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尊思卑,处贵思贱处富思贫,处乐思劳,此四者足以长有其〔位〕,名与天地俱”,指出君 子以德行与天地参;论谦卦辞曰“天之道禀神明而好下,故万物归命焉;地之道精傅以尚而 安卑故万物得生焉;圣君之道尊严睿知而弗以骄人,谦口比德而好后”,又曰“天道毁盈而 益谦,地道销〔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亚〔盈〕而好谦”,是以谦作为三才(延及 鬼神)同尚之德;论蒙卦辞曰“夫内之不咎,外之不逆,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若此者,成人 也”,此所谓“内”、“外”,联系吕昌提问所谓“夫古之君子,其思虑举错也,内得于心,外度于 义,外内和同,上顺天道,下中地理中适人心”之语看当指以心合义而顺天道。值得注意 的是,孔子于此还强调了修身合道的艰难 l囗仁义之道也,虽弗身能,岂能已哉 日夜不休终身不倦,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这似乎与天人一体德性贯通的思想相凿枘 但却恰恰是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的逻辑引申,由此指出了天人合一道德形上学与 现实人性多种可能性以及主体修养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补充了孔子道德一体贯通 的天人之论相对于社会现象层面所表现的理论缺失。 综上所述,帛传四篇包含了孔子丰富的道德一体贯通的天人相与思想道德之天与道 德主体两大范畴业已从积淀于孔子视念的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以及浮融的子宙论中凸显 出来。但由于“性”范嗨还极少表出与展,故并不能笼统地将孔子表现于帛传四篇的关 于天人相与的思想概括为天道性命观,而宜于标举为天人道德观,即以“天”为形上道德存 在,作为形下世界理想道德原则及伦理规范的绝对根源;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道德践履均 受赋或启导于“天”;“天”“人"基于道德性而可能合一,从而道德主体可能通过内在超越而 趋归道德之天。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学获得了伦理宗教的性质。在先秦天人相与思想 发展史上,孔子以其天人道德观而区别于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观并为之中介。 在此拟岩开一笔,对帛传四篇中的卦气一类论说稍加讨论。《易之义》载孔子论“易又 名日川”一节中有言:“天气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其寒不冻,其暑不曷。”《要)载孔子曰:“益 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日益。损者秋以 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损。”又曰:“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方 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综四篇观之,大抵仅此三条将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合,从而与 卦气说相涉。但是,以成熟的卦气理论准之,这些论说只能视作卦气思想的萌芽。《易之 义》条残缺置之不论。论益损一条将二卦泛指春秋二时,而益损并不在四正卦之列, 不当主时,只可与余六十卦一般应一候主六日七分(此为概说。实际上,六十卦中复、临、 泰、大壮、央、乾、妡、遁、否、观、剥、坤十二辟卦主十二月,另有屯、小过需豫、旅、大有 鼎、恒、巽、归妹、艮、未济十二卦各应二候)。八卦称四时,可视为八卦之气萌芽。基于上 述,大致可以说从帛传四篇透露出孔子已经初步具有了以易卦象数与自然事物相互配 合相互阐发的观念,这一观念应该是西汉孟喜京房创立卦气说的思想前源但因其体系 建构卦(爻)气(候)配比以及数理测定均尚阙如故还不能视之为成熟的卦气说。 在此还可对孔子与传世本《易传的关系加以推论。据帛传四篇可以证明孔子确曾有 过论《易》著述,其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天人道德思想。孔子《易》论对孔门后学发生过 重要影响开启了儒家天道性命一系,因此在后儒师承中必然递相传授,印象深刻。