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易之义》“易赞”部分论刚柔的普遍性和互补性,由天地、万物而下落于人道。对于天 地而言,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不死必亡。重阳者亡,故火不 吉也。地之义柔弱沈静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沈,故水不 吉也”。对于万物而言,“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口,[此刚〕 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沈,此柔之失也”。具体到人道,“故武之义 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玳,然后文而能朕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 安也”。这一部分论述虽然没有标举“中庸”范畴但实质上反映了中庸作为宇宙间普遍德 性的思想。《论语·雍也》记载孔子对于中庯作过极髙评价,但还是局限于社会范畴立论 易赞”则将中庸之德提升为天道的内容,从而为这一道德原则确立了形上根据。 《要》论“损益之道”一段所涵天人相与思想更加丰富,其文曰:“孔子齲易,至于损益 〔二〕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日:二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 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 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旦产〔损〕。道努而损,道 〔穷〕焉益。〔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抬[也凶,其终也吉。找益之道,足以观天地 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祉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最)。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 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变〕也。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 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 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 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极之,变以备其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 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读〕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 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示善。能者齲一求之,所谓得一而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 之道,足以观得失矣。”此段论天人之道,从四季授时、日至短长、万物出老等自然现象人 手揭橥天地之变所蕴示的损益互替、吉凶倚伏之道;天地之变、损益之道为《易》所法象并 引申,从而统摄天、地、人道(时、君二道实可归并于三道之中),“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 以极之,变以备其情者也”;三道各具的阴阳、柔刚、上下德性以及八卦乃至诗书礼乐道德 意蕴等等,通过涵融合一(所谓“蘇一求之”,“得一而群毕”),在究极意义上笼纳于天道故 曰“顺于天地之变,此谓易道”;由此,人道囊括于天道故曰“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 而君者之事已”;而据人道(君道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上下以及五官六府、五正之事 诗书礼乐等等为内容推之,作为其生成根源的天道无疑包涵道德内容。综而观之,此段所 言“天道”,综合了自然之天、形上之天、三才之天以及道德之天诸意义,而落脚于道德之 天;此段所言“人道(君道)”,由于主张察损益、知吉凶顺变化、尽人事故体现了“相对定 命”乃至“称德賦命”思想。 《易经》损卦重兑下艮上,益卦匡震下巽上,卦爻辞除吉凶休咎一类贞断之语外,余皆 言于交往政事享祭等人事活动。