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讲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回指代词“是”在第二个时期的重要发展之一为,说明部分由前一时期的VP 和NP并重向以NP为主转变。这一点可以从第一、二时期文献中“是”所出现的 格式的变化看出来。 表22回指“是”后ⅤP和NP说明部分的比例变化 指代词 回指用法NP说明VP说明 《左传》 246075 838 100 78% 《论语》 21569 60 23 48% 52% 《荀子》 91377 923 347 22% 上表清楚地显示,《荀子》大约比《左传》晚了300年左右的时间,这其间说明部 分的NP比例在逐渐上升,到了《荀子》时期NP与VP说明部分的比例为41NP 说明部分频率的增加,表明一个语言应用格式形成。可用下式表示 (16)T,是+ NP Comment 第二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是,如果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最常见的为 专有名词)时,回指“是”和说明部分通常发生语序倒装。例如: (17)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 (18)臣闻七十里而为政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9)功参天地,泽披生民,汤、武是也。(荀子·臣道) (20)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仲尼、子贡是也。(荀子·荣辱) 上述用例中的“是”仍然是个指代词,可以理解为“这样”,并不能诠释为其形容 词用法“正确”。 我们对这个时期的文献的考察结果显示,当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用N 表示),80%左右的用例都采用倒转语序。如下表所示 表23《墨子》和《荀子》中说明部分为N的倒装用例 文献 总用例 T,是+N+也 T,N+是十也 黑 《荀子》 所以,在第二时期,指代词“是”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回指应用格式,可表示如下: (21)T,N十是十也。 这个时期的第三个重要发展为,“是”回指的话题部分可以是一个名词短 。例如 (22)天下之道,管是也。(荀子·儒效)第二讲 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 17 回指代词“是”在第二个时期的重要发展之一为,说明部分由前一时期的 VP 和 NP 并重向以 NP 为主转变。这一点可以从第一、二时期文献中“是”所出现的 格式的变化看出来。 表 2.2 回指“是”后 VP 和 NP 说明部分的比例变化 文献 字数 指代词 回指用法 NP 说明 VP 说明 《左传》 246075 838 100 22% 78% 《论语》 21569 60 23 48% 52% 《荀子》 91377 923 347 78% 22% 上表清楚地显示,《荀子》大约比《左传》晚了 300 年左右的时间,这其间说明部 分的 NP 比例在逐渐上升,到了《荀子》时期 NP 与 VP 说明部分的比例为 4:1。NP 说明部分频率的增加,表明一个语言应用格式形成。可用下式表示。 (16)T, 是 + NP Comment 第二阶段的另外一个重要发展是,如果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最常见的为 专有名词)时,回指“是”和说明部分通常发生语序倒装。例如: (17)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滕文公) (18)臣闻七十里而为政天下者,汤是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9)功参天地,泽披生民,汤、武是也。(荀子·臣道) (20)天不能死,地不能埋,仲尼、子贡是也。(荀子·荣辱) 上述用例中的“是”仍然是个指代词,可以理解为“这样”,并不能诠释为其形容 词用法“正确”。 我们对这个时期的文献的考察结果显示,当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用 N 表示),80%左右的用例都采用倒转语序。如下表所示。 表 2.3 《墨子》和《荀子》中说明部分为 N 的倒装用例 文献 总用例 T, 是+N+也 T,N + 是+也 《墨子》 13 23% 77% 《荀子》 27 5% 22% 所以,在第二时期,指代词“是”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回指应用格式,可表示如下: (21)T, N +是+也。 这个时期的第三个重要发展为,“是”回指的话题部分可以是一个名词短 语。例如: (22)天下之道,管是也。(荀子·儒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