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赵庆鳞:《易传》: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石 14(6 美中就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差异,于是又提出了“类”的要求《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对不同的类别要用不同的手法,不 同的艺术处理谢赫六法论中涉及这方面的就有两条:“应物象形”、“随类赋采”刘勰也明确指 出文章必须“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文心雕龙定势》)这里的 情”指事物的本质和特性由于“应物象形”,才能使艺术作品丰富多彩,也体现了艺术的“神 和“通变”精神。一言以蔽之,在于明阴阳之变。 三、外内知惧明于忧患 为什么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独多思古述怀、闺怨的作品,风格上追求抒情淡泊清丽、自 然,而浓郁、艳丽、粉饰空洞的作品往往受到批评?这与《周易》的情调有钣大的关系,《周易)的 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 1.吝、厉、悔、咎、凶及吉利、正是忧患意识的表现(局易》大十四卦判断吉凶祸福都离不 开这八个字前五字是投墨人们審惕过失,修正错误,达到避凶趋吉;后三字提示人们应该修 德、正身,趋时而动,则吉无不润所以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蕴含着忧患意识从乾坤两 卦来看;乾·文言!解释九三爻辞说:“乾乾因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对上九爻辞说:“亢之为言 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则有悔。《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的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 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日履箱坚冰至’, 盖言顺也。”因此要求“正位居体”则“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六十四卦 的宗旨在于从忧忠出发,知渐防微,趋吉避凶 2外内知惧,明于忧患。《易传】阐发了《易经》的忧患意识,明确指出《易经》的作者从忧患 出发设卦系辞说明《易经》作于衰世,即动乱的时代,“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又说“易之兴 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惠乎?”衰世、中古都是指殷末之世。肯定了《易经》作者“其出入 以度,外内知惧;又明于忧患。”(《系辞下》 外内知惧,明于忧患,在于使人“顺天以应人”,(《兑·彖》)“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达 到“乐天知命而不忧。(《系辞上》)但顺天应人,乐天知命,不是消极地等待,无所作为,而是要 待机而动所以《乾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总之,《易传》明确揭示了《易经》的忧患 意识作为修身处世的指南,也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旨 3志思蕃愤,畜愤斥言。自太史公提出:“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 秋》,屈原放逐著《离骚》;……《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不平则鸣”、“愤而著书”成为古代艺术创作的动力,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特色的主流肇始于《周易》的忧患意识,遍及于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领域不少著名作 家把它提到极高地位,奉为圭臬。刘勰曾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文心雕龙 情采》由此“畜愤以斥言”(《比兴》音乐歌舞也是这样:“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和 象,而哀心有主。”