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段言论包括三层意思。其一,孔子 究《易》,并不意在运用龟蓍贞问吉凶休咎,而由于《周易》保存了其他古书(当不止于《尚 书》中缺失的“古之遗言”,所以子赣下面才又以“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质疑孔子,孔 子也才在《易之义》中盛赞《易》辞曰“其辩名也杂而不越……微显赞绝異而恒当,当名辩 物,正言巽辞而备……其称名也少,其取类也多,其指间,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隐而 单”云云(这段言论也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文字略有差异)。其二,孔子认为,披拨《易》 所包蕴的玄奥兆示应该进一步通于天人运数,明了天人运数则应该进一步通于德义;耽玩 兆示而不通运数或知悉运数而不通德义均溺于巫史小道,不为孔子所取,孔子因此宜称 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以明其与祝巫卜篮不同的致思方向,这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后 世之士以《易》“疑丘”的担心。其三,孔子认为,君子求福求吉端赖德行仁义而不汲汲于祭 祀卜筮故其究《易》之真实用心乃在于“观其德义”,“求其德”孔子所乐于《易》者,也正在 于《易》辞所蕴涵的道德义理。 那么,孔子所求的《易》的德义内涵是什么?其根据何在?或者换个角度说,其运E对 象孰是?据《易之义》载:“子曰易之义唯明与阳,六画师成。句焉柔正直焉刚。六 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0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 阴阳流形刚柔成口。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这段言论虽 有残缺,但基本上圆满回答了以上问题。《易》之“义”即阳阴、刚柔一类普遍德性,其究极 则为天地之义。基于《易》而观之,通过其六画曲直,可以适配阳阴刚柔乃至直契天地(可 进一步概括为“天”)本体。而《易》的作成根据则在于由天地统率的气味、阴阳刚柔万物 等递衍和合的整个形上领域和形下世界。大致相同的意思,在《易之义》中还有一段记载: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乾坤也者,易之门户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而达神明之德也。……本性仁义所以仪刚柔之制也。② 孔子于此拈出乾坤二卦,适配于阳阴二德,阳阴和合从而刚柔具体,刚柔具体进而体现天 地造化、表达显微幽明一切德性。尤可玩味者,孔子还点明了《易》具仁义本性,《易》藉仁 义本性而仪则刚柔。根据上文揭橥的孔子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理论模式,仁义既体贴刚 柔,则亦当与阴阳之性天地之化神明之德相切合。在此还须说明,这段言论中“乾坤也 者易之门户也”至“而达神明之德也”数句亦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但“本性仁义所以仪 刚柔之制也”一语则不见于传世文献而将“仁义”范畴注入《易》论恰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要》所载孔子言论对于索解《易》的德义内涵及其作成根据或适配对象诸问题有进一 步补充:“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 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 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 ①·此处阙十二字。 ②《易之义》文本“以体天地之化”下有“又口能敛之”至“则文其信于”一段郭沂认为“此处有错简”,并提出调整 意见。体味文意郭说近是。唯帛书不可能错简,或是帛书所据母本为简册原已件乱致帛书以讹传讹。参见郭沂 《孔子集语校补·补遗九种帛书易传易之义)注②也 仁义焉求吉 , 故 卜盆而希也 。 祝巫 卜笼其后乎 ” 这段言论包括三层 意思 。 