结盟,其结构存在弊病,那么帝国主义阵营 中国家结盟的结构难道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并未破裂?因此,仅从结盟的内在 逻辑来断定中苏同盟必然破裂显然同样不符合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同与否问题可以进行探讨。但过于强调中苏关 系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中苏双方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认识”),以及“毛泽东等 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怀疑和批评”8]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观点,让我们明显感觉到某些研 究者对中苏关系发展的历史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苏联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与中苏关系的 建立与发展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中苏关系史首先是两个主权国家的双边关系史。的确 如此,中苏之间的争论,表面上似乎是中方站在维护“斯大林模式”的立场上。但事实上,毛 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对照搬苏联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毛泽东及中共在50年 代后期所犯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难道也是毛泽东维护苏联模式的结果?更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毛泽东及中国领导人对苏联模式的怀疑和批评认定为是中苏关系恶化重 要原因的话,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赫鲁晓夫及苏共领导人对中国“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的指责与批评,同样也是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那么,究竞哪种因素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最有可能接近历史 事实真相的只有中苏之间的国家利益冲突。但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利益这一概念近年来同样被 概念化、教条化,以至于当研究者在使用“国家利益”这一概念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大话”、 “空话”。 如果我们不谈国家利益的抽象概念,仅从国家利益的构成来看,我们就会知道,国家利益 是由国家领土、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国家发展、国家稳定、国家尊严六大部分组成。同时, 国家利益还包含了政治性、民族性、多样性、层次性、至上性、补偿性六大特征。28]因此,国 家利益在主权国家间交往的实践中就不仅有其理论性,同时更有现实性,并表现得十分具体。 某些研究者之所以对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的说法提出质疑[10],在我们看 来,是其概念化地理解了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简单地认为国家利益就是国家领土、国家主 权,忽略了国家利益的政治性、民族性以及国家利益至上性等六大特性,其结果自然对国家利 益在中苏关系破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反的观点。 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承认中苏之间最具明显的冲突肇始于1958年春夏之际,主要表现 为中苏双方就共同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产生的激烈争论。但需要特别强调的 是,苏联在这两个问题上并无意损害中国的主权,更准确地说,是双方对军事同盟运作方式的 理解差异导致了这场冲突。「16]毛泽东对赫鲁晓夫及苏方的提议之所以如此敏感,并非像有些研 究者认为的那样,是毛泽东“以虚幻的主权代替了实在的国家利益损失”。10]毛泽东所最为担 心的是,在中苏军事同盟中建立“联合舰队”、“长波电台”等“合作社”,是对中国未来国家 安全利益的损害。