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改革等因子是影响中国城市社会区1990年代末期,一些大都市经济得取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主因子 形成的主要因子,同时,社会经济状到迅速发展,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空间性研究的代表是芝加哥人文生 况、家庭结构、民族和籍贯因素等渐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北京、上海态学派,主要依赖社会调查,如 渐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等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实证研究 Burgress在大量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同 素。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在开始展开,研究学者有柴彦威、王兴心环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转型中、宁越敏等~5总体上看前期研 2)在反思传统地理学的“重视 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成为究居住环境的研究偏多,后期则加空间理性而忽视人的作用”背景下, 新动向,代表人物是李志刚、吴缚入了一些反映人群对居住环境的主社会空间研究开始摄入对日常生活 龙、吴启焰、魏立华等。研究结观因素,建立了如满意度等指标体行为地理的研究,代表是以 果表明,转型期中国大都市的社会系。 Hagerstrand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创立的 空间分异更趋显化,传统的户籍制 (4)城市意向空间研究 时间地理学,主旨是通过针对个人 度、规划政策、历史因素仍然是当今 最早开展的是徐放对赣州的研行为的线索式调查,总结不同人群 我国大都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底色,究,刘沛林对湖南传统村落、吴兵与行为系统的匹配,以把握各类型 并将因为“路径依赖”作用而继续存和李山对成也进行了类似研究即61。人群的生活需求。另一方法是认知 在,但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市场要系统研究是许学强等对广州意向空地图法,借鉴心理学等理论以城市 素主导下的分异有强化趋势。这些间的研究脚2,总体上揭示了文化程居民描绘其心目中的城市地图为素 本地化研究更加注重全球化、后福度、居住地点、交通方式是影响广州材进行研究 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新语境的吸城市意向空间的重要因素。 (3)为尽可能接近现象学上的 纳,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研究 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做全方位“客观的存在主义”,研究者需要从 的回应性研究。 系统研究的是王兴中,他以西安为被研究群体视角看待问题,即从“局 (2)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的动态例对中国城市形态空间、社会空间外人”角色转向“局内人”,近些年 研究。 及其宏观、微观形态结构、城市生活兴起借鉴人类学学科的类似民族志 典型研究是唐子来对上海和周质量等进行综合研究,构筑了中国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强调以本位论 春山对于广州的研究-2,前者从城市社会一生活空间的研究框架,视角探寻城市社会空间运行规律, 规划角度重视住房及外部环境对迁对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提在近期的西方社会空间研究中这种 居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但忽略迁居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方法被广泛运用D5 者个体意愿,后者注重宏观的城市2.4社会空间研究方法论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方法总 社会政治和人口类群差别给迁居和 西方社会空间研究方法论演化体上处于西方的第一阶段,多数社 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对迁居者个路径基本上呈现出量化到质化、客会空间研究是基于国家正式发布的 体及家庭属性特征对迁居的影响进位到本位和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方法城市人口普查数据,据此进行因子 行细化研究,较为全面 等特点。大致经历3个阶段: 分析。近些年也开始借鉴社会学方 (3)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研究 (1)早期非空间性研究中社会区法,问卷调查和结构式(或半结构 早期研究是朱锡金从规划角度分析被广泛应用,利用有关个人、家式)访谈是惯用的手段。基于时间地 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评价3,陈庭与住所等人口普查资料在计算机理学视角的日志调查法因其可操作 很清慧则从地学视角进行探讨1,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支持下抽性强也被广泛采用。对于西方第3阶 城782007(9)现代城市研究 改革等因子是影响中国城市社会区 形成的主要因子,同时,社会经济状 况、家庭结构、民族和籍贯因素等渐 渐成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因 素。值得注意的是,进入 21 世纪在 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转型 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成为 新动向,代表人物是李志刚、吴缚 龙、吴启焰、魏立华等[46~50]。研究结 果表明,转型期中国大都市的社会 空间分异更趋显化,传统的户籍制 度、规划政策、历史因素仍然是当今 我国大都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底色, 并将因为“路径依赖”作用而继续存 在,但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市场要 素主导下的分异有强化趋势。这些 本地化研究更加注重全球化、后福 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新语境的吸 纳,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研究 的回应性研究。 (2)迁移和城市人口分布的动态 研究。 典型研究是唐子来对上海和周 春山对于广州的研究[51~52],前者从 规划角度重视住房及外部环境对迁 居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但忽略迁居 者个体意愿,后者注重宏观的城市 社会政治和人口类群差别给迁居和 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对迁居者个 体及家庭属性特征对迁居的影响进 行细化研究,较为全面。 (3)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研究。 早期研究是朱锡金从规划角度 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评价[53],陈 清慧则从地学视角进行探讨[54] , 1990 年代末期,一些大都市经济得 到迅速发展,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 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北京、上海 等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实证研究 开始展开,研究学者有柴彦威、王兴 中、宁越敏等[55~58]。总体上看前期研 究居住环境的研究偏多,后期则加 入了一些反映人群对居住环境的主 观因素,建立了如满意度等指标体 系。 (4)城市意向空间研究。 最早开展的是徐放对赣州的研 究[59],刘沛林对湖南传统村落、吴兵 和李山对成也进行了类似研究[60~61]。 系统研究是许学强等对广州意向空 间的研究[62],总体上揭示了文化程 度、居住地点、交通方式是影响广州 城市意向空间的重要因素。 对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做全方位 系统研究的是王兴中,他以西安为 例对中国城市形态空间、社会空间 及其宏观、微观形态结构、城市生活 质量等进行综合研究,构筑了中国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框架, 对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提 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2.4 社会空间研究方法论 西方社会空间研究方法论演化 路径基本上呈现出量化到质化、客 位到本位和积极借鉴其他学科方法 等特点。大致经历 3 个阶段: (1)早期非空间性研究中社会区 分析被广泛应用,利用有关个人、家 庭与住所等人口普查资料在计算机 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支持下抽 取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主因子。 空间性研究的代表是芝加哥人文生 态学派,主要依赖社会调查,如 Burgress在大量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同 心环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2)在反思传统地理学的“重视 空间理性而忽视人的作用”背景下, 社会空间研究开始摄入对日常生活 行为地理的研究, 代表是以 Hagerstrand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创立的 时间地理学,主旨是通过针对个人 行为的线索式调查,总结不同人群 与行为系统的匹配,以把握各类型 人群的生活需求。另一方法是认知 地图法,借鉴心理学等理论以城市 居民描绘其心目中的城市地图为素 材进行研究。 (3 )为尽可能接近现象学上的 “客观的存在主义”,研究者需要从 被研究群体视角看待问题,即从“局 外人”角色转向“局内人”,近些年 兴起借鉴人类学学科的类似民族志 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强调以本位论 视角探寻城市社会空间运行规律, 在近期的西方社会空间研究中这种 方法被广泛运用[15]。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方法总 体上处于西方的第一阶段,多数社 会空间研究是基于国家正式发布的 城市人口普查数据,据此进行因子 分析。近些年也开始借鉴社会学方 法,问卷调查和结构式(或半结构 式)访谈是惯用的手段。基于时间地 理学视角的日志调查法因其可操作 性强也被广泛采用。对于西方第3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