其一 , 孔子 究《易 》 , 并不意在运用龟曹贞问吉凶休咎 , 而 由于《周易 》保存了其他古 书 当不止于《尚 书 》中缺失的 “ 古之遗言 ” , 所 以子赣下面才又 以 “ 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 ”质疑孔子 , 孔 子也才在《易之义 》中盛赞《易 》辞曰 “ 其辩名也杂而不越 … …微显赞绝 , 翼而恒 当 , 当名辩 物 , 正言龚辞而备 … …其称名也少 , 其取类也多 , 其指间 , 其辞文 , 其言 曲而 中 , 其事隐而 单 ”云云 这段言论也为传世本 系辞下 》所引 , 文字略有差异 。 其二 , 孔子认为 , 披拨 易 所包蕴的玄奥兆示应该进一步通于天人运数 , 明了天人运数则应该进一 步通于德义 耽玩 兆示而不通运数或知悉运数而不通德义均溺 于巫史小道 , 不 为孔子所取 , 孔子因此宣称 “ 吾与史巫 同徐而殊归者也 ” , 以明其与祝巫 卜笠不同的致思方向 , 这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后 世之士 以《易 》 “ 疑丘 ” 的担心 。 其三 , 孔子认为 , 君子求福求吉端赖德行仁义而不汲汲于祭 祀 卜笼 , 故其究《易 》之真实用心乃在于 “ 观其德义 ” , “ 求其德 ” , 孔子所乐 于《易 》者 , 也正在 于《易 》辞所蕴涵 的道德义理 。 那么 , 孔子所求的《易 》的德义 内涵是什么 其根据何在 或者换个角度说 , 其适配对 象孰是 据《易之义 》载 “ 子 曰 易之义 唯 阴与阳 , 六 画而成章 。 曲句焉柔 , 正直焉刚 。 六 刚无柔 , 是谓大阳 , 此天 〔之义也 〕 。 … …① 六柔无刚 , 此地之义也 。 天地相率 , 气味相取 , 阴阳流形 , 刚柔成口 。 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 , 会心 者而 以作易 , 和之至也 。 ”这段言论虽 有残缺 , 但基本上圆满回答了以上问题 。 《易 》之 “ 义 ” 即阳阴 、 刚柔一类普遍德性 , 其究极 则为天地之义 。 基于《易 》而观之 , 通过其六画 曲直 , 可 以适配 阳阴 、 刚柔乃 至直契天地 可 进一步概括为 “ 天 ,’本体 。 而《易 》的作成根据则在于由天地统率的气味 、 阴阳 、 刚柔 、万物 等递衍和合的整个形上领域和形下世界 。 大致相同的意思 , 在《易之义 》中还有一段记载 “ 子 曰 〕易之要 , 可得而知矣 。 乾坤也者 , 易之 门户也 。 乾 , 阳物也 坤 , 阴物也 。 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 , 以体天地之化 ,而达神明之德也 。 ……本性仁义 , 所以仪刚柔之制也 。 ” ② 孔子于此拈出乾坤二卦 , 适配于 阳阴二德 , 阳阴和合从而刚柔具体 , 刚柔具体进而体现天 地造化 、 表达显微幽明一切德性 。 尤可玩味者 , 孔 子还点明了《易 》具仁义本性 ,《易 》藉仁 义本性而仪则刚柔 。 根据上文揭集的孔子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理论模式 , 仁义既体贴刚 柔 , 则亦当与阴阳之性 、天地之化 、 神明之德相切合 。 在此还须说明 , 这段言论 中 “ 乾坤也 者易之 门户也 ”至 “ 而达神明之德也 ”数句亦为传世本《系辞下 》所引 , 但 “ 本性仁义所 以仪 刚柔之制也 ”一语则不见于传世文献 , 而将 “ 仁义 ”范畴注人《易 》论恰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 《要 》所载孔子言论对于索解《易 》的德义 内涵及其作成根据或适配对象诸问题有进一 步补充 “ 故易有天道焉 , 而不可 以 日月星辰尽称也 , 故为之以阴阳 有地道焉 , 不可 以水火 金土木尽称也 , 故律之 以柔刚 有人道焉 , 不可 以父子君 臣夫妇先后尽称也 , 故要之以上 下 有 四时之变焉 , 不可 以万物尽称也 , 故为之 以八卦 ’ · …有君道焉 , 五官六府不足尽称 ① 此处朗十二字 。 ② 《易之义 》文本 “ 以体天地之化 ”下有 “ 又口能敛之 ”至 “ 则文其信于 ”一段 , 郭沂认为 “ 此处有错简 ” , 并提出调整 意见 。 体味文意 , 郭说近是 。 唯帛书不可能错简 , 或是 帛书所据母本为简册 , 原已并乱 , 致帛书以讹传讹 。 参见郭沂 《孔子集语校补 · 补遗九种 · 帛书易传 · 易之义 》注 ②’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