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左翼知识分子。他14岁就进入芝加哥大学读哲学专业的本科,并在耶鲁大学拿 到了博士学位。从1961年开始,他在分析晢学的重镇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做了 20来年的大学教师,而他本人反叛分析哲学传统教条的思想也正是在此间逐渐 酝酿成熟的。1967年,他编辑了一本名叫《语言之转向》( The Linguistic Tur 的论文集,并在此集的长篇导言《语言哲学的元哲学困难》(“ Metaphilosoph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Linguistic Philosophy”)中针对一般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语言分 析来为传统哲学争执寻求最终答案的固有信念大加鞭挞。1在于1979年发表的 成名作《哲学与自然之镜》(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中,罗蒂还将 这种批判与对于统治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镜式哲学”的批判相互结合了起来。 他的这一激进的学术立场最终使得他无法见容于普林斯顿哲学系的学术背景。 1982年他迁往弗吉尼亚交叉学科系,目前他则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比较文学专业 与哲学专业的教授。有意思的是,罗蒂在欧洲旧大陆受欢迎的程度远甚于在他在 新大陆的情形,而我国学术界关心其思想的程度也远甚于蒯因、戴维森等美国主 流分析哲学家。他本人亦曾于1985年与2004年两度访问我国。除了《哲学与自 然之镜》之外,罗蒂的其它重要著作还有:《实用主义的后果》( 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Esas.,1972-1980,1982)、《客观主义、相对主义与真理》( Objective Relativism, and ruth: Philosophical Pφ pers vol.,1990)、《论海德格尔与其他》 ( Essays on Heidegger and Other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2,1991)《真理与进步》 ( Truth and Progres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3,1998)、《偶然,反讽与团结》 ( Contingency,,lmny; and Solidarity,1989)、《哲学与社会希望》( 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199),等等。 第一节心灵之镜的破碎 罗蒂的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是一部风格异常混合的著作。从哲学史角 度切入一般哲学问题的宏大视角构成了这种风格的一个侧面,但对于心灵哲学与 语言哲学前沿问题的细致分析则构成了这种风格的另一面。从罗蒂思想自身的发 展轨迹来看,这两种异质气质之间的张力实际上就已分别点出了罗蒂哲学的“来 源”与“去向”:一方面,他的哲学毕竟是脱胎于喜欢微观分析的分析传统的, 因此他对于分析晢学传统教条的批判毕竟还是以深受此传统熏陶的同行们为假 想读者的;但另一方面,罗蒂心目中所真正欣赏的,却是诸欧陆思潮(如比较老 的黑格尔主义与比较新的诠释学思想)以及杜威式的实用主义对于宏观历史境域 的偏好。不过,对于向来生疏于分析传统的汉语哲学界来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的却反倒是罗蒂哲学的“来源”而非其“去向”一一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分 析晢学是被罗蒂所扬弃的东西,那么我们自然就不必费神考察罗蒂对于分析哲学 诸多经典话题的见解了一一殊不知他在这些问题上的很多看法恰恰就是对于后 期维特根斯坦、蒯因、普特南、戴维森等分析大家的相关看法的衍生产物,若不 知其根系,焉知其旁脉?从这种意义上说,公众惯常赋予罗蒂的“分析哲学叛将 的称号反倒显得有一点言过其实了,因为他实际上所做的,只是将一些比较新潮 的分析哲学成果予以重新包装,借以反对一些比较老套的分析哲学教条而已。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与自然之镜》这个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吧。在罗 if s The Linguistic Turn: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Method, ed by Richard Ro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92左翼知识分子。 他 14 岁就进入芝加哥大学读哲学专业的本科,并在耶鲁大学拿 到了博士学位。从 1961 年开始,他在分析哲学的重镇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做了 20 来年的大学教师,而他本人反叛分析哲学传统教条的思想也正是在此间逐渐 酝酿成熟的。1967 年,他编辑了一本名叫《语言之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 的论文集,并在此集的长篇导言《语言哲学的元哲学困难》(“Metaphilosoph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Linguistic Philosophy”)中针对一般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语言分 析来为传统哲学争执寻求最终答案的固有信念大加鞭挞。1 在于 1979 年发表的 成名作《哲学与自然之镜》(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中,罗蒂还将 这种批判与对于统治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镜式哲学”的批判相互结合了起来。 他的这一激进的学术立场最终使得他无法见容于普林斯顿哲学系的学术背景。 1982 年他迁往弗吉尼亚交叉学科系,目前他则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比较文学专业 与哲学专业的教授。有意思的是,罗蒂在欧洲旧大陆受欢迎的程度远甚于在他在 新大陆的情形,而我国学术界关心其思想的程度也远甚于蒯因、戴维森等美国主 流分析哲学家。他本人亦曾于 1985 年与 2004 年两度访问我国。除了《哲学与自 然之镜》之外,罗蒂的其它重要著作还有:《实用主义的后果》(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 Essays, 1972-1980, 1982)、《客观主义、相对主义与真理》(Objectivity, Relativism, and Truth: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1,1990)、《论海德格尔与其他》 (Essays on Heidegger and Other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2,1991)《真理与进步》 (Truth and Progress: Philosophical Papers Vol. 3,1998 )、《偶然,反讽与团结》 (Contingency, Irony, and Solidarity, 1989)、《哲学与社会希望》(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 1999),等等。 第一节 心灵之镜的破碎 罗蒂的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是一部风格异常混合的著作。从哲学史角 度切入一般哲学问题的宏大视角构成了这种风格的一个侧面,但对于心灵哲学与 语言哲学前沿问题的细致分析则构成了这种风格的另一面。从罗蒂思想自身的发 展轨迹来看,这两种异质气质之间的张力实际上就已分别点出了罗蒂哲学的“来 源”与“去向”:一方面,他的哲学毕竟是脱胎于喜欢微观分析的分析传统的, 因此他对于分析哲学传统教条的批判毕竟还是以深受此传统熏陶的同行们为假 想读者的;但另一方面,罗蒂心目中所真正欣赏的,却是诸欧陆思潮(如比较老 的黑格尔主义与比较新的诠释学思想)以及杜威式的实用主义对于宏观历史境域 的偏好。不过,对于向来生疏于分析传统的汉语哲学界来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的却反倒是罗蒂哲学的“来源”而非其“去向”——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分 析哲学是被罗蒂所扬弃的东西,那么我们自然就不必费神考察罗蒂对于分析哲学 诸多经典话题的见解了——殊不知他在这些问题上的很多看法恰恰就是对于后 期维特根斯坦、蒯因、普特南、戴维森等分析大家的相关看法的衍生产物,若不 知其根系,焉知其旁脉?从这种意义上说,公众惯常赋予罗蒂的“分析哲学叛将” 的称号反倒显得有一点言过其实了,因为他实际上所做的,只是将一些比较新潮 的分析哲学成果予以重新包装,借以反对一些比较老套的分析哲学教条而已。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与自然之镜》这个题目究竟是什么意思吧。在罗 1 请参看 The Linguistic Turn: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Method, ed. by Richard Ror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and London, 199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