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3)百王之道,一是也。(荀子·儒效) 如果把上述用法的话题部分放到“是”之后的话,就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判断句,比 如“管是天下之道” 第二时期的三个变化是促使指代词“是”向判断词语法化的关键。有一点应该 明确,“是”的语法化涉及到词类的转变,即由名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 词。这个时期回指“是”所形成的几个应用格式,使得它与普通动词占据同样的抽 象结构,因此在动词的类推作用下,“是”演化成一个动词性成分。下面我们从四 个方面讨论判断词“是”产生的机制。 汉语的SO语序对判断词“是”产生的类推作用 综上所述,第二阶段的发展使得用于回指的指代词“是”具有下述三种使用格 (24)a.T,是+NP b.T,N十是。 c.NP,是+ Comment。 格式中的“是”所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汉语自古至今都是SVO语 言,动词居于主宾语之间,而且担任主宾语最常见的词类是名词。因为主宾语经常 可以省略,动词常出现的句法格式为以下三种 (25)a.NP+V+NP。 主宾俱全 b.V+NP。 主语省略 c.NP+V。 宾语省略 比照格式(24)和(25)可以发现下列对应关系 I.(24)a≈(25)b II.(24)b≈(25) II(24)a+c≈(25)a 回指“是”与普通动词占据同样的抽象格式,这样就有可能受到普通动词的类 推而演化成一个动词性的判断词。这一假设可以从历史上类似发展中得到佐证。比 如“姓”原来只是个名词,常用于格式“姓+NP”中,它与动词的抽象格式也相 同,后来就发展成了动词。例如 (26)析寿者,名焉,姓公孙氏。(史记·张仪苏秦列传) (27)唯有临海一客姓任。(世说新语·政事)18 (23)百王之道,一是也。(荀子·儒效) 如果把上述用法的话题部分放到“是”之后的话,就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判断句,比 如“管是天下之道”。 第二时期的三个变化是促使指代词“是”向判断词语法化的关键。有一点应该 明确,“是”的语法化涉及到词类的转变,即由名词性的指代词变成动词性的判断 词。这个时期回指“是”所形成的几个应用格式,使得它与普通动词占据同样的抽 象结构,因此在动词的类推作用下,“是”演化成一个动词性成分。下面我们从四 个方面讨论判断词“是”产生的机制。 一、汉语的 SVO 语序对判断词“是”产生的类推作用 综上所述,第二阶段的发展使得用于回指的指代词“是”具有下述三种使用格 式: (24)a. T, 是 + NP。 b. T, N + 是。 c. NP,是+Comment。 格式中的“是”所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汉语自古至今都是 SVO 语 言,动词居于主宾语之间,而且担任主宾语最常见的词类是名词。因为主宾语经常 可以省略,动词常出现的句法格式为以下三种: (25) a. NP +V+NP。 主宾俱全 b. V +NP。 主语省略 c. NP+V。 宾语省略 比照格式(24)和(25)可以发现下列对应关系: I. (24)a (25)b II. (24)b (25)c III. (24)a+c (25)a 回指“是”与普通动词占据同样的抽象格式,这样就有可能受到普通动词的类 推而演化成一个动词性的判断词。这一假设可以从历史上类似发展中得到佐证。比 如“姓”原来只是个名词,常用于格式“姓+NP”中,它与动词的抽象格式也相 同,后来就发展成了动词。例如: (26)析寿者,名焉,姓公孙氏。(史记·张仪苏秦列传) (27)唯有临海一客姓任。(世说新语·政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