稽康《声无哀乐论》)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中国的文论、诗论、乐论、曲论、画论、书论都非常重视述志、写情,是否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赵庆映 《易传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 石 美 中就有 阳刚之美和 阴柔之美的差异 , 于是 又 提 出了 “ 类 ”的要求 。《吕氏春秋 · 有始览 · 应 同 》 “ 类固相 召 , 气 同则合 , 声 比则应 。 鼓宫则宫动 , 鼓角则角动 。 ”对不 同的类别要用不 同的手法 , 不 同的艺术处理 谢赫六法论 中涉及这方面的就有两条 “ 应物象形 ” 、 “ 随类赋采 ” 。 刘 鳃也 明确指 出文章必 须 “ 情致 异 区 , 文变殊术 , 莫不 因情立 体 , 即体成势也 。 ” 文 心雕 龙 · 定 势 》这里 的 “ 情 ”指事物 的本质和 特性 。 由于 “ 应物象形 ” , 才能使艺术作 品丰富多彩 , 也 体现 了艺术的 “ 神 ” 和 “ 通 变 ”精神 。 一言以蔽之 , 在于明阴阳之变 。 三 、 外 内知惧 明于忧患 为什么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独多思古 、 述怀 、 闺怨的作品 , 风 格上追求抒情 、 淡 泊 、 清丽 、 自 然 , 而浓郁 、 艳丽 、 粉饰 、 空洞的作品往往受到批评 这与《周易 》的情调有极大的关 系 《周易 》的 优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 向 。 吝 、 厉 、 悔 、 咎 、 凶及 吉 、 利 、 正是忧患意识的表现 《周 易 》六 十四 卦判断吉凶祸 福都离不 开这八个字 , 前五字是提醒人 们警惕过 失 , 修正 错 误 , 达 到 避 凶趋 吉 后 三 字 提示 人 们应 该修 德 、 正身 , 趋时而 动 , 则吉无不利 所 以说六十四 卦 、 三百八十四戈都蕴含着优患意识 从 乾坤两 卦来看 ,《乾 ·文 言 》解释九三艾辞说 “ 乾乾 因时 而惕 , 虽 危无 咎矣 。 ”对上 九交辞说 “ 亢之为言 也 , 知进而不知退 , 知存而不 知亡 , 知得而不知丧 , ”所 以 动则 有悔 。《坤 》初 六 “ 履霜 , 坚 冰至 。 ” 上 六 “ 龙 战于野 , 其血玄黄 。 文言 》的解释 “ 积 善之 家 , 必有余庆 , 积 不 善之家 , 必有余殃 臣 献 其君 , 子就其父 , 非一朝一夕之故 。 其 由来者 , 渐矣 。 由辩之 不 早辩也 《易 》日 ‘履 霜坚 冰至 ’ , 盖 言顺也 。 ”因此要 求 “ 正位居体 ” , 则 “ 美在其中 , 而 畅于 四 支 , 发 于 事业 , 美 之至 也 。 ”六 十四 卦 的宗 旨在于从优 患 出发 , 知渐防微 , 趋吉避 凶 。 外 内知惧 , 明于忧 患 。《易传 》阐发了《易经 》的优 患意识 , 明确指 出《易经 》的作者从优 患 出发设卦系辞 。 说 明《易经 》作于衰世 , 即动乱的时代 , “ 于稽其类 , 其衰世之意邪 ”又 说 “ 易之兴 也 , 其于 中古 乎 作 易者 , 其有忧 患乎 ”衰世 、 中古都是 指殷末之世 。 肯定 了《易经 》作者 “ 其出入 以度 , 外 内知惧 又 明于忧患 。 《系辞下 》 外 内知惧 , 明于优 患 , 在于使人 “ 顺天 以应 人 ” , 《兑 · 象 》 “ 节以制度 , 不伤财 , 不 害民 ” , 达 到 “ 乐天 知命而不优 ” 《系辞上 》但顺 天应 人 , 乐天 知命 , 不是 消极地 等待 , 无所作为 , 而 是 要 待机而 动 , 所 以《乾 · 象 》说 “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不息 。 ”总之 ,《易传 》明确揭示 了《易经 》的优 患 意识 , 作为修身处 世 的指南 , 也成为文 艺创作的主 旨 。 志思蓄愤 , 畜愤斥 言 。 自太史 公提 出 “ 昔西 伯拘 美里 , 演《周 易 》孔子 厄 陈 、 蔡 , 作《春 秋 》 , 屈原放逐著《离骚 》 … …《诗三 百 》 ,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此人 皆意有所郁结 , 不得通 其道也 , 故述往事 , 思来者 。 洲不平则 鸣 ” 、“ 愤而著书 ”成为古代艺术创作的动力 , 成为 中国古代 艺术特色的主流 。 肇始于《周 易 》的忧 患意识 , 遍及 于诗词 、 歌赋 、 绘 画 、 书法等领域 不少著名作 家把它提到极高地 位 , 奉 为圭泉 。 刘 鳃 曾说 “ 志 思蓄愤 , 而 吟咏情性 , 以讽其上 。 ” 文 心雕龙 · 情采 》由此 “ 畜愤 以斥 言 。 ” 比兴 》音乐歌舞也是这样 “ 哀 心 藏于 内 , 遇 和声而后 发 和 声和 象 , 而哀心有主 。 稽康《声无哀乐论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 的审美心理 。 中国的文 论 、 诗论 、 乐 论 、 曲论 、 画论 、 书论 都非常重 视述 志 、 写情 , 是 否通 过 艺术形 象 来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