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八,是謂《艮》噩之《隨》壟”中,六二爻也為“八”而未變,可為什麼就 不稱做“貞《艮》噩悔《隨》噩,皆八也”?可見此解亦不通。2 《屯》卦≡的內卦震三,到了《豫》卦≡的外卦中還是震三,其兩陰爻皆未變, 這是事實。但問題是,《屯》卦≡的上六,也是陰爻而未變,也應是“八”,為 什麽就不及了呢?可見韋昭注將“八”歸諸於震三的兩陰爻也是靠不住的。劉教 授的反詰很有道理。 朱熹(1130-1202)又提出了一種新說 據本文語勢,似是連得兩卦,而皆不值老陽老陰之爻,故結之曰“皆八 也 這是说初筮得《屯》卦,再筮得《豫》卦≡。此兩卦皆是六爻不變之卦,故稱 之謂“皆八也”。 但此說也有問題。南宋趙汝楳(1226年進士)就指出: 然兩卦之中亦有陽爻,又不為偏言“皆八”,此說似亦未安。 這是說,《屯》卦垂和《豫》卦噩中尚“有陽爻”,而“皆八”則只能指陰爻,以 偏概全,所以說“似亦未安”。更何況古人注釋,從未見有人解初筮之卦為 “貞”,再筮之卦為“悔”者。2可見朱熹之說也未足信 今人高亨則以其《變卦法》解之曰: 初、四、五爻皆變者也。當其筮時,蓋得亠λ《屯》卦。其營數為四十 八。自五十五减四十八餘七。依法數之,至上爻而七尽,故為上爻為宜變之 爻。而上爻為“八”,乃不變之爻,是得《屯》之八也。不得以《屯》之上 六爻辭占之矣,遂變《屯》之九為六,六為九,則得≡《豫》卦。《屯》卦上 爻之八,亦即《豫》卦上爻之八,故曰“貞《屯》悔《豫》,皆八也”。貞 者,“本卦”;悔者,“之卦”也:故以《屯》《豫》兩卦卦辭占之。 程石泉說亦同。 不過,按照高氏所說“九為六,六為九”,所得出《豫》卦的筮數應該是六、 八、八、九、六、八,營數為四十五。依髙氏法求變爻,自五十五减四十五餘十 從下至上,又從上至下,至《豫》卦六三而止。變爻當是《豫》卦六三。如不求 變爻,則“《屯》卦上爻之八,亦即《豫》卦上爻之八”,毫無意義明矣。如按 般规律,三爻變,則占兩條卦辭,只須說“得《屯》之《豫》”而已,又何必 劉大鈞:《周易概論》,第125頁,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5月 2朱熹:《文公易說》卷二十二《答程可久》,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趙汝楳:《筮宗》,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輯聞》 劉大鈞:《周易概論》,第125頁,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5月。 5高亨:《周易古經通說》,第128頁,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12月 20程石泉:《周易成卦及春秋筮法》,《美国东方学会季刊》,Vol.92,No.2, April- Junel972,P.237-249。又 見程石泉:《易學新探》,第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6 八,是謂《艮》 之《隨》 ”中,六二爻也為“八”而未變,可為什麼就 不稱做“貞《艮》 悔《隨》 ,皆八也”?可見此解亦不通。21 《屯》卦 的內卦震 ,到了《豫》卦 的外卦中還是震 ,其兩陰爻皆未變, 這是事實。但問題是,《屯》卦 的上六,也是陰爻而未變,也應是“八”,為 什麽就不及了呢?可見韋昭注將“八”歸諸於震 的兩陰爻也是靠不住的。劉教 授的反詰很有道理。 朱熹(1130-1202)又提出了一種新說: 據本文語勢,似是連得兩卦,而皆不值老陽老陰之爻,故結之曰“皆八 也”。22 這是说初筮得《屯》卦 ,再筮得《豫》卦 。此兩卦皆是六爻不變之卦,故稱 之謂“皆八也”。 但此說也有問題。南宋趙汝楳(1226 年進士)就指出: 然兩卦之中亦有陽爻,又不為偏言“皆八”,此說似亦未安。23 這是說,《屯》卦 和《豫》卦 中尚“有陽爻”,而“皆八”則只能指陰爻,以 偏概全,所以說“似亦未安”。更何況古人注釋,從未見有人解初筮之卦為 “貞”,再筮之卦為“悔”者。24可見朱熹之說也未足信。 今人高亨則以其《變卦法》解之曰: 初、四、五爻皆變者也。當其筮時,蓋得 《屯》卦。其營數為四十 八。自五十五减四十八餘七。依法數之,至上爻而七尽,故為上爻為宜變之 爻。而上爻為“八”,乃不變之爻,是得《屯》之八也。不得以《屯》之上 六爻辭占之矣,遂變《屯》之九為六,六為九,則得 《豫》卦。《屯》卦上 爻之八,亦即《豫》卦上爻之八,故曰“貞《屯》悔《豫》,皆八也”。貞 者,“本卦”;悔者,“之卦”也;故以《屯》《豫》兩卦卦辭占之。25 程石泉說亦同。26 不過,按照高氏所說“九為六,六為九”,所得出《豫》卦的筮數應該是六、 八、八、九、六、八,營數為四十五。依高氏法求變爻,自五十五减四十五餘十。 從下至上,又從上至下,至《豫》卦六三而止。變爻當是《豫》卦六三。如不求 變爻,則“《屯》卦上爻之八,亦即《豫》卦上爻之八”,毫無意義明矣。如按 一般规律,三爻變,則占兩條卦辭,只須說“得《屯》之《豫》”而已,又何必 21 劉大鈞:《周易概論》,第 125 頁,濟南:齊魯書社,1986 年 5 月。 22 朱熹:《文公易說》卷二十二《答程可久》,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23 趙汝楳:《筮宗》,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輯聞》。 24 劉大鈞:《周易概論》,第 125 頁,濟南:齊魯書社,1986 年 5 月。 25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第 128 頁,上海:中華書局,1958 年 12 月。 26 程石泉:《周易成卦及春秋筮法》,《美国东方学会季刊》,Vol.92,No.2,April—June1972,P.237-249。又 見程石泉:《易學新探》,第 45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