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易传》美学一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59 素》论词有云 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气之舒也。潜气内转,千回百折,气之敛也。舒敛皆 气之用绝无与于本体。如以本体论,则孟子固云至大至刚矣。然而婉约之与豪 放,温厚之与苍凉,貌乃相反,从而别之曰阳刚,曰阴柔。周济且准诸风雅,分为 正变,则就表著于外者言之,而仍只舒敛之别尔 其说阳刚、阴柔皆以“至大至刚”之“气”为“本体”之理甚是。从来论词以婉约、豪放别为两 端,殊不知婉约之阴柔正与阳刚相同而以“刚”为本,而婉约只是豪放之气内敛而“含之” 象而已 正因为阴柔须以阳刚为本,所以,阴柔只能从属阳刚之美,而向来不为世重。这本是 《周易》以乾健坤顺、天尊地卑、柔必从刚原则的体现,但是,《易传》仍有进一步的说明 《系辞下传》曰:“柔之为道不利远。”惠栋注:“阴利承阳,远则不利。”这就是说,阴柔虽有 “美利”之效,却是“承阳”而来,故行之不远。换言之,与“天”即自然阳刚之大”美相比,天 下万物包括人文艺术之阴柔之美都等而下之,是有限度的。应该是由于这个原因,不仅向 来论《易传》美学思想的往往只注意到美有“刚柔”之分,并且一般也会看到“刚”即“阳 刚”,却在论及“泵咐时,明知其为阴柔,而极少有人直以“阴柔”称之,更不用说对“阴柔”之 为美有正面的肯定。而文学史上“阴柔”之作,如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之类,便不可免地被评为“终伤婉弱”和视为“女郎诗”了 (3)“阴柔”之美的特征在含蓄。这一点,从“阴虽有美,含之…”的表述已可体会得 来。它的本意虽然是说坤阴固然有“万物资生”的“美利”之功,联类而及臣下,虽才德足以 济世,但是,须待有“王事”之用才能发挥,即如坤阴之顺承乾阳,“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 化光”。换言之,其美因“承阳”或如“王事”之需而显现,否则便应当处于内敛含蓄的状态 而不发露,即程颐所谓“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伊川语四)。总 之,此语说的是为臣下须守坤阴之道,但其以“阴虽有美,含之”为喻,故能通于后世艺文以 “含蓄”为美之风格要求,历代谈艺家频称用之。如刘勰《文心雕龙唰辞》云:“炳烁联华, 镜静含态。”司空图《诗品》以“含蓄”为二十四品之一,其名言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又 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云云,虽然并非直接就“阴柔”之美立论,却与“阴虽 有美,含之”之脉理相通,因而可视为对“阴柔”之美特征的一种说明。 关于“修辞立其诚 《易传》极为重视“辞”的作用。《系辞上传》曰:“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 存乎辞。”虽然这里所说“辞”指筮占之卦、爻辞即繇辞,但是,总在语言文字之列,而且《系 辞下传》又说:“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 2 c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wv cnkiner素》论词有云 : 故劲气直达 ,大开大阖 ,气之舒也。潜气内转 ,千回百折 ,气之敛也。舒敛皆 气之用 ,绝无与于本体。如以本体论 ,则孟子固云至大至刚矣。然而婉约之与豪 放 ,温厚之与苍凉 ,貌乃相反 ,从而别之曰阳刚 ,曰阴柔。周济且准诸风雅 ,分为 正变 ,则就表著于外者言之 ,而仍只舒敛之别尔。 其说阳刚、阴柔皆以“至大至刚”之“气”为“本体”之理甚是。从来论词以婉约、豪放别为两 端 ,殊不知婉约之阴柔正与阳刚相同而以“刚”为本 ,而婉约只是豪放之气内敛而“含之”之 象而已。 正因为阴柔须以阳刚为本 ,所以 ,阴柔只能从属阳刚之美 ,而向来不为世重。这本是 《周易》以乾健坤顺、天尊地卑、柔必从刚原则的体现 ,但是《, 易传》仍有进一步的说明。 《系辞下传》曰“: 柔之为道不利远。”惠栋注“: 阴利承阳 ,远则不利。”这就是说 ,阴柔虽有 “美利”之效 ,却是“承阳”而来 ,故行之不远。换言之 ,与“天”即自然阳刚之“大”美相比 ,天 下万物包括人文艺术之阴柔之美都等而下之 ,是有限度的。应该是由于这个原因 ,不仅向 来论《易传》美学思想的 ,往往只注意到美有“刚柔”之分 ,并且一般也会看到“刚”即“阳 刚”,却在论及“柔”时 ,明知其为阴柔 ,而极少有人直以“阴柔”称之 ,更不用说对“阴柔”之 为美有正面的肯定。而文学史上“阴柔”之作 ,如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之类 ,便不可免地被评为“终伤婉弱”和视为“女郎诗”了。 (3)“阴柔”之美的特征在含蓄。这一点 ,从“阴虽有美 ,含之 ……”的表述已可体会得 来。它的本意虽然是说坤阴固然有“万物资生”的“美利”之功 ,联类而及臣下 ,虽才德足以 济世 ,但是 ,须待有“王事”之用才能发挥 ,即如坤阴之顺承乾阳“, 后得主而有常 ,含万物而 化光”。换言之 ,其美因“承阳”或如“王事”之需而显现 ,否则便应当处于内敛含蓄的状态 , 而不发露 ,即程颐所谓“温润含蓄气象 ,无许多光耀也”《( 二程遗书》卷十八伊川语四) 。总 之 ,此语说的是为臣下须守坤阴之道 ,但其以“阴虽有美 ,含之”为喻 ,故能通于后世艺文以 “含蓄”为美之风格要求 ,历代谈艺家频称用之。如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 炳烁联华 , 镜静含态。”司空图《诗品》以“含蓄”为二十四品之一 ,其名言曰“: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又 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与李生论诗书》) “, 象外之象 ,景外之 景”《( 司空表圣文集》卷三《与极浦书》)云云 ,虽然并非直接就“阴柔”之美立论 ,却与“阴虽 有美 ,含之”之脉理相通 ,因而可视为对“阴柔”之美特征的一种说明。 三、关于“修辞立其诚” 《易传》极为重视“辞”的作用。《系辞上传》曰“: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 ,鼓天下之动者 存乎辞。”虽然这里所说“辞”指筮占之卦、爻辞即繇辞 ,但是 ,总在语言文字之列 ,而且《系 辞下传》又说“: 爻也者 ,效此者也。象也者 ,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 ,吉凶见乎外 ,功业见 关于《易传》美学 —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