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黄琪轩: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653: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更难以控制要素的跨国流 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各国纷纷加强军事技术 动。即便各国政府有控制的意愿,但是实施控制的 的研发,而技术的变迁让战争的毁灭性日益加剧。 成本却在显著增加,同时它们还缺乏相应的控制能 导弹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国界,如果在导弹上加上 力。因此,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进 核武器,那么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因此,温特指出: 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更容易,移民也更加容易。 政府的最优规模上升了,世界政府会应运而生。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更为活跃,跨国活 同时,有建构主义者看到,新兴技术,如全球电 动显著增加。这些变化降低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 信系统标准的制定是传统的国家权威难以掌控的领 中心地位,促进了全球社会(transnational society)的 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那些更具有商业 形成。 色彩而不是民族国家色彩的个人手中。新技术的出 自由主义者也看到,技术的变迁,如新型武器技 现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有所变更,国际关系也 术的出现,改变了国家的安全环境。这样一来,即便 会随之变更。建构主义关注观念、认同,而马克 是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都不能免遭受外来袭击。因 思主义者则关注阶级。 此,随着技术的变迁,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有 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政治 着较多的论述,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技术又是 的世界”(m ilitary-political world),开始变成“贸易 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国际关 的世界”(trading world,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 系的变迁离不开技术的变迁。而现代西方新马克思 增强自身的实力,国家也变成了贸易国家(trading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也另辟蹊径,展示出一副不同 stae)s1。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d Rose 的世界图景。 crance)还看到,国家已日益成为“虚拟国家”(vitr 有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新技术的出现扩展了资 al state),传统国家强调制造业的发展,强调在国内 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哈维的研究指出,信 建立一个较宽的产业基础,以确保国家安全:而现在 息技术的变革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的国家则更加强调自由获取他国的产品、资本、技 这项新技术带有明显的特权阶级的特征。新技术更 术。现在的国家更加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如研 有利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它大大促进了短期 发、设计、营销、金融以及运输)。它们与其他国家 投机活动,并引发了金融危机。哈维发现:在亚洲金 签订合约,进行全球的生产布局,逐渐把制造业转移 融危机中,大量资本家却并没有受损,政府为资产阶 出去,成为“虚拟国家”。因此,技术的发展在逐渐 级买单,受损的还是广大民众[。因此,哈维看到 改变国家与个人的行为。以往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新兴技术的阶级性,它让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拥 国家利益的模式,现在己经逐渐转变成为强调贸易 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有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发达国家 的发展以及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以获取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如有项研究就以哥斯达 国家利益的模式。因此,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技 黎加的技术转移为例。这项研究指出:技术转移并 术的进步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更多是乐观的、积极的 没有促进哥斯达黎加的技术发展。相反,由于外资 图景。 的涌入外资逐渐取代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工业。 建构主义者对技术进步的看法不同于现实主义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还导致发展中国家 与自由主义。温特强调,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与朝 形成买办阶层,这个阶层依附于外资,阻挠技术升 鲜的五件核武器相比,显然美国会认为后者对自己 级。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引进的另一面:对一些 的威胁更大。因此,技术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安全 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不仅没有带来技术进步, 环境改变,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的身份认同、规范以 反而引发了技术倒退2四。这样的格局更加强化了 及文化。也就是说,威胁本身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多 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控制。 少武器或者拥有怎样的技术武器,而是国家如何解 除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马克思 读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这会影响它如何定位武器或 主义等视角,其他国际关系的视角也就科学技术对 者技术的含义。 世界政治的塑造有所论述,如女性主义、批判理论、 温特乃至大胆地预言世界政府的来临。他指出 英国学派、后现代理论等。这些研究也很好地将国 促成世界政府的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的变廷:申b际系稞论入到配科学技术的围际安舍研究中:第 5期 黄琪轩: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更难以控制要素的跨国流 动。