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经济学研究 映。作为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信号,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 从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来看,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他 较高学历者的相对工资水平则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岳希明等,2008)。这说明我国对低端劳动力的需 求有减少的趋势,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劳动力在城乡、地区、产业之间的流动受阻,制约了经济增长。 户籍及其他制度的限制,劳动力在城乡间、产业间、区域间的的流动受限,限制了经济增长。本 文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的的配置效率。其中劳动生产率用各产业或各 地区的产值除以相应年度各产业、各地区就业人员数量,产值数据用CPI定基指数进行了调整,以 1978年为基期。其中测算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包括三次产业GDP、各产业就业人员数量、CP指 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测算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包括东部、中部、西部GDP、各 地区就业人员数量、C門指数,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GDP及就业人员数量只 有全国及分省(直辖市)的数据,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按照三大区域的划分,用相应省(直辖市)的数据 进行加总得到各区域的数据。 三大产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效率缺口,行业保护限制了劳动力按照边际收益原则在产业间流 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限制了经济增长。表6描述了中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按照 二元经济理论,资本积累推动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部门是一个平滑过程,即剩余劳动力被工业和服 务业部门按照边际收益原则吸收(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在劳动力资源向工业和服务业 转移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缺口逐表6中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元/人) 渐缩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虽有缩小的 相对劳动生产率 趋势,但两者的缺口依然很大,意味着仍有大量 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劳动力没有按照边际收益原则被第二或第三产1783629251291784201407 业吸收,产业间仍存在一些壁垒限制了劳动力的1980110284211752017062 1985823.83723.6309250.22 自由流动,限制了经济增长。 19901300.85569.7491560.23 0.88 三大地域之间存在效率缺口,中部、西部的19534157183971856019065 20004146428087.81952940.15 0.70 劳动生产率仅有东部的一半左右,促进劳动力在206167042490661319033014065 地域间合理流动提高效率的空间很大。表7描述20175265548942|366940.14067 了地域间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在劳动力资源向208128725753531016072 东部和中部转移过程中,中部和东部的效率缺口200121929747806 80.16 0.77 先是有扩大趋势,2007年开始又有了缩小趋势 20101451238578986592500.17 0.77 201175097701152163018077 西部和东部之间也表现出一样的趋势特征,效率2012203211101411835704020083 缺口先是呈现扩大趋势,2007年之后逐渐缩小。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意味着地区间仍存在某些壁垒阻止了劳动力按照边际收益表7地域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元/人) 原则转移,区域间仍存在一些壁垒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 相对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 东部=1) 动,制约了经济增长。 「东部中部「西部「中部「西部 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效率损失,由于数据限制我们无198010396795|5350064050 法测算城乡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但大量研究表明户籍1901624119518163059050 制度对城市劳动力就业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对农村劳动199526%611302710921048041 力则具有排斥作用(蔡防等,200):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205718713032878046040 关系存在着户籍差别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在工资保险和工2067873613631932910046042 会参与等方面存在差别其中户口的作用在20%-30%(姚209235415110 先国等,2004)。市场转型虽带来了较多流动机会,但户口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江苏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3 期 经济学研究 映。作为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信号,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劳动力的供求状况。 从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来看,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他 较高学历者的相对工资水平则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岳希明等,2008)。这说明我国对低端劳动力的需 求有减少的趋势,对高端劳动力的需求有增加的趋势。 2. 劳动力在城乡、地区、产业之间的流动受阻,制约了经济增长。 户籍及其他制度的限制,劳动力在城乡间、产业间、区域间的的流动受限,限制了经济增长。 本 文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的的配置效率。其中劳动生产率用各产业或各 地区的产值除以相应年度各产业、各地区就业人员数量,产值数据用CPI 定基指数进行了调整,以 1978年为基期。其中测算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包括三次产业GDP、各产业就业人员数量、CPI指 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测算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包括东部、中部、西部GDP、各 地区就业人员数量、CPI指数,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GDP及就业人员数量只 有全国及分省(直辖市)的数据,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按照三大区域的划分,用相应省(直辖市)的数据 进行加总得到各区域的数据。 三大产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效率缺口,行业保护限制了劳动力按照边际收益原则在产业间流 动,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限制了经济增长。表6描述了中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按照 二元经济理论,资本积累推动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部门是一个平滑过程,即剩余劳动力被工业和服 务业部门按照边际收益原则吸收(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在劳动力资源向工业和服务业 转移过程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缺口逐 渐缩小,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效率虽有缩小的 趋势,但两者的缺口依然很大,意味着仍有大量 劳动力没有按照边际收益原则被第二或第三产 业吸收,产业间仍存在一些壁垒限制了劳动力的 自由流动,限制了经济增长。 三大地域之间存在效率缺口,中部、西部的 劳动生产率仅有东部的一半左右,促进劳动力在 地域间合理流动提高效率的空间很大。表7描述 了地域间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在劳动力资源向 东部和中部转移过程中,中部和东部的效率缺口 先是有扩大趋势,2007年开始又有了缩小趋势; 西部和东部之间也表现出一样的趋势特征,效率 缺口先是呈现扩大趋势,2007年之后逐渐缩小。 意味着地区间仍存在某些壁垒阻止了劳动力按照边际收益 原则转移,区域间仍存在一些壁垒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 动,制约了经济增长。 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效率损失,由于数据限制,我们无 法测算城乡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但大量研究表明户籍 制度对城市劳动力就业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对农村劳动 力则具有排斥作用(蔡昉等,2001);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 关系存在着户籍差别,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在工资、保险和工 会参与等方面存在差别,其中户口的作用在20%-30%(姚 先国等,2004)。市场转型虽带来了较多流动机会,但户口 表6 中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元/人)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第一产业 362.9 471.0 823.8 1300.8 3415.7 4146.4 6704.2 7526.5 9315.4 11262.8 12192.9 14512.3 17856.0 20321.1 第二产业 2512.9 2844.2 3723.6 5569.7 18319.7 28087.8 49306.6 54894.2 62335.9 72495.7 74780.6 85789.8 97770.1 101184.1 第三产业 1784.2 1775.2 3092.5 4915.6 11835.6 19529.4 31963.3 36679.4 45628.6 52353.3 57251.8 65925.0 75216.3 83570.4 第一产业 0.14 0.17 0.22 0.23 0.19 0.15 0.14 0.14 0.15 0.16 0.16 0.17 0.18 0.20 第三产业 0.71 0.62 0.83 0.88 0.65 0.70 0.65 0.67 0.73 0.72 0.77 0.77 0.77 0.83 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 (第二产业=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表7 地域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元/人)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东部 1063.9 1442.0 1624.1 2696.1 4392.9 7118.7 7873.6 8594.2 9230.5 中部 679.5 909.8 955.3 1302.7 1934.7 3260.3 3631.9 4095.1 4618.5 西部 535.0 730.0 816.3 1092.1 1612.4 2877.8 3291.0 3725.3 4234.3 中部 0.64 0.63 0.59 0.48 0.44 0.46 0.46 0.48 0.50 西部 0.50 0.51 0.50 0.41 0.37 0.40 0.42 0.43 0.46 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 (东部=1) 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 5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