正因如此,所谓的中苏冲突,也就在双方经过几番交涉之后而告结束,如毛 ·4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i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 研究述评 应 当说 , “ 中苏关 系 由亲密 向分裂 的发 展 变 化 , 主 要 与 毛泽 东 和赫 鲁 晓夫 以 及 中苏 两 党 从 本 国立 场和 利 益 出发 , 对 各 自社会 主义发展 道路的估计 以及 与对方探 索方式相联 系 。 这 种估计 和认识构成 了 中苏两 国两 党 制定 国 内政 治经 济政策及 对外方针政策的基础 , 而这 一 系列政 策 的 趋 同或分歧又 反过来造成 了 国家利益 的一致或对立 ” 的结论 〔川 , 或许更符合 实际 。 第 四 , 从 中苏 同盟 的 内在逻 辑 、 苏联模式 等角度研 究 中苏关 系破裂原 因 的方法 是值得 肯定 的 。 但在 我们 承认社会 主义 阵营 同盟关系 中存在某些 固有 的结构性 弊病的 同时 , 无法 否认 矛盾 的对 立 与统一 原 理 。 如果说社会 主义 阵营 中国家的结盟 , 其结构存在 弊病 , 那 么帝 国主义 阵营 中国家结盟 的结 构难道 就不存在 问题 他们之 间的关 系 为何并未破裂 因此 , 仅从结盟 的 内在 逻辑 来 断定 中苏 同盟 必然破裂 显然 同样不符合逻辑 。 需 要指 出 的是 , 有关毛泽 东对苏联模式 的认 同与否 问题可 以进行探讨 。 但过 于 强调 中苏关 系恶化 的重要 因素之一是 “ 中苏 双方对斯 大林社会 主义模式 的不 同认识 ” ’ 〕 , 以 及 “ 毛 泽 东等 中国领 导人对 苏联模式 的怀 疑和批评 ’, 〔’”〕导致 中苏关 系破裂 的观点 , 让我们 明显 感 觉 到某些 研 究 者对 中苏关 系发展 的历史缺乏 全 面深 刻 的 了解 。 苏联 史 、 国际共产 主义运 动史 与 中苏关 系的 建立 与发 展确 有 “ 千 丝万 缕 ” 的联 系 , 但 中苏关 系史首先是两个 主权 国家 的双边 关 系史 。 的确 如此 , 中苏之 间 的争论 , 表 面上似乎是 中方站 在维 护 “ 斯 大林模 式 ” 的立场上 。 但 事实上 , 毛 泽 东在新 中 国成立后 不 久 , 就 已 经开 始对照搬 苏联 的经 验 进 行 了反 思 。 毛 泽 东及 中共 在 年 代后 期所犯 的 “ 大跃进 ” 、 “ 人 民公社 ” 运 动的错误 , 难道 也 是 毛泽东维护苏联 模式 的结果 更 需 要 指 出的是 , 如果将毛泽 东及 中国领 导 人对 苏联模 式 的怀 疑 和批评认 定为是 中苏关 系恶 化重 要 原 因 的话 , 我们同样 可 以认 为 , 赫鲁 晓夫及苏共领导人对 中国 “ 大跃进 ” 、 “ 人 民公社 ” 运 动 的指 责 与批 评 , 同样也 是 中苏关 系恶化 的重要 原 因 。 那 么 , 究竟 哪种 因素是 导致 中苏关系破裂 的最 重要 因素 在笔者 看来 , 最 有可能接 近历史 事 实真相 的 只有 中苏之 间 的 国家利益 冲突 。 但需要 说 明的是 , 国家利益 这一概 念 近 年来 同样 被 概 念化 、 教 条化 , 以 至 于 当研究者 在使用 “ 国家利 益 ” 这 一概念 时 , 常被人误认 为是 “ 大话 ” 、 “ 空 话 ” 。 如果我们不谈 国家利益 的抽 象概念 , 仅从 国家利益 的构成来 看 , 我们就会知道 , 国家利 益 是 由 国家领 土 、 国家安全 、 国家 主权 、 国家发 展 、 国 家稳 定 、 国家尊严 六 大 部 分组 成 。 同时 , 国家利 益 还包 含 了政 治性 、 民族性 、 多样性 、 层 次性 、 至 上性 、 补偿性 六 大 特 征 。 因此 , 国 家利 益 在 主权 国家间交往 的实践 中就不仅有其 理论性 , 同时更 有现 实性 , 并表现得 十分具体 。 某些研究 者之所 以 对 中苏关系恶 化 之 首要 因素为 国家利 益 的说法 提 出质 疑 ‘ , 在 我们 看 来 , 是其概念化地理解 了 国家利益 的 内涵 和外延 , 简单地认为 国家利益就是 国家领 土 、 国家 主 权 , 忽 略 了 国家利 益 的政治性 、 民族性 以及 国家利 益至 上性 等六 大特性 , 其结 果 自然 对 国家利 益 在 中苏关系破裂 中所起 的重要作用 提 出相 反 的观点 。 几乎所有 的研究成果都 承认 中苏之 间最 具 明显 的 冲突肇 始 于 年 春 夏之 际 , 主 要 表 现 为 中苏双 方就共 同建立 “ 联 合舰 队 ” 和 “ 长波 电台 ” 问题产生 的激烈 争论 。 但需 要 特别强 调 的 是 , 苏联 在这 两个 问题上 并无 意损 害 中国的主权 , 更准确地说 , 是双 方 对军事 同盟 运作方式 的 理解 差 异 导致 了这场 冲突 。 〔‘ 毛 泽东对赫鲁 晓夫及 苏方 的提 议之 所 以 如 此 敏感 , 并非像 有些研 究者认 为 的那样 , 是 毛泽 东 “ 以 虚幻 的 主权 代 替 了 实在 的 国家 利 益 损 失 ” 。 ’“ 」毛 泽 东所 最 为担 心的是 , 在 中苏军事 同盟 中建立 “ 联 合舰 队 ” 、 “ 长波 电 台 ” 等 “ 合 作社 ” , 是 对 中 国未 来 国 家 安 全利 益 的损 害 。 正 因如此 , 所谓 的 中苏 冲突 , 也 就在双方经 过几 番交 涉之后 而告结束 , 如毛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第6期 泽东所说的那样“烟消云散”。 ,应当说,中苏之间的真正冲突爆发在1959年。这里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以 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为迎合美国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由,与当年6月间单方面宜布暂时终 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核技术资料,事实上放弃 了中苏在军事上的结盟;二是在同年9月间发生的中印边境冲突中,苏联不顾中方的强烈反 对,发表了明显偏担印度的塔斯社声明,将中苏分歧向全世界公开化,让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 中国难以接受。特别是当赫鲁晓夫9月下旬结束对美国访问、途径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期 间,要求中国加人其国际战略同盟但遭到了中方的彻底拒绝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充分表明了中 苏两国在对外路线上的严重分歧,不仅不可能得到弥合,反而有可能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超英赶美”的“大跃进”运动,让赫鲁晓夫及苏共领导人找 到了对中国横加指责的缘由。但此时的毛泽东,对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所奉行的“和平共 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对外路线的结果感到担忧。虽然毛泽东此时还是坚持认为中苏的根 本利益决定这两个大国总是要团结的。某些不团结只是暂时的,仍然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 头”的问题。但他已清醒地认识到,敌人的策略就是用“和平旗子,大造导弹,大搞基地,准 备用战争的方法消灭社会主义”;以“和平旗子,文化往来,人员往来,准备用腐蚀、演变方 法消灭社会主义”。29]毛泽东甚至大胆预言:赫鲁晓夫“将完全破产(八年之后)”。29p.601)事 实上,赫鲁晓夫的下台比毛泽东的预测还提前了三年。 随着中苏两国两党在对外路线上分歧的不断扩大,赫鲁晓夫最终决定采取俄国人惯用的 “力量型”方式来解决中苏之间的纷争。1960年7月16日,苏联以自己专家在中国得不到信 任、中方不尊重苏联专家,并使其卷入中苏两党分歧的讨论为借口,单方面从中国召回在华援 助中国经济建设的1390名专家,给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建设带来严重困难,造成 巨大损失。【30 至于1960年期间,中苏两党在布加勒斯特会议、莫斯科会议上所发生的激烈冲突以及到 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公开信”之间的“中苏论战”,双方也就很自然开始说些大 话、空话了。或许,中苏关系的亲历者、中苏论战的参与者库里克教授一句总结性的语言更能 说明问题,那就是“中苏纷争在被披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外衣后,影响了判断其真正原因中的原 因”。3] 因篇幅所限,笔者在本文中不可能详细论证“国家利益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 要原因。但要强调的是,中苏之间国家利益冲突的核心问题是中苏双方在国家政治利益上的冲 突。而在出现分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赫鲁晓夫以及苏方所采取的撒走专家、撕毁合同,对 中国采取高压政策,不仅没有化解双方的矛盾,反而导致两国关系更加恶化。这里还有一个问 题,就是中苏关系破裂的时间问题。笔者认为,按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在苏联专家从中国撤离 后,虽然中苏两国两党仍然保持着既有的联系,但事实上两国关系已经破裂。至于真正的论 战,实际上已经是发生在两国关系破裂以后的事情。 三 在我们讨论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同时,不可能不关注其所导致的结果。