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身分不无参考意义。《缪和、昭力》行文与《二三子问》和《要》有相似之处,即都采用了问 答形式(《缪和》末附汤魏文侯、夫差、勾践楚庄王赵简子六个历史故事除外。据赵简子 节记史墨称孔子客卫之语,可知这部分内容乃后儒《易》、史互证之说,为记述者附入)。 但由于本篇提问者既不如《二三子问》那样虚括,又不如《要》那样点明为孔子高第子贡,而 是列出了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平、昭力等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人名,且又往往称 答疑者为“先生”,于是借答疑而展开论述的论者身分便发生了疑问,或以为是“传《易》经 师,或以为是“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但反复推敲,本篇论者当仍为孔子,其说如下 首先缪和诸弟子虽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孔子一定没有这些弟子。据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颇受业者甚众”,而《仲 尼弟子列传》所载有名姓者仅七十七位,其中尚有四十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笔者亦曾 推断“孔子从其弟子游居陈、蔡、叶之间达三四年……七十二之徒中颛孙师、公孙龙、任不 齐、公良儒秦商等陈楚籍人士或许就有于此时从学于孔子者,而名不见经传的从学者应 该更多6。李学勤先生指出,“缪、昭都是楚氏,那么熊否携测渠和诸位正是孔子游 居陈、蔡时期所收的楚籍弟子呢?其次木篇见“先生”一称十余处:见“子日“近四十处,另 有一处径作“孔子曰”。评问称“先生”记客话称“,是“先生”、“子”同为一人。《缪 和部分“李平问先生”以下,缀有十二段答语或论说,其中十一处以“子曰”领起,一处以 孔子曰”领起;体味文意,“孔子曰”一段并非引证,而与“子曰”诸条均为申论,因此“子”应 即“孔子”,从而所谓“先生”也当指孔子。再者,这十二段论说中,有两段涉及《恒九三》。 虽然引述卦爻辞不必限定某人,但联系《论语·子路》所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一章来看,二者似乎还是有着思想乃至文体 上的关联。其三,有论者认为《缪和》部分“一物四损益”语句必引自传世本《谦·彖》,而 彖》晚成于孔子,故本篇所称“先生”必与孔子无涉。关于这一问题,上文已作辨析,即这 组语句更可能为两周成语,《谦·彖》是其引用者而非创作者,如此则《缪和、昭力》篇乃至帛 书易传不必晚于传世本《易传》,从而也就无碍于本篇所谓“先生”可以是孔子。 通过以上辨析,笔者判断《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以下统称“帛传 四篇”,除分论之外)主要为后儒记述的比较可信的孔子《易》论,可以作为补充传世文献之 不足的探讨孔子天人相与思想的珍贵资料。 帛书《易传》四篇的思想内涵 不言而喻,帛书《易传》四篇乃孔子据《易》立论。《易》作为一部古代卜筮之书,在孔子 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要》所载孔子对子赣的答问颇耐人寻味:“察其要者,不诡其德。 尚书多於矣①,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 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口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 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 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 ①李学勤认为,於“为"阙“之讹,阙即”缺"。可从。参见李学勤《启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文)。的身分不无参考意义 。 《缪和 、 昭力 》行文与《二三子问 》和《要 》有相似之处 , 即都采用 了问 答形式 《缪和 》末附汤 、魏文侯 、 夫差 、勾践 、 楚庄王 、 赵简子六个历史故事除外 。 