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而代有终也 俞琰《俞氏易辑说》:“以,用也。代,继也。”马振彪《周易学说》引宋衷曰:“地终天功 臣终君事,妇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按此句解《坤》“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 有终”爻辞文意,据《象传》“‘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进行发挥,是 说坤阴虽有才德之美,但是必须含藏不显露,以随从乾阳干事,待时待命而后动,即“顺”。 如果从事王事,就要坚守坤阴这种柔顺从阳不自专之道,小心谨慎地完成天降之大任,成 功了也不敢居其功,而应归功于乾阳。这并非其才德不足,乃是居下者的道理应该如此。 观坤阴奉承于乾阳的这种态度,则知地道、妻道、臣道之理所当然。再就地道具体而言,天 降雨露只能始物而不能成物,地虽不自居其成物之功,却是继天之未终而生养万物的,此 即代天之“有终”所以仍然“有美” 我以为这段话有关美的方面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与我国后世美学有相似、相近或相通 之处 (1)肯定“阴柔”之为美。《周易》之乾坤即阴阳,《易嗦卦传》:“乾刚坤柔。”故乾与 坤有阳刚、阴柔之分。又据上引《乾文言》“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可知“乾始”之“大”美实 即阳刚之美;而《坤文言》则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 化光。”“后得主”即坤阴后于乾阳得乾阳为主而能“含万物而化光”。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认为“在古代原始素朴的观念中,美同光,同色彩的鲜明夺目是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在先秦典籍中,光美并称,文明并称,屡见不鲜。”①这是很正确的见解。《周易》 也是如此。其不仅光美、文明并称,而且光明并称,都以光彩明亮为美。所以,上引《坤文 言》谓坤阴“含万物而化光”即是“阴虽有美”之“美”的表现,与乾之阳刚之“大”美相对,这 种美虽属坤阴性柔,但也是一种美,即阴柔之美。这样,《易传》在肯定“阳刚”之为“大”美 的同时,也就肯定了“阴柔”之为美。 (2)“阴柔”之美的本质在阳刚,并从属于“阳刚”之美。如上所论及,《易传》虽然肯定 了阴柔之为美,但是,据“后得主”云云可知,坤阴至柔之美实由于乾阳之为其“主”。这就 是说,坤阴之至柔而能有美,不仅决定于它自身“顺承天”的性质,更由于得乾阳能为之主 使其内蕴了乾阳之质,即阴中含阳,造就了“含万物而化光”的阴柔之美。对此,《易传说 卦传》有形象的说明。《说卦传》云:“乾……为瘠马。”又释《坎》卦云:“其于马也,为美脊 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曰:“宋衷:‘阳在中央,马脊之象。此就卦画形象言,一阳刚在中为 美脊,阴柔上下为两肋。②“一阳刚在中云云,正是阴柔“后得主”之象。所以,阴柔之为 美,虽形式上美在阴柔,内在地却是由于其被赋予了阳刚的本质而柔中有刚。这就为阴柔 之为美作了限定,即外为阴柔之象,而内有阳刚之气。近人陈匪石《声执》卷上《行文两要 ①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0页 ②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500页。 07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ww cnki ner而代有终也。 俞琰《俞氏易辑说》“: 以 ,用也。代 ,继也。”马振彪《周易学说》引宋衷曰“: 地终天功 , 臣终君事 ,妇终夫业 ,故曰‘而代有终’。”按此句解《坤》“六三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 ,无成 有终”爻辞文意 ,据《象传》“‘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进行发挥 ,是 说坤阴虽有才德之美 ,但是必须含藏不显露 ,以随从乾阳干事 ,待时待命而后动 ,即“顺”。 如果从事王事 ,就要坚守坤阴这种柔顺从阳不自专之道 ,小心谨慎地完成天降之大任 ,成 功了也不敢居其功 ,而应归功于乾阳。这并非其才德不足 ,乃是居下者的道理应该如此。 观坤阴奉承于乾阳的这种态度 ,则知地道、妻道、臣道之理所当然。再就地道具体而言 ,天 降雨露只能始物而不能成物 ,地虽不自居其成物之功 ,却是继天之未终而生养万物的 ,此 即代天之“有终”,所以仍然“有美”。 我以为这段话有关美的方面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与我国后世美学有相似、相近或相通 之处 : (1) 肯定“阴柔”之为美。《周易》之乾坤即阴阳《, 易·杂卦传》曰“: 乾刚坤柔。”故乾与 坤有阳刚、阴柔之分。又据上引《乾文言》“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可知“乾始”之“大”美实 即阳刚之美 ;而《坤文言》则云“: 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 ,含万物而 化光。”“后得主”即坤阴后于乾阳得乾阳为主而能“含万物而化光”。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中国美学史》认为“: 在古代原始素朴的观念中 ,美同光 ,同色彩的鲜明夺目是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在先秦典籍中 ,光美并称 ,文明并称 ,屡见不鲜。”① 这是很正确的见解。《周易》 也是如此。其不仅光美、文明并称 ,而且光明并称 ,都以光彩明亮为美。所以 ,上引《坤文 言》谓坤阴“含万物而化光”即是“阴虽有美”之“美”的表现 ,与乾之阳刚之“大”美相对 ,这 种美虽属坤阴性柔 ,但也是一种美 ,即阴柔之美。这样《, 易传》在肯定“阳刚”之为“大”美 的同时 ,也就肯定了“阴柔”之为美。 (2)“阴柔”之美的本质在阳刚 ,并从属于“阳刚”之美。如上所论及《, 易传》虽然肯定 了阴柔之为美 ,但是 ,据“后得主”云云可知 ,坤阴至柔之美实由于乾阳之为其“主”。这就 是说 ,坤阴之至柔而能有美 ,不仅决定于它自身“顺承天”的性质 ,更由于得乾阳能为之主 使其内蕴了乾阳之质 ,即阴中含阳 ,造就了“含万物而化光”的阴柔之美。对此《, 易传·说 卦传》有形象的说明。《说卦传》云“: 乾 ……为瘠马。”又释《坎》卦云“: 其于马也 ,为美脊。” 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曰“: 宋衷‘: 阳在中央 ,马脊之象。’此就卦画形象言 ,一阳刚在中为 美脊 ,阴柔上下为两肋。”②“一阳刚在中”云云 ,正是阴柔“后得主”之象。所以 ,阴柔之为 美 ,虽形式上美在阴柔 ,内在地却是由于其被赋予了阳刚的本质而柔中有刚。这就为阴柔 之为美作了限定 ,即外为阴柔之象 ,而内有阳刚之气。近人陈匪石《声执》卷上《行文两要 85 孔子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① ② 徐志锐《: 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第 500 页。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300 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