但随 着时代迁移、赢秦焚坑打击(秦虽不禁卜筮之书,但将《易传》还是视作儒家著作而予以禁 毁的)特别是帛书易传一类孔子《易》论文本的湮埋失传,秦汉以降的儒家遂只据口耳相处尊思卑 , 处贵思贱 , 处富思贫 , 处乐思劳 , 此四者 , 足以长有其 〔位 〕 , 名与天地俱 ” , 指出君 子以德行与天地参 论谦卦辞曰 “ 天之道禁神明而好下 , 故万物归命焉 地之道精傅 以 尚而 安卑 , 故万物得生焉 圣君之道尊严睿知而弗以骄人 , 谦口 比德而好后 ” , 又 曰 “ 天道毁盈而 益谦 , 地道销 盈而 〕流谦 , 〔鬼神害盈而福谦 , 人道 〕亚 〔盈 〕而好谦 ” , 是以谦作为三才 延及 鬼神 同尚之德 论蒙卦辞 曰 “ 夫内之不咎 , 外之不逆 , 昔昔然能立志于天下 , 若此者 , 成人 也 ” , 此所谓 “ 内 ” 、 “ 外 ” , 联系 吕昌提问所谓 “ 夫古之君子 , 其思虑举错也 , 内得于心 , 外度于 义 , 外内和 同 , 上顺天道 , 下 中地理 , 中适人心 ”之语看 , 当指以心合义而顺天道 。 值得注意 的是 , 孔子于此还强调 了修身合道 的艰难 “ 口口口口仁 义之道也 , 虽弗身能 , 岂能 已哉 日夜不休 , 终身不倦 , 日 日载载必成而后止 。 ”这似乎与天人一体 、 德性贯通的思想相凿钠 , 但却恰恰是孔子 “ 性相近 , 习相远 ”人性论的逻辑引申 , 由此指 出了天人合一道德形上学与 现实人性多种可能性 以及主体修养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 从而补充了孔子道德一体贯通 的天人之论相对于社会现象层 面所表现的理论缺失 。 · 综上所述 , 帛传四篇包含了孔子丰富的道德一体贯通的天人相与思想 , 道德之天与道 德主体两大范畴业 已从积淀于孔子观念 中的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以及浑融的宇宙论中凸显 出来 。 但由于 “ 性 ”范畴还极少表出与展开 , 故并不 能笼统地将孔子表现于 帛传四篇的关 于天人相与的思想概括为天道性命观 , 而宜于标举为天人道德观 , 即以 “ 天 ”为形上道德存 在 , 作为形下世界理想道德原则及伦理规范的绝对根源 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道德践履均 受赋或启导于 “ 天 ” “ 天 ”“ 人 ”基于道德性而可能合一 , 从而道德主体可能通过内在超越而 趋归道德之天 。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 儒学获得了伦理宗教的性质 。 在先秦天人相与思想 发展史上 , 孔子 以其天人道德观而 区别于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观并为之中介 。 在此拟宕开一笔 , 对帛传四篇中的卦气一类论说稍加讨论 。 《易之义 》载孔子论 “ 易又 名 日 川 ”一节中有言 “ 天气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其寒不冻 , 其暑不易 。 ”《要 》载孔子日 “ 益 之为卦也 , 春 以授夏之时也 , 万物之所 出也 , 长 日之所至也 , 产之室也 , 故曰 益 。 损者 , 秋以 授冬之时也 , 万物之所老衰也 , 长 夜之 所至也 , 故日 损 。 ”又曰 “ 又四时之变焉 , 不可 以万 物尽称也 , 故为之以八卦 。 ”综四篇观之 , 大抵仅此三条将易卦与四时气候相配合 , 从而与 卦气说相涉 。 但是 , 以成熟的卦气理论准之 , 这些论说只能视作卦气思想 的萌芽 。 《易之 义卜条残缺 , 置之不论 。 论益损一条 , 将二卦泛指春秋二时 , 而益损并不在 四正卦之列 , 不当主时 , 只可与余六十卦一般应一候主六 日七分 此为概说 。 实际上 , 六 十卦中复 、 临 、 泰 、 大壮 、 央 、 乾 、 妨 、 遁 、否 、 观 、 剥 、 坤十二辟卦主十二月 , 另有屯 、 小过 、 需 、 豫 、 旅 、 大有 、 鼎 、恒 、 龚 、 归妹 、 良 、 未济十二卦各应二候 。 八卦称 四时 , 可视为八卦之气萌芽 。 基于上 述 , 大致可 以说 , 从帛传四篇透露出孔子 已经初步具有了 以易卦象数与 自然事物相互配 合 、相互 阐发的观念 , 这一观念应该是西汉孟喜 、 京房创立卦气说的思想前源 , 但因其体系 建构 、 卦 交 气 候 配 比以及数理测定均 尚阅如 , 故还不能视之为成熟的卦气说 。 在此还可对孔子与传世本《易传 》的关系加以推论 。 据帛传四篇可 以证明孔子确曾有 过论《易 》著述 , 其中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天人道德思 想 。 孔子《易 》论对孔 门后 学发生过 重要影响 , 开启了儒家天道性命一系 , 因此在后儒师承中必然递相传授 , 印象深刻 。 但随 着时代迁移 、赢秦焚坑打击 秦虽不禁 卜盆之书 , 但将《易传 》还是视作儒家著作而予 以禁 毁的 , 特别是帛书易传一类孔子《易 》论文本的湮埋失传 , 秦汉 以降的儒家遂只据 口 耳相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