对此,在所有 涉及中苏关系的著述中均有提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 ·4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代中国史研究 年第 期 泽东所说 的那样 “ 烟消云散 ” 。 应 当说 , 中苏之 间的真正 冲突爆发在 年 。 这 里 有 以下 几个 重 要 的先决条件 一 是 以 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 , 为迎合美国以缓 和 国际紧张局势 为 由 , 与当年 月 间单方面宣布暂时终 止 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中断向中国提供原 子 弹样 品和生产原 子弹 的核技术 资料 , 事实上放弃 了中苏在军事上 的结盟 二 是 在 同年 月 间发 生 的 中印边 境 冲突 中 , 苏联 不顾 中方 的强 烈 反 对 , 发表 了明显偏祖 印度 的塔斯社声 明 , 将 中苏分歧 向全世 界公开化 , 让 同为社会 主义 阵营 的 中国难 以 接受 。 特别是 当赫鲁 晓夫 月下旬结束对美 国访问 、 途径北 京 参加 国庆十周年庆典期 间 , 要求 中国加人其 国际战略同盟但遭到 了 中方 的彻底拒绝后 , 所 发生 的一 切都充分表 明 了中 苏两 国在对外路线上 的严 重分歧 , 不仅不 可能得 到弥合 , 反 而有 可能继续扩大 。 与此 同时 , 中国正在进行 的 “ 超英赶美 ” 的 “ 大跃进 ” 运 动 , 让赫鲁晓夫及 苏共领 导人 找 到 了对 中国横加指责的缘 由 。 但此 时 的 毛泽 东 , 对 以赫 鲁 晓夫 为首 的苏 共所 奉行 的 “ 和 平共 处 、 和平竞赛与和平过 渡 ” 对外路线 的结果感 到担忧 。 虽然 毛 泽东此 时还是 坚持认 为 中苏的根 本利 益决定这两个 大 国总是要 团 结 的 。 某 些 不 团 结 只 是 暂 时 的 , 仍 然 是 “ 九 个 指 头 与 一 个 指 头 ” 的 问题 。 但他 已 清醒地认识 到 , 敌人 的策 略就是用 “ 和平旗子 , 大造导 弹 , 大搞基地 , 准 备用 战争 的方 法消灭社会 主义 ” 以 “ 和平 旗 子 , 文化往 来 , 人 员 往 来 , 准 备 用 腐蚀 、 演 变 方 法 消灭社会 主义 ” 。 〔 〕毛泽东甚 至 大胆预 言 赫鲁 晓 夫 “ 将 完全破 产 八 年之 后 ” 。 · 印‘ 事 实上 , 赫鲁 晓夫的下 台比毛泽 东的预 测还提前 了三年 。 随着 中苏两 国两党在 对 外 路线 上 分 歧 的不 断扩 大 , 赫 鲁 晓夫最终 决 定 采 取 俄 国人 惯 用 的 “ 力量 型 ” 方式来解决 中苏之 间 的纷 争 。 年 月 日 , 苏联 以 自己 专 家在 中国得 不 到 信 任 、 中方不尊重苏联专 家 , 并使其卷人 中苏两党分歧 的讨论 为借 口 , 单方面从 中国召 回在华援 助 中国经 济建设 的 名专家 , 给 中国的经 济建设 特别是 国 防工 业 建设 带来 严重 困难 , 造 成 巨 大损失 。 至于 年期 间 , 中苏两党 在布加 勒斯特会 议 、 莫斯 科会议 上 所 发 生 的激烈 冲突 以及 到 年 月 日苏共 中央 发 表 “ 公 开 信 ” 之 间 的 “ 中苏论 战 ” , 双方 也 就很 自然 开 始说 些 大 话 、 空话 了 。 或许 , 中苏关 系的亲历 者 、 中苏论 战的参 与者库里 克教授 一 句总结性 的语 言更 能 说 明 问题 , 那就是 “ 中苏纷争在被披 上意识形态分歧 的外衣后 , 影 响 了判 断其 真正原 因 中的原 因 ” 。 因篇 幅所 限 , 笔者在本文 中不 可能详细论证 “ 国家利益 冲突 ” 是 导致 中苏关 系破裂 的最 主 要 原 因 。 但要 强调 的是 , 中苏之 间 国家利益 冲突的核 心 问题是 中苏双方在 国家政 治利益 上 的 冲 突 。 而在 出现分歧 、 发生 冲突 的情况 下 , 赫鲁 晓夫 以及 苏方所采取 的撤走 专家 、 撕毁 合同 , 对 中国采取 高压政策 , 不 仅没有化解双方 的矛盾 , 反 而导致两 国关系更加恶 化 。 这 里还有一个问 题 , 就是 中苏关系破裂 的时 间问题 。 笔者认 为 , 按一般 意义上 的理解 , 在苏联 专家从 中国撤离 后 , 虽 然 中苏两 国两 党仍然 保 持着 既有 的联 系 , 但事 实上 两 国关 系 已 经 破 裂 。 至 于 真 正 的论 战 , 实际上 已 经是 发生在两 国关 系破裂 以 后 的事情 。 在我 们讨论 中苏 关 系破 裂原 因 的 同 时 , 不 可 能 不 关 注 其所 导 致 的结 果 。 对 此 , 在 所 有 涉及 中苏 关 系 的著述 中均 有 提及 。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观 点 是 第 一 , 中苏 分 裂 的 直 接 结 果 就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