孔子基本上超脱于二卦经辞的意义范围,将二卦之象 系于天地变化、时物消息、君事得失,并扩而言之,将易道系于天、地、人、时、君诸道,由此 反映出孔子究《易》的思想方法,即据《易经》原始的卜筮内容推衍出天人相与义理 《缪和昭力》论困卦辞日“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查明。夫人道尤之”, 将商汤、周文秦穆、齐桓、勾践、晋文困而后享的命运比附天道;论屯九五爻辞日“古君子《易之义 》 “ 易赞 ”部分论刚柔的普遍性和互补性 , 由天地 、 万物而下 落于人道 。 对于天 地而言 , “ 天之义刚健动发而不息 , 其吉保功也 。 无柔救之 , 不死必亡 。 重 阳者亡 , 故火不 吉也 。 地之义柔弱沈静不动 , 其吉〔保安也 。 无 刚文之 , 则穷贱遗亡 。 重 阴者沈 , 故水不 吉也 ” 。 对于万物而言 , “ 万物之义 , 不刚则不能动 , 不动则无功 , 恒动而弗 中则口 , 〔此刚 〕 之失也 。 不柔则不静 , 不静则不安 , 久静不动则沈 , 此柔之失也 ” 。 具体到人道 , “ 故武之义 保功而恒死 , 文之义保安而恒穷 。 是故柔而不状 , 然后文而能肤也 刚而不折 , 然后武而能 安也 ” 。 这一部分论述虽然没有标举 “ 中庸 ”范畴 , 但实质上反映了中庸作为宇宙间普遍德 性 的思想 。 《论语 · 雍也 》记载孔子对于 中庸作过极高评价 , 但还是局 限于社会范畴立论 。 “ 易赞 ”则将中庸之德提升为天道 的内容 , 从而为这一道德原则确立了形上根据 。 《要 》论 “ 损益之道 ”一段所涵天人相与思想更加丰富 , 其文曰 “ 孔子豁易 , 至于损益一 〔二 〕卦 , 未尝不废书而 叹 , 戒 门弟子 曰 二三 子 , 夫损益之道 , 不 可 不 审察也 , 吉凶之 门 〕 也 。 益之为卦也 , 春以授夏之时也 , 万物之所 出也 , 长 日之所至也 , 产之室也 , 故 曰 益 。 损 者 , 秋以授冬之时也 , 万物之所老衰也 , 长 〔夕之 所至也 , 故 日 产 损 〕 。 道穷焉而损 , 道 〔穷 〕焉益 。 〔益 〕之始也吉 , 其终也凶 。 损之始 〔也 〕凶 , 其终也吉 。 损益之道 , 足 以观天地 之变 , 而君者之事已 。 是 以察于损益之变者 , 不可 动 以优 熹 。 故明君不时不宿 , 不 日不 月 , 不 卜不盆 , 而知吉与 凶 , 顺于天地之〔变 〕也 。 此谓易道 。 故易有天道焉 , 而不可 以 日月 星辰尽称也 , 故为之以 阴阳 有地道焉 , 不可 以水火金 土木尽称也 , 故律之 以柔 刚 有人道 焉 , 不可 以父子君 臣夫妇先后尽称也 , 故要之以上下 有四时之变焉 , 不可 以万物尽称也 , 故为之以八卦 。 故易之为书也 , 一类不足以极之 , 变以备其情者也 , 故谓之易 。 有君道焉 , 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 , 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 , 而诗书礼乐不 〔读 〕百篇 , 难 以致之 。 不 问于 古法 , 不可顺以辞令 , 不可求以示善 。 能者骸一求之 , 所谓得一而群毕者 , 此之谓也 。 损益 之道 , 足以观得失矣 。 ”此段论天人之道 , 从四季授时 、 日至短长 、 万物 出老 等 自然现象人 手 , 揭集天地之变所蕴示 的损益互替 、 吉凶倚伏之道 天地之变 、 损益之道为《易 》所法象并 引申 , 从而统摄天 、 地 、人道 时 、君二道实可归并于三道之中 , “ 故易之为书也 , 一类不足 以极之 , 变以备其情者也 ,’三道各具的阴阳 、 柔刚 、 上下德性 以及八卦乃 至诗书礼乐道德 意蕴等等 , 通过涵融合一 所谓 “ 鱿一求之 ” , “ 得一而群毕 ” , 在究极意义上笼纳于天道 , 故 曰“ 顺于天地之变 , 此谓易道 、由此 , 人道囊括于天道 , 故 日“ 损益之道 , 足 以观天地之变 , 而君者之事已 ” 而据人道 君道 以父子 、 君 臣 、 夫妇 、 先后 、 上下 以及五官六府 、 五正之事 、 诗书礼乐等等为内容推之 , 作为其生成根源 的天道无疑包涵道德内容 。 综而观之 , 此段所 言 “ 天道 ” , 综合了 自然之天 、 形上之天 、 三才之天 以及道德之天诸意义 , 而落脚 于道德之 天 此段所言 “ 人道 君道 ” , 由于主张察损益 、 知吉凶 、 顺变化 、 尽人事 , 故体现了 “ 相对定 命 ”乃至 “ 称德赋命 ”思想 。 《易经 》损卦鑫兑下 良上 , 益卦鑫震下粪上 , 卦丈辞除吉凶 、 休咎一类贞断之语外 , 余皆 言于交往 、 政事 、享祭等人事活动 。 孔子基本上超脱于二卦经辞的意义范围 , 将二卦之象 系于天地变化 、 时物消息 、 君事得失 , 并扩而言之 , 将易道系于 天 、 地 、 人 、 时 、 君诸道 , 由此 反映出孔子究《易 》的思想方法 , 即据《易经 》原始的 卜筑内容推衍出天人相与义理 。 《缪和 、 昭力 》论困卦辞日“ 凡天之道 , 壹阴壹阳 , 壹短壹长 , 壹晦壹 明 。 夫人道尤之 ” , 将商汤 、 周文 、 秦穆 、 齐植 、 勾践 、 晋文困而后亨的命运 比附天道 论屯九五交辞日 “ 古君子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