据赵简子 一节记史墨称孔子客卫之语 , 可知这部分内容乃后儒《易 》 、 史互证之说 , 为记述者附人 。 但由于本篇提问者既不如《二三子问 》那样虚括 , 又不如《要 》那样点明为孔子高第子贡 , 而 是列 出了缪和 、 吕昌 、吴孟 、 庄但 、 张射 、 李平 、 昭力等不见于传世文献 的人名 , 且 又往往称 答疑者为 “ 先生 ” , 于是借答疑而展开论述的论者身分便发生 了疑 问 , 或 以为是 “ 传《易 》经 师 , ’〕 , 或以为是 “ 欧阳修所谓的讲师 ” 〔 。 但反复推敲 , 本篇论者当仍为孔子 , 其说如下 。 首先 , 缪和诸弟子虽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 , 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孔子一定没有这些弟子 。 、 据 《史记 · 孔子世家 》 , 孔子 “ 弟子盖三千焉 ,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 “ 颇受业者甚众 ” , 而《仲 尼弟子列传 》所载有名姓者仅七十七位 , 其中尚有四十二人 “ 无年及不见书传 ” 。 笔者亦曾 推断 “ 孔子从其弟子游居陈 、蔡 、 叶之间达三 四年 … …七十二之徒中颁孙师 、 公孙龙 、 任不 齐 、公 良儒 、 秦商等陈 、 楚籍人士或许就有于此时从学于孔子者 , 而名不见经传的从学者应 该更多 ” 〔 。 李学勤先生指 出 , “ 缪 、 昭都是楚 氏 ” , 那么 能否 推测缪和诸位正是孔子游 居陈 、蔡时期所收的楚籍弟子 呢 其次 , 本篇见 “ 先生 ”一称十余处 , 见 “ 子 曰 ”近 四十处 , 另 有一处径作 “ 孔子曰 ” 。 凡记问称 “ 先生 ” , 记答语称 “ 子 ” , 是 “ 先生 ” 、 “ 子 ” 同为一人 。 《缪 和 》部分 “ 李平间先生 ” 以下 , 缀有十二段答语或论说 , 其中十一处 以 “ 子 日 ” 领起 , 一处 以 “ 孔子 日 ”领起 体味文意 , “ 孔子日 ”一段并非引证 , 而与 “ 子曰 ”诸条均为 申论 , 因此 “ 子 ”应 即 “ 孔子 ” , 从而所谓 “ 先生 ” 也 当指孔子 。 再者 , 这十二段论说 中 , 有两段涉及《恒九三 》 。 虽然引述卦艾辞不必限定某人 , 但联系《论语 · 子路 》所载 “ 子曰 南人有言日 人而无恒 , 不 可以作巫 医 。 善夫 ‘ 不恒其德 , 或承之羞 ”,一章来看 , 二者似乎还是有着思想乃 至文体 上的关联 。 其三 , 有论者认为《缪和 》部分 “ 一物 四损益 ” 语句必 引 自传世本《谦 · 象 》 , 而 《象 》晚成于孔子 , 故本篇所称 “ 先生 ”必 与孔子无涉 。 关于 这一 问题 , 上文 已作辨析 , 即这 组语句更可 能为两周成语 ,《谦 · 象 》是其引用者而非创作者 , 如此则《缪和 、 昭力 》篇乃 至 帛 书易传不必晚于传世本《易传 》 , 从而也就无碍于本篇所谓 “ 先生 ”可 以是孔子 。 通过以上辨析 , 笔者判断 二三子问 》 、《易之义 》 、《要 》 、《缪和 、 昭力 》以下统称 “ 帛传 四篇 ” , 除分论之外 主要为后儒记述的比较可信的孔子《易 》论 , 可以作为补充传世文献之 不足 的探讨孔子天人相与思想 的珍贵资料 。 二 、 帛书《易传 》四篇的思想 内涵 不言而喻 , 帛书《易传 》四篇乃孔子据《易 》立论 。 《易 》作为一部古代 卜笠之书 , 在孔子 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 《要 》所载孔子对子赣的答问颇耐人寻味 “ 察其要者 , 不诡其德 。 尚书多龄矣 ① , 周易未失也 , 且有古之遗言焉 。 予非安其用也 · 一易 , 我后其祝 卜矣 , 我观 其德义耳也 。 幽赞而达乎数 , 明数而达乎德 , 又仁口者而义行之耳 。 赞而不达于数 , 则其 为之巫 数而不达于德 , 则其为之史 。 史巫之笼 , 乡之而未也 , 好之而非也 。 后世之士疑丘 者 , 或以易乎 吾求其德而 已 。 吾与史巫 同涂而殊归者也 。 君子德行焉求福 , 故祭祀而寡 ① 李学勤认为 , ”龄 “ 为 ’圈 之讹 , ”阴 “ 即 ”缺 “ 。 可从 。 参见李学勤《帛书 要 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