即便各国政府有控制的意愿, 但是实施控制的 成本却在显著增加, 同时它们还缺乏相应的控制能 力。因此, 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进 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更容易, 移民也更加容易。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更为活跃, 跨国活 动显著增加。这些变化降低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 中心地位, 促进了全球社会 ( transnational society)的 形成 [ 14]。 自由主义者也看到, 技术的变迁, 如新型武器技 术的出现, 改变了国家的安全环境。这样一来, 即便 是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都不能免遭受外来袭击。因 此, 随着技术的变迁, 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 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  军事 - 政治 的世界  (m ilitary- po litical world), 开始变成 贸易 的世界  ( trading w orld), 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 增强自身的实力, 国家也变成了贸易国家 ( trad ing state) [ 15 ]。理查德  罗 斯克兰斯 ( R ichard Rose crance)还看到, 国家已日益成为 虚拟国家  ( virtu al state), 传统国家强调制造业的发展, 强调在国内 建立一个较宽的产业基础, 以确保国家安全; 而现在 的国家则更加强调自由获取他国的产品、资本、技 术。现在的国家更加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 (如研 发、设计、营销、金融以及运输 )。它们与其他国家 签订合约, 进行全球的生产布局, 逐渐把制造业转移 出去, 成为 虚拟国家 。因此, 技术的发展在逐渐 改变国家与个人的行为。以往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国家利益的模式, 现在已经逐渐转变成为强调贸易 的发展以及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以获取 国家利益的模式 [ 16]。因此,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 技 术的进步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更多是乐观的、积极的 图景。 建构主义者对技术进步的看法不同于现实主义 与自由主义。温特强调, 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与朝 鲜的五件核武器相比, 显然美国会认为后者对自己 的威胁更大 [ 17 ]。因此, 技术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安全 环境改变, 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的身份认同、规范以 及文化。也就是说, 威胁本身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多 少武器或者拥有怎样的技术武器, 而是国家如何解 读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这会影响它如何定位武器或 者技术的含义。 温特乃至大胆地预言世界政府的来临。他指出 促成世界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的变迁。由 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 各国纷纷加强军事技术 的研发, 而技术的变迁让战争的毁灭性日益加剧。 导弹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国界, 如果在导弹上加上 核武器, 那么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因此, 温特指出: 政府的最优规模上升了, 世界政府会应运而生 [ 18]。 同时, 有建构主义者看到, 新兴技术, 如全球电 信系统标准的制定是传统的国家权威难以掌控的领 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那些更具有商业 色彩而不是民族国家色彩的个人手中。新技术的出 现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有所变更, 国际关系也 会随之变更 [ 19 ]。建构主义关注观念、认同, 而马克 思主义者则关注阶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有 着较多的论述,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技术又是 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此, 从这一视角来看, 国际关 系的变迁离不开技术的变迁。而现代西方新马克思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也另辟蹊径, 展示出一副不同 的世界图景。 有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新技术的出现扩展了资 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哈维的研究指出, 信 息技术的变革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 这项新技术带有明显的特权阶级的特征。新技术更 有利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它大大促进了短期 投机活动, 并引发了金融危机。哈维发现: 在亚洲金 融危机中, 大量资本家却并没有受损, 政府为资产阶 级买单, 受损的还是广大民众 [ 20 ]。因此, 哈维看到 新兴技术的阶级性, 它让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拥 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有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 如有项研究就以哥斯达 黎加的技术转移为例。这项研究指出: 技术转移并 没有促进哥斯达黎加的技术发展。相反, 由于外资 的涌入, 外资逐渐取代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工业。 不仅如此, 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还导致发展中国家 形成买办阶层, 这个阶层依附于外资, 阻挠技术升 级。因此, 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引进的另一面: 对一些 发展中国家而言, 技术引进不仅没有带来技术进步, 反而引发了技术倒退 [ 21]。这样的格局更加强化了 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控制。 除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马克思 主义等视角, 其他国际关系的视角也就科学技术对 世界政治的塑造有所论述, 如女性主义、批判理论、 英国学派、后现代理论等。这些研究也很好地将国 际关系理论融入到了科学技术的国际安全研究中。  65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