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之,五正之事不足以全之,而诗书礼乐不[读〕自篇,难以致之。”这使在大地、神明、万物、阴 阳、刚柔、仁义之外,又确立了人道君道、上下作为《易》的德义内涵以及作成根据或适配 对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孔子关于《易》的德义内涵的论说,在理论上显得 比较笼统含混。孔子将天地、神明、万物、人(道)、君(道)这类属于“存在”的范畴与阴阳、 柔刚、仁义、上下这类属于“德性”或“关系”的范畴混而论之配属关系比较随意,而且还杂 人“气味”、“四时”、“八卦”等与其德义体系诸范畴不甚对应的概念(“四时”配“八卦”作为 卦气说的思想萌芽属于另一个《易》学体系)似乎不及传世本《说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那样语句规整、关系清晰、意义显豁。这当 然不能排除理论本身成熟与否的差别特别是将《要》所载孔子关于天、地、人、时、君五道 的论说与《说卦》之论相较,更可窥出后者在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对于前者的提炼 而这也更能证明《说卦》乃至传世本《易传》为孔子后学之作。但是,反复涵咏上引孔子 《易》论,深人体会孔子用心,似乎还能领略出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采用模糊的理论方式,将 天道、地道、神明、万物、人道、君道、阴阳、剽柔、仁义、上下乃至气味、四时、八卦等等合说 并论,使之各各无确定对应而又天不对应,于是遣范畴构成全面纳合关系,任一“存在”都 涵有诸种“德性”,任一“德”都配属诸种“存在”,在此意义上,孔子建立了天(广义的)人 一体的宇宙模式和德义周流贯通的道德形上学。关于这一点,仍可通过上引孔子论“乾坤 也者易之门户”一段加以证明。孔子于此将万类归于阴阳阴阳合一然后刚柔具体,阴阳 合、刚柔具然后见天地、达神明,仁义又从而注人其中,故阴阳合一之性状在此实为无所不 包的总体。孔子于此不言及人或人道,并不表明人或人道另在其外,而恰恰表明人或人道 蕴于其中已属不言而喻。基于这一分析再来反观传世本《说卦》之论,便可感到其规整清 晰反失之于意义的单薄和独断,其天地人“三才说”远不及孔子天人“一体论”的内涵那样 丰富和辩证。 孔子天人一体宇宙论及其道德形上学思想,在帛传四篇中还可找出若干证据。 《二三子问》开篇即称:“孔子曰:龙大矣。龙形迁遐,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龙之所 以作为神圣之德的譬体,乃因其宾附于“帝”。“帝”之称虽仍有“主宰”意味,但显然被视为 神圣之德的施赋者了。在描述龙穷高极深、出人阴阳、率导万类、唯所欲化而又不失本形 的“神能之至”以后孔子点明“龙之刚德也…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 讳贤,爵之日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日君子”,通过比德,遂将“天”(帝) 赋龙德落实于人身。下文释“见群龙〔无首〕,吉”曰“龙神威而精处,口囗而上通其德 ②见君子口吉也",虽文颇残阙,仍可体会出人龙比附而合德于“天”(上)的意思。释 “履霜,坚冰至”一段残阙更甚,但所存“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一语更加明确表现了“天” 为德之本原的思想;而所谓“五行”根据下文“其孙贵而宗不灭”所言人事推测,当不涉于 《洪范》“五行”,而应指《荀子·非十二子》指斥的思孟唱和、为郭店楚简《五行》所确证的仁 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诚如此,则“天”之道德涵义可谓大备。 ①此处原文作“日口口口口易口口口 此处有二十八个字符位置,其中断续可见“无首、“用”“首者”数字余皆残阙之 , 五正之事不 足 以全之 , 而诗书礼乐不 读 〕百篇 , 难以致之 。 ”这便在大地 、 神明 、 万物 、 阴 阳 、 刚柔 、 仁义之外 , 又确立 了人道 、 君道 、 上下作为《易 》的德义 内涵以及作成根据或适配 对象 。 基于 以上分析 , 可以得出一个印象 孔子关于《易 》的德义 内涵 的论说 , 在理论上显得 比较笼统含混 。 孔子将天地 、 神明 、 万物 、 人 道 、 君 道 这类属于 “ 存在 ” 的范畴与阴阳 、 柔刚 、 仁义 、上下这类属于 “ 德性 ”或 “ 关系 ”的范畴混而论之 , 配属关系 比较随意 , 而且还杂 人 “ 气味 ” 、“ 四时 ” 、“ 八卦 ”等与其德义体系诸范畴不甚对应的概念 “ 四时 ” 配 “ 八卦 ”作为 卦气说的思想萌芽 , 属于另一个《易 》学体系 , 似乎不及传世本《说卦 》所谓 “ 立天之道曰 阴 与阳 , 立地之道 日柔与刚 , 立人之道日 仁与义 ”那样语句规整 、 关系清晰 、 意义显豁 。 这 当 然不能排除理论本身成熟与否的差别 , 特别是将 要 》所载孔子关于天 、 地 、 人 、 时 、 君五道 的论说与《说卦 》之论相较 , 更可窥出后者在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对于前者的提炼 , 而这也更能证明《说卦 》乃 至传世本《易传 》为孔子后 学之作 。 但是 , 反复涵 咏上 引孔子 《易 》论 , 深人体会孔子用心 , 似乎还能领略出另一层意思 , 即孔子采用模糊的理论方式 , 将 天道 、 地道 、 神明 、万物 、人道 、 君道 、 阴阳 、 刚柔 、 仁义 、 上下乃 至气味 、 四时 、 八卦等等合说 并论 , 使之各各无确定对应而又无不对应 , 于是诸范畴构成全面纳合关系 , 任一 “ 存在 ”都 涵有诸种 “ 德性 ” , 任一 “ 德性 ”都配属诸种 “ 存在 ” , 在此意义上 , 孔子建立 了天 广义 的 人 一体的宇宙模式和德义周流贯通的道德形上学 。 关于这一点 , 仍可通过上 引孔子论 “ 乾坤 也者易之门户 ”一段加以证明 。 孔子于此将万类归于 阴阳 , 阴阳合一然后刚柔具体 , 阴阳 合 、 刚柔具然后见天地 、达神明 , 仁义 又从而注人其中 , 故阴阳合一之性状在此实为无所不 包的总体 。 孔子于此不言及人或人道 , 并不表明人或人道另在其外 , 而恰恰表明人或人道 蕴于其中已属不言而喻 。 基于这一分析再来反观传世本《说卦 》之论 , 便可感到其规整清 晰反失之于意义 的单薄和独断 , 其天地人 “ 三才说 ”远不及孔子天人 “ 一 体论 ”的 内涵那样 丰富和辩证 。 孔子天人一体宇宙论及其道德形上学思想 , 在 帛传四篇中还可找出若干证据 。 《二三子 问 》开篇即称 “ 孔子 曰 龙大矣 。 龙形迁遐 , 宾于帝 , 视神圣之德也 。 ” 龙之所 以作为神圣之德的譬体 , 乃因其宾附于 “ 帝 ” 。 “ 帝 ”之称虽仍有 “ 主宰 ”意味 , 但显然被视为 神圣之德的施赋者了 。 在描述龙穷高极深 、 出人阴 阳 、 率导万类 、 唯所欲化而又不失本形 的 “ 神能之至 ” 以后 , 孔子点明 “ 龙之刚德也 … …① 爵之 曰 君子 戒事敬合 , 精白柔和 , 而不 讳贤 , 爵之曰夫子 或大或小 , 其方一也 , 至用也 , 而名之曰君子 ” , 通过 比德 , 遂将 “ 天 ” 帝 赋龙德落实于人身 。 下 文 释 “ 见 群龙 〔无首 〕 , 吉 ’ 旧 “ 龙神威 而精处 , 口口 而上通其德 … …。 见君子口吉也 ” , 虽文颇残圈 , 仍可体会出人龙比附而合德于 “ 天 ” 上 的意思 。 释 “ 履霜 , 坚冰至 ”一段残朗更甚 , 但所存 “ 德与天道始 , 必顺五行 ”一语更加明确表现 了 “ 天 ” 为德之本原的思想 而所谓 “ 五行 ” , 根据下文 “ 其孙贵而宗不灭 ”所言人事推测 , 当不涉于 《洪范 》 “ 五行 ” , 而应指《荀子 · 非十二子 》指斥的思孟唱和 、 为郭店楚简《五行 》所确证的仁 义礼智圣五种德行 , 诚如此 , 则 “ 天 ”之道德涵义可谓大备 。 ① 此处原文作 “ 曰 口口口口口易口口口 ” 。 ② 此处有二十八个字符位置 , 其中断续可见 “ 无首 ” 、“ 用 ” 、“ 首者 ”数字 ,余皆残阅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